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秀啟程的日期確定為1974年6月6日,距離出發的日期還有半個月,梁曉秀感覺時間似乎停止了,怎麽也不到出發的日子。
不知不覺,她來法國已經4年整了。她剛來時還是一個18歲的大姑娘;如今她22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想起來恍如做夢一般。
她那天想了很久,她想:假設她沒出國,她還在國內老家,她會做什麽呢?也許她還在務農,每年掙幾百元;也許她已嫁人,嫁的是一個老農,過著和村裏人一樣的鄉下日子。
四年時間既不算長,也不算短,但在這四年裏她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甚至都想象不出家鄉的樣子了。
她首先想到了父母,父親已經年過半百,母親年紀還不算大,那年才45歲。父母現在怎麽樣了?他們身體好嗎?她在四年中隻寫過三封家信,對父母沒有盡到孝心,想起來她覺得自己太狠心了。父母生了五個孩子,她是家裏的老大,本應盡義務,可是一直沒來得及盡義務,她此刻隻想早日動身迴國,看望父母,為父母盡孝心。
她在想著父母時,父母接到了女兒的來信,得知女兒要迴國探親,夫婦倆高興地一夜沒睡覺。
梁曉秀的父母雖然是地道的農民,但他們明白事理,通情達理,女兒四年隻寫了三封家信,他們並不抱怨。他們畢竟是過來人,知道女兒在異國他鄉闖蕩肯定很不容易,他們不想給女兒添麻煩。再說,女兒是奔著女婿去的,在家裏肯定得聽丈夫的,受丈夫管。這次女兒帶著兩個孩子迴來探親,女婿卻沒有一同迴來,老兩口心裏打了一個問號:女婿為什麽不一起迴來探親呢?他們還沒見過女婿,按理說他也應該迴來看看嶽父嶽母啊。
老兩口商量了女兒迴國探親的種種事。他們決定派梁曉秀的大弟弟和大妹妹到上海接機,女兒帶著兩個孩子迴來,沒人接機不行。
父親說:“讓曉玲和振華去上海接站,他們兩一直吵吵要逛一次大上海,這次正好可以順便逛一下。”
母親說:“我看行,就讓他們倆去上海接站。”
從梁曉秀的村子到上海需要先坐馬車到鎮裏,從鎮裏再坐汽車到縣裏,從縣裏坐火車,中間換一次車才能到上海。600公裏的路程需要走兩天時間。
父親問母親:“給他們帶多少錢呢?我們家的錢可能不夠用。”
“一共就有300快,都讓他們拿著吧。到了上海,隻要接到曉秀,他們就沒問題了。曉秀身上總會帶著錢吧?”
“也不知道她的經濟狀況怎麽樣。這孩子來信從不提。我估計她也沒什麽錢,要不哪能四年才迴來一趟呢。”
“不管怎樣,迴來就好。”
這些年來,老兩口一直惦記著大女兒曉秀,總想看看女兒,他們其實早就想讓女兒迴來一次,但始終沒有說出口。女兒和兒子不一樣:女兒嫁人就得聽丈夫的話,丈夫如果不同意女兒迴家探親,女兒怎麽能迴來呢?
女兒當初出國時,說好要嫁給一個開餐館的華人,那人經濟條件不錯;可是這些年來老兩口沒收到女兒寄來一分錢,他們便認定女兒的生活一定很困難,並不象當初想象的那麽好。
女兒出嫁後,這些年總有親朋好友打聽他們女兒的消息,問他們曉秀在法國的生活情況,還問梁曉秀在法國是否發財了。他們無言以對,隻好敷衍。
現在女兒要帶著兩個孩子迴來探親,一切真相都將揭曉。如果女兒的經濟條件不錯,他們家從此就翻身了;如果女兒勉強生活,他們也不指望女兒為他們做什麽。女兒嫁了人,就是人家的媳婦,他們決不能和女兒提什麽過分的要求,免得女兒為難。
母親和父親說,女兒迴來看望父母,他們先看看情形再說。他們畢竟沒有在法國生活的經曆,不知道女兒的現狀究竟如何。母親非常想看看女兒現在變成什麽樣了。在五個孩子中,大女兒最懂事,從小到大沒讓她操過心。女兒這次主動提出迴來看望他們,說明女兒還沒忘了他們,心裏還想著他們。
老兩口告訴梁曉秀的大妹妹和大弟弟,讓他們到時候到上海接他們的大姐,兩個孩子聽了興奮得直跳。大弟弟說,他要借這個機會好好逛逛大上海,了卻一樁心願。大妹妹說,大姐迴來,他們家就該翻身了:大姐在法國呆了四年,肯定發大財了。
母親說:“你們的大姐迴來一次不容易,你們接到大姐後不要瞎問,瞎打聽,大姐不說她家的經濟狀況,你們千萬不能隨便問,聽到沒有?”
