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下車走進荷蘭餐館,梁曉秀注意到這裏的餐館與法國的餐館完全不一樣,缺少了一種情調,似乎再告訴人們:這裏是荷蘭,一個勤儉持家的國家。
三個人坐下來後,穆爾點了荷蘭套餐。
米拉看著餐桌上的餐具說:
“人們也許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一年四季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餐館和家庭餐桌上出現的西紅柿是由荷蘭的溫室大棚提供的。荷蘭溫室大棚每年出產10億公斤西紅柿,其中絕大部分出口到世界各地。荷蘭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家,農產品出口占全球農產品出口的9%。荷蘭的土地麵積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隻有2.1畝,但卻能把如此之小的土地麵積利用到極致,產生如此之大的經濟效益,不得不讓人欽佩。”
“米拉,看來你做足了功課,對荷蘭的情況了如指掌呀。”梁曉秀誇獎說。
“梁小姐,你不要忘了我是學旅遊專業的。其實我上學時就來過荷蘭,對荷蘭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荷蘭人和我們法國人不一樣,他們是一個很能吃苦的的民族。曆經十幾個世紀惡劣氣候、狂風暴雨和海水侵蝕的嚴峻挑戰之後,荷蘭人現在不僅已經對這些挑戰應對自如,而且把這些挑戰變為他們的優勢。他們正是本著這種精神建設他們的家園,建設他們的未來。”
“你說得有道理。”
荷蘭套餐上來了,他們邊吃邊聊。米拉的介紹還沒有完,她繼續介紹說:
荷蘭平原上和波濤滾滾的海洋上,狂風疾卷,一無阻攔:他們就利用風力行船,發動磨坊的風車。在荷蘭境內,每條大路的轉角上都有巨大的風車,裏麵裝著齒輪,機器,不是用來抽掉太多的水,便是用來鋸木,製油。在阿姆斯特丹前麵桅杆牆林立,風車的翅膀密密層層,織成一個漫無邊際的大蜘蛛網,一大堆複雜的,分辨不清的墜子環繞著地平線,畫出無數的線條;給人的印象是那塊地方被人用手和技巧從上到下改造過了,有時竟是整塊的製造出來,直到那個地方變得舒服與富饒為止。人們遊覽今日阿姆斯特丹的風車村時,絕不會想到當年風車對荷蘭人的生存起到了多麽大的作用。
“說得好,米拉!”穆爾在一旁鼓勵說。
米拉還在講荷蘭的曆史:
貿易的繁榮為荷蘭帶來了滾滾的金錢和財富。自16世紀開始,他們的建築開始出現變化。當地沒有石頭,他們便把當地的粘性極重的泥土拿來燒成堅硬的磚瓦。他們的房屋設計完善,外觀悅目:紅的,棕色的,粉紅色的牆上抹著一層發亮的油漆,漆門麵有時還用鮮花、浮雕或小柱做裝飾。
每一座房子都是獨立的建築,有特色,有個性,既有趣,又別致。
保養和清潔工作做到了家:即使最窮的人家每年也會裏裏外外粉刷兩次房屋。他們收拾屋子很勤快,甚至於過分。清晨5點鍾,就有人家擦洗屋外的台階。在潮濕的荷蘭,有一點汙跡很快就發黴,不利於衛生;人為環境所迫,不能不講究清潔,隨後便成為習慣,成為需要,最後竟被清潔奴役。他們的屋子和衣服都很幹淨,美觀,安排妥當。他們有無數家具、用具、零星什物,都光彩奕奕,擺得整整齊齊。地上鋪著地毯或漆布,生著鐵的或搪瓷的火爐,經濟而暖和,窗上掛著三重窗簾,湛亮的玻璃發出烏油油的散光,瓶中插著鮮花,盆裏種著綠色的植物,還有一大堆小玩藝兒增加室內生活的小情調。每個細節都顯出凡是不方便的地方都給補救了,什麽需要都給滿足了。
總之,到處是設想周到的安排與無微不至的舒適。
米拉話鋒一轉,講到了貿易立國:
從荷蘭人的經曆可以看出,他們為什麽能做到“貿易立國”。正是憑著祖先遺留下來的那種幹勁、那種一往無前的精神,荷蘭在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資以及吸引外資方麵都走在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前列。
對外貿易在荷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荷蘭是世界10大貿易出口國。在歐盟國家,像法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這樣的經濟大國的出口貿易量都低於荷蘭的出口量,由此可見荷蘭出口的雄厚實力。
多年以來,荷蘭的對外貿易價值一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頭。荷蘭國民收入的30%來源於對外貿易和對外服務。荷蘭的出口貿易額排在世界前10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9%。
以荷蘭的國土麵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荷蘭的出口貿易量十分驚人,似乎已達到極限。
梁曉秀問:荷蘭向世界都出口什麽貨物呢?
