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年11月6日,程宇華發布命令,撤銷紅河、山南和峴港三個總督區,在此基礎上成立交趾省、山南省和峴港直轄市三個省市。原紅河總督區的政務官胡秋林升任交趾省省長,原山南總督區政務官郭子榮升任山南省省長,原峴港總督區政務官邊華成升任峴港直轄市市長。
三個總督區撤銷後,原總督全部卸任,隻擔任當地的駐軍司令,劉永福率十九師駐交趾省,陸榮廷率二十師駐山南省,穆青山率陸戰一團駐峴港。
三人雖然在此次的大調整中失去了風光的總督一職,但是南寧政權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實行的是軍政分離政策,軍人是嚴禁幹涉政治的。
當初劉永福成為南寧首位總督的時候,程宇華就對這一新出現的官職作了明確規定,南寧的總督都隻是暫時官職,隻設立在國外新並入的地區。等這些地區穩定後,政府就會視情況撤銷總督官,成立文官政府。
也就是,南寧設立的總督,都是針對境外新得地區的土著進行軍管的暫時手段,至於總督會存在多長時間,就看政府對這些地區作何安排了。
像靠近本土的紅河、山南、峴港三地,時機成熟後就會撤督建省,而那些有特殊原因的地區,可能就會拖延一段時間,甚至是還有其他的安排。比如平順地區,就不在這次撤督建省的計劃裏,段方升這個總督可能還要再當幾年。
正因為知道這些情況,所以此次卸任總督一職的三人,對此早就有了心理準備。而且在此之前,程宇華還專門通知過他們。而作為軍人,三人也明白開疆拓土就是他們最好的軍功章,無論他們還沒有總督一職在身,今後史書都不會忘記這些領土是怎麽來的,不會忘記他們在其中所做的功績。
而且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能力,行軍打仗他們在行,但是處理政務就實在是為難他們了,所以當初劉永福才會在當了一段時間的總督之後,就想方設法的逃避政務工作,多次向程宇華提出辭職的請求,而程宇華也清楚劉永福的處境,最後為了穩定…≈…≈…≈…≈,地方,雖然沒有同意劉永福的辭職,但是卻允許他將政務全部交給胡秋林。
到最後劉永福這個紅河總督,基本就成了胡秋林的橡皮圖章,當然他也樂意當這個橡皮圖章。當了兩年冒牌總督後,劉永福也不是沒有收獲,至少他明白紅河地區要想真正發展起來,政府就必須派駐更多的建設力量過來,而隻有建立了文官政府,才能有足夠的建設力量來一心一意的謀求經濟發展。
因此劉永福對於現在的撤督建省十分讚同,紅河地區早就不需要軍管了,建省的條件已經成熟,所以就算程宇華不建省,他也打算找個機會向程宇華提建議。隻是程宇華比他看得更準,不用劉永福提醒,就開始了撤督建省。
交趾省所轄轄區就是紅河地區,隻是在這次內閣撤督建省的討論會議上,首相許言諍建議程宇華將他所定的紅河省省名,更改為交趾省。
許言諍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因為紅河地區,甚至是越中的部分地區,在曆史上多次內附,而在內附的時候,這些地方就以交州、交趾兩個地名交替出現在史書上,其中又以交趾的地名最廣人所知。因此取名交趾,不僅僅可以顯示中原政權過去在這裏的榮光,同時還可以增加當地民眾對南寧的歸屬感。
事實確實也是如此,程宇華設立交趾省的命令傳來後,當地的很多老學究就開始引經據典,向他們周邊的年輕人解釋交趾一名的由來,等這些解釋傳開後,當地很多民眾都不禁欣喜的大唿,原來我們本就是漢民的後代,這無形中就更讓他們對新身份的認可了。
交趾在越南統治下的時候,當地民眾就很羨慕南寧百姓的生活,因為南寧百姓不僅大多都有田地,生活富足,而且政府管理輕鬆,他們可以自由出行。因此當初在得知被並入南寧後,並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存在很多的抵抗,基本可以算是和平交接。
而在並入南寧後,程宇華雖然設立了總督區,明麵上這裏和本土不一樣,但是內裏卻和本土一般無二,因為他不僅命令施行本土的各項製度,而且還鼓勵民間資本前來投資。
當初設立總督隻是為了留一段時間的緩衝區,方便政府給交趾一些優惠政策,便於打基礎。這讓一開始還擔心會被區別對待的當地民眾,算是徹底放下了憂慮。
如今這裏已經在南寧治下近兩年了,現在不僅已經修了很多公路,改善了交通,而且還建立了大量工廠,更重要的是,程宇華早在兩年前就頒布了新的土地政策,讓普通民眾都有了各自的田地。可以,交趾現在除了在教育和文化等軟實力上,與本土老四省有很大差距外,其他的方麵就算還沒有趕上老四省,但是差距也已經不是太大了。
