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兩生……淩若……”這個時候,躺在病床的康熙突然含糊地呢喃了幾句,眼睛並未睜開,顯是無意識的言語,淩若側耳在他唇畔傾聽了好一陣,才在重複的話語中聽清了這幾個字,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她並不理解其餘字眼的意思。
李德全輕手輕腳絞了一塊麵巾替康熙拭一拭依然燙手的臉頰後對若有所思的淩若道:“福晉聽到了,皇上在病中昏迷時一直不停地說著同樣的話,其中有福晉的名字,所以老奴隻是奉皇上之命行事罷了,並未假傳聖諭。”
淩若蹙一蹙眉尖小聲道:“公公知道皇上口中的姨娘是哪位嗎?”她隻知道康熙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後,卻不曉得這位姨娘是何許人,不過能被康熙稱為姨娘,應是先帝的妃嬪無疑。
李德全歎了口氣,在一個小杌上坐下道:“老奴也不是很清楚,隻是一次無意中聽皇上說起過,他小時候多得延禧宮一位娘娘照拂,還說她是孝誠仁皇後的姑姑,兩人長得甚為相似。”說到此處,他皺一皺眉道:“可是老奴去查過,玉牒中並未記載先帝有一位與孝誠仁皇後相關或姓赫舍裏的的妃子,實在令人不解。”
孝誠仁皇後……暗念著這幾個字,淩若突然想到康熙掛在禦書房中的那幅畫像,原先一直以為那是孝誠仁皇後的遺像,如今看來卻不盡然。
孝誠仁皇後一生得盡康熙寵愛,雖貴為帝後,卻猶如民間夫婦那般舉案齊眉、恩愛無間,縱然離去,依然得到康熙一生的追憶,這樣的女子不應有畫中人那般的哀思愁緒。
也許,一直都是他們想當然了,畫中人並不是孝誠仁皇後,而是那位與她相似,但在玉牒上尋不到名字的姑姑。
正想的出神,李德全忽地問道:“福晉信不信輪迴轉世一說?”不待淩若迴答,他又道:“老奴在皇上看的佛經中曾見到過這樣一段話:六道輪迴,三善道,三惡道,皆為眾生輪迴之道途。此生緣盡,然下一世,卻會開出與今生相近的一朵花,生生不息。”
窗外,是明燦如金的陽光,炙烈耀眼,透過天水一色的窗紗照進來,“公公是說,皇上認為我是孝誠仁皇後或延禧宮那位娘娘開在另一世的花?”
銅盆中,冰塊正在緩緩融化,細細的水珠劃過雕刻在冰塊上的花紋滴落在銅盆中,發出“嘀嗒”“嘀嗒”的輕響。
“也許吧,老奴也不敢妄言。”說著他站起身來,從紫檀頂櫃的一處暗格中取出淩若上次吹奏過的紫竹蕭遞給她道:“皇上最喜歡聽福晉吹簫,如今雖然睡著,但想來也能聽到此聲,說不定病會好得快些。”
淩若點點頭,待李德全出去後豎簫於唇下,一曲《魚樵問答》應手而來,此曲本為一首古琴曲,後來也被改編為簫曲,但多用於琴簫合奏,少有單獨吹奏之時,可惜眼下無人相合。
此曲采用漁者與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下降的曲調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有一種飄逸灑脫之意,令人對漁樵的生活有所向往,正所謂“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淩若希望此曲能打開康熙胸中抑鬱的心結,讓他病情早日好轉。
康熙不知道自己昏昏沉沉在黑暗中飄蕩了多久,直至一絲若有似無的簫聲傳入耳中,令他不自覺地跟著那縷簫聲走去,簫聲悠悠,越來越清楚的同時他也尋到了黑暗中唯一的亮光。
當他來到亮光盡頭時,眼前一片大亮,刺目的亮光令他不由自主閉上了眼睛,這個時候耳邊除了簫聲,又多了一個孩童的嬉笑聲,那個聲音熟悉得令康熙渾身劇震,迫不及待地睜開眼。
雪,紛紛揚揚,飄落於遠無邊弗的梅林中,梅花點點,化為這片銀雪天地中最豔麗聖潔的顏色。梅林中,一個絕美的女子執簫孑立其中,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年約七八歲身著紫貂端罩的男孩兒在撒歡。
隻是一眼,執掌天下億萬人生殺予奪的康熙便險些落下淚來,這一幕他太熟悉,尤其是在雪地中歡唿奔跑的男孩兒,因為……那就是他自己啊!
