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心中一樂:我當年可是軍史論壇是常客,這紙包彈又如何不知道。


    要知道,歐洲在後裝槍還沒有出現、雷汞沒有被發明之前,火槍的射速都極慢了,也很讓人苦惱。為了提高士兵的裝填速度,那個時代的軍事家可謂是將頭皮都抓破,什麽法子都想出來了。


    可以說,每個裝填步驟都被他們一一分解過,最後在弄出這麽一個定裝彈的法子來。


    嶽路明還在不住地搓手:“這裹紙卷比較麻煩,將軍,能不能派幾個人給我,單憑我一人,怕是忙不過來。也不需要壯丁,婦女心細最好不過。”


    正說著話,崔鐵匠就從屋中拿了繪畫工具出來,聽到這話,怒罵一聲:“你他娘****癢,還想女人了?”


    嶽路明甚懼這個丈人,麵一白,將脖子縮了迴去。


    孫元:“好,到時候從軍戶那邊給你抽幾個老太婆過來。”


    崔鐵匠哈哈大笑:“將軍英明。”


    嶽路明:“我這就下去琢磨一下,看每份紙卷裝多少藥為好。這藥不能多,多了要炸膛;可若是少了,則射不遠。”


    孫元點點頭,實際上,這個年代的明軍火器無論是火銃還是大炮,裝多少藥、用多大的彈丸,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全憑使用者自己的經驗。因為,上了戰場之後,手中的火器射程也有遠有近,指揮官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火為好,自然也談不是製定合適的戰術。


    嶽路明能夠想到這一點,倒是個不錯的人才。


    孫元:“嶽師傅,這事也不用著急,你嶽丈製出的這鳥槍還需大改,等定型之後,你再實驗出合適的裝藥量吧。”


    說著,就接過紙筆,趴在桌子上畫起圖來。


    嶽路明也不急著離開,伸直了脖子在一邊看著。


    孫元畢竟是文科生,以前也沒學過繪畫。這張遂石槍的分解圖也畫得歪歪扭扭,不成模樣。好在他當年是個狂熱的軍史發燒友,在論壇上混的時候,你若不背下幾張槍械的尺寸和構造,都不好意思同人打招唿。


    因此,這槍的大體結構他是畫得一絲不差,並標注上具體的尺寸。將公製尺寸換成明製尺寸的時候,他還是很費了一番功夫。


    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總算畫完。


    “這是什麽?”崔鐵匠沒看明白,忍不住問。


    旁邊的嶽路明卻忍不住道:“將軍這圖,小人好象有些明白。”


    崔鐵匠冷哼一聲:“去去去,你就是一個炮仗,明白個雞毛?”


    “不是,不是,嶽丈,將軍這圖看起來有些像是畢懋康大人的《兵器圖說》裏的鳥槍。這種火銃聽說不懼風雨和下雪天。”


    “想起來了,想起來了。”崔鐵匠一拍額頭:“好象是這樣,我以前在南京時看過,當時也不以為然後。不過,現在一琢磨,好象真是這個道理。”


    畢懋康,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在工部任過一任官,負責軍械製造。對於火器頗有研究,還寫過一本《兵器圖說》的說。聽崔鐵匠說起這個名字,孫元也猛地迴過神來,想起這個畢懋康究竟是誰,此人確實是中國第一個製造出燧發槍的人。


    孫元本以為燧發槍是一個劃時代的軍事發明,其實,也沒什麽了不起。


    不過這樣也好,既然這東西早就被人發明出來,也免得自己多費口舌向崔、嶽二人解釋。


    崔鐵匠指了指圖樣上槍機鉗口錐頭上的那塊火石,道:“這玩意兒好,同畢大人當初的想法一樣,用打火石引火。如此一來,就沒必要再用引火繩了,就算是下雨天也不怕。而且,這火門上又加了一個蓋子,不用的時候蓋上蓋子,引藥池裏的火藥也不會被雨水淋濕。不過……”


    “不過怎麽樣?”孫元見他一臉的猶豫,忍不住問。


    崔鐵匠難得地有些尷尬,微紅著臉道:“這機頭,擊砧、錘頭的活實在太精細,小人可做不好。還有,最最麻煩的是這裏麵的彈簧,更是叫人頭疼。看來,大人都另外再尋個人來做。”


    孫元哈哈一笑:“如果崔師傅都沒法子,我也想不到誰合適幹這個?”


    崔鐵匠搖頭:“確實是做不了,我隻適合造槍管,不過小人倒是有個法子。”


    孫元:“你說。”


    崔鐵匠:“將軍不妨再招幾個做首飾的匠人,他們幹這個合適。”


    孫元點點頭:“倒有幾分道理,崔師傅可有好的人選推薦。”


    崔鐵匠:“小人倒是認識幾個做首飾的匠戶,都是南京人。若是將軍要用他們,不妨花些錢將他們要過來,我等下就將名字稟告。”


    “好,就這麽辦。”


    接下來幾日,孫元就命人拿出一筆銀子去了南京,將崔鐵匠說說的那幾個人都接了過來。實際上,工部製造的匠戶身份卑微,官府也不怎麽著緊,將孫元送來銀子,索性就將那幾個人的戶籍轉到了寧鄉所。


    這幾日,孫元也沒閑著,索性又畫了一幾張燧發槍的分解圖。特別是裏麵的零件,都要畫得極為仔細,還得標上尺寸。


    工匠們來千戶所的時候,必須嚴格按照這上麵的尺寸去做。如此,在戰場上槍械若是損懷,可非常簡便地更換相應的零件,也方便後勤管理。


    否則,每條槍的尺寸規格都不一樣,光是維修,就能叫人頭大如鬥。


    標準化,流水作業,才是大趨勢。


    因為不是工科出身,這事孫元幹得極為痛苦。好在嶽路明以前幹過這事,主動過來幫忙,讓孫元輕鬆了許多。


    等到所有圖樣畫好,新工匠就從南京過來了。而秋收已經結束,士兵們也都迴到軍營。正如孫元所預計的那樣,士兵的訓練雖然辛苦,可每月有固定的軍餉收入還是非常誘人的。


    隻少了韶偉一人。


    對於這個未來的小舅子,孫元死心了,也懶得去管。


    他這段時間累得夠戧,秋收之後,軍糧要收上來,該交的皇糧國稅也要交上去。


    忙碌了半月,等一切弄妥,一支簇新的火槍擺在孫元麵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衣山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衣山盡並收藏國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