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索科夫如此堅持自己的意見,彼得羅夫也隻能點點頭,無奈地說:“好吧,索科夫將軍,就說說您的想法吧,我看是否可以將其改編為電影劇本。”
索科夫昨晚看完《攻克柏林》的劇本後,心裏就在琢磨,是否應該讓《兵臨城下》提前麵世?如今既然彼得羅夫願意聽自己談新劇本的構想,他就索性把《兵臨城下》的故事設定和劇情,向對方講述一遍。
大家都知道,《兵臨城下》是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編劇並執導,由裘德·洛、埃德·哈裏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華夏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的傳奇狙擊手瓦西裏·紮伊采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既然這部電影不是俄羅斯拍攝的,那麽劇情裏就有很多抹黑和歪曲事實的內容,在這個時代是絕對的禁忌。因此索科夫向彼得羅夫講述這個劇本的時候,在一些細節上進行了調整。
比如說,包括瓦西裏在內的新兵坐渡船渡過伏爾加河時,遭到了敵機的轟炸和掃射,一些被嚇破膽的新兵紛紛跳水逃生,然後被船上的政工人員開槍射殺的劇情,被索科夫改成了搭乘新兵的渡船,在渡河時遭到了敵機的空襲,渡船不幸被炸沉了,但幸存下來的戰士們還是憑借自己頑強的意誌,遊到了對岸。
第二個要修改的地方,由於沒有足夠的武器彈藥,剛登上右岸的新兵們,隻能一人拿沒有子彈的步槍,而另外一人拿五發子彈,向盤踞在斯大林格勒火車站裏的敵人發起衝鋒。進攻失敗之後,退迴的新兵被督戰隊的機槍係數射殺,隻有瓦西裏躲在“少先隊員與鱷魚”的噴泉內,才逃過一劫。
索科夫在講述時,如實地說明了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提供給新兵,但新兵們發起進攻時,並不是一人拿沒有子彈的步槍,另一人拿著五發子彈。而是改成了兩人一支槍,其中一人拿著上了膛的步槍衝鋒,而另外一人則舉著工兵鏟或者手榴彈,義無反顧地朝著敵人陣地發起衝鋒。
之所以會出現戰士舉著工兵鏟或手榴彈衝鋒的鏡頭,這不是索科夫的心血來潮,而是他後世在蘇聯衛國的戰爭電影中,見過類似的場景,他不過把那些電影裏的鏡頭搬運過來而已。
說完瓦西裏在戰場上,憑借五發子彈,準確地狙殺了五名德國兵之後,其餘的內容基本就是瓦西裏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真實表現。
索科夫剛開始講述時,彼得羅夫還有些不以為然,但隨著故事的深入,他漸漸來了興趣,甚至還掏出筆記本開始記錄。這時愛森斯坦走過來,找他商量事情,見到索科夫正在給彼得羅夫講述什麽,便忍不住好奇地問:“米沙,你在給彼得羅夫同誌講什麽?”
“謝爾蓋,別打岔。”彼得羅夫連忙從愛森斯坦擺擺手,說道:“索科夫將軍正在向我講述他所構思的一個劇本,有什麽事情待會兒再說。”
愛森斯坦聽後有些詫異地說:“哦,真是沒想到,米沙還會寫劇本。”
“我就是瞎編的。”索科夫嗬嗬地笑著說道:“謝爾蓋,既然你來了,不妨也坐下聽聽,看我所構思的故事,是否有改編為劇本的可能得。”
愛森斯坦點點頭,挨著彼得羅夫坐下,靜靜地聽索科夫講述他心目中的劇本。
等索科夫說完之後,愛森斯坦和彼得羅夫兩人對視一眼後,都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出了震驚的表情。“米沙,”愛森斯坦把目光重新轉向索科夫時,試探地問:“這就是你所構思的劇本?”
