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日(647年5月),徐惠作了《奉和禦製小山賦》:“惟聖皇之禦宇,鑒敗德於前規。裁廣知以從狹,抑高心而就卑。懼逸情之有泰,欣靜慮於無為。於時季春移序,初光入暑,露溽池台,煙霏林篽。睿情悒以無歡,懷仁智而延佇。思寓賞以登臨,非騁麗於茅宇。殊華嶽之削成,異羅浮之移所。爾其表玩宸衷,故作離宮。含仁自下,帶嶮非崇,分上林之卉木,點重巒之翠紅。葉新抽而不樹,花散植植而無叢。雜當窗之帶柳,交約砌之圭桐。纖塵集兮朝嶺峻,宵露晞兮夕澗空。影促圓峰三寸日,聲低疊嶂一尋風。風輕兮拂蘭蕙,日斜兮蔭階砌,蝶留粉於岩端,蜂尋香於嶺際。草臨波而側影,石瑩流而倒勢。雖蓬瀛之蘊奇,故未留於神睇。彼昆閬之稱美,詎有述於天製。豈若數簣之形,讬於掖庭,俯依綺檻,仰映朱楹。恥岩崖之鄙薄,荷眺矚之恩榮。期保終於一國,奉天眷於千齡。”
李世民看了,不得不佩服徐惠的才華,卻也隻是欣賞,愛不起來。他好像慢慢的明白了武媚所說的男女之間的情感是有很多種的,有的並非與風月有關。
武媚借著李世民對徐惠的欣賞,在一旁替徐惠討賞:“陛下,徐婕妤才華出眾,理應封賞。”
李世民在武媚的耳旁小聲的講:“媚兒,你就知道為別人爭封賞。朕一直想將你列入四妃之中,淑妃的位置還空著,你可願意?”
武媚在李世民的耳旁講:“臣妾有陛下的獨寵,已經覺得很是對不住姐姐妹妹們了。您若再將臣妾封為淑妃,臣妾隻怕將來無法與姐妹們融洽的相處了。臣妾不要什麽封賞,隻求陛下能看見姐妹們對陛下的真情,莫要讓她們對臣妾有所嫉恨才是。”
李世民將徐惠晉封為充容,還在夜裏讓徐惠侍寢。而一切隻是一種欲望的發泄,卻與愛無關。夜裏做夢時,李世民的嘴裏依然喊著“媚兒”。這讓徐惠的心中很是不平,她所要的並不是榮華富貴,也不是一時之歡,而是李世民的愛。隻可惜,這世上唯有“愛”是沒有理由,也無法勉強的。這與付出多少無關,與自身的優點無關。
如此湊合,若是李世民在沒有武媚的時候,倒也無妨。而今,他覺得索然無味,隻是為了武媚的一再相勸,才勉強的應付了事。這種應付,與往日不曾一心愛著武媚時,有著很大的區別。以前,他總會因為欣賞某一個嬪妃的才德而能盡興。如今,即便是欣賞某一個嬪妃,卻也沒了往日那種征服的心思。
這一夜,他的湊合也是心裏想著武媚而為的。早起的時候,他對徐惠說:“抱歉,朕能給你的有限。”
徐惠表麵上溫柔的說:“陛下,臣妾已經很是知足,不敢奢求太多。”而她的心裏卻有著太多的不甘,心想著:“我到底是哪裏不如武媚?我比她還要年輕,模樣也不比她差。論品行,論才華,論氣質,我哪一樣輸給你了?”
與此同時,內衛們也已經查清楚在民間散發《宮庭秘史》的源頭。
毛弘闊秘密向李世民匯報:“皇上,已經查清楚了,散布謠言的主謀是徐充容。”
李世民感覺著奇怪:“徐充容?她為何要製造如此的謠言呢?那‘女主武氏’又是指誰呢?難不成她是要栽贓武媚?這謠言也說得但荒誕了。且不說武媚是一女子,家族中又已經無親人在朝為官。就武媚本人,也是毫無名利之心的,連後宮中都不願意爭一個封號的晉升,更何況是別的野心?”
