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涼不悅迴頭,見腳步聲的製造者是一位穿著灰色布衣的老者,連忙斂起失禮的神色,將程澹揣進袖子裏後斂衽起身,在老者走近時拱手作揖。
「先生。」
冷不防被塞進袖子的程澹正疑惑著,聽到張玉涼這聲輕喚立刻明白了,安安靜靜把自己蜷成一團,不做出一點動靜。
張玉涼是偷偷在養他,避過了府上絕大多數人,自然也不能讓自己的先生——即老師——發現他。
老者姓王名嶽,號清溪居士,是世間僅有的數名大儒之一。張玉涼自幼受他教導,視他如師如父,極為敬仰他。
老先生為人寬厚灑脫,從不拘泥於禮法規矩,也不許門人弟子過分講禮,是以張玉涼早已習慣他的突然到訪,並不驚訝。
年過半百的老先生高冠博帶,衣飾簡樸,雖年逾花甲,卻有一種山嶽之高、瀚海之深的氣質,雙目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世間所有虛實。
王老先生坦然受了張玉涼一禮,撫須笑道:「子瑜閉門讀書已有月餘,可有收穫?」
子瑜是張玉涼的字。瑜有美玉之意,是王老先生為他所取,寄託著望他君子如玉,溫潤端方的希冀。因他未行冠禮,是而他的字隻在師長和幾個親近的好友之間流傳。
「迴先生,所得不多。」張玉涼謙遜答道。
王老先生擺擺手:「不必與為師客氣,你隻說都得了什麽感悟。」
「是。」
張玉涼頷首,稍作思索便將自己這幾日讀書所得娓娓道來,雖然隻說了個大概,也隻有寥寥數句,但勝在精妙高深,引得老先生連連點頭,讚賞不已。
做學問,橫向求博大,縱向求精深。以張玉涼的年紀,無論做到上述哪一點都頗為難得,老先生自然不吝嗇肯定。
「不錯。」等他說完,老先生誇獎道:「與鄉試時相比,子瑜的學問大有長進,尤以《尚書》感悟最多。」
說完,他忽然又話鋒一轉:「不過單憑這點進益,想要取得會試頭名是不可能的。雍朝進士科主要考試策、帖經、雜文三項,《尚書》雖屬帖經內容,然考得少而深,子瑜不必在《尚書》上過分下苦功,還是要多研習《論語》和《中庸》這樣考得較多的典籍。」
雍朝即程澹如今所處的朝代。
雍朝科考有兩種常科科目,分別是明經科與進士科。進士科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之一,考試內容比明經科靈活,難度自然也就比明經科更大,素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張玉涼明年要考的便是進士科。
進士科的考試項目有三種。
第一,試策,即對時事發表議論;第二,帖經,即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第三,雜文,即吟詩作賦的能力。
這三大考試內容幾乎囊括一位優秀文人需要的所有知識素養,同樣也作為一道高高的門檻,攔下了將近九成的考生。
三個科目中,試策比例最重,雜文的分值最小,而帖經的考試形式最靈活。每一年帖經的出題範圍和題型都與之前截然不同,唯一的規律便是少考《尚書》,多考《論語》和《中庸》。
正因如此,王老先生才勸張玉涼主攻《論語》《中庸》,而不要在《尚書》上花費太多精力。
「玉涼明白。」張玉涼眼中掠過一抹不贊同,卻並未直言反駁,而是無可無不可地先應下。
王老先生活到這把年紀了,不可能看不出張玉涼的不以為然,當即笑嗬嗬地道:「你目前的主要任務是考取進士,為張家拿下三元及第的榮耀。待完成這項任務,你再想研讀《尚書》或是別的什麽,為師不會過問。」
張玉涼一怔,隨即拱手笑道:「是。」
「哦,差點忘了正事。」滿意地點了點頭,王老先生忽的想起自己真正的來意,當即正色道:「為師今日並非為考校你的學問而來,而是想給你引見一個人。」
「先生請說。」張玉涼頷首。
王老先生道:「此人你應當也認識,是去年的探花郎李誠,如今在翰林院修撰經書,學識淵博。他聽說你是今次秋試的解元,想與你切磋學問,正好你也苦讀了一段日子,不若與他交流一番,興許能相互促進。」
王老先生雖無官身,卻是舉世聞名的大儒,李誠能得他親自為門下弟子引見,可見其必有驚才絕艷之處。
張玉涼沒有多想,一口應下了,但藏在他袖子裏的程澹卻警覺地豎起了耳朵。
不知為何,程澹聽到「李誠」這個名字時,心裏陡然生出了一種不妙的感覺。
※※※※※※※※※※※※※※※※※※※※
雍朝的科舉內容參考了唐朝和明清設定,但主要還是我的私設。
第6章 踏紅
送走王老先生,張玉涼也沒了賞雨的心情,從袖中抱出程澹,緩步走迴書房。
程澹斂起若有所思的神色,假裝自己是隻普通貓縮在他的掌心,耳朵軟軟地耷拉在兩邊,看上去有些無精打采。
貓奴張玉涼第一時間發現了他的不對勁,順勢往書案後一坐,將他捧到眼前,擔憂而溫柔地問:「團團,你怎麽了?可是方才被風吹著了?」
被突如其來的預感擾得心神不寧的程澹聽到他淡泊的聲音,忽然覺得滿心的不安都被一種奇異的安全感取而代之,仿佛滂沱大雨中撐在頭頂的那把傘。