大妹妹說,她們是親姐妹,有什麽問題都可以問,曉秀是她姐姐,她問情況,姐姐不會介意。大弟弟則說,他們是一家人,用不著客套,應該直來直去。
父親打斷了他們的話,說曉秀嫁了人,她現在是別人的媳婦,在家裏要聽丈夫的話,他們千萬不能為難姐姐,姐姐不說,他們不能問。
兩個孩子很不情願地點了點頭。他們不明白父母的心思,大姐迴來探親,父母竟然把大姐當成了客人,難道她不是他們的大姐嗎?
梁曉秀寫信報告行程時,沒讓家裏人到上海接站,她想帶著孩子自己迴家。她四年前離開家時,就是一個人走的;這次她還要一個人迴家,隻是多了兩個孩子。她不想麻煩家人,她想給家人一個驚喜。
她計劃在國內呆三個月,在家呆一個月,到上海、北京和杭州呆兩個月。她計劃到上海後,先住兩天,休息一下,然後再動身迴家。
距離出發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梁曉秀的心開始飛向了家,飛到了父母身邊,飛到了妹妹和弟弟身邊。
父母和弟弟妹妹每天都在盼望著梁曉秀的到來,他們也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6月6日那個日子總也不到來。
不知不覺,她來法國已經4年整了。她剛來時還是一個18歲的大姑娘;如今她22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想起來恍如做夢一般。
她那天想了很久,她想:假設她沒出國,她還在國內老家,她會做什麽呢?也許她還在務農,每年掙幾百元;也許她已嫁人,嫁的是一個老農,過著和村裏人一樣的鄉下日子。
四年時間既不算長,也不算短,但在這四年裏她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甚至都想象不出家鄉的樣子了。
她首先想到了父母,父親已經年過半百,母親年紀還不算大,那年才45歲。父母現在怎麽樣了?他們身體好嗎?她在四年中隻寫過三封家信,對父母沒有盡到孝心,想起來她覺得自己太狠心了。父母生了五個孩子,她是家裏的老大,本應盡義務,可是一直沒來得及盡義務,她此刻隻想早日動身迴國,看望父母,為父母盡孝心。
她在想著父母時,父母接到了女兒的來信,得知女兒要迴國探親,夫婦倆高興地一夜沒睡覺。
梁曉秀的父母雖然是地道的農民,但他們明白事理,通情達理,女兒四年隻寫了三封家信,他們並不抱怨。他們畢竟是過來人,知道女兒在異國他鄉闖蕩肯定很不容易,他們不想給女兒添麻煩。再說,女兒是奔著女婿去的,在家裏肯定得聽丈夫的,受丈夫管。這次女兒帶著兩個孩子迴來探親,女婿卻沒有一同迴來,老兩口心裏打了一個問號:女婿為什麽不一起迴來探親呢?他們還沒見過女婿,按理說他也應該迴來看看嶽父嶽母啊。
老兩口商量了女兒迴國探親的種種事。他們決定派梁曉秀的大弟弟和大妹妹到上海接機,女兒帶著兩個孩子迴來,沒人接機不行。
父親說:“讓曉玲和振華去上海接站,他們兩一直吵吵要逛一次大上海,這次正好可以順便逛一下。”
母親說:“我看行,就讓他們倆去上海接站。”
從梁曉秀的村子到上海需要先坐馬車到鎮裏,從鎮裏再坐汽車到縣裏,從縣裏坐火車,中間換一次車才能到上海。600公裏的路程需要走兩天時間。
父親問母親:“給他們帶多少錢呢?我們家的錢可能不夠用。”
“一共就有300快,都讓他們拿著吧。到了上海,隻要接到曉秀,他們就沒問題了。曉秀身上總會帶著錢吧?”