毛弘闊道:“陛下,您對武才人的獨寵,莫說是後宮中的嬪妃了,就是宮女、太監、侍衛們也都看在眼裏了。爭寵一事,古來有之。或許是徐充容太過於在意陛下,而對武才人有所妒忌。”
李世民淡然的笑了笑:“嗬嗬……女人啦,總喜歡玩點兒小心眼。這件事不要驚動徐充容,你們隻管悄悄的將散發在民間的《宮庭秘史》全部收起來。最後在書沒被民間人士看到的時候就收了。朕量她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去散發書籍,都是派人悄悄放於某處,等到被人發現。如此一來,更增加了神秘感,讓世人更相信謠言的真實性。”
毛弘闊道:“被陛下言中了,他們正是悄悄的將書放在一些寺廟裏的某一個角落,或是偷偷的放在人們住宅房屋的門逢裏,等待被人發現。”
李世民點了點頭:“嗯,你加派人手,跟著那些散發書籍的人,他們放,你們就收。他們不是在各個州縣都有人嗎?你們順帶著了解一下各個州縣民眾的生活如何,地方官員在百姓的口中是什麽樣子的。”
他不想揭穿這件事,都是為了武媚著想,而並非是顧念徐惠。
李世民不想讓武媚感覺到她心中交好的姐妹對她在背地的算計,保留一份武媚心中美好的姐妹情緣。
隻是,以後的日子裏,李世民又恢複了對武媚的獨寵,對武媚所交好的姐妹僅僅是見而不召其侍寢。
武媚,確實與後宮中其他的嬪妃有著很大的不一樣。自從東征高句麗,恢複才人封號之後,武媚依然被李世民如曾經一般,讓其像侍女一樣伺候於他身旁。
這在大臣們的眼裏,都以為武媚是在受罰,才人卻做著侍女的活。按例,後宮的嬪妃們都有專人伺候著,在各自的住處等待皇上的如見侍寢。
實則,是李世民習慣了被武媚伺候著,也習慣了讓武媚在一旁聽著他與大臣商議國事,等著大臣們都退下的時候,能給他一些建議。
長孫皇後在世時,他也是時常在夜裏與長孫皇後商議國事,征求意見。隻是因為長孫皇後並不長在一旁聽到他與大臣們的談話,需要他講述發生的事情,才能得以討論。想著之前武媚做侍女時,總能直接聽到他與大臣們的談話,倒是省去了他講述的過程,方便了許多。
再者,便是他的私心,想與武媚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一些。而武媚也並不介意到底是才人還是侍女,更不在乎做了才人還要做侍女的活。
這一天,李世民於翠微殿問身邊的大臣:“自古帝王雖能平定中原,卻不能製服北方各部族。朕的才能遠不及古代帝王,取得成果卻比他們大,朕不明其原因,諸公當直率地如實說說。”
武媚站在一旁,微笑著怪怪的看了李世民一眼,心想:“皇上這是明擺著想聽恭維話啊?”
李世民瞄了武媚一眼,心想:“傻丫頭,又琢磨什麽呢?”
群臣皆稱:“陛下的功德與天地等量齊觀,難以一語言明。”
李世民道:“不然。朕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有五點緣由:自古帝王大多嫉妒能力超過自己的,朕能看見別人的長處,便如同看見自己的一樣;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朕對人常常揚長避短;君王們往往引進有才能的人便想著放置在自己懷抱,摒棄無能之輩則恨不能落井下石,朕看見有才能的人非常敬重,遇見無能者亦加以憐憫,有才能與無才能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君王們大多討厭正直之人,明誅暗罰,沒有一個朝代不存在這種現象,朕自即位以來,正直的大臣在朝中比肩接踵,未曾貶黜斥責一人;自古帝王都尊貴中原,賤視夷、狄族,惟獨朕愛護他們始終如一,所以他們各個部落都象對待父母一樣依賴朕。這五點,是朕成就今日功績的原因。”
武媚在一旁更加的發笑,心想著:“還有如此自誇的人啊?”不過想了一想,又覺得李世民所言確是事實,又想:“雖說是自誇,卻絕無自大之意,處處說到點上,且都是皇上親力親為做到的事情。或許這些是皇上想要告訴大臣們的治國之法,將來好輔助太子治理好國家。”
李世民對褚遂良說:“褚遂良,你曾做過史官,朕今天說的這番話,可符合曆史事實?”
褚遂良答:“陛下的盛德不可勝載,僅僅以這五點定論,表明陛下過於謙虛了。”
晚上,李世民征求著武媚的意見:“媚兒,今日朕的見解你有何看法?”
武媚遞上一杯茶:“陛下之言都是說到了實處,無不妥之處。一代明君,也已經如此才是。隻是,隻是……”
李世民拿手指挑起武媚的下巴:“怎麽,媚兒不是向來無所畏懼,什麽都敢說的嗎?今日怎麽變得吞吞吐吐的?”
武媚拿手將李世民的手指撥到一邊:“陛下,您這等自誇,倒也是自古帝王中少見的。是好是壞,功過也應該由旁人評論,哪有自誇的道理?”
