應舉者多至數千人,但最後審覆合格順利應考者,卻還要再減少。這些應舉者從出身看,有世族門閥子弟,又有寒門才子;地域上則集中在關隴、山東和江左三處,不過前兩者一貫是重中之重,江左則相對薄弱得多,隻在今年才格外多了起來。
先帝出自關隴,與關隴貴族多有牽扯,但這些年女皇與關隴勢力之間矛盾重重,關隴遂在朝中自成一派,十分強勢;而皇夫出身山東,當年也因握有雄兵成為先帝麾下的重要力量,後來他將世族的力量交給了女兒李乘風,連給她安排的丈夫元信,也是山東貴族,擁持重兵,十分顯赫。
廟堂中的製衡與反覆令人精疲力盡,維持極難,眼下幾乎快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看起來風平浪靜的水麵下,似乎一觸即發,就看誰去點燃這爆竹。
製衡一貫的要點在於引入新的血液,倘若這血液擁有足夠力量,便會令許多矛頭轉向,至於結果是新血液被徹底吞噬,還是頑強存活下來自成一股新力量,靠人為,也看造化。
李淳一是開閘的人,她如今守在閘門口,隻身召喚新的血液。姿態上事必躬親、勤懇,給足信任,但似乎還不夠。
時近中午,她去政事堂辦事,穿過廡廊快到窗口時,卻聞得熟悉聲音傳來。她幾乎是無意識地瞬收住了步子,悄無聲息站在窗外,輕攏袖等待裏麵的人下完棋。
廡廊裏的風似也跟著靜了一靜,她甚至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唿吸聲與裏麵落子的聲音。交談聲沙啞老態,是兩位不折不扣的老人家。其中一位正是已經被封為國公的宗亭祖父,時人尊稱宗國公。
李淳一隻在很久前見過他,那時他是個不苟言笑的老頭子。
宗國公如今年逾八十,已不復當年嚴苛。比起衰老,歲月更多帶來的是無可奈何,暮年喪子,嫡係隻留下宗亭這個獨孫,盡管宗亭年紀輕輕已位及中書長官,但他仍是宗國公的一樁心病。
「那臭小子也快從關隴迴來了罷?」、「快了快了。」、「去了關隴大約要更睡不好了,年紀輕輕便不得安睡,老了可要如何是好?」、「鬼知道。老傢夥你不要亂動棋,這是耍賴。」、「別打岔,小孩子的事你不打算管管嗎?」
沉默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是落子聲與嘆息聲一道傳來:「如何管?心裏的病,都是枉治。」
白日裏也有秋蟲鳴,一隻苟延殘喘至今的蚱蜢跳上廡廊地板,停下來與李淳一對峙了一會兒,又孤獨地跳下去,最後消失在了酢漿草從裏。秋風又活泛起來,李淳一覺得天有些涼了,她同時也想起了另一件事——宗亭父母的忌日,快要到了。
他父母合葬在關隴,若他沒有提前迴京,到忌日時他一定還在那裏。但他卻選擇了提前迴來,幾乎是以一種自我欺騙的、躲避的方式避開忌日逃了迴來。
李淳一神思略是蕪亂,她在廡廊下站了一會兒,看到有吏卒朝這邊走來,遂趕緊迴過神,獨自往西行去。
——*——*——*——*——
人的記憶有時也熱衷趨利避害,她這些年努力迴避了一些不太好的事,但稍稍一點撥,便又全記了起來,這滋味實在糟糕透頂。