姨娘……他激動地唿喚著這個名字,想要靠近,可是不論他怎麽努力,身子都再難移動一分,隻能眼睜睜看著一切近在咫尺,卻無法伸手觸及,咫尺天涯……始終是咫尺天涯啊!
男孩跑得太歡,不小心被厚厚積雪絆得摔倒在地上,整個小身子都埋在雪中,女子連忙蹲身跌起他,一邊拂去他身上的雪一邊問道:“怎樣?可曾摔疼?”
男孩抹去沾在臉上的積雪,挺一挺小胸脯道:“玄燁可是堂堂男子漢,流血不流淚,才不會怕那麽一點點疼呢!”
女子被他說得一笑,伸手在他筆挺的鼻子上刮了一下道:“好一個堂堂男子漢,那你可要記住了,往後不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堅持前行,絕不倒下。”
女子明明是在對小玄燁說,目光卻於微笑間望向康熙所在的方向,冥冥中仿佛看到了他的存在。
同時,一個聲音在康熙心底響起:玄燁,人生是一種最好的磨礪,有苦難,有悲痛,但隻要勇敢地闖過去,你將會成為這天地間最勇敢的人,再沒有什麽可以將你擊倒!
一眼間,猶如過去了千萬年,再睜眼時,雪景、梅林、女子,皆已不在,隻有,簫聲嫋嫋一直響徹在耳邊。
意識重歸身體,康熙不需睜眼便曉得這蕭聲是何人在吹,普天之下,唯有她的簫聲與姨娘最相近。兩生花――也許在這世間真的能開出兩朵相似的花來。
“皇上醒了?”一曲終了,淩若發現康熙不知何時睜開了眼,忙從桌上的雙魚戲蓮提梁玉壺中倒了一杯溫熱的茶端到床前,見他微微張開嘴,連忙會意地扶他起身喝了小半杯,隨後又在他身後墊了幾個雲錦墊子,讓他可以靠著半坐在床頭。
“你何時來的?”康熙如是問道,待得知是李德全借自己夢中之語傳淩若進宮時,隻輕斥了一句“狗奴才”就作罷,顯然沒有真存怪責之心。
李德全輕手輕腳絞了一塊麵巾替康熙拭一拭依然燙手的臉頰後對若有所思的淩若道:“福晉聽到了,皇上在病中昏迷時一直不停地說著同樣的話,其中有福晉的名字,所以老奴隻是奉皇上之命行事罷了,並未假傳聖諭。”
淩若蹙一蹙眉尖小聲道:“公公知道皇上口中的姨娘是哪位嗎?”她隻知道康熙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後,卻不曉得這位姨娘是何許人,不過能被康熙稱為姨娘,應是先帝的妃嬪無疑。
李德全歎了口氣,在一個小杌上坐下道:“老奴也不是很清楚,隻是一次無意中聽皇上說起過,他小時候多得延禧宮一位娘娘照拂,還說她是孝誠仁皇後的姑姑,兩人長得甚為相似。”說到此處,他皺一皺眉道:“可是老奴去查過,玉牒中並未記載先帝有一位與孝誠仁皇後相關或姓赫舍裏的的妃子,實在令人不解。”
孝誠仁皇後……暗念著這幾個字,淩若突然想到康熙掛在禦書房中的那幅畫像,原先一直以為那是孝誠仁皇後的遺像,如今看來卻不盡然。
孝誠仁皇後一生得盡康熙寵愛,雖貴為帝後,卻猶如民間夫婦那般舉案齊眉、恩愛無間,縱然離去,依然得到康熙一生的追憶,這樣的女子不應有畫中人那般的哀思愁緒。
也許,一直都是他們想當然了,畫中人並不是孝誠仁皇後,而是那位與她相似,但在玉牒上尋不到名字的姑姑。
正想的出神,李德全忽地問道:“福晉信不信輪迴轉世一說?”不待淩若迴答,他又道:“老奴在皇上看的佛經中曾見到過這樣一段話:六道輪迴,三善道,三惡道,皆為眾生輪迴之道途。此生緣盡,然下一世,卻會開出與今生相近的一朵花,生生不息。”
窗外,是明燦如金的陽光,炙烈耀眼,透過天水一色的窗紗照進來,“公公是說,皇上認為我是孝誠仁皇後或延禧宮那位娘娘開在另一世的花?”
