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征,特定的時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命運。我們現在不妨循著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宋福祿和梁曉秀的人生軌跡,追尋一下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經曆的苦難。
宋福祿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出生於1940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在中國國土上任意踐踏,蹂躪。他的家鄉被日寇占領,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許許多多無辜的老百姓死於戰火。
宋福祿的父親就是被日本鬼子兵開槍打死的。1943年鬼子到他們村掃蕩,無緣無故就槍殺了一批村民,其中就有宋福祿的父親。那一年宋福祿才三歲,對父親的記憶模糊,他朦朦朧朧記得母親和他說過,他父親是被日本鬼子槍殺的。後來他長大後,無論在哪裏見到日本人,他都咬牙切齒,痛恨日本人;他一生最恨的就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殺了他爹,他和日本鬼子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三歲喪父,宋福祿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流落他鄉,以討飯為生。在宋福祿的記憶中,那時就一個字:餓!在他的記憶中,他每天都感覺餓,總是吃不飽飯;吃飽飯是那時最大的願望。他那時年幼不懂事,母親討到一口飯就全部給了兒子吃,兒子卻不知道母親也處於饑餓狀態。
母親一直沒改家,帶著兒子四處流浪。日被鬼子投降後,內戰又爆發了。他們母子倆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母親由於長期處於饑餓狀態,身體垮了下來,在1946年離開了人生。在宋福祿的記憶中,母親是被活活餓死的。那一年他才六歲。
六歲喪母,宋福祿成了孤兒。他被一個好心的老太婆領養,度過了艱難的歲月,一直到全國解放。解放後,那個老太婆也去世了,宋福祿被孤兒院收留。
1949年,宋福祿在9歲時上了小學,念了6念書,小學畢業時他已經15歲了。那時他被堂叔認領,到堂叔家生活,每天幫堂叔做農活。堂叔腦子靈,整天琢磨著怎樣賺錢。後來堂叔聽說有老鄉在香港掙到了錢,便通過朋友找到一個在香港做事的老鄉,在那個老鄉的幫助下,堂叔帶著宋福祿來到了香港。那是1956年,那一年宋福祿16歲。
堂叔剛來香港時沒有帶堂嬸,他想等他賺到錢,生活有了保障後再把堂嬸接出來。可是在香港6年,堂叔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他隻是勉強糊口而已。這期間,堂嬸在國內去世了。
堂叔沒有兒女,他把宋福祿當成了兒子,長年累月給他灌輸一種人生哲理:人必須自立自強,人活著必須有誌氣。
宋福祿感到香港時,香港還沒有如今那麽多高樓大廈;那時的香港百廢待興,還處於建設階段。香港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見過的大城市,他很開心,很好奇,覺得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隻要能吃飽飯就行,別的什麽都不想了。他做過建築工人,做過搬運工,做過幫廚,做過清潔工,總之,他做的都是社會最低層的工作。那時雖然很辛苦,但他總覺得生活在一個大城市,每天都能看到高樓,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和五光十色的街景,感覺挺開心,居然忘記了辛苦和勞累。
一晃過了6年,堂叔又帶著他來到了法國。那是1962年,宋福祿已經22歲了。堂叔在一家中餐館做大廚,宋福祿給堂叔打下手。堂叔那時和他說,他打下手管吃管住,但沒有工錢。宋福祿說,隻要跟著堂叔幹就行,他不計較有沒有工錢。堂叔又說,他們先打工,等掙夠了錢,堂叔就開一家中餐館,宋福祿當大廚。宋福祿第一次有了人生目標,從此便埋頭在餐館打工,一晃又過了8年。8年時間,他一分錢沒拿到,所有的工錢都被堂叔拿走了。
