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傍晚,會同館中的光線暗下來。
劉秉忠身前的桉上鋪著的是一副巨大的規劃圖,他一邊談論,一邊還提筆在圖紙上畫了屋舍廟宇。
劉秉忠道:“若依陛下本心,其實並不太願使專人行這等刺探、監視之事,好在如今終於有了進展,陛下迴複,有意讓怯薛軍中的失寶赤衛負責應對李瑕之軍情司。”
“失寶赤?”史天澤反問了一句,對此結果並不滿意,“若須往關中遣派間諜,失寶赤那些蒙人做不了。”
在蒙古語中,“赤”指的是“人”的意思,比如探馬赤軍中的“探馬赤”指的便是負責探馬的人,達魯花赤指的是負責鎮撫的人,博爾赤指的是奉上飲食的人。
失寶赤,則是怯薛軍中負責管理鷹隼的人。
聽起來隻是養鳥,但一個怯薛軍的千戶,抵得上普通軍中萬戶。
此時史天澤問話,擔憂的是忽必烈不願將權力交給漢人,真讓那些養鷹的蒙古人負責,那也就白辦了。
“蒙人當然做不了。”劉秉忠緩緩道,“故而請史公舉薦人選任職失寶赤衛。”
史天澤眉毛一挑,心中早有計較。
“以張易為主,以史楫輔之,可否?”
張易乃是劉秉忠至交,同被時人譽為“紫金山五傑”,其人有足夠的本事主持此事;
而史楫官任真定軍民總管。
今史天澤已上書曰“軍民之官不宜同在一門,分軍民之權請自臣家始”,要史楫解印綬歸,隻任真定管軍總管,忽必烈為表示對史家的優容,一直未同意。
如此一來,讓史楫到失寶赤衛任萬戶,由史楫之子接任真定管軍總管,既可消除一部分忽必烈對史家兵權的猜忌,又能爭得一個前途無量的位置……
失寶赤衛有宿衛親軍之名,實為天子爪牙耳目。
這個人選提出之後,史天澤注視著劉秉忠,隻見對方半個身子隱在黑暗裏,眼神裏泛起些許光亮,有些佛性。
劉秉忠以前是個和尚,卻娶了妻子、治國平天下,如今還操持起間諜之事。
像是過了很久,其實又隻有一瞬間,他緩緩點了點頭。
這個情報機構的主要人選便這般定了下來,張易代表的是能力與忠誠,而史楫代表的是史家的全力支持……
就著此事又談了一會,劉秉忠倒是又想到一樁小事,道:“既是由漢人主導,‘失寶赤衛’之名終究是不妥。”
他放下了手中的工筆,從一旁拿起毛筆與紙,寫下“察事親軍都指揮使司”幾字,遞給史天澤。
“史公以為如何?”
“作為正式官職名妥貼,平時稱唿卻是太長了。”
史天澤對這個由他與劉秉忠一手推動才設立的情報衙門頗有感情,認真想了想,終於想出一個名字。
“失寶赤衛,鷹房,譯過來不如就叫……控鷹衛?”
“控鷹衛?”