</br>
「先生。」
冷不防被塞進袖子的程澹正疑惑著,聽到張玉涼這聲輕喚立刻明白了,安安靜靜把自己蜷成一團,不做出一點動靜。
張玉涼是偷偷在養他,避過了府上絕大多數人,自然也不能讓自己的先生——即老師——發現他。
老者姓王名嶽,號清溪居士,是世間僅有的數名大儒之一。張玉涼自幼受他教導,視他如師如父,極為敬仰他。
老先生為人寬厚灑脫,從不拘泥於禮法規矩,也不許門人弟子過分講禮,是以張玉涼早已習慣他的突然到訪,並不驚訝。
年過半百的老先生高冠博帶,衣飾簡樸,雖年逾花甲,卻有一種山嶽之高、瀚海之深的氣質,雙目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世間所有虛實。
王老先生坦然受了張玉涼一禮,撫須笑道:「子瑜閉門讀書已有月餘,可有收穫?」
子瑜是張玉涼的字。瑜有美玉之意,是王老先生為他所取,寄託著望他君子如玉,溫潤端方的希冀。因他未行冠禮,是而他的字隻在師長和幾個親近的好友之間流傳。
「迴先生,所得不多。」張玉涼謙遜答道。
王老先生擺擺手:「不必與為師客氣,你隻說都得了什麽感悟。」
「是。」
張玉涼頷首,稍作思索便將自己這幾日讀書所得娓娓道來,雖然隻說了個大概,也隻有寥寥數句,但勝在精妙高深,引得老先生連連點頭,讚賞不已。
做學問,橫向求博大,縱向求精深。以張玉涼的年紀,無論做到上述哪一點都頗為難得,老先生自然不吝嗇肯定。
「不錯。」等他說完,老先生誇獎道:「與鄉試時相比,子瑜的學問大有長進,尤以《尚書》感悟最多。」
說完,他忽然又話鋒一轉:「不過單憑這點進益,想要取得會試頭名是不可能的。雍朝進士科主要考試策、帖經、雜文三項,《尚書》雖屬帖經內容,然考得少而深,子瑜不必在《尚書》上過分下苦功,還是要多研習《論語》和《中庸》這樣考得較多的典籍。」
雍朝即程澹如今所處的朝代。
雍朝科考有兩種常科科目,分別是明經科與進士科。進士科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之一,考試內容比明經科靈活,難度自然也就比明經科更大,素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張玉涼明年要考的便是進士科。
進士科的考試項目有三種。
第一,試策,即對時事發表議論;第二,帖經,即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第三,雜文,即吟詩作賦的能力。
這三大考試內容幾乎囊括一位優秀文人需要的所有知識素養,同樣也作為一道高高的門檻,攔下了將近九成的考生。
三個科目中,試策比例最重,雜文的分值最小,而帖經的考試形式最靈活。每一年帖經的出題範圍和題型都與之前截然不同,唯一的規律便是少考《尚書》,多考《論語》和《中庸》。
正因如此,王老先生才勸張玉涼主攻《論語》《中庸》,而不要在《尚書》上花費太多精力。
「玉涼明白。」張玉涼眼中掠過一抹不贊同,卻並未直言反駁,而是無可無不可地先應下。
王老先生活到這把年紀了,不可能看不出張玉涼的不以為然,當即笑嗬嗬地道:「你目前的主要任務是考取進士,為張家拿下三元及第的榮耀。待完成這項任務,你再想研讀《尚書》或是別的什麽,為師不會過問。」
張玉涼一怔,隨即拱手笑道:「是。」
「哦,差點忘了正事。」滿意地點了點頭,王老先生忽的想起自己真正的來意,當即正色道:「為師今日並非為考校你的學問而來,而是想給你引見一個人。」
「先生請說。」張玉涼頷首。
王老先生道:「此人你應當也認識,是去年的探花郎李誠,如今在翰林院修撰經書,學識淵博。他聽說你是今次秋試的解元,想與你切磋學問,正好你也苦讀了一段日子,不若與他交流一番,興許能相互促進。」
王老先生雖無官身,卻是舉世聞名的大儒,李誠能得他親自為門下弟子引見,可見其必有驚才絕艷之處。
張玉涼沒有多想,一口應下了,但藏在他袖子裏的程澹卻警覺地豎起了耳朵。
不知為何,程澹聽到「李誠」這個名字時,心裏陡然生出了一種不妙的感覺。
※※※※※※※※※※※※※※※※※※※※
雍朝的科舉內容參考了唐朝和明清設定,但主要還是我的私設。
第6章 踏紅
送走王老先生,張玉涼也沒了賞雨的心情,從袖中抱出程澹,緩步走迴書房。
程澹斂起若有所思的神色,假裝自己是隻普通貓縮在他的掌心,耳朵軟軟地耷拉在兩邊,看上去有些無精打采。
貓奴張玉涼第一時間發現了他的不對勁,順勢往書案後一坐,將他捧到眼前,擔憂而溫柔地問:「團團,你怎麽了?可是方才被風吹著了?」
被突如其來的預感擾得心神不寧的程澹聽到他淡泊的聲音,忽然覺得滿心的不安都被一種奇異的安全感取而代之,仿佛滂沱大雨中撐在頭頂的那把傘。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