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李武兩個家族如葛藤般,讓我把他們糾纏在一起。
對於我來說,兩個家族都有愛恨情仇,可是我的晚年,這兩個家族隻有仇恨了,就如落日的晚霞,血紅的滿了天際,是風雲席卷不散的,隻有用刀劍才能說個明白。
這也是我的心痛,多年了,我一直想平衡兩家,手心手背都是肉。
可是我錯了,一山不容二虎,臥榻之下豈能容他人酣眠。
盡管他們的血殺對於晚年的我,值得好多夜晚無眠揪心的痛苦,但我從不後悔,人的一生,你得到許多,自然要失去許多。在你掌握著自已的命運,同時也掌握了太多人的命運,你不能不失去些什麽。在權術政治中,就像一群瘋狗般的嘶咬中,你得勝了,也是一身血跡地走出硝煙。政治就像賭博,從來沒有永遠的贏家,隻是你輸的有多少。
也許有人說我鐵血,也許有人說我慘忍。其實我想說,不是我不夠溫情,我也有五情六欲,也是吃五穀雜糧,我的心一樣鮮紅,但我選擇了波濤的人生,選擇了鷹擊長空的那種壯烈。把我的柔情深深埋藏在內心最深處,我要一無反顧。
人生其實有時很無奈。
當你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想攀登權力的頂峰,你就得撕著牙,毫不猶豫地對敵人下口。
當你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初生了一個小孩,在沙漠中行走。沒有人幫你,你孤獨無助,你沒有吃喝的東西。你會怎麽辦呢?
人性會告訴你,就是餓死你,也要讓孩子活的比你更久些。
其實人性也逼著你,你兩個都要死在沙漠中。
我呢?
我會先痛苦一場,這決對是真心的流淚,沒有一顆虛假的淚水。
然後我會鐵著心殺死他,殺死這個孩子,然後把他當做幹糧,風幹了我眼淚。我不會再流淚,也不會再想此事,因為我沒有時間。那怕是這樣,沙漠還在無盡頭,但我一無反顧,拚著生命的所有,去衝。
不要在我麵前說人性,人性隻是吃飽穿暖了老爺們閑暇時的談資。人性不比處女膜堅強多少,它隻在你扭扭捏捏的保護和別人的指責中被增加了潛在價值。其實戳穿了什麽也不是,也許就在你騎著馬狂奔時就會把它磨破了,它隻會增加你一些痛苦和顧忌。
在慘酷的人生,所有的人性,就像沾著處女膜血跡的手紙,盡管你有著處女情結,但還是要把它丟掉,眼淚隻是弱者的發泄的泉流,強者則是在血海中揚帳,也許血濤不夠洶湧澎湃,就讓我紮破心髒,讓血海的波浪掀的更高些,我是弄潮兒,無悔的是人生大道,痛苦的花兒隻長在道路兩側。
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人性在生命關頭時,顯得有些薄弱。
我也說了,不要拿我和一般人比,如果人生無太遠的目標,渴死,餓死,早晚都是死。可是我的人生,還有許多等著我,這種理念,這種執著,不是一般人能理解。
當你盯著前麵閃光的目標時,其他東西都在暗談失色,你不能有太多的顧忌,那將會成為包袱。
我就像一匹狐狼,在向著狼王寶坐衝時,和我同行的人都是我的敵人,因為他們也盯著這個坐位。那怕這些狼中有你的兒子,父親,最終你們也會展開血殺。
我也會痛苦,我也會傷心,但在衝鋒時,這一切都要忘記。當你衝到目的地時,我也會在黑暗中悄悄地舔著我的傷口的露骨,那畢竟是流著我的血。
如果你的人生選擇了小草,隻要露珠滋潤著你的嬌軀,陽光輕扶著你,你就是幸福。
可是當你選擇了衝向狼王坐位的狼時,你隻有衝鋒,也許你從頭到尾都沒有幸福。你沒有親人,你沒有朋友,所有的人可能都是你的敵人。不是你不需要溫情,是你的人生需要你用鮮血掩蓋了這一切。
就像遊戲規則,這是不同人生不同的規則,如果你不這樣做,你隻會成為他人腳下的白骨,做著他人的墊腳石。
把人性留給弱者,鮮血留給勇者。
選擇沒有錯,當你選擇了一條血路,你就要去麵對。
功過自在人心。
我在舔著我的傷口時,盡管有很多的傷痛,盡管他們糾纏的我有過多的惡夢,讓我徹夜難眠,可我從不後悔。我隻有空閑時才會有這種良心的糾纏,當我衝鋒時,我會把一切深藏。
不是不要人性,是政治中從沒有人性,政治就是不擇手段地達到目的。如果你沒有這種心腸,就不要選擇這條路。
不要太多的指責別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每一種活法都有著自已的潛規則。
和我生命相關的兩家族,不得不細說下。特別是在這個朝代,門閥的影響根深蒂固。魏晉南北朝遺風,門閥之風大盛。一些名門望族不僅隴斷著地方經濟,還在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你做了宰相,如果出身不是名門,照樣被人看不起,一樣是草根一族。一個名門,不是一年兩年豎起來的,那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曆史沉澱,說句不誇張的話,拿一位公主和一位名門望族的小姐,大多數人會選名門望族。有一位宰相位極人臣,不過他的一生自認為最得意的事,是取一位望門之女。一個名門望族的威望是一個招牌,就像現在的名牌產品一般,不用國家推廣,它有自已的內含,有時他比國家還有號召力。
這個時代,隻有出身名貴,才是真正的貴族,你拚一輩子,還沒有娶一個名門女來的快些。
隋唐正接著兩晉南北朝之遺風,門閥關念強盛的令皇帝也有些頭疼,因為他們除了名望,還有深不可測的實力,可以和皇室相抗衡。
最有名望的十大望門:
一,隴西李家,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