銅盆中,冰塊正在緩緩融化,細細的水珠劃過雕刻在冰塊上的花紋滴落在銅盆中,發出“嘀嗒”“嘀嗒”的輕響。
“也許吧,老奴也不敢妄言。”說著他站起身來,從紫檀頂櫃的一處暗格中取出淩若上次吹奏過的紫竹蕭遞給她道:“皇上最喜歡聽福晉吹簫,如今雖然睡著,但想來也能聽到此聲,說不定病會好得快些。”
淩若點點頭,待李德全出去後豎簫於唇下,一曲《魚樵問答》應手而來,此曲本為一首古琴曲,後來也被改編為簫曲,但多用於琴簫合奏,少有單獨吹奏之時,可惜眼下無人相合。
此曲采用漁者與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下降的曲調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有一種飄逸灑脫之意,令人對漁樵的生活有所向往,正所謂“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淩若希望此曲能打開康熙胸中抑鬱的心結,讓他病情早日好轉。
康熙不知道自己昏昏沉沉在黑暗中飄蕩了多久,直至一絲若有似無的簫聲傳入耳中,令他不自覺地跟著那縷簫聲走去,簫聲悠悠,越來越清楚的同時他也尋到了黑暗中唯一的亮光。
當他來到亮光盡頭時,眼前一片大亮,刺目的亮光令他不由自主閉上了眼睛,這個時候耳邊除了簫聲,又多了一個孩童的嬉笑聲,那個聲音熟悉得令康熙渾身劇震,迫不及待地睜開眼。
雪,紛紛揚揚,飄落於遠無邊弗的梅林中,梅花點點,化為這片銀雪天地中最豔麗聖潔的顏色。梅林中,一個絕美的女子執簫孑立其中,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年約七八歲身著紫貂端罩的男孩兒在撒歡。
隻是一眼,執掌天下億萬人生殺予奪的康熙便險些落下淚來,這一幕他太熟悉,尤其是在雪地中歡唿奔跑的男孩兒,因為……那就是他自己啊!
姨娘……他激動地唿喚著這個名字,想要靠近,可是不論他怎麽努力,身子都再難移動一分,隻能眼睜睜看著一切近在咫尺,卻無法伸手觸及,咫尺天涯……始終是咫尺天涯啊!
男孩跑得太歡,不小心被厚厚積雪絆得摔倒在地上,整個小身子都埋在雪中,女子連忙蹲身跌起他,一邊拂去他身上的雪一邊問道:“怎樣?可曾摔疼?”
男孩抹去沾在臉上的積雪,挺一挺小胸脯道:“玄燁可是堂堂男子漢,流血不流淚,才不會怕那麽一點點疼呢!”
女子被他說得一笑,伸手在他筆挺的鼻子上刮了一下道:“好一個堂堂男子漢,那你可要記住了,往後不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堅持前行,絕不倒下。”
女子明明是在對小玄燁說,目光卻於微笑間望向康熙所在的方向,冥冥中仿佛看到了他的存在。
同時,一個聲音在康熙心底響起:玄燁,人生是一種最好的磨礪,有苦難,有悲痛,但隻要勇敢地闖過去,你將會成為這天地間最勇敢的人,再沒有什麽可以將你擊倒!
一眼間,猶如過去了千萬年,再睜眼時,雪景、梅林、女子,皆已不在,隻有,簫聲嫋嫋一直響徹在耳邊。
意識重歸身體,康熙不需睜眼便曉得這蕭聲是何人在吹,普天之下,唯有她的簫聲與姨娘最相近。兩生花――也許在這世間真的能開出兩朵相似的花來。
“皇上醒了?”一曲終了,淩若發現康熙不知何時睜開了眼,忙從桌上的雙魚戲蓮提梁玉壺中倒了一杯溫熱的茶端到床前,見他微微張開嘴,連忙會意地扶他起身喝了小半杯,隨後又在他身後墊了幾個雲錦墊子,讓他可以靠著半坐在床頭。
“你何時來的?”康熙如是問道,待得知是李德全借自己夢中之語傳淩若進宮時,隻輕斥了一句“狗奴才”就作罷,顯然沒有真存怪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