李世民放聲而笑:“哈哈哈……曆代君王有誰不自誇的?無法是讓史官誇,而非自己親口說出來罷了。其實自誇倒無所謂,怕的是所言非實。朕隻是覺得,連自己的功過都看不清楚的人是糊塗的人,連自己的功過都看不清楚的君王就更為悲哀了,又何談治國?朕是想把做的對的作為一種經驗留給太子,有一個借鑒。當然,有過之處,朕也會私下告訴太子,讓他將來能有所改正。人無完人,君王也是人。不怕犯錯,隻怕不知錯在哪裏。”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李世民看了,不得不佩服徐惠的才華,卻也隻是欣賞,愛不起來。他好像慢慢的明白了武媚所說的男女之間的情感是有很多種的,有的並非與風月有關。
武媚借著李世民對徐惠的欣賞,在一旁替徐惠討賞:“陛下,徐婕妤才華出眾,理應封賞。”
李世民在武媚的耳旁小聲的講:“媚兒,你就知道為別人爭封賞。朕一直想將你列入四妃之中,淑妃的位置還空著,你可願意?”
武媚在李世民的耳旁講:“臣妾有陛下的獨寵,已經覺得很是對不住姐姐妹妹們了。您若再將臣妾封為淑妃,臣妾隻怕將來無法與姐妹們融洽的相處了。臣妾不要什麽封賞,隻求陛下能看見姐妹們對陛下的真情,莫要讓她們對臣妾有所嫉恨才是。”
李世民將徐惠晉封為充容,還在夜裏讓徐惠侍寢。而一切隻是一種欲望的發泄,卻與愛無關。夜裏做夢時,李世民的嘴裏依然喊著“媚兒”。這讓徐惠的心中很是不平,她所要的並不是榮華富貴,也不是一時之歡,而是李世民的愛。隻可惜,這世上唯有“愛”是沒有理由,也無法勉強的。這與付出多少無關,與自身的優點無關。
如此湊合,若是李世民在沒有武媚的時候,倒也無妨。而今,他覺得索然無味,隻是為了武媚的一再相勸,才勉強的應付了事。這種應付,與往日不曾一心愛著武媚時,有著很大的區別。以前,他總會因為欣賞某一個嬪妃的才德而能盡興。如今,即便是欣賞某一個嬪妃,卻也沒了往日那種征服的心思。
這一夜,他的湊合也是心裏想著武媚而為的。早起的時候,他對徐惠說:“抱歉,朕能給你的有限。”
徐惠表麵上溫柔的說:“陛下,臣妾已經很是知足,不敢奢求太多。”而她的心裏卻有著太多的不甘,心想著:“我到底是哪裏不如武媚?我比她還要年輕,模樣也不比她差。論品行,論才華,論氣質,我哪一樣輸給你了?”
與此同時,內衛們也已經查清楚在民間散發《宮庭秘史》的源頭。
毛弘闊秘密向李世民匯報:“皇上,已經查清楚了,散布謠言的主謀是徐充容。”
李世民感覺著奇怪:“徐充容?她為何要製造如此的謠言呢?那‘女主武氏’又是指誰呢?難不成她是要栽贓武媚?這謠言也說得但荒誕了。且不說武媚是一女子,家族中又已經無親人在朝為官。就武媚本人,也是毫無名利之心的,連後宮中都不願意爭一個封號的晉升,更何況是別的野心?”
