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近來常找黛玉,請教黛玉如何做詩詞文章,偶爾天晚了便在黛玉屋裏和紫鵑等人一床歇息,今日打發小丫頭迴去稟明寶釵,寶釵亦不在意,隻說知道了。
睡前就見她翻來覆去,夜間起夜時見她仍舊輾轉反側,紫鵑揉了揉眼睛,心裏憐惜不已,說道:“傻丫頭,快睡罷,仔細明兒瞘了兩隻眼睛,你娘見到了心疼。”香菱這麽大的一件事,黛玉身邊的心腹和惜春一樣都知道,除了寶玉,都瞞著外人。
香菱低聲道:“好妹妹,我睡不著。”
紫鵑歎道:“你不好好睡,明天哪裏來的精神見你娘?你盼了幾個月,好容易盼到你娘活著並且進京的消息,叫她看到你好好的才好。”
想到自己老母年近七十一路奔波進京,香菱眼圈不覺又紅了。
次日一早,香菱特特找出新衣裳,打扮得十分齊整,早飯都不曾好用,直在黛玉屋裏等了兩個時辰,才見林濤家的和一個老嫗進來。
老嫗不是別個,正是封氏。
封氏剛踏進房門,眼珠子就定在了站在上首旁邊的標致小媳婦臉上,眉心一顆胭脂痣,相貌頗似出了家的甄士隱,依稀又有幾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兒,心下再無懷疑,忍不住撲過去,張開雙手將她摟在懷裏,道:“我苦命的兒啊!”叫著哭出聲來。
黛玉和寶玉以及圍侍人等都跟著掉下淚來,相繼拿帕子擦拭。
趁著她們母女兩個抱頭痛哭,黛玉側頭問一臉淚痕的寶玉道:“叫你安排人在尤老娘跟前說閑話,你安排了不曾?”
寶玉一麵拭淚,一麵道:“早就安排了,我正要跟妹妹說這件事呢。真真不知道怎麽說,尤老娘果然叫了尤二姐家去,叫她勸薛大哥哥將香菱打發出去,尤二姐倒是猶豫得很,奈何萬事都聽她娘的,已經答應說要勸薛大哥哥打發香菱了。尤老娘猶不放心,竟在給香菱物色人家,覺得香菱嫁了人就再不能迴去了,萬惡的老婆子,比死魚眼睛還臭!”
寶玉狠狠地罵了一句,他和黛玉本來打算得好,尤二姐勸薛蟠放香菱出去,然後這邊再用利益誘得薛姨媽母女同意放人,等離了這裏,萬事都由自己這些人替香菱做主了,誰承想千算萬算沒算到尤老娘如此狠毒,要替張華做媒。
張華是誰?就是尤二姐嫌貧愛富倚仗寧國府之勢退了親的未婚夫,父子兩個都是極糟爛之人,前頭拿了寧國府二十兩銀子,寫了退親書,如今聽尤老娘說能白得一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如何不願意
?當即就滿口答應,原諒了尤老娘和尤二姐從前的所作所為,正等著尤二姐迴去和薛蟠商議,然後好生誇自己一誇,將香菱許給自己。
寶玉這廂說完,那邊封氏和香菱已是白了臉,驚恐無狀。
香菱天生有一段呆氣,尤二姐進門時猶不知危機,反倒替薛蟠喜歡,覺得又有姊妹進來作伴好一同吟詩作賦,直至被打發到寶釵身邊,才隱約明白自己想得好,別人未必以為好,二房已如斯,正室更不用說,隻是沒想到尤老娘竟這麽狠。
封氏扯著女兒一起跪倒在地,納頭泣道:“求公子和姑娘救英蓮一救,萬萬不能叫那些人得逞,將來就是做牛做馬,我也心甘情願地服侍公子姑娘。”
聽寶玉說起張華來曆品行,封氏覺得天都要塌了,落到那樣人手裏,可有女兒活路?
