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與李世民都康複以後,武媚騎著獅子驄,帶著李世民,在路上慢慢地遊蕩著。
也許是習慣,武媚已經不在乎李世民與她偶爾的身體接觸,隻要不接觸她的底線。
李世民突然問:“媚兒可知道泰山封禪?”
武媚想了一想,答:“曾有耳聞。隻是,奴婢想問陛下,是否相信宿命?”
李世民不解:“為何如此問?”
武媚笑了笑:“若陛下不相信宿命,又何必相信那些怪力亂神之說。若陛下相信宿命,就應當知道,天命不可違,拜神也沒用。”
李世民也笑了笑:“朕隻是想讓媚兒見識一下,沒別的意思。再者說,封禪是一種儀式,以通告天下朕的功績。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此舉並不是說朕相信鬼神,而是要將功績展現於天下,同時也讓邊境的各藩屬國知道我大唐的威儀。”
武媚跳下馬:“陛下,莫要說得一切以奴婢為重。陛下有將功績展現於天下之心,何苦非要說成是為了讓奴婢見識一下?這帽子太大,也太重了。”
武媚跳下馬,那獅子驄也沒那麽乖了,抬起了前蹄,顛簸著李世民,有想要把李世民從馬背上顛下來的意思。
李世民喊著:“媚兒,這獅子驄不聽朕的話。”
武媚轉過身,笑了笑,拍了拍手,才讓獅子驄安靜下來:“陛下,連獅子驄都在為奴婢打抱不平。”
李世民也從馬背上跳了下來,牽著武媚的手:“好,朕知錯了。”
於貞觀十五年(641年)四月初一,李世民下詔宣布下一年二月份在泰山行封禪禮。
之後,李世民覺得陰陽雜書訛誤很多,命太常博士呂才與眾多方術之士刊定其中可以通行的內容。
當呂才將修好的書呈給李世民時,武媚也翻閱著,同時,覺得其中所說的話很有道理:“這呂才確實是個人才,看他所寫的《祿命》序言:福祿性命之書,說的多了總能說中,人們便相信它。然而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士兵四十五萬人,沒有聽說他們都犯了三刑;漢光武帝時南陽人士多富貴,又哪裏都是遇上六合的吉日。如今也有雖然同年同榜登第,卻貴賤相差懸殊,共命運同胞兄弟卻壽命長短有異。按命理說魯莊公本來應該貧賤,又懦弱見識短,惟獨得以長壽;秦始皇不應該有官爵,縱使得到食祿,也少有奴婢,為人沒有起始而有終極;漢武帝、後魏孝文帝都是本不應有官爵;以宋武帝的祿與命來講都是截路空亡,隻對長子合宜,即使有次子,也應當早早夭折;這些都是福祿性命不征驗的明顯證明。”
李世民也是拍手叫好:“確實是寫得不錯,媚兒,再看看這呂才為《葬》作的序:《孝經》說:‘卜選陰宅墓地,然後再加以安葬’,這是因為人死後長夜漫漫,體魄永遠安息,然而城邑集市不斷變化,泉水與石塊交互侵蝕,不可以預先知道,所以要謀求於龜筮占卜之類。近幾年來喪葬選年月,或相土為墓,認為一件事偶有差失,便會累及死生的大問題。按照《周禮》的說法:天子、諸侯與士大夫的喪葬都有規定的月數,這說明古人不作年月的挑選。《春秋》寫道:‘九月丁巳(九日),安葬魯定公,趕上天下大雨,沒有安葬,戊午(十日)太陽西斜,才將定公安葬。’這說明也不選擇日期。鄭國安葬簡公,看墓的房子正好檔在安葬的道上,拆毀它則可以早晨落葬,不拆它則要到中午才能落葬,子產決定不拆毀而葬,這是不選擇時辰。古人安葬均在京城的北麵,墓地有固定的地方,這便是不另外選擇墓地。如今喪葬書上說子孫富貴與貧賤、長壽與夭折,都是由於占卜喪葬的緣故。子文三次做令尹而三次被罷免,柳下惠三次做士師也三次被免職。料想他們的丘隴墓地,也沒有移動吧。而鄉野村俗沒有知識,巫術妄說,於是便在捶胸頓足極度悲哀之際,選擇葬地希望能得到官爵;痛苦不堪的時節,希望選擇安葬時辰來獲取財物好處。有人說逢辰日不能哭泣,於是便微笑著麵對吊客;有人說家人中有忌去葬地的,於是便身著吉服不去送親入葬。傷風敗俗破壞禮教,沒有比這些更為嚴重的了!”