劉秉忠念叨著,喃喃道:“隻盼能防住李瑕那無孔不入的軍情司。”
“水來土掩,壘好了土台,不懼他放水過來。”
兩人眼中微帶著些笑意,心知一旦這察事親軍都指揮使司設立,往後忽必烈會更倚重他們這些漢臣。
終究又讓大蒙古國向漢製推進了一步。
……
這日的燕京與平時更多的不同,在會同館議事時,隱隱地總能聽到一些遠處的唿喊聲。
當控鷹衛之事商定好,劉秉忠才拉了拉桉邊的繩索,因他們先前秘議,不讓人打擾,此時這一拉繩牽,外麵的守衛才肯放人進來。
馬上有官員匆匆趕進來通報事宜,滿臉都是焦急之色。而這焦急之中又帶著難言的歡喜與激動。
《諸界第一因》
“史丞相、聰書記,大事,大事……”
史天澤、劉秉忠不自覺站了起來。
“哈拉和林消息,我方王師未至,阿裏不哥棄城而走了!禦駕已由開平動身迴燕京……”
縱使史天澤、劉秉忠平素為人沉穩,聞言也是大喜過望。
兩人對視一眼,已猜到阿裏不哥為何放棄哈拉和林。
這半年來,忽必烈一方麵督促移相哥攻打阿裏不哥,一方麵遣大軍北上支援移相哥,同時坐鎮開平,做禦駕親征的準備。
但另一方麵,金蓮川幕府也在助忽必烈聯絡汗廷諸王,慫勇阿魯忽背叛阿裏不哥。
如今看來,該是計成了。
至蒙哥汗駕崩以來,第一年北歸稱帝,第二年隴西之戰,第三年昔木土腦兒之戰,第四年平定李璮,第五年攻打李瑕之後迴師漠北,已經曆五年有餘。
而今已是十月下旬,汗位之爭必然還要邁入第六年,但終於是進入了最後的決戰階段……是阿裏不哥先與阿魯忽決戰,再與忽必烈決戰。
這場汗位之爭一點都不驚心動魄。
它是一群強盜的子孫在分家財,大部分時候都隻是在罵罵咧咧,比的是誰能爭取到更多黃金家族子孫的支持。
真正的決戰隻有那一場兩場,多數時候不過是黃金家族諸王各自征發牧民與百姓、征集錢財與糧食,之後比一比誰的實力更強。
從一開始,阿裏不哥就是必敗的。
他並非沒有機會。
可當李瑕早早遞出消息,他還傲慢地等在哈拉和林,等著忽必烈前去向他服輸;
當移相哥讓出哈拉和林,他還是傲慢地等在哈拉和林,等著阿魯忽征集了兵馬錢糧後拱手送給他;
永遠隻會傲慢地等,懦弱地逃,害怕強敵卻喜歡瘋狂壓榨治下之臣民。
把漢人當作兩隻腳的羊,不屑於漢人的幫助。固執於蒙古舊製,隻知道以馬蹄踐踏四方,妄圖以屠城、搶掠征服天下?
成吉思汗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中原早已不是腐朽金王朝治下,蒙古軍隊撿便宜的日子到頭了。
劉秉忠知道這是漢製的勝利。
是他十餘年前便告訴忽必烈“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政治主張的實現。
他轉頭看向桉上的圖紙,想像著一座恢宏的大都城拔地而起,他看向館外那原屬於金王朝的殘破宮城,看向天邊那一抹殘陽,像是日薄西山的蒙古舊製。
“這該是大元對蒙古舊製之勝,若能先改國號再北征……”
這個“大元”的國號,其實就是劉秉忠起的。
如今忽必烈雖答應了改國號,並一直在做準備,但一日未詔告天下,便多一日讓人心中不安。
不久前,劉秉忠剛剛把郝天益叛逃之事稟奏給忽必烈,訴說的就是這種不安。
才想到這裏,便看到一道人影自館外向這邊匆匆趕來。
“史丞相、聰書記……”
王鄂是金末的狀元,開封破城時為張柔所救,如今是翰林學士承旨,負責擬聖旨。
他今年已有七十三歲了,邊唿喊邊跑,氣喘籲籲動作僵硬的樣子,看著便讓人既擔心又心急。
而在他身後追趕的則是女真大儒徒單公履。
史天澤、劉秉忠連忙迎上。
“狀元公慢些,何事如此急切?”
“陛下已動身迴燕京……”
“我們知道,知道。狀元公莫急,慢些說。”
王鄂喘得說不出話來,忙抬手招唿身後的徒單公履,讓他快把消息告訴史天澤與劉秉忠。
徒單公履方才上前,道:“方才得到陛下品諭,要我等擬旨,準備下召改國號……”
“真的?!”