黛玉溫言道:“老太太放心罷,你們母女兩個好容易才團聚,我們兄妹豈能眼睜睜地看著香菱被人那樣作踐?我想的法子原好使,隻是錯估了人心。既不能成,那便用別的法子。當時不知老太太是否尚在人世,如今老太太找來了,何必再用那些下下之策?一會子跟我去見外祖母,就說你是來京城找女兒,和林媽媽從前認識,故來投奔,不曾想來見我時,竟認出了香菱就是自己的女兒。你多求求外祖母,也求求姨太太,就說想出錢贖了香菱家去,我和寶玉在一旁替你們說些好話,料想姨太太沒有不答應的。”
寶玉拍手道:“老祖宗和姨媽向來憐老惜貧,知道了這樣的故事,沒有阻礙你們母女兩個迴家團聚的道理,我在旁邊再說幾句好話,姨媽總會給我三分顏麵。不必擔憂薛大哥哥舍不得,尤二姐巴不得香菱離開,有她在,薛大哥哥十有八、九都聽的。”
封氏和香菱已是六神無主,聽了黛玉和寶玉的話,無有不應。
可巧,賈母打發人來問道:“老太太說,姑娘屋裏有人哭,發生什麽事情了?老太太擔心得不得了,偏生雪下得大,不得過來親看。”
寶玉眼睛一亮,和黛玉相視一笑,道:“是出了一件事,這就去迴老祖宗。”
說完,寶玉一麵叫人去請薛姨媽母女,一麵帶著封氏母女兩個去上房,見賈母麵露詫異之色,他跑到賈母跟前,道:“老祖宗,真真是遇見了一件千古未聞萬世難見的故事,哭聲驚擾了老祖宗,還請老祖宗千萬別怪罪。”
賈母攬著他在懷裏,問道:“遇見什麽故事?哭得那樣厲害,隔著兩重門窗,我都聽見了。香菱這是怎麽了
?哭得眼睛紅腫成這樣?這位老人家是誰?頭一迴見。”賈母向來養尊處優,封氏卻是吃盡了苦頭,又十分操勞,原本封氏比賈母小十來歲,瞧著倒比賈母大上十來歲,因而賈母見到封氏便口唿老人家,又忙叫人給她看座。
香菱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泣道:“老太太,這是我娘!”
賈母驚訝道:“什麽?香菱,你說這位老人家是你娘?怎麽迴事?怎麽你娘找來了?”她記得自己初見香菱,亦覺標致,問她時說不記得家鄉父母了。
封氏亦跪倒在女兒身邊,按照黛玉先前的囑咐道:“迴老夫人的話,我苦命的女兒十四五年前就叫人拐了去,找了十幾年,找不見。本來以為我這一輩子都找不到她了,偶然有一迴聽路人閑說兩句,有人在金陵買了一個眉心生有一顆胭脂痣的丫頭進了京城,我一路找過來,原想找同鄉幫忙,就跟同鄉給縣主大人請安,想求縣主大人,誰知才進門就認出了女兒。”
想到這些年來思念女兒之情,想到女兒顛沛流離吃的苦頭,封氏淚流滿麵,說到後來的時候,竟是泣不成聲,滿室唯聞嗚咽之聲。
賈母奇道:“竟這樣巧?”
寶玉歎了一口氣,道:“更巧的還有呢,等姨媽和寶姐姐來了才好說。”
一語未了,薛姨媽攜著寶釵進來,惜春想來是得了消息,強拉著探春一起跟過來,連同屋裏原先在座的王夫人、李紈和鳳姐,擠擠挨挨一屋子的人,都好奇地望著封氏和香菱。
惜春道:“才聽說香菱的娘找來了,怎麽迴事?快說來我聽聽。”
她是姊妹中除了寶玉外,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心裏十分同情香菱的遭遇,雖不知寶玉和黛玉為何在此時就叫人知道封氏找來,但是肯定有他們的用意。
寶玉親自開口,將甄士隱接濟賈雨村趕考、女兒被拐、家道中落、賈雨村納妾、爾後忘恩負義不通知封氏關於英蓮下落等事娓娓道來,偶有封氏從中補充幾句,愈加驚心動魄,最後跪倒在薛姨媽跟前,含淚道:“英蓮已經跟我說了,她在夫人小姐身邊才過了幾年安穩日子,我心裏感激得不得了,恨不能當牛做馬地服侍夫人小姐。”
薛姨媽和寶釵震驚不已,寶釵自然沒開口,薛姨媽忙叫丫鬟攙扶封氏起來,道:“你們母女兩個團聚,原是一樁喜事,快別這麽說。”
封氏不肯起,泣道:“求夫人憐憫,允我贖了英蓮家去,我把所有的錢都帶進京城了,放在林妹子家裏,我這就去拿,
錢不夠,我再找人借去。不瞞夫人說,我們家也曾是鄉紳人家,當地望族,雖然如今已經敗落到了一無所有的境地,但是實在不忍女兒繼續為奴為婢。”
薛姨媽不知所措,誰能想到到自己家裏六七年的香菱忽然有家人找來?而且香菱已是薛蟠之妾,早就過了明路,離去又成何體統?