米拉說,農產品是荷蘭出口的重要貨物。在這個農業高度現代化的國家,蔬菜、糧食、奶製品、鮮花、園藝、畜牧飼料、牲畜等產品和相關技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荷蘭人把他們的這些產量極大的農產品和相關技術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荷蘭的工業與農業一樣,高度發達,電子、機械、化工、能源、環保等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使得荷蘭能夠把他們的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各種工業製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聽了米拉這段介紹後,梁曉秀暗暗想:可以讓宋福祿來考察荷蘭的農業和牧業,正好在戛納能用上。他們要種菜,建牧場,應當向荷蘭人學習。
按照米拉的說法,荷蘭的進出口貿易量之所以巨大,還在於它獨特、優越、理想的地理位置。荷蘭是歐洲,特別是西歐的門戶。荷蘭世界一流的海港和空港為其進出口貿易提供了快速、便捷、完善的先決條件。由鹿特丹港口和阿姆斯特丹機場組成的荷蘭物流中心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物流中心,進出歐洲的63.2%的貨物是通過荷蘭這個物流中心完成的。
“荷蘭人還有什麽優勢?”梁曉秀開始刨根問底了。
米拉迴答說,在具備進出口貿易的地理位置和硬件設施的同時,還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荷蘭人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開拓進取精神。早在15世紀時,荷蘭就已經是一個商業氣氛濃厚的國家了。那時荷蘭人開始經營遠洋漁業,做生意,製造商品;他們極想掙錢,聚財發家;他們擅長實用技術,培養了大批第一流的實用人才。這使得他們在歐洲成為最早發明羊毛織物的民族,隻有他們才會織羊毛,製造呢絨;而英國人那時隻能供應他們原料,因為英國人隻會養羊和剪羊毛。
穆爾不解地問道:“米拉,你說那時英國人隻會養羊、剪羊毛,而不會編織羊毛?”
“是呀,那是實情。”
梁曉秀讓米拉繼續往下講。
16世紀時,荷蘭人開始發明機器。他們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與幸運,能很快發明各種機器,又實用又巧妙,做所有的活兒,包括廚房的工作,做起來又方便又簡單。
17世紀時,荷蘭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它100年內在世界占據的領先地位與19世紀的英國沒有分別。在曆史上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荷蘭成了一個大牧場,青草是天然的作物,非但不消耗土力,反而更新土壤,替業主生產大量的出品,給消費者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當時養牛的荷蘭人,有的居然掙到百萬家私。由此可見,今日荷蘭的奶酪等奶製品之所以暢銷世界,是有其曆史根源的。
再看看當時的工業:隨處可以看到開發資源,利用物質的本領。在他們手裏,困難都變做助力。土地平坦,浸泡著水:他們便利用地勢開運河,築鐵路;交通和運輸顯得稠密,冠於全歐。河流泛濫成災,湖泊侵占一部分土地:他們便抽幹內湖,築堤防河,把過多而停滯的水灌溉到地上的植物上,把衝擊而成的泥土盡量利用。海洋威脅他們,他們先是加以控製,再利用海洋到世界各國去做貿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啟大航海時代後,荷蘭人也開始揚帆遠揚,到世界各地從事海上貿易,實行殖民統治,最終獲取了巨額財富。
米拉最後總結說:荷蘭人的這種開拓進取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如舊:他們是歐洲各國中最熱愛勞動,最肯埋頭苦幹的民族之一。
三個人坐下來後,穆爾點了荷蘭套餐。
米拉看著餐桌上的餐具說:
