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會貴陽城。
自永曆元年(西曆1647年)六月底西軍餘部攻克貴陽以來,定番州、永寧州等貴州西部諸郡望風而降。
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四人同是張獻忠的義子,人稱‘四大將軍’,是大西軍的骨幹。孫可望年歲大,又多立戰功,勇猛無敵,軍中稱其為‘一堵牆’,就是說他一個人就抵得上李自成的一萬精騎。張獻忠死後,兵力最強的就是孫可望,威望也最高,帶著西軍餘部衝出了蜀中,砍死了明將曾英,入貴州占據了貴陽。
老二李定國,本是雲南人氏,是個孤兒,流落到了陝西,跟了張獻忠,成了大西軍中的一員猛將。李定國喜歡讀[左傳],效仿關雲長,頗曉大義。
老三艾能奇,較有謀略,是薑維一樣的人物。入黔省後不久病逝。
老四劉文秀被喻為趙子龍,有膽有識,為人忠義仁厚,從不隨便殺人,張獻忠知道他的性格,也從來沒有勉強過他。
在貴陽,四大將軍對大西軍今後的出路進行了商討。
此時雲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亂,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由於副將龍在田早在張獻忠穀城詐降時與孫可望相識,便派人向孫可望求援說:“如果將軍興義師來討伐,雲南全省將一鼓而下。”
鑒於此,孫可望主張趁機占據雲南,李定國則主張歸順大明。
他對孫可望說道:“做流賊何日是個頭?還是歸附朝廷,洗心革麵,將來也能博得個忠貞節烈,洗卻了賊名。聽說明臣們擁立了新皇帝,也不知肯不肯收編我等?義父部下四五萬之眾,收複中原也是不小的力量。”
由於清軍入關,張獻忠對明朝的態度已有所改變。他在北上抗清前夕曾對部將說:“三百年大明乃中華正統,甲申之變沒有亡國是天意,朕死了以後,爾等要歸順大明,不要再做不義之事了。”
西軍的一連串失利,也使李定國感到自己反明的失誤,萌生了想要歸附大明的想法。
就在孫、李兩人爭執不下的時候,部下來報,大明兵部尚書,湖廣總督堵胤錫前來拜見。
明使的突然到來讓孫、李二人頗為驚訝,不過孫可望興趣寥寥,倒是李定國頗為激動,他命令部下大開城門迎接。
等堵胤錫輕車簡從,來到了城門下,李定國親自帶頭,將其迎出城門外,態度很是恭順。
“不知大明天使駕臨,定國有失遠迎!”
堵胤錫拱手迴禮道:“素聞李將軍通曉大義,胤錫仰慕非常。此來特為結識將軍,今日有幸拜識,死而不朽了。”
堵胤錫心裏清楚;這都是些粗人,必須責以大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勉以忠義,方能折服其心。
眾將見堵胤錫並不裝大,一下子就對他起了好感,李定國旋即帶著堵胤錫入府衙,將其引見給了孫可望、劉文秀。
讓眾將重新見過堵胤錫,雙方一番寒暄客套後,備下酒宴。不多時,主將都已落座,堵胤錫謙讓,坐於客位,三位將軍坐於正位。三巡酒後,堵胤錫開門見山的表明了來意。
他向眾人行了個羅圈禮,道:“久聞諸位將軍大名,無緣相見。堵某此來,非為別的,乃是邀請諸位將軍匡扶大明,共驅胡虜。”
孫可望悶著頭喝著酒,一言不語,劉文秀也不做聲,心裏正做著抉擇。
隻有李定國麵露動容之色,他問道:“我等以前罪孽深重,烈皇帝雖非因我等而死,卻也脫不了幹係,如果歸順,大明對我等歸附將士當何以處之?”
堵胤錫答道;‘造反之罪,在所不赦,將軍想必也是清楚。鳳凰山神靈代天行伐,脅從者罪減一等。古人雲;社稷為重,君為輕。烈皇帝用人不當,社稷顛覆,也難辭其咎。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交替而行。百姓被逼而反,也在情理之中。與其追究以往,不如爭取未來。亡羊補牢,煉石補天。受我皇封,皆為赤子。再造河山,都是良將。隻要眾將士洗心革麵,重為朱明臣子,朝廷當一視同仁,不分彼此。”
李定國聞言大喜,不過仍有一些憂慮:“十萬胡騎下中原,朝廷文武紛紛歸降。大明養士三百年,何至於此?”
堵胤錫答道;“此乃君子小人之分,不足為奇。君子自清,小人自濁,何時不是如此?君子立心為公,小人立心為私。君子為國謀忠,不考慮自身得失,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小人時時處處都為自己身家性命著想,江山社稷都在其次。忠臣烈士不計成敗,與胡虜浴血奮戰,為的是光複中原河山。漢賊小人賣身求榮,甘為酋奴,為虎作倀,殘害同類,不可相提並論也。”
李定國點了點頭,站起施禮道;“定國請教堵公,何為華夷之辨?何為胡虜,何為中華?”