寶釵意欲說女子該當從一而終,想到自己是閨閣女兒,強自忍下沒有開口。
寶玉卻道:“姨媽竟是允了她們罷,好不可憐見的,找了十幾年才找到,拆散人家母女親人到底憂傷天和。而且姨媽和寶姐姐住在府裏,怕是不知外麵的事情,茗煙在外頭聽說了一件事,就是尤二姐的娘怕香菱從寶姐姐身邊搬迴家去,正打算叫二姐勸薛大哥哥打發香菱出去,她娘更是給香菱物色了一個潑皮無賴,認為香菱嫁了人就再也迴不去了。”
到底顧忌王夫人和薛家的顏麵,寶玉沒說那潑皮無賴乃是尤二姐嫌棄不要的未婚夫。
聽得賈母拍案道:“這是什麽樣的人,如此狠心,皆因不是自己女兒,就這樣作踐人不成?我道尤二姐是個好的,沒想到竟心裏藏奸,倒妒忌起香菱來。姨太太,我也說一句,與其等著她們調唆蟠兒生事,不如此時就放了香菱家去,也算是積德了。”
薛姨媽忖度再三,道:“老太太的話,自然沒有錯,隻是老太太也知道我那個孽障,三不五時地改主意,我就怕這會子他舍得香菱了,明兒想起來又和我鬧。”
言下之意,卻是不想放香菱離去。
香菱和封氏聽了,心中一涼。
寶玉皺眉道:“難道姨媽就等著大哥哥被人調唆著將香菱許給潑皮無賴才是好事?那潑皮無賴我聽了都覺惡心。不管怎麽說,香菱陪著姨媽寶姐姐這麽些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會子她娘千辛萬苦地找來了隻想帶女兒迴鄉,姨媽不放她走,等衙門出麵不成?我聽說,凡是被拐賣的女孩子,無論賣身與否,都可隨父母迴鄉,恢複原籍,從前的都不作數。”
黛玉暗暗叫好,沒想到寶玉提起這件事來,薛蟠喝命豪奴打死馮淵,若是香菱一事請衙門出麵,隻怕就會翻起這件舊案,都落不了好。
薛姨媽臉色一變,看向王夫人。
王夫人想了想,開口道:“寶玉說得有理,香菱是個苦孩子,娘兒倆好容易團聚,叫她們分開確與人情世俗不和,也不能再由著蟠兒胡鬧了。妹妹就放了香菱家去罷,咱們這樣的人家不缺人使喚,明兒蟠兒想起來,
就再給蟠兒挑個好的放在屋裏。”
眾人素日憐愛香菱的為人,今見她眼睛腫得桃兒一般,滿臉淚痕,都紛紛開口相勸,尤其惜春言語尖利,叫人覺得不放她們母女團聚就是罪大惡極。
薛姨媽無奈,打發人跟薛蟠說一聲,隻說香菱的家人千裏迢迢地找來了,想贖她家去。
尤二姐在一旁陪薛蟠吃酒,不忍香菱這麽一個溫柔標致人嫁給張華這等人物,尚不曾對薛蟠提起自己母親做媒之事,隻是又怕違背母親之意,聞得這樣的消息正中下懷,忙對薛蟠道:“大爺就放香菱妹子家去罷,我陪著大爺豈不好?留著終究沒什麽意思,隻刺人的心。”
薛蟠正在興頭,揮手對來人道:“沒聽見你們奶奶說的話?橫豎香菱我已經給了妹妹使喚,就由著媽和妹妹做主,直接打發了事。”
迴去稟告薛姨媽等,封氏和香菱眼裏露出一絲喜色。
薛姨媽聽完,歎息一聲,道:“既這麽著,甄老夫人就帶香菱迴家罷,我叫人給香菱收拾東西,並把賣身契找出來一並帶走。她跟了我這麽些年,我心裏也疼她,你們就別再提贖身銀子的事兒了,我們家不缺這幾兩銀子的花費。”
