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言,娶妻求淑;皇貴妃品性端莊,謙遜賢淑,德才兼備,就算真冊立她為後,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有何笑話?”
李齊急忙道:“皇貴妃此人狡詐成性,擅使詭計,萬萬不可冊立為後。”
淩若眸光一冷,涼聲道:“李大人,你與皇貴妃很熟悉嗎?要不然怎麽會說得如此斬釘截鐵?”
“這個……”李齊被她問得難以答話,好一會兒方才道:“老臣雖與皇貴妃不曾有過接觸,但她家人,老臣卻是再清楚不過,那樣陰險歹毒的一家人,試問又怎會出一個品性貴重,德才兼備之人?”說罷這些,他又道:“還請太後好生規勸皇上,莫要再被皇貴妃迷惑,這樣的女子該廢入冷宮才是。”
慶複隨後道:“為江山穩固,請太後勸皇上收迴成命,如此天下才能安穩,百姓才能歸心。”
淩若掃了他們二人一眼道:“若是哀家也認為皇貴妃該冊立為後呢?”
李齊飛快地抬頭看了她一眼,隨即道:“若太後與皇上皆一意孤行,臣等一定誓死勸諫。不止是臣,還有張大人他們,亦會如此。”
淩若起身緩步走到其身前,寒聲道:“張大人……張廣泗是嗎?李齊,你這是拿大小金川之戰來威脅哀家與皇帝了?”
李齊眸中飛快地掠過一絲得意,旋即道:“老臣不敢有此念,隻盼皇上可以及早迴頭,莫要再受皇貴妃所欺,以免弄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好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看來哀家要收迴之前所說的話,你們對皇上根本沒有半分忠心,有的隻是私欲與私利!”
李齊與慶複連忙跪下道:“臣等之心,日月可證,對大清與皇上萬無一絲不忠之念,請太後明鑒。”
淩若盯著二人冷笑道:“若真是這樣,你們剛才就不會說那樣的話。”不等二人開口,她又道:“若張廣泗自覺無力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可上奏皇上,另外派人領兵,朝廷裏會打仗的並不是隻有他一人,傅恆,弘晝還有禮親王,哪一個都不會輸給他。”
李齊咬一咬牙,抬頭道:“太後,不管怎麽說,皇貴妃始終是紅顏禍水,這樣的女子萬萬不能留,更不可讓皇上一錯再錯。”
淩若沉默了一會兒道:“李齊,在你看來,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李齊不假思索地道:“白為對,黑為錯。”
淩若微一點頭道:“乾隆九年,蘇州遭受水患,李文忠眼見百姓受難,饑不裹腹,不及稟告朝廷便開倉振糧,救了無數百姓的性命。皇上知曉此事後,念他一心為民,又有百姓為他求情,決定不加以怪罪,著他繼續為蘇州知府。你且說說,李文忠所做,究竟是對還是錯?”
李齊臉色倏然一白,嘴唇哆嗦了許久都不曾說出話來,淩若口中的李文忠就是他的兒子,當年他兒子為免百姓生生餓死,冒死開倉振糧,幸而弘曆寬容,未曾怪罪於他,否則早在三年前就已經被問斬。
淩若麵無表情地道:“在百姓看來,李文忠救他們於危難之中,所做的是對;但在朝廷看來,他私自振糧,乃是大錯,罪該問斬;今日哀家就問你,李文忠所做之事是白還是黑?”
許久,李齊顫聲道:“老臣……老臣不知道。”
“黑白對錯,根本沒有那麽容易分得清,哀家看了皇貴妃二十年,她是什麽樣的人,適不適合為後,哀家比你們更清楚;因為一個出身,便否定她數十年來所做的一切,李齊,你不覺得太過荒謬了嗎?還有,若皇貴妃留不得,那李文忠是不是更加留不得?”
李齊緊緊咬著牙不敢迴答,因為他怕一句答錯,就將唯一的兒子送上死路,但他又不甘心被淩若拿捏住話柄,許久自牙縫中擠出一句話來,“太後這樣說,分明是強詞奪理。”
淩若掃了二人一眼,冷聲道:“真正強詞奪理的,不是哀家,而是你們這些口口聲聲說自己忠君愛國的臣子。你們捫心自問,先帝也好,皇帝也罷,待你李家,待你慶複,是不是都恩重如山?可你們又是如何迴報的?”