武媚大笑著:“哈哈哈……這些言論精辟之極,不過那些巫術之士可是要恨透了這呂才。若是人人都相信他說的話,巫術之士的財路就斷了。”
李世民搖了搖頭:“可不能讓人人都相信呂才所說。有些時候,巫術之士的一些言論還是有用的。就拿大唐興盛以後,各邊境小國均來大唐求婚,讓朕把公主嫁給那些小國的君王。朕何常舍得讓公主們遠嫁到莽荒之地,受那些苦呢?朕命呂才造了一個合婚表,按照出生年柱男幾宮、女幾宮,看其相合。用來堵住大批異族人的嘴,減少與他們的通婚。”
武媚好奇:“如果是算下來相合呢?”
李世民道:“總得讓他們先報生辰八字吧?公主的出生年柱,他們又不知道,換一個相不合的算給他們聽便是。”
武媚問:“既然陛下也不相信,又為何要讓玄奘西行取經呢?”
李世民答:“佛學乃是一門學問,與怪力亂神之事無關。”
過了一會兒,李世民壞笑著:“媚兒,誰說朕不相信的?朕曾經把朕的出生年柱與媚兒的出生年柱做了合婚,可是極為相合啊!媚兒想讓朕等到何時呢?”
武媚表情嚴肅:“陛下,奴婢心中有個心結,一直未解開。”
李世民不解:“是朕做得不夠好?”
武媚搖了搖頭:“不,陛下很好。奴婢心中的這個心結與陛下無關,是奴婢的問題。”
李世民不再問,心想著:“她莫不是還在想著她的情郎?她那情郎到底是何許人,竟能讓她如此癡情?連朕都有一些羨慕了。”
武媚心中難受,麵色也有些不好。
李世民看了心疼,讓她早些去休息。
武媚迴到自己的房中,坐立不安。她想念李治,時不時的還會想起那一夜的事情。可每當想完,她又在心中罵自己。
她覺得王伏勝為了她犧牲太大,使得她不敢去辜負了王伏勝的一片癡情;可李默到如今都尚未娶親,一直等待著她;而李世民,做為君王,對她是體貼入微。
她不知道應該怎麽辦,心裏亂作一團。
次日,李世民收到果毅都尉席君買的奏章:丞相宣王獨掌吐穀渾國政,密謀襲擊下嫁吐穀渾的弘化公主,劫持吐穀渾國王諾曷缽投奔吐蕃。諾曷缽事先得知消息,率輕騎奔赴鄯善城。末將率領精銳騎兵一百二十人襲擊吐穀渾丞相宣王,重創敵軍,將其兄弟三人斬首。
武媚在一旁看到:“作為大唐的公主真是命苦啊!”
李世民看了一眼武媚:“如今知道朕為何舍不得把公主遠嫁了吧?這弘化公主雖然不是朕的女兒,好歹也是宗親。朕得派戶部尚書唐儉前往安撫吐穀渾國王諾曷缽。”
武媚道:“陛下,那唐儉的第五子唐善識,可是娶了豫章公主的駙馬都尉?”
李世民道:“正是。”
武媚道:“何不讓唐儉攜唐善識與豫章公主一起去,也好讓豫章公主安撫一下弘化公主。”
李世民覺得可行,便同意了。
李世民看到太子的奏章,竟然講到太子左庶子杜正倫將李世民出巡之前告訴他的話講給了太子聽,使得太子心中很是氣憤。
李世民在奏折上寫著:將杜正倫外放為穀州刺史,東宮少詹事兼右庶子張玄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兼太子左庶子。
隨後,李世民又看到太子詹事於誌寧的奏折,聲稱遭母喪,欲離職。
李世民迴:準喪假,不準辭官。
同時,李世民命中書侍郎岑文本向於誌寧宣諭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太子需要教誨,請你以國事為重。”
武媚見李世民憂心匆匆,遞上一杯茶水:“陛下,太子突然從一個正常人變得有些跛腳,定是心裏難受的。有些異常,恐也在情理之中。泰山的封禪,是不是先取消了?朝中還有很多事要等陛下去處理,尤其是要安撫好太子的心情。”
李世民也感覺確實應該先安撫好兒子的心情,又覺得封禪之事已經下詔:“可是,封禪之事已經下詔,朕如何能朝令夕改呢?”
武媚獻策:“陛下,這應該不是什麽難事。命太史令薛頤聲稱有異星出現過於太微垣,此時不宜舉行封禪之禮。”
起居郎褚遂良也在一旁,向李世民諫言:“陛下,武侍女的方法可行。”
過了幾日,李世民便以太史令薛頤上言,說有異星出現過於太微垣,此時不宜舉行封禪之禮為由,下詔停止封禪。
而此時的長安確實已經不太平。
紇幹承基已經將魏王府將要滅口的馬夫秘密的帶到了東宮。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也許是習慣,武媚已經不在乎李世民與她偶爾的身體接觸,隻要不接觸她的底線。
李世民突然問:“媚兒可知道泰山封禪?”