封氏拉著香菱跪下就磕頭,滿口都是感激之語,寶玉等暗鬆一口氣。
賈母讚道:“姨太太仁善厚道,著實是香菱的福氣。香菱娘兒倆無家無業,家裏也沒旁人了,不管是迴鄉還是留在京城,以後日子肯定不大好過,有了姨太太讓香菱帶走的衣裳簪環,想來就好過些了。姨太太如此大方,我豈能小氣?鴛鴦,你拿五十兩銀子出來,給香菱母女兩個,或是做盤纏,或是賃房舍,是我一點心意,別嫌少。”
封氏心裏愈加感激,含淚道:“哪裏能嫌棄?謝都謝不過來。其實,能帶英蓮走已經是天大的喜事了,別無所求。是我的英蓮遇到好人家了,不僅不要贖身的銀子,還這樣待我們。”
賈母和藹地道:“香菱是個極好的丫頭,家裏都喜歡她,我從前就說她生得和尋常人不同,原來竟是姑蘇望族的小姐,可見是有本而來的。你們母女兩個如今團聚,也算得上是苦盡甘來了,以後就好好地過日子。”
封氏連連稱是,道:“老夫人放心,若我們娘兒倆留在京城,將來再過來給老夫人和夫人小姐公子們請安磕頭。”
說話間,鴛鴦已取了五十兩銀子出來,遞給封氏。
封氏和鴛鴦推辭再三不過,方千恩萬謝地收了,以備日後衣食之
用。
見賈母如此,薛姨媽額外給了五十兩銀子,王夫人也賞了二十兩,餘者鳳紈寶黛鴛襲等也都給了些,或是十兩、八兩,或是三兩、五兩。
封氏和香菱磕了頭,大包小包地出了榮國府,迴到林濤家裏,母女兩個又是好一番痛哭,此次卻是喜極而泣,再不用天各一方了。哭完,又央求林濤家的幫忙,先在附近賃一處房舍暫住,然後再給香菱恢複原籍,改迴甄英蓮。
卻說賈母等她們母女走後,吩咐王夫人道:“年底等你老爺迴來,跟他說一聲,遠著賈雨村一些,對待甄老爺這樣的恩人之家尚且如此,何況咱們家?指不定將來也對咱們家做出忘恩負義之舉呢。”又叮囑鳳姐迴去提醒邢夫人,叫她勸說賈赦,不可與賈雨村多來往。
王夫人和鳳姐齊聲應是。
寶玉最是歡喜,等人散後,和惜春同去黛玉房中,手舞足蹈地對黛玉道:“費了這幾個月工夫,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
黛玉含笑道:“都是你的功勞。今兒在外祖母跟前,若缺了你,事情可就沒有這麽順利了。我本想著,尤老娘聽了閑話,攛掇尤二姐,尤二姐調唆薛大爺,薛大爺做主打發香菱,薛姨媽和寶姐姐不允時,咱們尋個對他們有利的人開口要人,勢必順水推舟而為,誰承想尤老娘的心思竟是那般,果然人心最是難測,以後出主意做事也得多方考量才行。”
惜春不解,忙問詳細,感歎道:“這麽說來,尤老娘是最壞的,尤二姐今兒在薛大爺跟前勸那麽兩句話,比之母妹,也算有點兒良善。”
提及尤三姐,寶玉和黛玉都沒放在心上,誰知次日聽說尤三姐還俗了。
寶玉救了香菱後,自以為得了樂趣,越發有興致關心這些事,忙叫茗煙去打聽尤三姐還俗的根由,得知尤三姐正在家中痛罵水月庵汙穢醃臢,說那裏的老尼姑竟叫她陪大家子的公子哥兒喝酒,將她當米分頭取樂,好容易才逃出來。