“人們也許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一年四季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餐館和家庭餐桌上出現的西紅柿是由荷蘭的溫室大棚提供的。荷蘭溫室大棚每年出產10億公斤西紅柿,其中絕大部分出口到世界各地。荷蘭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家,農產品出口占全球農產品出口的9%。荷蘭的土地麵積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隻有2.1畝,但卻能把如此之小的土地麵積利用到極致,產生如此之大的經濟效益,不得不讓人欽佩。”
“米拉,看來你做足了功課,對荷蘭的情況了如指掌呀。”梁曉秀誇獎說。
“梁小姐,你不要忘了我是學旅遊專業的。其實我上學時就來過荷蘭,對荷蘭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荷蘭人和我們法國人不一樣,他們是一個很能吃苦的的民族。曆經十幾個世紀惡劣氣候、狂風暴雨和海水侵蝕的嚴峻挑戰之後,荷蘭人現在不僅已經對這些挑戰應對自如,而且把這些挑戰變為他們的優勢。他們正是本著這種精神建設他們的家園,建設他們的未來。”
“你說得有道理。”
荷蘭套餐上來了,他們邊吃邊聊。米拉的介紹還沒有完,她繼續介紹說:
荷蘭平原上和波濤滾滾的海洋上,狂風疾卷,一無阻攔:他們就利用風力行船,發動磨坊的風車。在荷蘭境內,每條大路的轉角上都有巨大的風車,裏麵裝著齒輪,機器,不是用來抽掉太多的水,便是用來鋸木,製油。在阿姆斯特丹前麵桅杆牆林立,風車的翅膀密密層層,織成一個漫無邊際的大蜘蛛網,一大堆複雜的,分辨不清的墜子環繞著地平線,畫出無數的線條;給人的印象是那塊地方被人用手和技巧從上到下改造過了,有時竟是整塊的製造出來,直到那個地方變得舒服與富饒為止。人們遊覽今日阿姆斯特丹的風車村時,絕不會想到當年風車對荷蘭人的生存起到了多麽大的作用。
“說得好,米拉!”穆爾在一旁鼓勵說。
米拉還在講荷蘭的曆史:
貿易的繁榮為荷蘭帶來了滾滾的金錢和財富。自16世紀開始,他們的建築開始出現變化。當地沒有石頭,他們便把當地的粘性極重的泥土拿來燒成堅硬的磚瓦。他們的房屋設計完善,外觀悅目:紅的,棕色的,粉紅色的牆上抹著一層發亮的油漆,漆門麵有時還用鮮花、浮雕或小柱做裝飾。
每一座房子都是獨立的建築,有特色,有個性,既有趣,又別致。
保養和清潔工作做到了家:即使最窮的人家每年也會裏裏外外粉刷兩次房屋。他們收拾屋子很勤快,甚至於過分。清晨5點鍾,就有人家擦洗屋外的台階。在潮濕的荷蘭,有一點汙跡很快就發黴,不利於衛生;人為環境所迫,不能不講究清潔,隨後便成為習慣,成為需要,最後竟被清潔奴役。他們的屋子和衣服都很幹淨,美觀,安排妥當。他們有無數家具、用具、零星什物,都光彩奕奕,擺得整整齊齊。地上鋪著地毯或漆布,生著鐵的或搪瓷的火爐,經濟而暖和,窗上掛著三重窗簾,湛亮的玻璃發出烏油油的散光,瓶中插著鮮花,盆裏種著綠色的植物,還有一大堆小玩藝兒增加室內生活的小情調。每個細節都顯出凡是不方便的地方都給補救了,什麽需要都給滿足了。
總之,到處是設想周到的安排與無微不至的舒適。
米拉話鋒一轉,講到了貿易立國:
從荷蘭人的經曆可以看出,他們為什麽能做到“貿易立國”。正是憑著祖先遺留下來的那種幹勁、那種一往無前的精神,荷蘭在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資以及吸引外資方麵都走在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前列。
對外貿易在荷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荷蘭是世界10大貿易出口國。在歐盟國家,像法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這樣的經濟大國的出口貿易量都低於荷蘭的出口量,由此可見荷蘭出口的雄厚實力。
多年以來,荷蘭的對外貿易價值一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頭。荷蘭國民收入的30%來源於對外貿易和對外服務。荷蘭的出口貿易額排在世界前10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9%。
以荷蘭的國土麵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荷蘭的出口貿易量十分驚人,似乎已達到極限。
梁曉秀問:荷蘭向世界都出口什麽貨物呢?