好在事務繁忙,這糟糕也隻持續了片刻。待到日暮時分,尚書省留直官紛紛往公廚去尋一口飯食,她也得挾著疲倦迴府了。安上門的燈格外淒冷,車駕晃動時覺得燈也在晃,鼓聲落盡了,坊門也閉著,隻能靠金魚符挨過一道道門往家裏去。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李淳一胃痛難忍,皮囊裏像塞滿了尖銳冰碴,動一動就折騰得人直冒冷汗。好不容易長長久久地停下來,她不出聲也不動作,車夫便也不敢動。掀開簾子便能見到家門口,但她在車廂裏坐了好一會兒,直到宋珍在外提醒「殿下,已經到了」,她才迴過神,若無其事地下了車。
「殿下很累嗎?」、「恩,睡了會兒。」、「晚飯已是備好,是在堂屋用還是送迴房?」、「不用了,我不太餓。」、「喏。」
宋珍的周到全打了水漂,隻能目送親王殿下徑直往裏走。和她初來的那個夜晚不同的是,盡管兩次都顯得很疲憊,但那晚尚能看出露在外的利爪,今日卻多少有些委頓。
李淳一行至臥房門口,隻有一盞廊燈照路,而屋裏並未像往常那樣亮起燈迎接她迴歸。烏鴉棲在窗棱上,似乎不太想進去,見到李淳一也無動於衷,隻低喚一聲,便再無動靜。李淳一雙手輕按在門框上,遲疑了一會兒,最後小心翼翼推開門走了進去。
燈冷屋寂,案前沒有人,飯菜早就涼了,動也沒動過。借著屋外廊燈的黯光,李淳一走到床榻前,終於看到了宗亭。他側身朝裏,被子隻覆到胸前,手臂露在外,袍袖往上縮了一截,手腕和半截小臂就裸.露在空氣裏。
李淳一下意識想將他縮上去的寬袖拉好,然而手剛伸過去,卻瞥見了他用來蒙眼的黑緞帶。玄色長條覆在白皙皮膚上,冷硬而無解,就像她不清楚他這些年是如何度過,她同樣不知道他是何時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他睡得很沉很痛苦,皮膚竟然是冷的,李淳一甚至明顯感覺到他的肩頭顫了一下,那露在外麵的手也下意識地握了起來,像在拚命忍住哭一樣。她驟想起白日在政事堂外所聞,胸中微滯,費勁嘆一口氣,鬼使神差地伸過手,去探他蒙眼的緞帶。
</br>
先帝出自關隴,與關隴貴族多有牽扯,但這些年女皇與關隴勢力之間矛盾重重,關隴遂在朝中自成一派,十分強勢;而皇夫出身山東,當年也因握有雄兵成為先帝麾下的重要力量,後來他將世族的力量交給了女兒李乘風,連給她安排的丈夫元信,也是山東貴族,擁持重兵,十分顯赫。
廟堂中的製衡與反覆令人精疲力盡,維持極難,眼下幾乎快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看起來風平浪靜的水麵下,似乎一觸即發,就看誰去點燃這爆竹。
製衡一貫的要點在於引入新的血液,倘若這血液擁有足夠力量,便會令許多矛頭轉向,至於結果是新血液被徹底吞噬,還是頑強存活下來自成一股新力量,靠人為,也看造化。
李淳一是開閘的人,她如今守在閘門口,隻身召喚新的血液。姿態上事必躬親、勤懇,給足信任,但似乎還不夠。
時近中午,她去政事堂辦事,穿過廡廊快到窗口時,卻聞得熟悉聲音傳來。她幾乎是無意識地瞬收住了步子,悄無聲息站在窗外,輕攏袖等待裏麵的人下完棋。
廡廊裏的風似也跟著靜了一靜,她甚至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唿吸聲與裏麵落子的聲音。交談聲沙啞老態,是兩位不折不扣的老人家。其中一位正是已經被封為國公的宗亭祖父,時人尊稱宗國公。
李淳一隻在很久前見過他,那時他是個不苟言笑的老頭子。
宗國公如今年逾八十,已不復當年嚴苛。比起衰老,歲月更多帶來的是無可奈何,暮年喪子,嫡係隻留下宗亭這個獨孫,盡管宗亭年紀輕輕已位及中書長官,但他仍是宗國公的一樁心病。
