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秀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從歐洲奢侈品入手,開始研究歐洲的影響力,並作了深入的思考。她來法國居住6年多後,她對歐洲不再陌生了。她認為,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歐洲對她意味著什麽?這是一個很難用三言兩語能迴答的問題,但她不能迴避。她生活在歐洲,工作在歐洲,此生極有可能就在歐洲度過,所以極有必要觀察、研究歐洲,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
她研究的目的,是想搞清楚歐洲是否還能保持其在某些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歐洲今後能否繼續成為世界一支重要的力量。
今日的歐洲與過去幾百年來的歐洲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人認為今日的歐洲隻是一座曆史博物館而已。她沒有去過美國,無從比較,但她在歐洲度過的6年多中,利用職業的便利和信息資源獲得的結論是:美國確實比歐洲國家發達,歐洲在全球的影響力處於美國之下。歐洲已呈現出某種衰落的現象,但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或許究竟如何要在未來50-80年才能見分曉。
她認為,歐盟國家當然不會衰落到退迴中世紀的歐洲,但是歐盟國家沒有希望超越美國,無論是國際影響力還是經濟實力都會長期排在美國之後。
人類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時期。她認為她有必要解讀歐洲、解剖歐洲,把歐洲的方方麵一一列出,製作成一個“人體標本”,在這個標本上用手術刀進行有條不紊的解剖,指出變化中的歐洲,還原今日一個真實的歐洲。
她不否認歐洲還有優勢,還在發展,盡管其發展速度十分緩慢,但眼下的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誰的速度快,誰就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歐洲顯然已經落在了時代後麵。歐洲已經生長成一個老年人,它年高多病,步履維艱。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素以“歐洲中心論”自居。如今,歐洲人第一次有了危機感,但是苦於沒有苦口良藥。
剖析歐洲,就得迴顧曆史。
梁曉秀認為發端於歐洲的地理大發現對人類曆史發展進程產生過深刻而重大的影響。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中,歐洲在公元15世紀以前一直扮演著次要角色;而在同期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則創造了更為繁榮的文化。
那是曆史,曆史不能忘記。
1298年《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歐洲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文明與財富的傾慕與貪婪,最終引發了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其主要的誘導因素是由於原來的傳統東西方經濟交流道路被當時強悍的奧斯曼帝國阻礙而被迫進行的。歐洲國家要打破奧斯曼帝國對海上通道的壟斷,擴大歐洲的原料產地和市場,直接與亞洲國家進行貿易活動。
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布有重大影響,開創了歐洲主導世界的世紀。
15-17世紀,歐洲通過地理大發現,建立了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並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在這個過程中,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相繼成為世界強國。歐洲列強把一整套歐洲的政治理念、語言文化、宗教思想、風俗習慣帶到世界各地。其影響至今還沒有完全消失。此後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歐洲得到全麵發展,此後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上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政治、人文、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
沒有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歐洲日後的大發展,也更不會在當時產生歐洲主導的世界格局。地理大發現奠定了歐洲經濟發展的基礎,打開了歐洲通往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極大地擴展了歐洲的貿易市場。
地理大發現就是歐洲向海外擴張的開端,是歐洲殖民各大洲人民的野蠻行徑,臭名昭著的販賣非洲黑奴時間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地理大發現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在此時期的絕大部分時間歐洲雄踞世界各國,以“歐洲中心論”自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崛起為世界強國,歐洲淪為二流角色。
迴溯歐洲人500多年前發起的海上探險活動,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歐洲民族的特性以及發展軌跡。從15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裏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裏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貴重物品返迴裏斯本。
這次繞非洲航行被稱為“新航路的發現”。
在葡萄牙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在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裏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於1493年3月15日返迴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迴西班牙。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鮑亞越過巴拿馬地峽,他把西南麵的海域稱為“南海”。
為了到達亞洲,當時歐洲人努力尋找溝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峽。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航海探險活動。麥哲倫曾經參加葡萄牙遠征隊,到過非洲、印度、蘇門答臘、爪哇、班達群島和馬六甲海峽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說。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從西班牙桑盧卡爾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到達南美東岸以後,即沿海南下,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峽,進入“南海”。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衝突中被殺。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維多利亞”號返迴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
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使人類對地球有了比較完整的的認識。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新航路,壟斷了歐洲對東亞、南亞的貿易,成為海上強國。發現新大陸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據。荷蘭、英國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探險世界其他地區。
16世紀,荷蘭人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
地理大發現起源於500多年前,自此歐洲始終沒有放棄對世界的探索,隻是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有所不同。
二戰結束後,歐洲不甘心當世界二流角色,又開始啟動大工業項目,大量生產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以求在經濟上與美國競爭。這是一次意義更為深遠的“地理大發現”。