而且交趾還有老四省所沒有的優勢,這裏因為還有待開發,很多地方都可以作為投資熱,因此這裏的經濟活動更加活躍,特別是現在南寧至河內的鐵路即將修通,不少商人都看到了交趾未來的發展潛力,於是發生了第二次大規模資金進入的**。
第一次大規模資金湧入**發生在兩年前,也就是程宇華在交趾地區實行優惠的投資政策後,也就是在這兩年的時間裏,交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政務官胡秋林也很精明,當初他利用程宇華給予的資金支持,並沒有用來發展工業,而是用在了改善交通和民生上。
如今交趾雖然不能交通發達,但是也已經有了很好的商品流通條件了,加上鐵路即將開通,因此撤督建省後的第二波投資潮,也就自然而然隨之而來了。
相對於交趾建省後即將到來的大踏步發展,山南此次的建省完全就是搭了順風車。因為按照南寧省級單位的要求,山南是全部不符合的。因為其境內才爆發叛亂,雖然借此清除了所有叛軍,讓山南沒有了不穩定因素,但是這裏畢竟才並入半年不到,通知基礎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內閣並不建議此次也在山南設省。
不過程宇華的看法與其他人不同。山南確實不滿足建省條件,此時山南就像一張白紙,什麽也沒有,但是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所以此時正是設省的最好時機。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以後就算再想設省,政府也會北上沉重的負擔。
一張白紙既是簡單,同時也是幹淨簡潔,此時設省,就意味著可以更方便的進行經濟規劃,不存在太多顧慮,當地政府完全可以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計劃任意潑墨揮毫,所以程宇華最後力排眾議,讓山南也跟著這次調整,成立了文官政府。
經過此次調整,南寧政府就一共有了六個省、一個直轄市和一個總督區,境內人口一億四千萬,麵積一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基本形成了一個大區域的經濟區,隻要完全消化了交趾和山南兩省,那麽也就意味著北伐大後方已經成型。
三個總督區撤銷後,原總督全部卸任,隻擔任當地的駐軍司令,劉永福率十九師駐交趾省,陸榮廷率二十師駐山南省,穆青山率陸戰一團駐峴港。
三人雖然在此次的大調整中失去了風光的總督一職,但是南寧政權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實行的是軍政分離政策,軍人是嚴禁幹涉政治的。
當初劉永福成為南寧首位總督的時候,程宇華就對這一新出現的官職作了明確規定,南寧的總督都隻是暫時官職,隻設立在國外新並入的地區。等這些地區穩定後,政府就會視情況撤銷總督官,成立文官政府。
也就是,南寧設立的總督,都是針對境外新得地區的土著進行軍管的暫時手段,至於總督會存在多長時間,就看政府對這些地區作何安排了。
像靠近本土的紅河、山南、峴港三地,時機成熟後就會撤督建省,而那些有特殊原因的地區,可能就會拖延一段時間,甚至是還有其他的安排。比如平順地區,就不在這次撤督建省的計劃裏,段方升這個總督可能還要再當幾年。
正因為知道這些情況,所以此次卸任總督一職的三人,對此早就有了心理準備。而且在此之前,程宇華還專門通知過他們。而作為軍人,三人也明白開疆拓土就是他們最好的軍功章,無論他們還沒有總督一職在身,今後史書都不會忘記這些領土是怎麽來的,不會忘記他們在其中所做的功績。
而且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能力,行軍打仗他們在行,但是處理政務就實在是為難他們了,所以當初劉永福才會在當了一段時間的總督之後,就想方設法的逃避政務工作,多次向程宇華提出辭職的請求,而程宇華也清楚劉永福的處境,最後為了穩定…≈…≈…≈…≈,地方,雖然沒有同意劉永福的辭職,但是卻允許他將政務全部交給胡秋林。
到最後劉永福這個紅河總督,基本就成了胡秋林的橡皮圖章,當然他也樂意當這個橡皮圖章。當了兩年冒牌總督後,劉永福也不是沒有收獲,至少他明白紅河地區要想真正發展起來,政府就必須派駐更多的建設力量過來,而隻有建立了文官政府,才能有足夠的建設力量來一心一意的謀求經濟發展。
