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自建立海上船隊起,衛朔就一直在尋求海上貿易的機會,一開始他手下的貿易船隊隻來往江東、遼東、青州、徐州等沿海地區,後來在衛朔的鼓勵下漸漸又開拓了嶗山至三韓的航線,最後更是遠行至倭島。
兩年來,隨著海上船隊規模越來越大,海上貿易已成為衛朔治下非常重要的稅賦來源之一,今年上半年更是為其進賬達五億錢,相當於五十萬貫。
雖然這點錢放在海外貿易發達的兩宋時期根本不值一提,可對於海上貿易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魏晉時期來說,足以驚掉一地眼球。
以裴嶷為首的正統讀書人根本無法相信,僅靠幾艘船就能賺到相當於國朝財政收入四分之一的財富,當然了這個收入並不包括糧食、絹等實物收入。古代官府的財政收入並不單純的指金錢收入,它既包括戶稅、商稅等金錢上的收入,又包括佃租等實物收入。
不過,即便如此,也讓裴嶷、高瞻等人意識到海上貿易蘊藏著巨額利潤,對衛朔提出來要擴大海上貿易規模的建議非常讚同。
“最近我們通過海上貿易獲得了巨大利益,青島、旅順兩大海港的財稅收入已達五十萬貫,比徐州東部那幾個非常富裕縣的稅收還高。盡管海上貿易已開展的十分成功,但我覺得其中還有潛力可挖。”
衛朔四下掃了眾人一眼繼續道:“相對於航程較近的江東、三韓、倭島三地,其商業潛質雖還未完全被開發出來,但我們也應該未雨綢繆。到更加遙遠的南洋去開拓更大的市場。航程遠就意味著風險大,不過同樣意味著其中蘊含著更大的利潤。”
“據了解,在整個南洋地區,存在著林邑、扶南等大小國家無數,那些國家可比三韓、百濟、倭島富裕多啦。我聽說有的國主宮殿竟然是用金子鋪成的,而且有的國家因為遍地是黃金,使得黃金就像價格非常低廉。”
在衛朔的描述下,不少人都眼中露出一絲炙熱之色,黃金在這個時候可是稀罕物,一般隻在大富大貴之家才有,很多人都無法想象用黃金鋪成的宮殿是什麽樣子。
見眾人上鉤,衛朔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道:“南洋的國家雖然非常富有,可是卻因科技不發達、物產不豐富,他們無法生產出瓷器、絲綢、茶葉等物資。隻要我們能把這些東西通過海船運到南洋,就能換迴來一船船的黃金、白銀、銅礦等我們急需礦產和糧食。”
除了裴嶷、高瞻、魯昌等寥寥幾人沒有被衛朔誘惑外,其他人無不被衛朔描述的南洋風光吸引住,恨不得馬上就駕駛著海船到南洋逛一圈,然後裝一船黃金迴來。
經過衛朔一番鼓動,在遼東迅速興起一股海上貿易風潮。無論官府、民間,海上貿易都是目前最火熱的話題,不但官府正在組織船隊前往南洋,一些有實力的商賈也在積極購買海船。
但是海上遠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在沒有衛星導航的古代,更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在最近兩年裏,衛朔一直在鍛煉遼東水手們在大海上航行的經驗,先是江東再是三韓,最後遠行至倭島,遼東水手一點點積累起豐富的遠洋經驗。
不過,一群擁有豐富遠洋經驗的水手隻是讓衛朔有了可以進行遠洋的基礎罷了。除此之外,還得有熟知海上定位技術的人才,否則衛朔派出的船隊就等著迷失在茫茫大海上吧!