“也不知道她的經濟狀況怎麽樣。這孩子來信從不提。我估計她也沒什麽錢,要不哪能四年才迴來一趟呢。”
“不管怎樣,迴來就好。”
這些年來,老兩口一直惦記著大女兒曉秀,總想看看女兒,他們其實早就想讓女兒迴來一次,但始終沒有說出口。女兒和兒子不一樣:女兒嫁人就得聽丈夫的話,丈夫如果不同意女兒迴家探親,女兒怎麽能迴來呢?
女兒當初出國時,說好要嫁給一個開餐館的華人,那人經濟條件不錯;可是這些年來老兩口沒收到女兒寄來一分錢,他們便認定女兒的生活一定很困難,並不象當初想象的那麽好。
女兒出嫁後,這些年總有親朋好友打聽他們女兒的消息,問他們曉秀在法國的生活情況,還問梁曉秀在法國是否發財了。他們無言以對,隻好敷衍。
現在女兒要帶著兩個孩子迴來探親,一切真相都將揭曉。如果女兒的經濟條件不錯,他們家從此就翻身了;如果女兒勉強生活,他們也不指望女兒為他們做什麽。女兒嫁了人,就是人家的媳婦,他們決不能和女兒提什麽過分的要求,免得女兒為難。
母親和父親說,女兒迴來看望父母,他們先看看情形再說。他們畢竟沒有在法國生活的經曆,不知道女兒的現狀究竟如何。母親非常想看看女兒現在變成什麽樣了。在五個孩子中,大女兒最懂事,從小到大沒讓她操過心。女兒這次主動提出迴來看望他們,說明女兒還沒忘了他們,心裏還想著他們。
老兩口告訴梁曉秀的大妹妹和大弟弟,讓他們到時候到上海接他們的大姐,兩個孩子聽了興奮得直跳。大弟弟說,他要借這個機會好好逛逛大上海,了卻一樁心願。大妹妹說,大姐迴來,他們家就該翻身了:大姐在法國呆了四年,肯定發大財了。
母親說:“你們的大姐迴來一次不容易,你們接到大姐後不要瞎問,瞎打聽,大姐不說她家的經濟狀況,你們千萬不能隨便問,聽到沒有?”
大妹妹說,她們是親姐妹,有什麽問題都可以問,曉秀是她姐姐,她問情況,姐姐不會介意。大弟弟則說,他們是一家人,用不著客套,應該直來直去。
父親打斷了他們的話,說曉秀嫁了人,她現在是別人的媳婦,在家裏要聽丈夫的話,他們千萬不能為難姐姐,姐姐不說,他們不能問。
兩個孩子很不情願地點了點頭。他們不明白父母的心思,大姐迴來探親,父母竟然把大姐當成了客人,難道她不是他們的大姐嗎?
梁曉秀寫信報告行程時,沒讓家裏人到上海接站,她想帶著孩子自己迴家。她四年前離開家時,就是一個人走的;這次她還要一個人迴家,隻是多了兩個孩子。她不想麻煩家人,她想給家人一個驚喜。
她計劃在國內呆三個月,在家呆一個月,到上海、北京和杭州呆兩個月。她計劃到上海後,先住兩天,休息一下,然後再動身迴家。
距離出發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梁曉秀的心開始飛向了家,飛到了父母身邊,飛到了妹妹和弟弟身邊。
父母和弟弟妹妹每天都在盼望著梁曉秀的到來,他們也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6月6日那個日子總也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