堵胤錫答道;‘九州之內,皆為華夏。九州之外,乃是蠻夷胡狄。華夏乃禮儀之邦,而胡狄無親,等同於禽獸。彼若接受王化,可變夷為夏。如今異族欲變夏為夷,亡我種族,滅我文化,雉發易服,毀我中華衣冠,是可忍,孰不可忍。倭寇兇殘,殺人無忌,東虜血洗千裏。漢家江山即將淪喪,豈不令人悲哉?’言之淚下,泣不成聲。
李定國聞言破受震動,也有些心酸:“我等作孽二十餘載,也難辭其咎。堵公天人,定國願歸順大明。”(未完待續。)
自永曆元年(西曆1647年)六月底西軍餘部攻克貴陽以來,定番州、永寧州等貴州西部諸郡望風而降。
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四人同是張獻忠的義子,人稱‘四大將軍’,是大西軍的骨幹。孫可望年歲大,又多立戰功,勇猛無敵,軍中稱其為‘一堵牆’,就是說他一個人就抵得上李自成的一萬精騎。張獻忠死後,兵力最強的就是孫可望,威望也最高,帶著西軍餘部衝出了蜀中,砍死了明將曾英,入貴州占據了貴陽。
老二李定國,本是雲南人氏,是個孤兒,流落到了陝西,跟了張獻忠,成了大西軍中的一員猛將。李定國喜歡讀[左傳],效仿關雲長,頗曉大義。
老三艾能奇,較有謀略,是薑維一樣的人物。入黔省後不久病逝。
老四劉文秀被喻為趙子龍,有膽有識,為人忠義仁厚,從不隨便殺人,張獻忠知道他的性格,也從來沒有勉強過他。
在貴陽,四大將軍對大西軍今後的出路進行了商討。
此時雲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亂,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由於副將龍在田早在張獻忠穀城詐降時與孫可望相識,便派人向孫可望求援說:“如果將軍興義師來討伐,雲南全省將一鼓而下。”
鑒於此,孫可望主張趁機占據雲南,李定國則主張歸順大明。
他對孫可望說道:“做流賊何日是個頭?還是歸附朝廷,洗心革麵,將來也能博得個忠貞節烈,洗卻了賊名。聽說明臣們擁立了新皇帝,也不知肯不肯收編我等?義父部下四五萬之眾,收複中原也是不小的力量。”
由於清軍入關,張獻忠對明朝的態度已有所改變。他在北上抗清前夕曾對部將說:“三百年大明乃中華正統,甲申之變沒有亡國是天意,朕死了以後,爾等要歸順大明,不要再做不義之事了。”
西軍的一連串失利,也使李定國感到自己反明的失誤,萌生了想要歸附大明的想法。
就在孫、李兩人爭執不下的時候,部下來報,大明兵部尚書,湖廣總督堵胤錫前來拜見。
明使的突然到來讓孫、李二人頗為驚訝,不過孫可望興趣寥寥,倒是李定國頗為激動,他命令部下大開城門迎接。
等堵胤錫輕車簡從,來到了城門下,李定國親自帶頭,將其迎出城門外,態度很是恭順。
“不知大明天使駕臨,定國有失遠迎!”
堵胤錫拱手迴禮道:“素聞李將軍通曉大義,胤錫仰慕非常。此來特為結識將軍,今日有幸拜識,死而不朽了。”
堵胤錫心裏清楚;這都是些粗人,必須責以大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勉以忠義,方能折服其心。
眾將見堵胤錫並不裝大,一下子就對他起了好感,李定國旋即帶著堵胤錫入府衙,將其引見給了孫可望、劉文秀。
讓眾將重新見過堵胤錫,雙方一番寒暄客套後,備下酒宴。不多時,主將都已落座,堵胤錫謙讓,坐於客位,三位將軍坐於正位。三巡酒後,堵胤錫開門見山的表明了來意。
他向眾人行了個羅圈禮,道:“久聞諸位將軍大名,無緣相見。堵某此來,非為別的,乃是邀請諸位將軍匡扶大明,共驅胡虜。”
孫可望悶著頭喝著酒,一言不語,劉文秀也不做聲,心裏正做著抉擇。
隻有李定國麵露動容之色,他問道:“我等以前罪孽深重,烈皇帝雖非因我等而死,卻也脫不了幹係,如果歸順,大明對我等歸附將士當何以處之?”
堵胤錫答道;‘造反之罪,在所不赦,將軍想必也是清楚。鳳凰山神靈代天行伐,脅從者罪減一等。古人雲;社稷為重,君為輕。烈皇帝用人不當,社稷顛覆,也難辭其咎。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交替而行。百姓被逼而反,也在情理之中。與其追究以往,不如爭取未來。亡羊補牢,煉石補天。受我皇封,皆為赤子。再造河山,都是良將。隻要眾將士洗心革麵,重為朱明臣子,朝廷當一視同仁,不分彼此。”
李定國聞言大喜,不過仍有一些憂慮:“十萬胡騎下中原,朝廷文武紛紛歸降。大明養士三百年,何至於此?”
堵胤錫答道;“此乃君子小人之分,不足為奇。君子自清,小人自濁,何時不是如此?君子立心為公,小人立心為私。君子為國謀忠,不考慮自身得失,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小人時時處處都為自己身家性命著想,江山社稷都在其次。忠臣烈士不計成敗,與胡虜浴血奮戰,為的是光複中原河山。漢賊小人賣身求榮,甘為酋奴,為虎作倀,殘害同類,不可相提並論也。”
李定國點了點頭,站起施禮道;“定國請教堵公,何為華夷之辨?何為胡虜,何為中華?”
堵胤錫答道;‘九州之內,皆為華夏。九州之外,乃是蠻夷胡狄。華夏乃禮儀之邦,而胡狄無親,等同於禽獸。彼若接受王化,可變夷為夏。如今異族欲變夏為夷,亡我種族,滅我文化,雉發易服,毀我中華衣冠,是可忍,孰不可忍。倭寇兇殘,殺人無忌,東虜血洗千裏。漢家江山即將淪喪,豈不令人悲哉?’言之淚下,泣不成聲。
李定國聞言破受震動,也有些心酸:“我等作孽二十餘載,也難辭其咎。堵公天人,定國願歸順大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