二,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三, 弘農楊氏,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以“四知”而著稱的“關西孔子楊伯起”。據《後漢書》所載,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為當時之大儒,少時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時人稱之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曾隱居於湖州數十年,五十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到:“我了解你,你卻為什麽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到:“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迴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麽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的走了。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的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而且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為他們置些產業的,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後漢書》雲,“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遂“為東京名族”。
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更是把楊氏地位推到了巔峰。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係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唿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係姓始祖。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裏,其墓地稱 “司徒塚”。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王姓顯貴的代表,自三國到唐代七百年間,琅琊王氏世代鼎貴,天下第一,不僅有王祥這樣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還出現了人數眾多的宰相,對中國社會的安定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東臨沂)王氏為秦代名將王離之後,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相傳司馬睿一度欲與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員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琅琊王氏在漢唐間擔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兩朝而重複者外,實際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時間,以東晉南朝最為集中。當時,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為僑姓首族的時候,僅宰相就出了九十餘名,實際上是古今中外所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輔相因”,也就成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約評價琅琊王氏說:“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如王氏之盛者也。”曆史上郭、何、桓、張、袁、楊等姓也有鼎貴一時的家族,但與琅琊王氏相比,都遠遠不及。琅琊王氏千年曆史上的蟬冕交映,公兗相襲,不僅南朝以前沒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後,也找不出第二個家族。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出身於琅琊王氏。
六、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繼琅琊王氏、高平郗氏、穎川庾氏及譙郡桓氏之後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由宋至梁,一直為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起初隻是一個普通士族“謝氏雖為江左高門,而實自萬、安兄弟其名始盛。謝褒父衡雖以儒素稱,而官止國子祭酒,功業無聞。……後來太傅名德,冠絕當時,封胡、羯未,爭榮竟秀,由是王、謝齊名。”到了謝尚時期,尚有求婚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謝萬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後,方才開始崛起,到謝安任相時期達到頂峰。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為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保住了東晉。淝水之戰之後,謝氏子弟大多隱退,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自東晉至梁朝 (317年-557年),謝氏共有12代、100餘人見於史傳,其門第之高,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借助於他們的影響力。謝氏擁有大量資產,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被視為士族領袖前後兩百餘年。