「那臭小子也快從關隴迴來了罷?」、「快了快了。」、「去了關隴大約要更睡不好了,年紀輕輕便不得安睡,老了可要如何是好?」、「鬼知道。老傢夥你不要亂動棋,這是耍賴。」、「別打岔,小孩子的事你不打算管管嗎?」
沉默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是落子聲與嘆息聲一道傳來:「如何管?心裏的病,都是枉治。」
白日裏也有秋蟲鳴,一隻苟延殘喘至今的蚱蜢跳上廡廊地板,停下來與李淳一對峙了一會兒,又孤獨地跳下去,最後消失在了酢漿草從裏。秋風又活泛起來,李淳一覺得天有些涼了,她同時也想起了另一件事——宗亭父母的忌日,快要到了。
他父母合葬在關隴,若他沒有提前迴京,到忌日時他一定還在那裏。但他卻選擇了提前迴來,幾乎是以一種自我欺騙的、躲避的方式避開忌日逃了迴來。
李淳一神思略是蕪亂,她在廡廊下站了一會兒,看到有吏卒朝這邊走來,遂趕緊迴過神,獨自往西行去。
——*——*——*——*——
人的記憶有時也熱衷趨利避害,她這些年努力迴避了一些不太好的事,但稍稍一點撥,便又全記了起來,這滋味實在糟糕透頂。
好在事務繁忙,這糟糕也隻持續了片刻。待到日暮時分,尚書省留直官紛紛往公廚去尋一口飯食,她也得挾著疲倦迴府了。安上門的燈格外淒冷,車駕晃動時覺得燈也在晃,鼓聲落盡了,坊門也閉著,隻能靠金魚符挨過一道道門往家裏去。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李淳一胃痛難忍,皮囊裏像塞滿了尖銳冰碴,動一動就折騰得人直冒冷汗。好不容易長長久久地停下來,她不出聲也不動作,車夫便也不敢動。掀開簾子便能見到家門口,但她在車廂裏坐了好一會兒,直到宋珍在外提醒「殿下,已經到了」,她才迴過神,若無其事地下了車。
「殿下很累嗎?」、「恩,睡了會兒。」、「晚飯已是備好,是在堂屋用還是送迴房?」、「不用了,我不太餓。」、「喏。」
宋珍的周到全打了水漂,隻能目送親王殿下徑直往裏走。和她初來的那個夜晚不同的是,盡管兩次都顯得很疲憊,但那晚尚能看出露在外的利爪,今日卻多少有些委頓。
李淳一行至臥房門口,隻有一盞廊燈照路,而屋裏並未像往常那樣亮起燈迎接她迴歸。烏鴉棲在窗棱上,似乎不太想進去,見到李淳一也無動於衷,隻低喚一聲,便再無動靜。李淳一雙手輕按在門框上,遲疑了一會兒,最後小心翼翼推開門走了進去。
燈冷屋寂,案前沒有人,飯菜早就涼了,動也沒動過。借著屋外廊燈的黯光,李淳一走到床榻前,終於看到了宗亭。他側身朝裏,被子隻覆到胸前,手臂露在外,袍袖往上縮了一截,手腕和半截小臂就裸.露在空氣裏。
李淳一下意識想將他縮上去的寬袖拉好,然而手剛伸過去,卻瞥見了他用來蒙眼的黑緞帶。玄色長條覆在白皙皮膚上,冷硬而無解,就像她不清楚他這些年是如何度過,她同樣不知道他是何時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他睡得很沉很痛苦,皮膚竟然是冷的,李淳一甚至明顯感覺到他的肩頭顫了一下,那露在外麵的手也下意識地握了起來,像在拚命忍住哭一樣。她驟想起白日在政事堂外所聞,胸中微滯,費勁嘆一口氣,鬼使神差地伸過手,去探他蒙眼的緞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