睡前就見她翻來覆去,夜間起夜時見她仍舊輾轉反側,紫鵑揉了揉眼睛,心裏憐惜不已,說道:“傻丫頭,快睡罷,仔細明兒瞘了兩隻眼睛,你娘見到了心疼。”香菱這麽大的一件事,黛玉身邊的心腹和惜春一樣都知道,除了寶玉,都瞞著外人。
香菱低聲道:“好妹妹,我睡不著。”
紫鵑歎道:“你不好好睡,明天哪裏來的精神見你娘?你盼了幾個月,好容易盼到你娘活著並且進京的消息,叫她看到你好好的才好。”
想到自己老母年近七十一路奔波進京,香菱眼圈不覺又紅了。
次日一早,香菱特特找出新衣裳,打扮得十分齊整,早飯都不曾好用,直在黛玉屋裏等了兩個時辰,才見林濤家的和一個老嫗進來。
老嫗不是別個,正是封氏。
封氏剛踏進房門,眼珠子就定在了站在上首旁邊的標致小媳婦臉上,眉心一顆胭脂痣,相貌頗似出了家的甄士隱,依稀又有幾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兒,心下再無懷疑,忍不住撲過去,張開雙手將她摟在懷裏,道:“我苦命的兒啊!”叫著哭出聲來。
黛玉和寶玉以及圍侍人等都跟著掉下淚來,相繼拿帕子擦拭。
趁著她們母女兩個抱頭痛哭,黛玉側頭問一臉淚痕的寶玉道:“叫你安排人在尤老娘跟前說閑話,你安排了不曾?”
寶玉一麵拭淚,一麵道:“早就安排了,我正要跟妹妹說這件事呢。真真不知道怎麽說,尤老娘果然叫了尤二姐家去,叫她勸薛大哥哥將香菱打發出去,尤二姐倒是猶豫得很,奈何萬事都聽她娘的,已經答應說要勸薛大哥哥打發香菱了。尤老娘猶不放心,竟在給香菱物色人家,覺得香菱嫁了人就再不能迴去了,萬惡的老婆子,比死魚眼睛還臭!”
寶玉狠狠地罵了一句,他和黛玉本來打算得好,尤二姐勸薛蟠放香菱出去,然後這邊再用利益誘得薛姨媽母女同意放人,等離了這裏,萬事都由自己這些人替香菱做主了,誰承想千算萬算沒算到尤老娘如此狠毒,要替張華做媒。
張華是誰?就是尤二姐嫌貧愛富倚仗寧國府之勢退了親的未婚夫,父子兩個都是極糟爛之人,前頭拿了寧國府二十兩銀子,寫了退親書,如今聽尤老娘說能白得一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如何不願意
?當即就滿口答應,原諒了尤老娘和尤二姐從前的所作所為,正等著尤二姐迴去和薛蟠商議,然後好生誇自己一誇,將香菱許給自己。
寶玉這廂說完,那邊封氏和香菱已是白了臉,驚恐無狀。
香菱天生有一段呆氣,尤二姐進門時猶不知危機,反倒替薛蟠喜歡,覺得又有姊妹進來作伴好一同吟詩作賦,直至被打發到寶釵身邊,才隱約明白自己想得好,別人未必以為好,二房已如斯,正室更不用說,隻是沒想到尤老娘竟這麽狠。
封氏扯著女兒一起跪倒在地,納頭泣道:“求公子和姑娘救英蓮一救,萬萬不能叫那些人得逞,將來就是做牛做馬,我也心甘情願地服侍公子姑娘。”
聽寶玉說起張華來曆品行,封氏覺得天都要塌了,落到那樣人手裏,可有女兒活路?