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薑,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莊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八、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源自古鄭國。春秋末鄭國滅亡,公室子孫遷他地,但均將國名冠於名字之前。此方式稱為“以國為氏”,形成鄭氏之姓。後世鄭氏族人在滎陽大發展成為望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滎陽鄭與清河崔、範陽盧、太原王並為中國四大望族。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後因科舉製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九、範陽盧氏
盧氏曆史上自稱來自範陽,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驅逐,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範陽。範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誌、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曆史名人達840多人,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的詩句。範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範陽堂”的稱號。
十、太原溫氏
溫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於,周成王之弟。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給他。其子燮繼位,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晉。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今河南溫縣),因以為氏。晉大夫郤至食采於溫,號溫季亦以為氏。西漢功臣溫疥封煢侯,疥孫何始居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太原溫氏家族的曆代名人有:東漢鄒平侯溫序、北魏涼州刺史溫恢、南朝光祿大夫溫羨、南朝大將軍溫嶠……最為著名的是初唐溫氏三傑:溫大雅、溫彥博、溫大有兄弟三人。溫氏三傑俱為卿相之才。高祖李淵鎮太原,厚禮之,李世民更是與之交情甚深。溫氏三兄弟輔佐李氏父子,太原首義,平劉武周、蕩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馬功勳,為初唐開國名臣。溫大雅被封為黎國公、禮部尚書;溫彥博,被封為尚書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溫大有為中書侍郎、清河郡公。溫氏三傑的後人如溫振、溫挺、溫佶、溫造等多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溫庭筠為唐末著名的“花間派”文學大師。
太原祁縣溫氏望族,人才輩出,數世昌盛,從漢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如此興旺之族,中華文明史上寥寥可數。溫氏家族是皇家最寵幸,百姓百官爭相攀附的門第之一。連唐文宗都感歎:“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由此可見溫氏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皇族李氏。
宇文家族,等無數小門閥就不細說了。
(隻所以要把十大列了一下,就是讓大家感受下這種門閥氣息,那是一種超出你想像的曆史沉澱。想像現在有日本史襲名牌,和我們中國這些名門相比,差的不是一般的遠。主角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存活著,離開曆史環境,就沒法說故事了。希望大家能理解。)
對於我來說,兩個家族都有愛恨情仇,可是我的晚年,這兩個家族隻有仇恨了,就如落日的晚霞,血紅的滿了天際,是風雲席卷不散的,隻有用刀劍才能說個明白。
這也是我的心痛,多年了,我一直想平衡兩家,手心手背都是肉。
可是我錯了,一山不容二虎,臥榻之下豈能容他人酣眠。
盡管他們的血殺對於晚年的我,值得好多夜晚無眠揪心的痛苦,但我從不後悔,人的一生,你得到許多,自然要失去許多。在你掌握著自已的命運,同時也掌握了太多人的命運,你不能不失去些什麽。在權術政治中,就像一群瘋狗般的嘶咬中,你得勝了,也是一身血跡地走出硝煙。政治就像賭博,從來沒有永遠的贏家,隻是你輸的有多少。
也許有人說我鐵血,也許有人說我慘忍。其實我想說,不是我不夠溫情,我也有五情六欲,也是吃五穀雜糧,我的心一樣鮮紅,但我選擇了波濤的人生,選擇了鷹擊長空的那種壯烈。把我的柔情深深埋藏在內心最深處,我要一無反顧。
人生其實有時很無奈。
當你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想攀登權力的頂峰,你就得撕著牙,毫不猶豫地對敵人下口。
當你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初生了一個小孩,在沙漠中行走。沒有人幫你,你孤獨無助,你沒有吃喝的東西。你會怎麽辦呢?
人性會告訴你,就是餓死你,也要讓孩子活的比你更久些。
其實人性也逼著你,你兩個都要死在沙漠中。
我呢?