一年前,堂叔認為宋福祿可以自立門戶了,便借給他10萬歐元,讓他到裏爾市開中餐館。他以為從此他將告別苦日子了。一個月前他滿懷喜悅的心情到巴黎戴高樂機場接未婚妻,本想在餐館走上正軌後,和梁曉秀結婚生兒育女,過上小康生活,哪料到變化比想象的要快得多,他的中餐館開起來後竟然一個顧客都沒有,還惹了一身麻煩。
梁曉秀的情況並不比宋福祿好多少。
她生於1952年,是家裏最大的孩子。父母一共生了6個孩子,在她下麵還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她出國時,最小的妹妹才5歲。她1960年6歲上學,念到初中時,國內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學業中斷,於是她在15歲時便迴家務農,幫助父母維持生活。家裏人口多,生活特別困難,她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沒日沒夜地幹活,一年下來雖然沒掙到多少錢,但在她辛勤勞作下,全家人也沒有挨餓。
她出國時父親已經60歲了,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再幹繁重的農活了。那時她的兩個弟弟,一個16歲,一個14歲,都在家裏做農活,他們頂替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這樣她才得以離開家,來到了法國。
她離走前和父母說,法國是富裕國家,她到那裏掙到錢後,家裏的經濟情況就會得到改善;她會把全家人的生活都承擔起來,讓他們家過上別人羨慕的好生活。全家人都把希望放在梁曉秀身上,把她看成了家裏的頂梁柱。弟弟和妹妹們更是把她這個大姐看作為家裏的大救星,一再和她說,他們將來也要到法國,掙法國人的錢,過上好日子。
可是眼前的法國並不是她心目中想象的法國:法國並不是遍地黃金,在法國獨立生活比在國內還難。宋福祿在法國幹了8年,到現在還沒有過上好日子。
人說苦盡甘來,可是她怎麽就沒盼來那個幸福的時刻呢?難道她的苦難還沒有結束?她還需要苦苦掙紮、奮鬥?她覺得她的命真苦,來到法國沒有看到任何希望,那些美好的願望都成了泡影。
她答應父母到法國後就給家裏寫信,可是現在寫什麽呢?她眼下的這種情況絕不能讓父母知道,她想。
宋福祿和梁曉秀不約而同都想到:他們就是一對苦命人。他們已經經曆了人生的種種苦難和磨練,可是他們的的命運卻並沒有改變:他們如今依然一貧如洗,苦苦掙紮著,還沒有看到任何希望。
宋福祿那天問梁曉秀:“我們什麽時候能有出頭之日呢?”
梁曉秀堅定地說:“我想總會有出頭之日的。”
她不相信她永遠會過苦日子。
宋福祿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出生於1940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在中國國土上任意踐踏,蹂躪。他的家鄉被日寇占領,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許許多多無辜的老百姓死於戰火。
宋福祿的父親就是被日本鬼子兵開槍打死的。1943年鬼子到他們村掃蕩,無緣無故就槍殺了一批村民,其中就有宋福祿的父親。那一年宋福祿才三歲,對父親的記憶模糊,他朦朦朧朧記得母親和他說過,他父親是被日本鬼子槍殺的。後來他長大後,無論在哪裏見到日本人,他都咬牙切齒,痛恨日本人;他一生最恨的就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殺了他爹,他和日本鬼子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三歲喪父,宋福祿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流落他鄉,以討飯為生。在宋福祿的記憶中,那時就一個字:餓!在他的記憶中,他每天都感覺餓,總是吃不飽飯;吃飽飯是那時最大的願望。他那時年幼不懂事,母親討到一口飯就全部給了兒子吃,兒子卻不知道母親也處於饑餓狀態。
母親一直沒改家,帶著兒子四處流浪。日被鬼子投降後,內戰又爆發了。他們母子倆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母親由於長期處於饑餓狀態,身體垮了下來,在1946年離開了人生。在宋福祿的記憶中,母親是被活活餓死的。那一年他才六歲。
六歲喪母,宋福祿成了孤兒。他被一個好心的老太婆領養,度過了艱難的歲月,一直到全國解放。解放後,那個老太婆也去世了,宋福祿被孤兒院收留。