梁曉秀的研究在不斷深化、深入,她認為她有責任利用在歐洲生活的便利,把歐洲徹底搞清楚。
她是一個喜歡思考問題的人,她不僅想掙大錢,還想成為歐洲問題專家。
歐洲對她意味著什麽?這是一個很難用三言兩語能迴答的問題,但她不能迴避。她生活在歐洲,工作在歐洲,此生極有可能就在歐洲度過,所以極有必要觀察、研究歐洲,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
她研究的目的,是想搞清楚歐洲是否還能保持其在某些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歐洲今後能否繼續成為世界一支重要的力量。
今日的歐洲與過去幾百年來的歐洲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人認為今日的歐洲隻是一座曆史博物館而已。她沒有去過美國,無從比較,但她在歐洲度過的6年多中,利用職業的便利和信息資源獲得的結論是:美國確實比歐洲國家發達,歐洲在全球的影響力處於美國之下。歐洲已呈現出某種衰落的現象,但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或許究竟如何要在未來50-80年才能見分曉。
她認為,歐盟國家當然不會衰落到退迴中世紀的歐洲,但是歐盟國家沒有希望超越美國,無論是國際影響力還是經濟實力都會長期排在美國之後。
人類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時期。她認為她有必要解讀歐洲、解剖歐洲,把歐洲的方方麵一一列出,製作成一個“人體標本”,在這個標本上用手術刀進行有條不紊的解剖,指出變化中的歐洲,還原今日一個真實的歐洲。
她不否認歐洲還有優勢,還在發展,盡管其發展速度十分緩慢,但眼下的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誰的速度快,誰就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歐洲顯然已經落在了時代後麵。歐洲已經生長成一個老年人,它年高多病,步履維艱。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素以“歐洲中心論”自居。如今,歐洲人第一次有了危機感,但是苦於沒有苦口良藥。
剖析歐洲,就得迴顧曆史。
梁曉秀認為發端於歐洲的地理大發現對人類曆史發展進程產生過深刻而重大的影響。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中,歐洲在公元15世紀以前一直扮演著次要角色;而在同期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則創造了更為繁榮的文化。
那是曆史,曆史不能忘記。
1298年《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歐洲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文明與財富的傾慕與貪婪,最終引發了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其主要的誘導因素是由於原來的傳統東西方經濟交流道路被當時強悍的奧斯曼帝國阻礙而被迫進行的。歐洲國家要打破奧斯曼帝國對海上通道的壟斷,擴大歐洲的原料產地和市場,直接與亞洲國家進行貿易活動。
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布有重大影響,開創了歐洲主導世界的世紀。
15-17世紀,歐洲通過地理大發現,建立了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並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在這個過程中,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相繼成為世界強國。歐洲列強把一整套歐洲的政治理念、語言文化、宗教思想、風俗習慣帶到世界各地。其影響至今還沒有完全消失。此後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歐洲得到全麵發展,此後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上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政治、人文、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
沒有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歐洲日後的大發展,也更不會在當時產生歐洲主導的世界格局。地理大發現奠定了歐洲經濟發展的基礎,打開了歐洲通往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極大地擴展了歐洲的貿易市場。
地理大發現就是歐洲向海外擴張的開端,是歐洲殖民各大洲人民的野蠻行徑,臭名昭著的販賣非洲黑奴時間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地理大發現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在此時期的絕大部分時間歐洲雄踞世界各國,以“歐洲中心論”自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崛起為世界強國,歐洲淪為二流角色。
迴溯歐洲人500多年前發起的海上探險活動,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歐洲民族的特性以及發展軌跡。從15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裏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裏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貴重物品返迴裏斯本。
這次繞非洲航行被稱為“新航路的發現”。
在葡萄牙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在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裏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於1493年3月15日返迴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迴西班牙。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鮑亞越過巴拿馬地峽,他把西南麵的海域稱為“南海”。
為了到達亞洲,當時歐洲人努力尋找溝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峽。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航海探險活動。麥哲倫曾經參加葡萄牙遠征隊,到過非洲、印度、蘇門答臘、爪哇、班達群島和馬六甲海峽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說。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從西班牙桑盧卡爾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到達南美東岸以後,即沿海南下,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峽,進入“南海”。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衝突中被殺。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維多利亞”號返迴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
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使人類對地球有了比較完整的的認識。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新航路,壟斷了歐洲對東亞、南亞的貿易,成為海上強國。發現新大陸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據。荷蘭、英國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探險世界其他地區。
16世紀,荷蘭人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
地理大發現起源於500多年前,自此歐洲始終沒有放棄對世界的探索,隻是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有所不同。
二戰結束後,歐洲不甘心當世界二流角色,又開始啟動大工業項目,大量生產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以求在經濟上與美國競爭。這是一次意義更為深遠的“地理大發現”。
梁曉秀的研究在不斷深化、深入,她認為她有責任利用在歐洲生活的便利,把歐洲徹底搞清楚。
她是一個喜歡思考問題的人,她不僅想掙大錢,還想成為歐洲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