我會先痛苦一場,這決對是真心的流淚,沒有一顆虛假的淚水。
然後我會鐵著心殺死他,殺死這個孩子,然後把他當做幹糧,風幹了我眼淚。我不會再流淚,也不會再想此事,因為我沒有時間。那怕是這樣,沙漠還在無盡頭,但我一無反顧,拚著生命的所有,去衝。
不要在我麵前說人性,人性隻是吃飽穿暖了老爺們閑暇時的談資。人性不比處女膜堅強多少,它隻在你扭扭捏捏的保護和別人的指責中被增加了潛在價值。其實戳穿了什麽也不是,也許就在你騎著馬狂奔時就會把它磨破了,它隻會增加你一些痛苦和顧忌。
在慘酷的人生,所有的人性,就像沾著處女膜血跡的手紙,盡管你有著處女情結,但還是要把它丟掉,眼淚隻是弱者的發泄的泉流,強者則是在血海中揚帳,也許血濤不夠洶湧澎湃,就讓我紮破心髒,讓血海的波浪掀的更高些,我是弄潮兒,無悔的是人生大道,痛苦的花兒隻長在道路兩側。
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人性在生命關頭時,顯得有些薄弱。
我也說了,不要拿我和一般人比,如果人生無太遠的目標,渴死,餓死,早晚都是死。可是我的人生,還有許多等著我,這種理念,這種執著,不是一般人能理解。
當你盯著前麵閃光的目標時,其他東西都在暗談失色,你不能有太多的顧忌,那將會成為包袱。
我就像一匹狐狼,在向著狼王寶坐衝時,和我同行的人都是我的敵人,因為他們也盯著這個坐位。那怕這些狼中有你的兒子,父親,最終你們也會展開血殺。
我也會痛苦,我也會傷心,但在衝鋒時,這一切都要忘記。當你衝到目的地時,我也會在黑暗中悄悄地舔著我的傷口的露骨,那畢竟是流著我的血。
如果你的人生選擇了小草,隻要露珠滋潤著你的嬌軀,陽光輕扶著你,你就是幸福。
可是當你選擇了衝向狼王坐位的狼時,你隻有衝鋒,也許你從頭到尾都沒有幸福。你沒有親人,你沒有朋友,所有的人可能都是你的敵人。不是你不需要溫情,是你的人生需要你用鮮血掩蓋了這一切。
就像遊戲規則,這是不同人生不同的規則,如果你不這樣做,你隻會成為他人腳下的白骨,做著他人的墊腳石。
把人性留給弱者,鮮血留給勇者。
選擇沒有錯,當你選擇了一條血路,你就要去麵對。
功過自在人心。
我在舔著我的傷口時,盡管有很多的傷痛,盡管他們糾纏的我有過多的惡夢,讓我徹夜難眠,可我從不後悔。我隻有空閑時才會有這種良心的糾纏,當我衝鋒時,我會把一切深藏。
不是不要人性,是政治中從沒有人性,政治就是不擇手段地達到目的。如果你沒有這種心腸,就不要選擇這條路。
不要太多的指責別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每一種活法都有著自已的潛規則。
和我生命相關的兩家族,不得不細說下。特別是在這個朝代,門閥的影響根深蒂固。魏晉南北朝遺風,門閥之風大盛。一些名門望族不僅隴斷著地方經濟,還在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你做了宰相,如果出身不是名門,照樣被人看不起,一樣是草根一族。一個名門,不是一年兩年豎起來的,那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曆史沉澱,說句不誇張的話,拿一位公主和一位名門望族的小姐,大多數人會選名門望族。有一位宰相位極人臣,不過他的一生自認為最得意的事,是取一位望門之女。一個名門望族的威望是一個招牌,就像現在的名牌產品一般,不用國家推廣,它有自已的內含,有時他比國家還有號召力。
這個時代,隻有出身名貴,才是真正的貴族,你拚一輩子,還沒有娶一個名門女來的快些。
隋唐正接著兩晉南北朝之遺風,門閥關念強盛的令皇帝也有些頭疼,因為他們除了名望,還有深不可測的實力,可以和皇室相抗衡。
最有名望的十大望門:
一,隴西李家,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
二,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三, 弘農楊氏,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以“四知”而著稱的“關西孔子楊伯起”。據《後漢書》所載,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為當時之大儒,少時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時人稱之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曾隱居於湖州數十年,五十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到:“我了解你,你卻為什麽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到:“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迴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麽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的走了。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的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而且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為他們置些產業的,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後漢書》雲,“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遂“為東京名族”。
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更是把楊氏地位推到了巔峰。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係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唿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係姓始祖。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裏,其墓地稱 “司徒塚”。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王姓顯貴的代表,自三國到唐代七百年間,琅琊王氏世代鼎貴,天下第一,不僅有王祥這樣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還出現了人數眾多的宰相,對中國社會的安定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東臨沂)王氏為秦代名將王離之後,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相傳司馬睿一度欲與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員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琅琊王氏在漢唐間擔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兩朝而重複者外,實際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時間,以東晉南朝最為集中。