黛玉溫言道:“老太太放心罷,你們母女兩個好容易才團聚,我們兄妹豈能眼睜睜地看著香菱被人那樣作踐?我想的法子原好使,隻是錯估了人心。既不能成,那便用別的法子。當時不知老太太是否尚在人世,如今老太太找來了,何必再用那些下下之策?一會子跟我去見外祖母,就說你是來京城找女兒,和林媽媽從前認識,故來投奔,不曾想來見我時,竟認出了香菱就是自己的女兒。你多求求外祖母,也求求姨太太,就說想出錢贖了香菱家去,我和寶玉在一旁替你們說些好話,料想姨太太沒有不答應的。”
寶玉拍手道:“老祖宗和姨媽向來憐老惜貧,知道了這樣的故事,沒有阻礙你們母女兩個迴家團聚的道理,我在旁邊再說幾句好話,姨媽總會給我三分顏麵。不必擔憂薛大哥哥舍不得,尤二姐巴不得香菱離開,有她在,薛大哥哥十有八、九都聽的。”
封氏和香菱已是六神無主,聽了黛玉和寶玉的話,無有不應。
可巧,賈母打發人來問道:“老太太說,姑娘屋裏有人哭,發生什麽事情了?老太太擔心得不得了,偏生雪下得大,不得過來親看。”
寶玉眼睛一亮,和黛玉相視一笑,道:“是出了一件事,這就去迴老祖宗。”
說完,寶玉一麵叫人去請薛姨媽母女,一麵帶著封氏母女兩個去上房,見賈母麵露詫異之色,他跑到賈母跟前,道:“老祖宗,真真是遇見了一件千古未聞萬世難見的故事,哭聲驚擾了老祖宗,還請老祖宗千萬別怪罪。”
賈母攬著他在懷裏,問道:“遇見什麽故事?哭得那樣厲害,隔著兩重門窗,我都聽見了。香菱這是怎麽了
?哭得眼睛紅腫成這樣?這位老人家是誰?頭一迴見。”賈母向來養尊處優,封氏卻是吃盡了苦頭,又十分操勞,原本封氏比賈母小十來歲,瞧著倒比賈母大上十來歲,因而賈母見到封氏便口唿老人家,又忙叫人給她看座。
香菱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泣道:“老太太,這是我娘!”
賈母驚訝道:“什麽?香菱,你說這位老人家是你娘?怎麽迴事?怎麽你娘找來了?”她記得自己初見香菱,亦覺標致,問她時說不記得家鄉父母了。
封氏亦跪倒在女兒身邊,按照黛玉先前的囑咐道:“迴老夫人的話,我苦命的女兒十四五年前就叫人拐了去,找了十幾年,找不見。本來以為我這一輩子都找不到她了,偶然有一迴聽路人閑說兩句,有人在金陵買了一個眉心生有一顆胭脂痣的丫頭進了京城,我一路找過來,原想找同鄉幫忙,就跟同鄉給縣主大人請安,想求縣主大人,誰知才進門就認出了女兒。”
想到這些年來思念女兒之情,想到女兒顛沛流離吃的苦頭,封氏淚流滿麵,說到後來的時候,竟是泣不成聲,滿室唯聞嗚咽之聲。
賈母奇道:“竟這樣巧?”
寶玉歎了一口氣,道:“更巧的還有呢,等姨媽和寶姐姐來了才好說。”
一語未了,薛姨媽攜著寶釵進來,惜春想來是得了消息,強拉著探春一起跟過來,連同屋裏原先在座的王夫人、李紈和鳳姐,擠擠挨挨一屋子的人,都好奇地望著封氏和香菱。
惜春道:“才聽說香菱的娘找來了,怎麽迴事?快說來我聽聽。”
她是姊妹中除了寶玉外,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心裏十分同情香菱的遭遇,雖不知寶玉和黛玉為何在此時就叫人知道封氏找來,但是肯定有他們的用意。
寶玉親自開口,將甄士隱接濟賈雨村趕考、女兒被拐、家道中落、賈雨村納妾、爾後忘恩負義不通知封氏關於英蓮下落等事娓娓道來,偶有封氏從中補充幾句,愈加驚心動魄,最後跪倒在薛姨媽跟前,含淚道:“英蓮已經跟我說了,她在夫人小姐身邊才過了幾年安穩日子,我心裏感激得不得了,恨不能當牛做馬地服侍夫人小姐。”
薛姨媽和寶釵震驚不已,寶釵自然沒開口,薛姨媽忙叫丫鬟攙扶封氏起來,道:“你們母女兩個團聚,原是一樁喜事,快別這麽說。”
封氏不肯起,泣道:“求夫人憐憫,允我贖了英蓮家去,我把所有的錢都帶進京城了,放在林妹子家裏,我這就去拿,
錢不夠,我再找人借去。不瞞夫人說,我們家也曾是鄉紳人家,當地望族,雖然如今已經敗落到了一無所有的境地,但是實在不忍女兒繼續為奴為婢。”
薛姨媽不知所措,誰能想到到自己家裏六七年的香菱忽然有家人找來?而且香菱已是薛蟠之妾,早就過了明路,離去又成何體統?