米拉說,農產品是荷蘭出口的重要貨物。在這個農業高度現代化的國家,蔬菜、糧食、奶製品、鮮花、園藝、畜牧飼料、牲畜等產品和相關技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荷蘭人把他們的這些產量極大的農產品和相關技術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荷蘭的工業與農業一樣,高度發達,電子、機械、化工、能源、環保等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使得荷蘭能夠把他們的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各種工業製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聽了米拉這段介紹後,梁曉秀暗暗想:可以讓宋福祿來考察荷蘭的農業和牧業,正好在戛納能用上。他們要種菜,建牧場,應當向荷蘭人學習。
按照米拉的說法,荷蘭的進出口貿易量之所以巨大,還在於它獨特、優越、理想的地理位置。荷蘭是歐洲,特別是西歐的門戶。荷蘭世界一流的海港和空港為其進出口貿易提供了快速、便捷、完善的先決條件。由鹿特丹港口和阿姆斯特丹機場組成的荷蘭物流中心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物流中心,進出歐洲的63.2%的貨物是通過荷蘭這個物流中心完成的。
“荷蘭人還有什麽優勢?”梁曉秀開始刨根問底了。
米拉迴答說,在具備進出口貿易的地理位置和硬件設施的同時,還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荷蘭人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開拓進取精神。早在15世紀時,荷蘭就已經是一個商業氣氛濃厚的國家了。那時荷蘭人開始經營遠洋漁業,做生意,製造商品;他們極想掙錢,聚財發家;他們擅長實用技術,培養了大批第一流的實用人才。這使得他們在歐洲成為最早發明羊毛織物的民族,隻有他們才會織羊毛,製造呢絨;而英國人那時隻能供應他們原料,因為英國人隻會養羊和剪羊毛。
穆爾不解地問道:“米拉,你說那時英國人隻會養羊、剪羊毛,而不會編織羊毛?”
“是呀,那是實情。”
梁曉秀讓米拉繼續往下講。
16世紀時,荷蘭人開始發明機器。他們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與幸運,能很快發明各種機器,又實用又巧妙,做所有的活兒,包括廚房的工作,做起來又方便又簡單。
17世紀時,荷蘭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它100年內在世界占據的領先地位與19世紀的英國沒有分別。在曆史上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荷蘭成了一個大牧場,青草是天然的作物,非但不消耗土力,反而更新土壤,替業主生產大量的出品,給消費者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當時養牛的荷蘭人,有的居然掙到百萬家私。由此可見,今日荷蘭的奶酪等奶製品之所以暢銷世界,是有其曆史根源的。
再看看當時的工業:隨處可以看到開發資源,利用物質的本領。在他們手裏,困難都變做助力。土地平坦,浸泡著水:他們便利用地勢開運河,築鐵路;交通和運輸顯得稠密,冠於全歐。河流泛濫成災,湖泊侵占一部分土地:他們便抽幹內湖,築堤防河,把過多而停滯的水灌溉到地上的植物上,把衝擊而成的泥土盡量利用。海洋威脅他們,他們先是加以控製,再利用海洋到世界各國去做貿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開啟大航海時代後,荷蘭人也開始揚帆遠揚,到世界各地從事海上貿易,實行殖民統治,最終獲取了巨額財富。
米拉最後總結說:荷蘭人的這種開拓進取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如舊:他們是歐洲各國中最熱愛勞動,最肯埋頭苦幹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