武媚想了一想,答:“曾有耳聞。隻是,奴婢想問陛下,是否相信宿命?”
李世民不解:“為何如此問?”
武媚笑了笑:“若陛下不相信宿命,又何必相信那些怪力亂神之說。若陛下相信宿命,就應當知道,天命不可違,拜神也沒用。”
李世民也笑了笑:“朕隻是想讓媚兒見識一下,沒別的意思。再者說,封禪是一種儀式,以通告天下朕的功績。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此舉並不是說朕相信鬼神,而是要將功績展現於天下,同時也讓邊境的各藩屬國知道我大唐的威儀。”
武媚跳下馬:“陛下,莫要說得一切以奴婢為重。陛下有將功績展現於天下之心,何苦非要說成是為了讓奴婢見識一下?這帽子太大,也太重了。”
武媚跳下馬,那獅子驄也沒那麽乖了,抬起了前蹄,顛簸著李世民,有想要把李世民從馬背上顛下來的意思。
李世民喊著:“媚兒,這獅子驄不聽朕的話。”
武媚轉過身,笑了笑,拍了拍手,才讓獅子驄安靜下來:“陛下,連獅子驄都在為奴婢打抱不平。”
李世民也從馬背上跳了下來,牽著武媚的手:“好,朕知錯了。”
於貞觀十五年(641年)四月初一,李世民下詔宣布下一年二月份在泰山行封禪禮。
之後,李世民覺得陰陽雜書訛誤很多,命太常博士呂才與眾多方術之士刊定其中可以通行的內容。
當呂才將修好的書呈給李世民時,武媚也翻閱著,同時,覺得其中所說的話很有道理:“這呂才確實是個人才,看他所寫的《祿命》序言:福祿性命之書,說的多了總能說中,人們便相信它。然而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士兵四十五萬人,沒有聽說他們都犯了三刑;漢光武帝時南陽人士多富貴,又哪裏都是遇上六合的吉日。如今也有雖然同年同榜登第,卻貴賤相差懸殊,共命運同胞兄弟卻壽命長短有異。按命理說魯莊公本來應該貧賤,又懦弱見識短,惟獨得以長壽;秦始皇不應該有官爵,縱使得到食祿,也少有奴婢,為人沒有起始而有終極;漢武帝、後魏孝文帝都是本不應有官爵;以宋武帝的祿與命來講都是截路空亡,隻對長子合宜,即使有次子,也應當早早夭折;這些都是福祿性命不征驗的明顯證明。”
李世民也是拍手叫好:“確實是寫得不錯,媚兒,再看看這呂才為《葬》作的序:《孝經》說:‘卜選陰宅墓地,然後再加以安葬’,這是因為人死後長夜漫漫,體魄永遠安息,然而城邑集市不斷變化,泉水與石塊交互侵蝕,不可以預先知道,所以要謀求於龜筮占卜之類。近幾年來喪葬選年月,或相土為墓,認為一件事偶有差失,便會累及死生的大問題。按照《周禮》的說法:天子、諸侯與士大夫的喪葬都有規定的月數,這說明古人不作年月的挑選。《春秋》寫道:‘九月丁巳(九日),安葬魯定公,趕上天下大雨,沒有安葬,戊午(十日)太陽西斜,才將定公安葬。’這說明也不選擇日期。鄭國安葬簡公,看墓的房子正好檔在安葬的道上,拆毀它則可以早晨落葬,不拆它則要到中午才能落葬,子產決定不拆毀而葬,這是不選擇時辰。古人安葬均在京城的北麵,墓地有固定的地方,這便是不另外選擇墓地。如今喪葬書上說子孫富貴與貧賤、長壽與夭折,都是由於占卜喪葬的緣故。子文三次做令尹而三次被罷免,柳下惠三次做士師也三次被免職。料想他們的丘隴墓地,也沒有移動吧。而鄉野村俗沒有知識,巫術妄說,於是便在捶胸頓足極度悲哀之際,選擇葬地希望能得到官爵;痛苦不堪的時節,希望選擇安葬時辰來獲取財物好處。有人說逢辰日不能哭泣,於是便微笑著麵對吊客;有人說家人中有忌去葬地的,於是便身著吉服不去送親入葬。傷風敗俗破壞禮教,沒有比這些更為嚴重的了!”