寶釵意欲說女子該當從一而終,想到自己是閨閣女兒,強自忍下沒有開口。
寶玉卻道:“姨媽竟是允了她們罷,好不可憐見的,找了十幾年才找到,拆散人家母女親人到底憂傷天和。而且姨媽和寶姐姐住在府裏,怕是不知外麵的事情,茗煙在外頭聽說了一件事,就是尤二姐的娘怕香菱從寶姐姐身邊搬迴家去,正打算叫二姐勸薛大哥哥打發香菱出去,她娘更是給香菱物色了一個潑皮無賴,認為香菱嫁了人就再也迴不去了。”
到底顧忌王夫人和薛家的顏麵,寶玉沒說那潑皮無賴乃是尤二姐嫌棄不要的未婚夫。
聽得賈母拍案道:“這是什麽樣的人,如此狠心,皆因不是自己女兒,就這樣作踐人不成?我道尤二姐是個好的,沒想到竟心裏藏奸,倒妒忌起香菱來。姨太太,我也說一句,與其等著她們調唆蟠兒生事,不如此時就放了香菱家去,也算是積德了。”
薛姨媽忖度再三,道:“老太太的話,自然沒有錯,隻是老太太也知道我那個孽障,三不五時地改主意,我就怕這會子他舍得香菱了,明兒想起來又和我鬧。”
言下之意,卻是不想放香菱離去。
香菱和封氏聽了,心中一涼。
寶玉皺眉道:“難道姨媽就等著大哥哥被人調唆著將香菱許給潑皮無賴才是好事?那潑皮無賴我聽了都覺惡心。不管怎麽說,香菱陪著姨媽寶姐姐這麽些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會子她娘千辛萬苦地找來了隻想帶女兒迴鄉,姨媽不放她走,等衙門出麵不成?我聽說,凡是被拐賣的女孩子,無論賣身與否,都可隨父母迴鄉,恢複原籍,從前的都不作數。”
黛玉暗暗叫好,沒想到寶玉提起這件事來,薛蟠喝命豪奴打死馮淵,若是香菱一事請衙門出麵,隻怕就會翻起這件舊案,都落不了好。
薛姨媽臉色一變,看向王夫人。
王夫人想了想,開口道:“寶玉說得有理,香菱是個苦孩子,娘兒倆好容易團聚,叫她們分開確與人情世俗不和,也不能再由著蟠兒胡鬧了。妹妹就放了香菱家去罷,咱們這樣的人家不缺人使喚,明兒蟠兒想起來,
就再給蟠兒挑個好的放在屋裏。”
眾人素日憐愛香菱的為人,今見她眼睛腫得桃兒一般,滿臉淚痕,都紛紛開口相勸,尤其惜春言語尖利,叫人覺得不放她們母女團聚就是罪大惡極。
薛姨媽無奈,打發人跟薛蟠說一聲,隻說香菱的家人千裏迢迢地找來了,想贖她家去。
尤二姐在一旁陪薛蟠吃酒,不忍香菱這麽一個溫柔標致人嫁給張華這等人物,尚不曾對薛蟠提起自己母親做媒之事,隻是又怕違背母親之意,聞得這樣的消息正中下懷,忙對薛蟠道:“大爺就放香菱妹子家去罷,我陪著大爺豈不好?留著終究沒什麽意思,隻刺人的心。”
薛蟠正在興頭,揮手對來人道:“沒聽見你們奶奶說的話?橫豎香菱我已經給了妹妹使喚,就由著媽和妹妹做主,直接打發了事。”
迴去稟告薛姨媽等,封氏和香菱眼裏露出一絲喜色。
薛姨媽聽完,歎息一聲,道:“既這麽著,甄老夫人就帶香菱迴家罷,我叫人給香菱收拾東西,並把賣身契找出來一並帶走。她跟了我這麽些年,我心裏也疼她,你們就別再提贖身銀子的事兒了,我們家不缺這幾兩銀子的花費。”
