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小區就像座小城般圈住牧民,本地軍士盯著那些牧民出入都方便;牛羊馬匹在城外築水泥舍以貯之,放風時都在圈好的圍欄裏,他們要逃走時都帶不走——沒有馬匹,便不怕這些牧民叛逃出涼城;沒有牛羊,牧民縱能逃迴草原也無處弄吃喝。這不光是養牛馬的善法,定是漢中府的計策,以防這些內附之人重新投奔虜廷!齊王聽得激動,也把目光從牛身上收迴來,淡淡一笑:“這是宋三元教出來、送來輔佐本王的人,背後有他指點,故有這般見識。”也有……有他大哥幾分舍得給他人才的功勞吧。齊王殿下重重誇了宋時,輕輕捎了他大哥一句,走到羊欄旁,伸手摸了摸正低頭吃草的綿羊。羊毛厚實得噓手,摸著亂糟糟的還有些灰塵。齊王還沒嫌棄這羊髒,羊倒晃了晃腦袋,“咩”了一聲,將脖子伸出欄外要頂他。齊王“嗬嗬”一聲,頂著羊的怒火在它頭上重重按了一下,輕笑道:“我涼城之安,內附部民之安,倒要看你們這些小東西了。”說著甩一甩手上羊毛和土沫,廣袖迎風,大步走向初露新綠的草原。齊王與西征大軍離開了涼城。這消息與齊王一封家書一並送到漢中,書信中難得添了兩個“謝”字,謝他送人才到涼城,謝他送來的人才用妙法穩住了內附邊民。他做弟弟的身在軍中,也沒什麽東西可送,唯有叫人送些牛羊和牧民做奶點心給兄長嚐鮮了。牛羊正是他送去的學生養的,催肥了許多;奶點心是牧民自製的奶皮子、奶酪、奶餑餑、酥油……也都好吃,隻是有的酸些,吃食要自己加糖。周王收著家書和吃食,已覺著十分欣慰,又從齊王書信裏看出了宋時禁錮牧民家產、穩定邊城的安排,於是欣然尋兩位舅兄說話,誇讚他們有前知之明,派人去時就做好了安定涼城的準備。準備……是真沒這個準備。兩位親家是至誠君子,被誇得臉都有些發熱,不好意思順竿爬,往自己身上攬功。但齊王如此誠意,周王也是真心誇獎,宋大人推托不過他們的好意,隻得托著酥油茶略遮臉,低調地答道:“這是齊王殿下過譽,我不過是教人將漢中所做的事挪到涼城罷了,焉有針對新附邊民之意?隻是……若能有幾分靖邊安民之功,也不負我與桓兄我們做臣子的報國之誌了。”原先以為齊王隻是個中二少年,想不到還有幾分眼力,挺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嘛。第257章 不隻齊王友愛兄長,千裏迢迢送了牛羊來, 被外派到涼城的優秀畢業生劉學士也給校長們送了許多牛羊:有年底才出生的, 肉質正嫩的小羊羔, 有幾頭能生育的成年羊,雄少雌多, 都是未騸過的,方便漢中飼育留種。唯送去配種的母馬如今剛剛懷孕,不方便千裏迢迢趕迴漢中, 故他也隻問牧民買了些牛羊, 沒往府城送馬。等到明年他就能將母馬連馬帶駒一並送迴來了。宋時看著這些牛羊, 又讀了他隨牛羊送來的一封匯報小組工作的書信,竟也冒出了幾分和周王相似的感慨:周王是感慨弟弟長大了, 能為國分憂了;宋時則是感慨學生在外頭幹的好, 給校長刷上“上兵伐謀”,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光環了。難怪古代聖賢都要教學生, 就靠著學生給老師刷存在感呢!宋朝時朱熹的地位不也不是很高?學術上隻算北宋四子之一,政治上也被人打壓到死, 還不是身後憑著弟子和讀者們翻案, 才成了聖人。他跟桓淩這些年也隻在漢中這小地方安安靜靜的種地、搞發明, 憑著優秀畢業生的努力, 儼然也成了軍事專家了!養學生可比養兒子值多了, 以後還得加強教育工作啊!另外……齊王在涼城發表的重要講話他是不是也應該發到報紙上,讓漢中人民都看看?算了算了,還是低調一點。隻寫漢中經濟學院優秀畢業生劉某紮根邊關, 報效朝廷,做好新附邊民安置工作……因貢獻卓越,獲得了齊王殿下高度讚譽,漢中經濟學院也因他得到了齊王殿下的表彰和獎勵吧。不過齊王怎麽隻把功勞記在他一個人身上了?其實這些技術都是他們——反正沒人聽見,就說句實話吧——他們夫妻合作弄出來的。