武媚大笑著:“哈哈哈……這些言論精辟之極,不過那些巫術之士可是要恨透了這呂才。若是人人都相信他說的話,巫術之士的財路就斷了。”
李世民搖了搖頭:“可不能讓人人都相信呂才所說。有些時候,巫術之士的一些言論還是有用的。就拿大唐興盛以後,各邊境小國均來大唐求婚,讓朕把公主嫁給那些小國的君王。朕何常舍得讓公主們遠嫁到莽荒之地,受那些苦呢?朕命呂才造了一個合婚表,按照出生年柱男幾宮、女幾宮,看其相合。用來堵住大批異族人的嘴,減少與他們的通婚。”
武媚好奇:“如果是算下來相合呢?”
李世民道:“總得讓他們先報生辰八字吧?公主的出生年柱,他們又不知道,換一個相不合的算給他們聽便是。”
武媚問:“既然陛下也不相信,又為何要讓玄奘西行取經呢?”
李世民答:“佛學乃是一門學問,與怪力亂神之事無關。”
過了一會兒,李世民壞笑著:“媚兒,誰說朕不相信的?朕曾經把朕的出生年柱與媚兒的出生年柱做了合婚,可是極為相合啊!媚兒想讓朕等到何時呢?”
武媚表情嚴肅:“陛下,奴婢心中有個心結,一直未解開。”
李世民不解:“是朕做得不夠好?”
武媚搖了搖頭:“不,陛下很好。奴婢心中的這個心結與陛下無關,是奴婢的問題。”
李世民不再問,心想著:“她莫不是還在想著她的情郎?她那情郎到底是何許人,竟能讓她如此癡情?連朕都有一些羨慕了。”
武媚心中難受,麵色也有些不好。
李世民看了心疼,讓她早些去休息。
武媚迴到自己的房中,坐立不安。她想念李治,時不時的還會想起那一夜的事情。可每當想完,她又在心中罵自己。
她覺得王伏勝為了她犧牲太大,使得她不敢去辜負了王伏勝的一片癡情;可李默到如今都尚未娶親,一直等待著她;而李世民,做為君王,對她是體貼入微。
她不知道應該怎麽辦,心裏亂作一團。
次日,李世民收到果毅都尉席君買的奏章:丞相宣王獨掌吐穀渾國政,密謀襲擊下嫁吐穀渾的弘化公主,劫持吐穀渾國王諾曷缽投奔吐蕃。諾曷缽事先得知消息,率輕騎奔赴鄯善城。末將率領精銳騎兵一百二十人襲擊吐穀渾丞相宣王,重創敵軍,將其兄弟三人斬首。
武媚在一旁看到:“作為大唐的公主真是命苦啊!”
李世民看了一眼武媚:“如今知道朕為何舍不得把公主遠嫁了吧?這弘化公主雖然不是朕的女兒,好歹也是宗親。朕得派戶部尚書唐儉前往安撫吐穀渾國王諾曷缽。”
武媚道:“陛下,那唐儉的第五子唐善識,可是娶了豫章公主的駙馬都尉?”
李世民道:“正是。”
武媚道:“何不讓唐儉攜唐善識與豫章公主一起去,也好讓豫章公主安撫一下弘化公主。”
李世民覺得可行,便同意了。
李世民看到太子的奏章,竟然講到太子左庶子杜正倫將李世民出巡之前告訴他的話講給了太子聽,使得太子心中很是氣憤。
李世民在奏折上寫著:將杜正倫外放為穀州刺史,東宮少詹事兼右庶子張玄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兼太子左庶子。
隨後,李世民又看到太子詹事於誌寧的奏折,聲稱遭母喪,欲離職。
李世民迴:準喪假,不準辭官。
同時,李世民命中書侍郎岑文本向於誌寧宣諭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太子需要教誨,請你以國事為重。”
武媚見李世民憂心匆匆,遞上一杯茶水:“陛下,太子突然從一個正常人變得有些跛腳,定是心裏難受的。有些異常,恐也在情理之中。泰山的封禪,是不是先取消了?朝中還有很多事要等陛下去處理,尤其是要安撫好太子的心情。”
李世民也感覺確實應該先安撫好兒子的心情,又覺得封禪之事已經下詔:“可是,封禪之事已經下詔,朕如何能朝令夕改呢?”
武媚獻策:“陛下,這應該不是什麽難事。命太史令薛頤聲稱有異星出現過於太微垣,此時不宜舉行封禪之禮。”
起居郎褚遂良也在一旁,向李世民諫言:“陛下,武侍女的方法可行。”
過了幾日,李世民便以太史令薛頤上言,說有異星出現過於太微垣,此時不宜舉行封禪之禮為由,下詔停止封禪。
而此時的長安確實已經不太平。
紇幹承基已經將魏王府將要滅口的馬夫秘密的帶到了東宮。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