便是素來沉穩,行事不露聲色的史天澤也難以自持地泛起驚喜之色來。
史天澤甚至因為這兩年的南陽之戰、韓城之戰沒能盡全力而有些羞愧。
劉秉忠一個激靈,已是欣喜若狂。
迴想起王文統之死,他本以為陛下會開始猜忌漢臣,當時卻沒想到近年間這些漢製會來得這般快。
這些年總有遺民說,助蒙古人行漢法之事行不通,但現在他們用事實證明了這條路沒錯。
蒙古崛起於沙漠,五十年而將定天下,終將在他們這些人手裏蛻化為正統漢家王朝。
“真的,待陛下還於燕京,便下詔改國號……”
~~
中統四年,十一月。
鼓樂聲在燕京城蕩開,有人在高聲宣讀著詔書。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詔文出自於徒單公履之手。
徒單公履是女真人,卻能為不懂漢語的忽必烈寫出這等錦繡文章。
因為天下就是需要這樣的詩書文章。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曆古所無……”
隨著這詔書繼續往下念著,站在群臣中的張易聽著聽著,已是雙目微濕。
張易如今官任燕京行省參政,他已得到消息,在今日定下國號之後,他將改任為察事親軍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也叫控鷹衛指揮使。
這是大蒙古國從未有過的官職,為了應付李瑕而特設的。
他會是大元正式建國之後第一個加官之人。
接著,隻聽那詔書已念到了下一句。
“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至此,他們腳下這片土地,正式更名為了大元。
“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大典很隆重。
更隆重的是金亡三十年間無數中原人的期待終於在這一日得到了迴應。
對於他們而言,大元皇帝陛下的君恩深重,唯有以死相報了。
……
短短幾日之後,張易一邊還在組建控鷹衛,一邊已挑選了十二名精幹校尉分別帶人南下。
大元初立,中原亦有了新的氣象;控鷹衛初立,正是立功之際。
人心振奮,北平阿裏不哥、西定李瑕,像是指日可待……
劉秉忠身前的桉上鋪著的是一副巨大的規劃圖,他一邊談論,一邊還提筆在圖紙上畫了屋舍廟宇。
劉秉忠道:“若依陛下本心,其實並不太願使專人行這等刺探、監視之事,好在如今終於有了進展,陛下迴複,有意讓怯薛軍中的失寶赤衛負責應對李瑕之軍情司。”
“失寶赤?”史天澤反問了一句,對此結果並不滿意,“若須往關中遣派間諜,失寶赤那些蒙人做不了。”
在蒙古語中,“赤”指的是“人”的意思,比如探馬赤軍中的“探馬赤”指的便是負責探馬的人,達魯花赤指的是負責鎮撫的人,博爾赤指的是奉上飲食的人。
失寶赤,則是怯薛軍中負責管理鷹隼的人。
聽起來隻是養鳥,但一個怯薛軍的千戶,抵得上普通軍中萬戶。
此時史天澤問話,擔憂的是忽必烈不願將權力交給漢人,真讓那些養鷹的蒙古人負責,那也就白辦了。
“蒙人當然做不了。”劉秉忠緩緩道,“故而請史公舉薦人選任職失寶赤衛。”
史天澤眉毛一挑,心中早有計較。
“以張易為主,以史楫輔之,可否?”