封氏拉著香菱跪下就磕頭,滿口都是感激之語,寶玉等暗鬆一口氣。
賈母讚道:“姨太太仁善厚道,著實是香菱的福氣。香菱娘兒倆無家無業,家裏也沒旁人了,不管是迴鄉還是留在京城,以後日子肯定不大好過,有了姨太太讓香菱帶走的衣裳簪環,想來就好過些了。姨太太如此大方,我豈能小氣?鴛鴦,你拿五十兩銀子出來,給香菱母女兩個,或是做盤纏,或是賃房舍,是我一點心意,別嫌少。”
封氏心裏愈加感激,含淚道:“哪裏能嫌棄?謝都謝不過來。其實,能帶英蓮走已經是天大的喜事了,別無所求。是我的英蓮遇到好人家了,不僅不要贖身的銀子,還這樣待我們。”
賈母和藹地道:“香菱是個極好的丫頭,家裏都喜歡她,我從前就說她生得和尋常人不同,原來竟是姑蘇望族的小姐,可見是有本而來的。你們母女兩個如今團聚,也算得上是苦盡甘來了,以後就好好地過日子。”
封氏連連稱是,道:“老夫人放心,若我們娘兒倆留在京城,將來再過來給老夫人和夫人小姐公子們請安磕頭。”
說話間,鴛鴦已取了五十兩銀子出來,遞給封氏。
封氏和鴛鴦推辭再三不過,方千恩萬謝地收了,以備日後衣食之
用。
見賈母如此,薛姨媽額外給了五十兩銀子,王夫人也賞了二十兩,餘者鳳紈寶黛鴛襲等也都給了些,或是十兩、八兩,或是三兩、五兩。
封氏和香菱磕了頭,大包小包地出了榮國府,迴到林濤家裏,母女兩個又是好一番痛哭,此次卻是喜極而泣,再不用天各一方了。哭完,又央求林濤家的幫忙,先在附近賃一處房舍暫住,然後再給香菱恢複原籍,改迴甄英蓮。
卻說賈母等她們母女走後,吩咐王夫人道:“年底等你老爺迴來,跟他說一聲,遠著賈雨村一些,對待甄老爺這樣的恩人之家尚且如此,何況咱們家?指不定將來也對咱們家做出忘恩負義之舉呢。”又叮囑鳳姐迴去提醒邢夫人,叫她勸說賈赦,不可與賈雨村多來往。
王夫人和鳳姐齊聲應是。
寶玉最是歡喜,等人散後,和惜春同去黛玉房中,手舞足蹈地對黛玉道:“費了這幾個月工夫,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
黛玉含笑道:“都是你的功勞。今兒在外祖母跟前,若缺了你,事情可就沒有這麽順利了。我本想著,尤老娘聽了閑話,攛掇尤二姐,尤二姐調唆薛大爺,薛大爺做主打發香菱,薛姨媽和寶姐姐不允時,咱們尋個對他們有利的人開口要人,勢必順水推舟而為,誰承想尤老娘的心思竟是那般,果然人心最是難測,以後出主意做事也得多方考量才行。”
惜春不解,忙問詳細,感歎道:“這麽說來,尤老娘是最壞的,尤二姐今兒在薛大爺跟前勸那麽兩句話,比之母妹,也算有點兒良善。”
提及尤三姐,寶玉和黛玉都沒放在心上,誰知次日聽說尤三姐還俗了。
寶玉救了香菱後,自以為得了樂趣,越發有興致關心這些事,忙叫茗煙去打聽尤三姐還俗的根由,得知尤三姐正在家中痛罵水月庵汙穢醃臢,說那裏的老尼姑竟叫她陪大家子的公子哥兒喝酒,將她當米分頭取樂,好容易才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