“沒錯,謝爾蓋,這就是我構思的劇本。”索科夫對兩人說道:“你們所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從宏觀方麵來介紹這場戰役,而我的劇本是以一個小人物的角度,來評述這場可以被稱為二戰轉折點的殘酷戰役。”
“二戰轉折點?”聽到索科夫說出的這個詞,彼得羅夫吃驚地瞪大了眼睛:“索科夫將軍,真是沒想到,您居然用這樣的詞語來評價這場戰役。”
“難道有什麽不對嗎?”
聽到索科夫的這個問題,彼得羅夫沉默了片刻,隨後開口說道:“我一直以來,都認為二戰的轉折點,應該是庫爾斯克大會戰。沒想到你卻認為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導演同誌,”索科夫等彼得羅夫說完之後,開口說道:“我之所以將斯大林格勒戰役稱為二戰的轉折點,是因為我們在這裏打敗德國人之後,衛國戰爭就從最初的戰略退卻階段,變成了戰略相持階段。而把庫爾斯克大會戰稱為二戰的轉折點,也不算有錯,畢竟在這次戰役過後,我軍由戰略相持階段變成了戰略進攻階段。”
彼得羅夫聽索科夫這麽說,扭頭望向愛森斯坦,笑著說:“謝爾蓋,索科夫將軍不愧是我軍的優秀將領,說起來軍事來是頭頭是道。戰略退卻、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這樣的新名詞,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我也是。”愛森斯坦點著頭說:“我也是第一次聽到。”
“索科夫將軍,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彼得羅夫說道。
“請說吧,導演同誌,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你剛剛提到了瓦西裏大樓,瓦西裏和22名指戰員在那裏擋住了德國人58天的圍攻。”彼得羅夫望著索科夫問道:“他們真的如此厲害嗎?”
索科夫聽完這個問題,頓時沉默了。過了許久,他終於開口說道:“兩位導演同誌,這裏沒有外人,我就對你們說實話吧。23個人是打完之後剩下的,實際上死在這個樓內外的指戰員多達一個半團,活下來的戰士來自23個互相沒有任何關係的連隊,其中絕大多數甚至不屬於一個營,之所以叫做瓦西裏大樓,是因為在裏麵負責指揮的是瓦西裏。我曾經私下問過瓦西裏,他也不知道衝出去與敵人搏鬥的指戰員有多少,堅守大樓的兩個月時間裏,他們的給養幾乎全部來自於雙方這些戰死的官兵。”
索科夫此話一出,室內頓時變得安靜了下來。愛森斯坦吃驚地問:“米沙,你說得都是真的嗎?為什麽和我們所看到的戰報不一樣呢?”
“這是宣傳的需要。”索科夫輕輕地歎口氣,繼續說道:“絕大多數衝出去的指戰員,都埋葬在瓦西裏大樓周圍的廢墟裏,戰後清理廢墟的時候,絕大多數是不分敵我的碎屍,完整的隻有幾百具。至於在瓦西裏大樓附近傷亡了多少人,到目前為止,都沒法統計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其實瓦西裏大樓之所以能堅持那麽長的時間,是因為我軍的殘餘部隊,仍然控製著周圍包括麵粉廠大樓在內的幾座建築,隨時可以對瓦西裏大樓進行支援,所以德國人進攻的不僅僅是一座樓房,而是一整片的防禦支撐點。”
彼得羅夫和愛森斯坦兩人聽完索科夫的話,臉上露出了恍然的表情。別看他們沒有上戰場的機會,但在寫《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劇本時,他們還是接觸了不少參與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軍人,了解到了一些內幕。因此,在聽完索科夫的這番話之後,他們雖然感到吃驚,但也沒有盲目地跳出來指責索科夫是在胡說八道。
“弗拉基米爾,你怎麽看?”愛森斯坦望著彼得羅夫問道:“你覺得米沙所說的故事,能否改編為電影劇本?”
“我看可以。”彼得羅夫非常爽快地說道:“而且可以趁著我們這裏的拍攝的機會,順便把這個劇本也拍了。”
“弗拉基米爾,我在想一件事。”愛森斯坦見彼得羅夫非常爽快地同意將索科夫講的故事,改編為電影劇本,臉上也露出了輕鬆的表情:“如果這兩部電影同時拍出來,你說說,有沒有機會在全世界上映?”