慶複低頭道:“正因為皇上待臣等恩重如山,臣等才要誓死諫言。或許皇貴妃是沒有什麽過錯,出身也不是皇貴妃所能選的,但終歸是大錯,試問曆朝曆代,豈有罪人之後冊立為中宮之事?若真有那一日,皇上必會遭天下人所笑。”
淩若眸光冰冷地道:“這麽說來,你們是堅決不肯同意了?”
“並非臣不肯,而是臣不敢做這個千古罪人!”如此說著,慶複跪地道:“太後深明大義,當知其中利害關係,還請太後勸說皇上。”
在慶複之後,李齊亦跪下來,道:“之前或許是老臣有所偏頗,但老臣相信,定有比皇貴妃更加適合冊立為後的名門貴女,請太後三思!”
淩若本欲再說,無奈額頭開始傳來陣陣痛楚,猶如針刺一般,令她難以安坐,隻得咽下嘴邊的話,改而道:“冊後一事可以再議,但哀家希望你們認清一件事,從太祖爺開始,這個天下,就是屬於愛新覺羅氏的,由不是別人來指手畫腳,更由不得別人惦記著,清楚了嗎?”
淩若冷冽如冰的話語令二人心顫不已,連忙低頭答應,隨即躬身退出了慈寧宮,他們一走,淩若挺直的背便佝僂了下來,神色痛苦地揉著額角,看到她這個樣子,水秀知必是頭疼病犯了,下來道:“太後您忍一會兒,奴婢這就去給您煎藥。”
雖然連容遠也醫不好淩若頭痛的毛病,但他開的藥多少能緩解稍許,令其沒有痛得那麽厲害。
待得服藥歇了一會兒後,淩若蒼白到發青的臉色終於有了些許好轉,水秀心疼地道:“太後,往後可不能再這麽勞神了,徐太醫說過,您越是勞神,這頭疼的毛病就越是厲害。”
淩若歎了口氣道:“難道哀家眼看著皇帝與百官對立也不管嗎?”
楊海在一旁道:“恕奴才多嘴,既然百官如此反對,皇上何必非要堅持,連皇貴妃也說了,她無意為後。”
李齊急忙道:“皇貴妃此人狡詐成性,擅使詭計,萬萬不可冊立為後。”
淩若眸光一冷,涼聲道:“李大人,你與皇貴妃很熟悉嗎?要不然怎麽會說得如此斬釘截鐵?”
“這個……”李齊被她問得難以答話,好一會兒方才道:“老臣雖與皇貴妃不曾有過接觸,但她家人,老臣卻是再清楚不過,那樣陰險歹毒的一家人,試問又怎會出一個品性貴重,德才兼備之人?”說罷這些,他又道:“還請太後好生規勸皇上,莫要再被皇貴妃迷惑,這樣的女子該廢入冷宮才是。”
慶複隨後道:“為江山穩固,請太後勸皇上收迴成命,如此天下才能安穩,百姓才能歸心。”
淩若掃了他們二人一眼道:“若是哀家也認為皇貴妃該冊立為後呢?”
李齊飛快地抬頭看了她一眼,隨即道:“若太後與皇上皆一意孤行,臣等一定誓死勸諫。不止是臣,還有張大人他們,亦會如此。”
淩若起身緩步走到其身前,寒聲道:“張大人……張廣泗是嗎?李齊,你這是拿大小金川之戰來威脅哀家與皇帝了?”
李齊眸中飛快地掠過一絲得意,旋即道:“老臣不敢有此念,隻盼皇上可以及早迴頭,莫要再受皇貴妃所欺,以免弄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好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看來哀家要收迴之前所說的話,你們對皇上根本沒有半分忠心,有的隻是私欲與私利!”