毛弘闊道:“陛下,您對武才人的獨寵,莫說是後宮中的嬪妃了,就是宮女、太監、侍衛們也都看在眼裏了。爭寵一事,古來有之。或許是徐充容太過於在意陛下,而對武才人有所妒忌。”
李世民淡然的笑了笑:“嗬嗬……女人啦,總喜歡玩點兒小心眼。這件事不要驚動徐充容,你們隻管悄悄的將散發在民間的《宮庭秘史》全部收起來。最後在書沒被民間人士看到的時候就收了。朕量她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去散發書籍,都是派人悄悄放於某處,等到被人發現。如此一來,更增加了神秘感,讓世人更相信謠言的真實性。”
毛弘闊道:“被陛下言中了,他們正是悄悄的將書放在一些寺廟裏的某一個角落,或是偷偷的放在人們住宅房屋的門逢裏,等待被人發現。”
李世民點了點頭:“嗯,你加派人手,跟著那些散發書籍的人,他們放,你們就收。他們不是在各個州縣都有人嗎?你們順帶著了解一下各個州縣民眾的生活如何,地方官員在百姓的口中是什麽樣子的。”
他不想揭穿這件事,都是為了武媚著想,而並非是顧念徐惠。
李世民不想讓武媚感覺到她心中交好的姐妹對她在背地的算計,保留一份武媚心中美好的姐妹情緣。
隻是,以後的日子裏,李世民又恢複了對武媚的獨寵,對武媚所交好的姐妹僅僅是見而不召其侍寢。
武媚,確實與後宮中其他的嬪妃有著很大的不一樣。自從東征高句麗,恢複才人封號之後,武媚依然被李世民如曾經一般,讓其像侍女一樣伺候於他身旁。
這在大臣們的眼裏,都以為武媚是在受罰,才人卻做著侍女的活。按例,後宮的嬪妃們都有專人伺候著,在各自的住處等待皇上的如見侍寢。
實則,是李世民習慣了被武媚伺候著,也習慣了讓武媚在一旁聽著他與大臣商議國事,等著大臣們都退下的時候,能給他一些建議。
長孫皇後在世時,他也是時常在夜裏與長孫皇後商議國事,征求意見。隻是因為長孫皇後並不長在一旁聽到他與大臣們的談話,需要他講述發生的事情,才能得以討論。想著之前武媚做侍女時,總能直接聽到他與大臣們的談話,倒是省去了他講述的過程,方便了許多。
再者,便是他的私心,想與武媚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一些。而武媚也並不介意到底是才人還是侍女,更不在乎做了才人還要做侍女的活。
這一天,李世民於翠微殿問身邊的大臣:“自古帝王雖能平定中原,卻不能製服北方各部族。朕的才能遠不及古代帝王,取得成果卻比他們大,朕不明其原因,諸公當直率地如實說說。”
武媚站在一旁,微笑著怪怪的看了李世民一眼,心想:“皇上這是明擺著想聽恭維話啊?”
李世民瞄了武媚一眼,心想:“傻丫頭,又琢磨什麽呢?”
群臣皆稱:“陛下的功德與天地等量齊觀,難以一語言明。”
李世民道:“不然。朕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有五點緣由:自古帝王大多嫉妒能力超過自己的,朕能看見別人的長處,便如同看見自己的一樣;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朕對人常常揚長避短;君王們往往引進有才能的人便想著放置在自己懷抱,摒棄無能之輩則恨不能落井下石,朕看見有才能的人非常敬重,遇見無能者亦加以憐憫,有才能與無才能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君王們大多討厭正直之人,明誅暗罰,沒有一個朝代不存在這種現象,朕自即位以來,正直的大臣在朝中比肩接踵,未曾貶黜斥責一人;自古帝王都尊貴中原,賤視夷、狄族,惟獨朕愛護他們始終如一,所以他們各個部落都象對待父母一樣依賴朕。這五點,是朕成就今日功績的原因。”
武媚在一旁更加的發笑,心想著:“還有如此自誇的人啊?”不過想了一想,又覺得李世民所言確是事實,又想:“雖說是自誇,卻絕無自大之意,處處說到點上,且都是皇上親力親為做到的事情。或許這些是皇上想要告訴大臣們的治國之法,將來好輔助太子治理好國家。”
李世民對褚遂良說:“褚遂良,你曾做過史官,朕今天說的這番話,可符合曆史事實?”
褚遂良答:“陛下的盛德不可勝載,僅僅以這五點定論,表明陛下過於謙虛了。”
晚上,李世民征求著武媚的意見:“媚兒,今日朕的見解你有何看法?”
武媚遞上一杯茶:“陛下之言都是說到了實處,無不妥之處。一代明君,也已經如此才是。隻是,隻是……”
李世民拿手指挑起武媚的下巴:“怎麽,媚兒不是向來無所畏懼,什麽都敢說的嗎?今日怎麽變得吞吞吐吐的?”
武媚拿手將李世民的手指撥到一邊:“陛下,您這等自誇,倒也是自古帝王中少見的。是好是壞,功過也應該由旁人評論,哪有自誇的道理?”
李世民放聲而笑:“哈哈哈……曆代君王有誰不自誇的?無法是讓史官誇,而非自己親口說出來罷了。其實自誇倒無所謂,怕的是所言非實。朕隻是覺得,連自己的功過都看不清楚的人是糊塗的人,連自己的功過都看不清楚的君王就更為悲哀了,又何談治國?朕是想把做的對的作為一種經驗留給太子,有一個借鑒。當然,有過之處,朕也會私下告訴太子,讓他將來能有所改正。人無完人,君王也是人。不怕犯錯,隻怕不知錯在哪裏。”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