在現代衛朔沒上過海事學校,對航海知識了解不多。他隻知道古代海上主要靠天文導航或者靠羅盤、六分儀導航。對於六分儀衛朔並不知道其工作原理,可要說他不了解羅盤,作為華夏人還不如拿塊豆腐直接撞死。
羅盤,說白了就是指南針的進一步發展,它的方位劃分比指南針精密許多,而且羅盤所提供的信息比指南針要多得多。早在戰國時,華夏勞動人民就了解並利用磁石的指極性製成最早的指南針——司南。
在製作中指南針的過程中,天然磁石因打擊、受熱容易失磁,磁性較弱,故司南才沒有被廣泛流傳。一直到宋朝時,有人發現了人造磁鐵,後來在長期實踐中出現了指南魚。
從指南魚再加以改進,把帶磁的薄片改成帶磁的鋼針,就創造了比指南魚更進一步的新的指南儀器。
指南針發明後很快就應用於航海,也就是航海羅盤誕生了,世界上最早記載羅盤應用於航海導航的文獻是北宋宣和年間。
在衛朔的點撥下,嶗山水師、貿易船隊早就用上了簡易羅盤,而且經過一年時間的培養,在他麾下產生了一大批技術精湛的羅盤定位師,足以滿足他即將展開的遠洋貿易。
在技術、人手都做足了充分準備後,衛朔期待已久的遠洋貿易終於可以展開,臨行之前他將自己根據記憶中的印象繪製了南海地圖交給了即將遠洋的船隊。
不過,就算有了羅南,加上一份粗略的地圖,再加上經驗豐富的水手,仍無法保證遠洋船隊能順利抵達南洋諸島,因為還需要一艘適合遠洋的海船。
在三桅帆船發明之前,其實華夏的帆船技術一直領先於歐洲,直到十五世紀中葉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歐洲人前往的東方的道路被阻斷。
為了製造更大和更好的船隻漂洋過海去尋找新的財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把酒船和快帆船合並,建成三桅帆船。它的船體結構更加合理,有三根桅,能利用65度角以內的風行駛,能裝載大量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海上連續待上數月,甚至可以環繞地球航行。
三桅帆船的出現,改變了西方在造船技術上落後於東方的曆史,也使改變西方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隨後進行的“地理大發現”都和這種帆船及航海新技術密不可分。
在航海家和造船家的心目中,三桅帆船的構造幾近完美。
盡管衛朔十分想將三位帆船弄出來給自己的船隊配上,可是對技術底子薄弱的嶗山造船廠來說,暫時還無法製造出這種先進的帆船。後來衛朔左思右想,才把目標放在改進現有的沙船上。
沙船是目前造船廠掌握技術最成熟的一種船,其建造數量最多應用也最廣,其特點為平底方艏方艉。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適航性特別強,寬、大、扁、淺是其最突出的特點。
沙船是目前被應用最廣的船隻,不但在貿易船隊中有大量沙船使用,也是目前水師的主力戰艦。沙船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著不可彌補的缺陷。平底沙船完全不適合遠洋航行,所以一開始衛朔就把目標放在了福船上。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摸索,嶗山造船廠已成功造出來福船,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在明代時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
‘嶗山號’福船是此次遠洋的旗艦,站在碼頭上,衛朔遠遠望去,隻見‘嶗山號’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看起來威風凜凜,在一片身形嬌小的沙船麵前,如同高貴的君王一般睥睨四方。
全船分四層,下層裝貨物壓艙,二層住人員,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弩炮向下或四周發射,以克敵製勝。‘嶗山號’是嶗山造船廠建造的首艘大型海船,其吃水達一丈,是適合航行深海的優良船隻。
自建立海上船隊起,衛朔就一直在尋求海上貿易的機會,一開始他手下的貿易船隊隻來往江東、遼東、青州、徐州等沿海地區,後來在衛朔的鼓勵下漸漸又開拓了嶗山至三韓的航線,最後更是遠行至倭島。
兩年來,隨著海上船隊規模越來越大,海上貿易已成為衛朔治下非常重要的稅賦來源之一,今年上半年更是為其進賬達五億錢,相當於五十萬貫。
雖然這點錢放在海外貿易發達的兩宋時期根本不值一提,可對於海上貿易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魏晉時期來說,足以驚掉一地眼球。
以裴嶷為首的正統讀書人根本無法相信,僅靠幾艘船就能賺到相當於國朝財政收入四分之一的財富,當然了這個收入並不包括糧食、絹等實物收入。古代官府的財政收入並不單純的指金錢收入,它既包括戶稅、商稅等金錢上的收入,又包括佃租等實物收入。
不過,即便如此,也讓裴嶷、高瞻等人意識到海上貿易蘊藏著巨額利潤,對衛朔提出來要擴大海上貿易規模的建議非常讚同。
“最近我們通過海上貿易獲得了巨大利益,青島、旅順兩大海港的財稅收入已達五十萬貫,比徐州東部那幾個非常富裕縣的稅收還高。盡管海上貿易已開展的十分成功,但我覺得其中還有潛力可挖。”
衛朔四下掃了眾人一眼繼續道:“相對於航程較近的江東、三韓、倭島三地,其商業潛質雖還未完全被開發出來,但我們也應該未雨綢繆。到更加遙遠的南洋去開拓更大的市場。航程遠就意味著風險大,不過同樣意味著其中蘊含著更大的利潤。”
“據了解,在整個南洋地區,存在著林邑、扶南等大小國家無數,那些國家可比三韓、百濟、倭島富裕多啦。我聽說有的國主宮殿竟然是用金子鋪成的,而且有的國家因為遍地是黃金,使得黃金就像價格非常低廉。”
在衛朔的描述下,不少人都眼中露出一絲炙熱之色,黃金在這個時候可是稀罕物,一般隻在大富大貴之家才有,很多人都無法想象用黃金鋪成的宮殿是什麽樣子。
見眾人上鉤,衛朔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道:“南洋的國家雖然非常富有,可是卻因科技不發達、物產不豐富,他們無法生產出瓷器、絲綢、茶葉等物資。隻要我們能把這些東西通過海船運到南洋,就能換迴來一船船的黃金、白銀、銅礦等我們急需礦產和糧食。”
除了裴嶷、高瞻、魯昌等寥寥幾人沒有被衛朔誘惑外,其他人無不被衛朔描述的南洋風光吸引住,恨不得馬上就駕駛著海船到南洋逛一圈,然後裝一船黃金迴來。
經過衛朔一番鼓動,在遼東迅速興起一股海上貿易風潮。無論官府、民間,海上貿易都是目前最火熱的話題,不但官府正在組織船隊前往南洋,一些有實力的商賈也在積極購買海船。
但是海上遠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在沒有衛星導航的古代,更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在最近兩年裏,衛朔一直在鍛煉遼東水手們在大海上航行的經驗,先是江東再是三韓,最後遠行至倭島,遼東水手一點點積累起豐富的遠洋經驗。
不過,一群擁有豐富遠洋經驗的水手隻是讓衛朔有了可以進行遠洋的基礎罷了。除此之外,還得有熟知海上定位技術的人才,否則衛朔派出的船隊就等著迷失在茫茫大海上吧!