李齊與慶複連忙跪下道:“臣等之心,日月可證,對大清與皇上萬無一絲不忠之念,請太後明鑒。”
淩若盯著二人冷笑道:“若真是這樣,你們剛才就不會說那樣的話。”不等二人開口,她又道:“若張廣泗自覺無力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可上奏皇上,另外派人領兵,朝廷裏會打仗的並不是隻有他一人,傅恆,弘晝還有禮親王,哪一個都不會輸給他。”
李齊咬一咬牙,抬頭道:“太後,不管怎麽說,皇貴妃始終是紅顏禍水,這樣的女子萬萬不能留,更不可讓皇上一錯再錯。”
淩若沉默了一會兒道:“李齊,在你看來,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李齊不假思索地道:“白為對,黑為錯。”
淩若微一點頭道:“乾隆九年,蘇州遭受水患,李文忠眼見百姓受難,饑不裹腹,不及稟告朝廷便開倉振糧,救了無數百姓的性命。皇上知曉此事後,念他一心為民,又有百姓為他求情,決定不加以怪罪,著他繼續為蘇州知府。你且說說,李文忠所做,究竟是對還是錯?”
李齊臉色倏然一白,嘴唇哆嗦了許久都不曾說出話來,淩若口中的李文忠就是他的兒子,當年他兒子為免百姓生生餓死,冒死開倉振糧,幸而弘曆寬容,未曾怪罪於他,否則早在三年前就已經被問斬。
淩若麵無表情地道:“在百姓看來,李文忠救他們於危難之中,所做的是對;但在朝廷看來,他私自振糧,乃是大錯,罪該問斬;今日哀家就問你,李文忠所做之事是白還是黑?”
許久,李齊顫聲道:“老臣……老臣不知道。”
“黑白對錯,根本沒有那麽容易分得清,哀家看了皇貴妃二十年,她是什麽樣的人,適不適合為後,哀家比你們更清楚;因為一個出身,便否定她數十年來所做的一切,李齊,你不覺得太過荒謬了嗎?還有,若皇貴妃留不得,那李文忠是不是更加留不得?”
李齊緊緊咬著牙不敢迴答,因為他怕一句答錯,就將唯一的兒子送上死路,但他又不甘心被淩若拿捏住話柄,許久自牙縫中擠出一句話來,“太後這樣說,分明是強詞奪理。”
淩若掃了二人一眼,冷聲道:“真正強詞奪理的,不是哀家,而是你們這些口口聲聲說自己忠君愛國的臣子。你們捫心自問,先帝也好,皇帝也罷,待你李家,待你慶複,是不是都恩重如山?可你們又是如何迴報的?”
慶複低頭道:“正因為皇上待臣等恩重如山,臣等才要誓死諫言。或許皇貴妃是沒有什麽過錯,出身也不是皇貴妃所能選的,但終歸是大錯,試問曆朝曆代,豈有罪人之後冊立為中宮之事?若真有那一日,皇上必會遭天下人所笑。”
淩若眸光冰冷地道:“這麽說來,你們是堅決不肯同意了?”
“並非臣不肯,而是臣不敢做這個千古罪人!”如此說著,慶複跪地道:“太後深明大義,當知其中利害關係,還請太後勸說皇上。”
在慶複之後,李齊亦跪下來,道:“之前或許是老臣有所偏頗,但老臣相信,定有比皇貴妃更加適合冊立為後的名門貴女,請太後三思!”
淩若本欲再說,無奈額頭開始傳來陣陣痛楚,猶如針刺一般,令她難以安坐,隻得咽下嘴邊的話,改而道:“冊後一事可以再議,但哀家希望你們認清一件事,從太祖爺開始,這個天下,就是屬於愛新覺羅氏的,由不是別人來指手畫腳,更由不得別人惦記著,清楚了嗎?”
淩若冷冽如冰的話語令二人心顫不已,連忙低頭答應,隨即躬身退出了慈寧宮,他們一走,淩若挺直的背便佝僂了下來,神色痛苦地揉著額角,看到她這個樣子,水秀知必是頭疼病犯了,下來道:“太後您忍一會兒,奴婢這就去給您煎藥。”
雖然連容遠也醫不好淩若頭痛的毛病,但他開的藥多少能緩解稍許,令其沒有痛得那麽厲害。
待得服藥歇了一會兒後,淩若蒼白到發青的臉色終於有了些許好轉,水秀心疼地道:“太後,往後可不能再這麽勞神了,徐太醫說過,您越是勞神,這頭疼的毛病就越是厲害。”
淩若歎了口氣道:“難道哀家眼看著皇帝與百官對立也不管嗎?”
楊海在一旁道:“恕奴才多嘴,既然百官如此反對,皇上何必非要堅持,連皇貴妃也說了,她無意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