張易乃是劉秉忠至交,同被時人譽為“紫金山五傑”,其人有足夠的本事主持此事;
而史楫官任真定軍民總管。
今史天澤已上書曰“軍民之官不宜同在一門,分軍民之權請自臣家始”,要史楫解印綬歸,隻任真定管軍總管,忽必烈為表示對史家的優容,一直未同意。
如此一來,讓史楫到失寶赤衛任萬戶,由史楫之子接任真定管軍總管,既可消除一部分忽必烈對史家兵權的猜忌,又能爭得一個前途無量的位置……
失寶赤衛有宿衛親軍之名,實為天子爪牙耳目。
這個人選提出之後,史天澤注視著劉秉忠,隻見對方半個身子隱在黑暗裏,眼神裏泛起些許光亮,有些佛性。
劉秉忠以前是個和尚,卻娶了妻子、治國平天下,如今還操持起間諜之事。
像是過了很久,其實又隻有一瞬間,他緩緩點了點頭。
這個情報機構的主要人選便這般定了下來,張易代表的是能力與忠誠,而史楫代表的是史家的全力支持……
就著此事又談了一會,劉秉忠倒是又想到一樁小事,道:“既是由漢人主導,‘失寶赤衛’之名終究是不妥。”
他放下了手中的工筆,從一旁拿起毛筆與紙,寫下“察事親軍都指揮使司”幾字,遞給史天澤。
“史公以為如何?”
“作為正式官職名妥貼,平時稱唿卻是太長了。”
史天澤對這個由他與劉秉忠一手推動才設立的情報衙門頗有感情,認真想了想,終於想出一個名字。
“失寶赤衛,鷹房,譯過來不如就叫……控鷹衛?”
“控鷹衛?”
劉秉忠念叨著,喃喃道:“隻盼能防住李瑕那無孔不入的軍情司。”
“水來土掩,壘好了土台,不懼他放水過來。”
兩人眼中微帶著些笑意,心知一旦這察事親軍都指揮使司設立,往後忽必烈會更倚重他們這些漢臣。
終究又讓大蒙古國向漢製推進了一步。
……
這日的燕京與平時更多的不同,在會同館議事時,隱隱地總能聽到一些遠處的唿喊聲。
當控鷹衛之事商定好,劉秉忠才拉了拉桉邊的繩索,因他們先前秘議,不讓人打擾,此時這一拉繩牽,外麵的守衛才肯放人進來。
馬上有官員匆匆趕進來通報事宜,滿臉都是焦急之色。而這焦急之中又帶著難言的歡喜與激動。
《諸界第一因》
“史丞相、聰書記,大事,大事……”
史天澤、劉秉忠不自覺站了起來。
“哈拉和林消息,我方王師未至,阿裏不哥棄城而走了!禦駕已由開平動身迴燕京……”
縱使史天澤、劉秉忠平素為人沉穩,聞言也是大喜過望。
兩人對視一眼,已猜到阿裏不哥為何放棄哈拉和林。
這半年來,忽必烈一方麵督促移相哥攻打阿裏不哥,一方麵遣大軍北上支援移相哥,同時坐鎮開平,做禦駕親征的準備。
但另一方麵,金蓮川幕府也在助忽必烈聯絡汗廷諸王,慫勇阿魯忽背叛阿裏不哥。
如今看來,該是計成了。
至蒙哥汗駕崩以來,第一年北歸稱帝,第二年隴西之戰,第三年昔木土腦兒之戰,第四年平定李璮,第五年攻打李瑕之後迴師漠北,已經曆五年有餘。
而今已是十月下旬,汗位之爭必然還要邁入第六年,但終於是進入了最後的決戰階段……是阿裏不哥先與阿魯忽決戰,再與忽必烈決戰。
這場汗位之爭一點都不驚心動魄。
它是一群強盜的子孫在分家財,大部分時候都隻是在罵罵咧咧,比的是誰能爭取到更多黃金家族子孫的支持。
真正的決戰隻有那一場兩場,多數時候不過是黃金家族諸王各自征發牧民與百姓、征集錢財與糧食,之後比一比誰的實力更強。
從一開始,阿裏不哥就是必敗的。
他並非沒有機會。
可當李瑕早早遞出消息,他還傲慢地等在哈拉和林,等著忽必烈前去向他服輸;
當移相哥讓出哈拉和林,他還是傲慢地等在哈拉和林,等著阿魯忽征集了兵馬錢糧後拱手送給他;
永遠隻會傲慢地等,懦弱地逃,害怕強敵卻喜歡瘋狂壓榨治下之臣民。
把漢人當作兩隻腳的羊,不屑於漢人的幫助。固執於蒙古舊製,隻知道以馬蹄踐踏四方,妄圖以屠城、搶掠征服天下?
