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控製鹽業。

    鹽業,也是一個重要的點略物資,利潤豐厚,陳玉來到遼東以後,將製鹽業收迴官辦,如此一來,增加了官府的收入,讓陳玉的經濟實力上了一個台階。

    第三,建設交通。陳玉所轄地域廣大,從南匈奴故地一直到遼東,長達千裏之遙,為了方便商業和軍事行動,陳玉新修了三條官道,一條是從遼東的襄平到柳城,一條是從柳城到美稷,還有一條是從襄平到樂浪,這三條官道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錢財,然而,對於安置流民卻是很有好處的,這樣一來,讓流民有了工作,政府又可以提高收入,所以,還是值得的。

    隨後,陳玉還興辦各種手工作坊,這些作坊,都是官府出資承辦,種類齊全,甚至還包括釀酒,這讓遼東地區的商業開始發達起來,在未來的十年之間,成為整個漢朝最為興旺發達的地區。

    除此之外,陳玉還興辦學校,獎勵工商,在陳玉的治下,一所所的學校被興辦了起來,隻是,讓陳玉發愁的是,這些學校,還少一個主事的人,這個主事的人需要德高望重,需要有真才實學,這樣的人真的很難求,就在這時,一個人選被王烈提了出來,這就是管寧。

    管寧,管寧是春秋時齊國名臣管仲的後人,自幼飽讀詩書,才高八鬥,生性淡薄,不看重名利,在他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管寧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生活,很是貧窮,於是有人就想贈他財物,結果他卻沒有收下,隻憑自己的能力將父親埋葬。

    有一次管寧鋤園子,竟讓他鋤到了金子,看著那金燦燦的黃金,管寧完全無視,直接將金子用鋤頭拔到了一邊,不一會兒,華歆也看到了金子,他有些不忍心,就把金子拿了起來,看了一會兒才將金子扔在了一旁,這就是鋤園得金的故事。

    黃巾起義爆發後,天下大亂,為了逃避戰火,管寧來到了遼東,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度早就聽說過管寧的大名,就想讓管寧在自己手下做官,不過任由公孫度如何請求,管寧就是不做官,最後,管寧幹脆跑到山裏,自己搭了個簡陋的房子住了下來,公孫度一看管寧確實不想當官,也就不勉強他,公孫度想通過結交管寧為自己贏得一個尊重士人的美名,他看到管寧生活困難,就經常接濟他一些錢財,可是管寧沒有收。

    從此,而管寧從此就在遼東安心的住了下來,傳授學生,教導百姓,因為他的言傳身教,百姓們民風變的純樸起來,人人有禮貌,家家和睦相處,管寧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

    這樣一個知名人氏,公孫度幾次相請都沒有請動,陳玉能請動管寧嗎?

    陳玉派人將管寧找到了襄平,此時的管寧,不過三十多歲,一縷胡須飄在胸前,目光炯炯,隻是有些清瘦,陳玉看到管寧,微微一笑,先向管寧行了一禮。

    管寧心中一動,心說陳玉不愧是世家子弟,這禮數倒也周全,不過他是一方諸候,自己不過是一個平民,這禮,有點重了。

    陳玉看出了管寧的心思,嘴裏說:“管先生,我這一禮是為遼東百姓敬你。”

    “噢?怎麽講?”管寧心中一動,一提到為百姓而敬,管寧的心裏有些飄飄然。

    “管先生,我知道公孫度幾次請你做官,你都沒有答應,今天,我不是請你做官,而是請你教授徒弟,主持整個遼東的教學。”陳玉微微一笑說。

    管寧心中又是一動,他不圖名利,隻想將自己的本事傳給世人,陳玉的話,打動了他的心。

    “我想在遼東興建學校,由官府出資,不收學費,讓所有讀不起書的孩子能上得了學,你說,這是不是一件好事?”

    管寧心中一震,官府出資辦學,這還沒有過,大漢朝,隻在洛陽有官府的學校,別的地方還沒有聽說過,陳玉要是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簡直是一個劃時代的嚐試,想到這兒,管寧的心更動了起來。

    “可是,我所興建的學校缺乏老師,缺乏主事的人,所以,我想請你前去主事,讓你的學生充當老師,不知道先生怎麽看?”陳玉問。

    管寧並沒有思考太久,立即說:“這件事情是個好事,我可以讓我的學生充當學校的老師,不過,我自己是不會出山的。”

    陳玉一笑,“難道先生真的不擔心孩子們的教學嗎?我要先生出山,是讓先生主持教學,隻要有先生在,孩子們的教學才有保證啊,難道先生真的想撒手不管這些孩子的教育嗎?請先生為孩子們考慮一下吧。”陳玉情真意切的說。

    管寧歎了一口氣,從心裏說,他不圖虛名,不愛錢財,圖的就是一個清靜,不過,一想

    到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管寧的心就有些軟了,沉思良久,管寧說道:“好吧,我可以出山助將軍管理學校,不過,我不需要授受官職。”

    “嗬嗬,這個可以,不過雖然不授官,但俸祿還是要給的,先生的日子過的太清苦了。”陳玉是知道管寧的,管寧不貪圖錢財,日子過的很是清苦。

    管寧微微一笑,這一次他並沒有堅持,而是點了點頭,同意了陳玉的話。至此,大儒管寧終於成為了陳玉的得力臂膀。當然,管寧所起的作用僅限於教育方麵,但他的學生眾多,個個又都有真才實學,開始活躍於遼東的各個階層,成為了陳玉控製遼東的骨幹力量,所以說,陳玉這一招說服管寧,起以了示範效果,還是很成功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年之內,一座座學校建立了起來,書聲朗朗,遼東的百姓仿佛看到了光明,人們含著淚,將自己的孩子送進了學校,這是他們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陳玉卻幫他們做到了,百姓們對陳玉是感恩戴德,甚至為陳玉建立了生祠,日日供奉陳玉的塑像,陳玉通過興建學校,終於贏得了百姓的認可。

    整個遼東在陳玉的治理下開始了大發展,然而,還有一件事情卻湧上陳玉的心頭,那就是醫館的建設。

    說起醫館,陳玉早就有這個想法,當初,看著自己部下受傷的士兵,因為缺醫少藥而身死,陳玉的心在滴血,這些大好的兒孩子,隻要有醫生的治療,是可以恢複過來的啊,他們都是百戰老兵,見過血的老兵,比沒有見過血的新兵戰力要強上一倍,然而,現在他們就這樣死去了,陳玉真的不甘心,所以,陳玉早就存了建立醫館,在軍中配備軍醫的想法,隻是因為戰事很急,草原又缺少人才,所以一直沒有實現。

    現在,陳玉終於迎來了發展建設期,這個事情,終於提上了日程,陳玉要在全遼東建立起醫館,讓自己治下的百姓有病能得到照料,能看的起病,為了這個,陳玉決定,所有的醫館免費治療,病者在痊愈之後,隻需上交一鬥米,就可以充作診金。不過,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量的醫師,醫師,在這個時代是很緊缺的,為了招募醫師,陳玉在整個幽州發出了告示,隻要有人肯到遼東來做醫師,就由官府給以俸祿,重金禮聘。如此一來,三個月中,遼東來了二百多位醫師,不過這些醫師良莠不齊,醫術大多一般,這讓陳玉感到很頭痛,直到一個人的到來,終於讓陳玉解決了這個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鐵騎無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鬥蛐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鬥蛐蛐並收藏三國之鐵騎無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