當時,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為僑姓首族的時候,僅宰相就出了九十餘名,實際上是古今中外所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輔相因”,也就成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約評價琅琊王氏說:“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如王氏之盛者也。”曆史上郭、何、桓、張、袁、楊等姓也有鼎貴一時的家族,但與琅琊王氏相比,都遠遠不及。琅琊王氏千年曆史上的蟬冕交映,公兗相襲,不僅南朝以前沒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後,也找不出第二個家族。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出身於琅琊王氏。
六、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繼琅琊王氏、高平郗氏、穎川庾氏及譙郡桓氏之後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由宋至梁,一直為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起初隻是一個普通士族“謝氏雖為江左高門,而實自萬、安兄弟其名始盛。謝褒父衡雖以儒素稱,而官止國子祭酒,功業無聞。……後來太傅名德,冠絕當時,封胡、羯未,爭榮竟秀,由是王、謝齊名。”到了謝尚時期,尚有求婚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謝萬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後,方才開始崛起,到謝安任相時期達到頂峰。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為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保住了東晉。淝水之戰之後,謝氏子弟大多隱退,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自東晉至梁朝 (317年-557年),謝氏共有12代、100餘人見於史傳,其門第之高,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借助於他們的影響力。謝氏擁有大量資產,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被視為士族領袖前後兩百餘年。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薑,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莊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八、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源自古鄭國。春秋末鄭國滅亡,公室子孫遷他地,但均將國名冠於名字之前。此方式稱為“以國為氏”,形成鄭氏之姓。後世鄭氏族人在滎陽大發展成為望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滎陽鄭與清河崔、範陽盧、太原王並為中國四大望族。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後因科舉製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九、範陽盧氏
盧氏曆史上自稱來自範陽,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驅逐,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範陽。範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誌、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曆史名人達840多人,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的詩句。範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範陽堂”的稱號。
十、太原溫氏
溫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於,周成王之弟。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給他。其子燮繼位,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晉。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今河南溫縣),因以為氏。晉大夫郤至食采於溫,號溫季亦以為氏。西漢功臣溫疥封煢侯,疥孫何始居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太原溫氏家族的曆代名人有:東漢鄒平侯溫序、北魏涼州刺史溫恢、南朝光祿大夫溫羨、南朝大將軍溫嶠……最為著名的是初唐溫氏三傑:溫大雅、溫彥博、溫大有兄弟三人。溫氏三傑俱為卿相之才。高祖李淵鎮太原,厚禮之,李世民更是與之交情甚深。溫氏三兄弟輔佐李氏父子,太原首義,平劉武周、蕩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馬功勳,為初唐開國名臣。溫大雅被封為黎國公、禮部尚書;溫彥博,被封為尚書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溫大有為中書侍郎、清河郡公。溫氏三傑的後人如溫振、溫挺、溫佶、溫造等多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溫庭筠為唐末著名的“花間派”文學大師。
太原祁縣溫氏望族,人才輩出,數世昌盛,從漢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如此興旺之族,中華文明史上寥寥可數。溫氏家族是皇家最寵幸,百姓百官爭相攀附的門第之一。連唐文宗都感歎:“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由此可見溫氏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皇族李氏。
宇文家族,等無數小門閥就不細說了。
(隻所以要把十大列了一下,就是讓大家感受下這種門閥氣息,那是一種超出你想像的曆史沉澱。想像現在有日本史襲名牌,和我們中國這些名門相比,差的不是一般的遠。主角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存活著,離開曆史環境,就沒法說故事了。希望大家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