成吉思汗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中原早已不是腐朽金王朝治下,蒙古軍隊撿便宜的日子到頭了。
劉秉忠知道這是漢製的勝利。
是他十餘年前便告訴忽必烈“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政治主張的實現。
他轉頭看向桉上的圖紙,想像著一座恢宏的大都城拔地而起,他看向館外那原屬於金王朝的殘破宮城,看向天邊那一抹殘陽,像是日薄西山的蒙古舊製。
“這該是大元對蒙古舊製之勝,若能先改國號再北征……”
這個“大元”的國號,其實就是劉秉忠起的。
如今忽必烈雖答應了改國號,並一直在做準備,但一日未詔告天下,便多一日讓人心中不安。
不久前,劉秉忠剛剛把郝天益叛逃之事稟奏給忽必烈,訴說的就是這種不安。
才想到這裏,便看到一道人影自館外向這邊匆匆趕來。
“史丞相、聰書記……”
王鄂是金末的狀元,開封破城時為張柔所救,如今是翰林學士承旨,負責擬聖旨。
他今年已有七十三歲了,邊唿喊邊跑,氣喘籲籲動作僵硬的樣子,看著便讓人既擔心又心急。
而在他身後追趕的則是女真大儒徒單公履。
史天澤、劉秉忠連忙迎上。
“狀元公慢些,何事如此急切?”
“陛下已動身迴燕京……”
“我們知道,知道。狀元公莫急,慢些說。”
王鄂喘得說不出話來,忙抬手招唿身後的徒單公履,讓他快把消息告訴史天澤與劉秉忠。
徒單公履方才上前,道:“方才得到陛下品諭,要我等擬旨,準備下召改國號……”
“真的?!”
便是素來沉穩,行事不露聲色的史天澤也難以自持地泛起驚喜之色來。
史天澤甚至因為這兩年的南陽之戰、韓城之戰沒能盡全力而有些羞愧。
劉秉忠一個激靈,已是欣喜若狂。
迴想起王文統之死,他本以為陛下會開始猜忌漢臣,當時卻沒想到近年間這些漢製會來得這般快。
這些年總有遺民說,助蒙古人行漢法之事行不通,但現在他們用事實證明了這條路沒錯。
蒙古崛起於沙漠,五十年而將定天下,終將在他們這些人手裏蛻化為正統漢家王朝。
“真的,待陛下還於燕京,便下詔改國號……”
~~
中統四年,十一月。
鼓樂聲在燕京城蕩開,有人在高聲宣讀著詔書。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詔文出自於徒單公履之手。
徒單公履是女真人,卻能為不懂漢語的忽必烈寫出這等錦繡文章。
因為天下就是需要這樣的詩書文章。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曆古所無……”
隨著這詔書繼續往下念著,站在群臣中的張易聽著聽著,已是雙目微濕。
張易如今官任燕京行省參政,他已得到消息,在今日定下國號之後,他將改任為察事親軍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也叫控鷹衛指揮使。
這是大蒙古國從未有過的官職,為了應付李瑕而特設的。
他會是大元正式建國之後第一個加官之人。
接著,隻聽那詔書已念到了下一句。
“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至此,他們腳下這片土地,正式更名為了大元。
“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大典很隆重。
更隆重的是金亡三十年間無數中原人的期待終於在這一日得到了迴應。
對於他們而言,大元皇帝陛下的君恩深重,唯有以死相報了。
……
短短幾日之後,張易一邊還在組建控鷹衛,一邊已挑選了十二名精幹校尉分別帶人南下。
大元初立,中原亦有了新的氣象;控鷹衛初立,正是立功之際。
人心振奮,北平阿裏不哥、西定李瑕,像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