因此劉永福對於現在的撤督建省十分讚同,紅河地區早就不需要軍管了,建省的條件已經成熟,所以就算程宇華不建省,他也打算找個機會向程宇華提建議。隻是程宇華比他看得更準,不用劉永福提醒,就開始了撤督建省。
交趾省所轄轄區就是紅河地區,隻是在這次內閣撤督建省的討論會議上,首相許言諍建議程宇華將他所定的紅河省省名,更改為交趾省。
許言諍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因為紅河地區,甚至是越中的部分地區,在曆史上多次內附,而在內附的時候,這些地方就以交州、交趾兩個地名交替出現在史書上,其中又以交趾的地名最廣人所知。因此取名交趾,不僅僅可以顯示中原政權過去在這裏的榮光,同時還可以增加當地民眾對南寧的歸屬感。
事實確實也是如此,程宇華設立交趾省的命令傳來後,當地的很多老學究就開始引經據典,向他們周邊的年輕人解釋交趾一名的由來,等這些解釋傳開後,當地很多民眾都不禁欣喜的大唿,原來我們本就是漢民的後代,這無形中就更讓他們對新身份的認可了。
交趾在越南統治下的時候,當地民眾就很羨慕南寧百姓的生活,因為南寧百姓不僅大多都有田地,生活富足,而且政府管理輕鬆,他們可以自由出行。因此當初在得知被並入南寧後,並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存在很多的抵抗,基本可以算是和平交接。
而在並入南寧後,程宇華雖然設立了總督區,明麵上這裏和本土不一樣,但是內裏卻和本土一般無二,因為他不僅命令施行本土的各項製度,而且還鼓勵民間資本前來投資。
當初設立總督隻是為了留一段時間的緩衝區,方便政府給交趾一些優惠政策,便於打基礎。這讓一開始還擔心會被區別對待的當地民眾,算是徹底放下了憂慮。
如今這裏已經在南寧治下近兩年了,現在不僅已經修了很多公路,改善了交通,而且還建立了大量工廠,更重要的是,程宇華早在兩年前就頒布了新的土地政策,讓普通民眾都有了各自的田地。可以,交趾現在除了在教育和文化等軟實力上,與本土老四省有很大差距外,其他的方麵就算還沒有趕上老四省,但是差距也已經不是太大了。
而且交趾還有老四省所沒有的優勢,這裏因為還有待開發,很多地方都可以作為投資熱,因此這裏的經濟活動更加活躍,特別是現在南寧至河內的鐵路即將修通,不少商人都看到了交趾未來的發展潛力,於是發生了第二次大規模資金進入的**。
第一次大規模資金湧入**發生在兩年前,也就是程宇華在交趾地區實行優惠的投資政策後,也就是在這兩年的時間裏,交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政務官胡秋林也很精明,當初他利用程宇華給予的資金支持,並沒有用來發展工業,而是用在了改善交通和民生上。
如今交趾雖然不能交通發達,但是也已經有了很好的商品流通條件了,加上鐵路即將開通,因此撤督建省後的第二波投資潮,也就自然而然隨之而來了。
相對於交趾建省後即將到來的大踏步發展,山南此次的建省完全就是搭了順風車。因為按照南寧省級單位的要求,山南是全部不符合的。因為其境內才爆發叛亂,雖然借此清除了所有叛軍,讓山南沒有了不穩定因素,但是這裏畢竟才並入半年不到,通知基礎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內閣並不建議此次也在山南設省。
不過程宇華的看法與其他人不同。山南確實不滿足建省條件,此時山南就像一張白紙,什麽也沒有,但是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所以此時正是設省的最好時機。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以後就算再想設省,政府也會北上沉重的負擔。
一張白紙既是簡單,同時也是幹淨簡潔,此時設省,就意味著可以更方便的進行經濟規劃,不存在太多顧慮,當地政府完全可以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計劃任意潑墨揮毫,所以程宇華最後力排眾議,讓山南也跟著這次調整,成立了文官政府。
經過此次調整,南寧政府就一共有了六個省、一個直轄市和一個總督區,境內人口一億四千萬,麵積一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基本形成了一個大區域的經濟區,隻要完全消化了交趾和山南兩省,那麽也就意味著北伐大後方已經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