在現代衛朔沒上過海事學校,對航海知識了解不多。他隻知道古代海上主要靠天文導航或者靠羅盤、六分儀導航。對於六分儀衛朔並不知道其工作原理,可要說他不了解羅盤,作為華夏人還不如拿塊豆腐直接撞死。
羅盤,說白了就是指南針的進一步發展,它的方位劃分比指南針精密許多,而且羅盤所提供的信息比指南針要多得多。早在戰國時,華夏勞動人民就了解並利用磁石的指極性製成最早的指南針——司南。
在製作中指南針的過程中,天然磁石因打擊、受熱容易失磁,磁性較弱,故司南才沒有被廣泛流傳。一直到宋朝時,有人發現了人造磁鐵,後來在長期實踐中出現了指南魚。
從指南魚再加以改進,把帶磁的薄片改成帶磁的鋼針,就創造了比指南魚更進一步的新的指南儀器。
指南針發明後很快就應用於航海,也就是航海羅盤誕生了,世界上最早記載羅盤應用於航海導航的文獻是北宋宣和年間。
在衛朔的點撥下,嶗山水師、貿易船隊早就用上了簡易羅盤,而且經過一年時間的培養,在他麾下產生了一大批技術精湛的羅盤定位師,足以滿足他即將展開的遠洋貿易。
在技術、人手都做足了充分準備後,衛朔期待已久的遠洋貿易終於可以展開,臨行之前他將自己根據記憶中的印象繪製了南海地圖交給了即將遠洋的船隊。
不過,就算有了羅南,加上一份粗略的地圖,再加上經驗豐富的水手,仍無法保證遠洋船隊能順利抵達南洋諸島,因為還需要一艘適合遠洋的海船。
在三桅帆船發明之前,其實華夏的帆船技術一直領先於歐洲,直到十五世紀中葉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歐洲人前往的東方的道路被阻斷。
為了製造更大和更好的船隻漂洋過海去尋找新的財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把酒船和快帆船合並,建成三桅帆船。它的船體結構更加合理,有三根桅,能利用65度角以內的風行駛,能裝載大量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海上連續待上數月,甚至可以環繞地球航行。
三桅帆船的出現,改變了西方在造船技術上落後於東方的曆史,也使改變西方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隨後進行的“地理大發現”都和這種帆船及航海新技術密不可分。
在航海家和造船家的心目中,三桅帆船的構造幾近完美。
盡管衛朔十分想將三位帆船弄出來給自己的船隊配上,可是對技術底子薄弱的嶗山造船廠來說,暫時還無法製造出這種先進的帆船。後來衛朔左思右想,才把目標放在改進現有的沙船上。
沙船是目前造船廠掌握技術最成熟的一種船,其建造數量最多應用也最廣,其特點為平底方艏方艉。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適航性特別強,寬、大、扁、淺是其最突出的特點。
沙船是目前被應用最廣的船隻,不但在貿易船隊中有大量沙船使用,也是目前水師的主力戰艦。沙船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著不可彌補的缺陷。平底沙船完全不適合遠洋航行,所以一開始衛朔就把目標放在了福船上。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摸索,嶗山造船廠已成功造出來福船,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在明代時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
‘嶗山號’福船是此次遠洋的旗艦,站在碼頭上,衛朔遠遠望去,隻見‘嶗山號’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看起來威風凜凜,在一片身形嬌小的沙船麵前,如同高貴的君王一般睥睨四方。
全船分四層,下層裝貨物壓艙,二層住人員,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弩炮向下或四周發射,以克敵製勝。‘嶗山號’是嶗山造船廠建造的首艘大型海船,其吃水達一丈,是適合航行深海的優良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