雖然齊王得到的信息恐怕有點偏差,寫信時沒把桓淩的貢獻算進去,不過不要緊,他們做宣傳時把該補的補上就行了。宋構長親自擬了通稿的大標題與副標題,寫了梗概,剩下的便拿去讓編輯們填充,順便讓他們安排一期科學飼養牛羊馬騾等大牲口的專題。乘著齊王這道東風,宣傳一下科學飼養,多吸引點學生來考漢中學院的農學院,以後才好培養出更多可用之材麽。順便叫人給劉學士寫個小傳,和其他被各地官員要走的畢業生一道,掛在校門口光榮欄裏,以彰顯他們學校畢業生的學力和前程。齊王殿下獎勵來的牛羊也尋個紅綢係上,就寄養在他們學校農學院的飼養舍裏。隔個三五七日,天氣晴暖時,還可以把這些被齊王誇讚有“牽製虜部”之功的牛羊牽出來給學生和有誌報國的新兵參觀一下。周王府不是進牛羊的地方,宋大人就將這些皇子親自送來的功牛功羊直接送進了漢中學院;而學生送來的則是打算供給周王吃的,總不好眾目睽睽之下拉出來殺了,索性就擱在了養驛馬的館舍裏。正好驛站有幾匹母馬帶到邊關配種了,這些羊就擱在馬棚裏養,什麽時候周王想吃了就能牽一頭來吃。他也沒把羊都送走,當場就叫廚子殺了隻小羊,剔下肋條,隻用清水煮熟,做成草原風味的手抓羊肉。腹部肥瘦相間的花糕肉剁碎了,配上胡蔥、白蘿卜丁做手抓飯,再用油筒烤箱烤了孜然羊腿,用高壓鍋清蒸羊頭蹄,又熬了羊雜湯……雖然隻頭三十幾斤的小羊,卻也做出了一桌子草原風味的菜式,午飯時便送到周王府。周王投桃報李,叫人揀了些切得整整齊齊的精肉給王妃和側室送去,又命廚子添些新菜,請宋大人過府用膳。他們一家親戚終於吃上了盧侍郎說得天花亂墜的草原肥羊肉,果然入口隻覺鮮香,沒有半分腥膻。宋家時從前在壩上草原帶過團,學校又有迴民食堂,知道怎麽做草原風味的羊肉,這迴便指點廚子,盡量做得地道。連吃肉時也要講究個草原風情,吃手抓肉、羊臉時都要拿了小銀刀,教桓淩一點點旋剔著肉吃,邊吃邊斟上一碗度數極低,可以大碗喝下的羊羔酒,別有種草原漢子的豪情。周王看他們倆吃得瀟灑,也揮退內侍,自己學著切肉、斟著酒,吃了一陣,胸中騰起逸興,放聲唱道:“漢家旌旗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可惜父皇要他守在漢中,不然他也能跟二弟齊王一樣出塞殺敵,報效君父!他酒量不大好,喝了五七碗就有些暈,一雙油手捧著酒碗支在唇間:“怎地能讓父皇也放我出關殺敵,我也能不遣胡兒匹馬還……”他舅兄輕歎一聲,將酒盞取下來,說了聲:“殿下醉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今我大鄭挾煌煌之勢出擊虜寇,又何須殿下親履險地?”齊王如今能在草原上奔走廝殺,那是他自己有報國之誌,向聖上求來的。且他又不占嫡長,不須背負國家重任,自然可以隨性些。可周王原本是可以巡察九邊軍事的,這動蕩之際,聖上特地下旨將他按在漢中,豈不正為了叫他遠離戰事,以保平安?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對周王也有幾分長兄如父的心思,隻勸他穩穩守在後方,替大軍供好衣食糧草,才是最大的功勞。周王是個沉靜內斂的人,雖有些酒意上頭,叫他一勸兩勸地也就勸得聽話了,不再說什麽。宋時卻是個素質教育支持者,看不得他這麽嚴厲地管教孩子,等桓淩說足了道理,便親自倒了杯奶茶給周王醒酒,一麵說道:“殿下若是有意參與北征大計,其實也不一定要出關。咱們府旁便是漢中衛,殿下給漢中衛軍中添置些火器、軍械,敦促眾將士操訓,將這衛所軍士送去陣前,不也合殿下親自出關差不多麽?”就是齊王,肯定也不上陣打仗,至多看兩眼罷了。術業有專攻,後勤也是有個集體功的。周王隻要能給大軍多供糧草、軍械,叫士兵有力殺敵,有趁手的兵器,抵折過來也可算是他們親自殺了一部分了。周王那叫羊羔酒泡得有點朦朧的眼眨了眨,泛起了一點亮彩:“宋舅兄說得是,咱們漢中衛能供出好將士到陣前,也算是本王替朝廷練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