1949年,宋福祿在9歲時上了小學,念了6念書,小學畢業時他已經15歲了。那時他被堂叔認領,到堂叔家生活,每天幫堂叔做農活。堂叔腦子靈,整天琢磨著怎樣賺錢。後來堂叔聽說有老鄉在香港掙到了錢,便通過朋友找到一個在香港做事的老鄉,在那個老鄉的幫助下,堂叔帶著宋福祿來到了香港。那是1956年,那一年宋福祿16歲。
堂叔剛來香港時沒有帶堂嬸,他想等他賺到錢,生活有了保障後再把堂嬸接出來。可是在香港6年,堂叔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他隻是勉強糊口而已。這期間,堂嬸在國內去世了。
堂叔沒有兒女,他把宋福祿當成了兒子,長年累月給他灌輸一種人生哲理:人必須自立自強,人活著必須有誌氣。
宋福祿感到香港時,香港還沒有如今那麽多高樓大廈;那時的香港百廢待興,還處於建設階段。香港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見過的大城市,他很開心,很好奇,覺得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隻要能吃飽飯就行,別的什麽都不想了。他做過建築工人,做過搬運工,做過幫廚,做過清潔工,總之,他做的都是社會最低層的工作。那時雖然很辛苦,但他總覺得生活在一個大城市,每天都能看到高樓,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和五光十色的街景,感覺挺開心,居然忘記了辛苦和勞累。
一晃過了6年,堂叔又帶著他來到了法國。那是1962年,宋福祿已經22歲了。堂叔在一家中餐館做大廚,宋福祿給堂叔打下手。堂叔那時和他說,他打下手管吃管住,但沒有工錢。宋福祿說,隻要跟著堂叔幹就行,他不計較有沒有工錢。堂叔又說,他們先打工,等掙夠了錢,堂叔就開一家中餐館,宋福祿當大廚。宋福祿第一次有了人生目標,從此便埋頭在餐館打工,一晃又過了8年。8年時間,他一分錢沒拿到,所有的工錢都被堂叔拿走了。
一年前,堂叔認為宋福祿可以自立門戶了,便借給他10萬歐元,讓他到裏爾市開中餐館。他以為從此他將告別苦日子了。一個月前他滿懷喜悅的心情到巴黎戴高樂機場接未婚妻,本想在餐館走上正軌後,和梁曉秀結婚生兒育女,過上小康生活,哪料到變化比想象的要快得多,他的中餐館開起來後竟然一個顧客都沒有,還惹了一身麻煩。
梁曉秀的情況並不比宋福祿好多少。
她生於1952年,是家裏最大的孩子。父母一共生了6個孩子,在她下麵還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她出國時,最小的妹妹才5歲。她1960年6歲上學,念到初中時,國內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學業中斷,於是她在15歲時便迴家務農,幫助父母維持生活。家裏人口多,生活特別困難,她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沒日沒夜地幹活,一年下來雖然沒掙到多少錢,但在她辛勤勞作下,全家人也沒有挨餓。
她出國時父親已經60歲了,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再幹繁重的農活了。那時她的兩個弟弟,一個16歲,一個14歲,都在家裏做農活,他們頂替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這樣她才得以離開家,來到了法國。
她離走前和父母說,法國是富裕國家,她到那裏掙到錢後,家裏的經濟情況就會得到改善;她會把全家人的生活都承擔起來,讓他們家過上別人羨慕的好生活。全家人都把希望放在梁曉秀身上,把她看成了家裏的頂梁柱。弟弟和妹妹們更是把她這個大姐看作為家裏的大救星,一再和她說,他們將來也要到法國,掙法國人的錢,過上好日子。
可是眼前的法國並不是她心目中想象的法國:法國並不是遍地黃金,在法國獨立生活比在國內還難。宋福祿在法國幹了8年,到現在還沒有過上好日子。
人說苦盡甘來,可是她怎麽就沒盼來那個幸福的時刻呢?難道她的苦難還沒有結束?她還需要苦苦掙紮、奮鬥?她覺得她的命真苦,來到法國沒有看到任何希望,那些美好的願望都成了泡影。
她答應父母到法國後就給家裏寫信,可是現在寫什麽呢?她眼下的這種情況絕不能讓父母知道,她想。
宋福祿和梁曉秀不約而同都想到:他們就是一對苦命人。他們已經經曆了人生的種種苦難和磨練,可是他們的的命運卻並沒有改變:他們如今依然一貧如洗,苦苦掙紮著,還沒有看到任何希望。
宋福祿那天問梁曉秀:“我們什麽時候能有出頭之日呢?”
梁曉秀堅定地說:“我想總會有出頭之日的。”
她不相信她永遠會過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