“在我們國內和歐洲那些被我們控製的國家上映,我覺得問題不大。”彼得羅夫說道:“但要在歐美控製的區域內上映,恐怕就沒有那麽容易了。光是在翻譯這一點上,就能導致我們的電影無法上映。”
“哎,這倒是一個大問題。”彼得羅夫苦笑著說:“要是有一種能全世界通用的語言,那麽我們的電影在國外上映,應該就沒有什麽大問題了。”
索科夫聽彼得羅夫說到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時,立即想起了後世被吹噓過一段時間的“世界語”。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學不好英語的人,杜撰了一種語言,美其名曰地稱其為“世界語”,還大言不慚地說:“最遲到2000年,全世界使用世界語的人數,就會超過四十億人,達到全球總人數的80%。”
但其實這種杜撰出來的語言,就隻是一小撮人自娛自樂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國家為其背書,承認它的合法性。就算到了21世紀20年代,這種曾經一度被吹噓得天花亂墜的語言,知道的人依舊非常有限,更別說去使用它了。
“米沙。”索科夫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忽然聽到愛森斯坦在叫自己,連忙抬頭望向對方。愛森斯坦望著索科夫問道:“你在想什麽?”
索科夫自然不會告訴對方,說自己在想後世一種被吹噓得天花亂墜的語言,就算說出來,也會被對方當成神經病。畢竟一種人為杜撰出來的語言,不被任何國家認可,那就根本沒有多大的流通空間。除非你是閑得蛋疼,學來打發時間還行,要以為這種語言真的能發展到全球80%的人使用,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謝爾蓋,我在想,如果我所說的故事,真的能改編為電影劇本,應該找什麽人來演瓦西裏這個角色。”
愛森斯坦聽後哈哈大笑,隨即扭頭對彼得羅夫說:“弗拉基米爾,真是沒想到,米沙居然還是一個急性子。我們還在討論這個故事是否可以改編為劇本時,他已經在考慮,該由誰來扮演這部電影裏的主要角色。”
“索科夫將軍,”彼得羅夫笑過之後,表情嚴肅地問索科夫:“我想問問,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狙擊手瓦西裏·紮伊采夫,他還活著嗎?”
“活著,活著。”索科夫使勁地點點頭,用肯定的語氣說:“去年我還成立了一個狙擊手學校,請他和另外兩名狙擊手,來擔任教官呢。”
索科夫說完這話,忽然想起自己真是糊塗,居然把另外兩名狙擊手忘記了。他抬手在自己的額頭上拍了一巴掌,懊惱地說:“糊塗,糊塗,真是太糊塗了,居然把這麽重要的事情都忘記了。”
愛森斯坦和彼得羅夫對視一眼後,重新把目光轉向了索科夫,好奇地問:“米沙,你怎麽了?”
“我剛剛說,我去年組建了一個狙擊手學校,請了瓦西裏和另外兩名狙擊手來擔任教官。”索科夫向兩人解釋說:“其實另外兩名狙擊手的名氣,一點都不比瓦西裏差。”
聽索科夫這麽說,兩人頓時來了興趣:“不知另外兩名狙擊手是誰啊?”
“一名是女狙擊手,全名是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索科夫說道:“她曾狙殺309名德軍,其中包括36名德軍狙擊手,被授予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和金星獎章,並被稱為‘狙擊女王’。”
“嗯,我聽說過她。”彼得羅夫點著頭說:“她參加了摩爾多瓦的保衛戰,保衛過敖德薩、克裏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後來因為負傷,而被送到了莫斯科。傷勢痊愈後,曾經隨我國的青年代表團前往美國訪問,唿籲盟國早日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我們所承受的壓力。”
說到這裏,他望著索科夫有些迫切地問:“索科夫將軍,你打算以她的經曆,再拍一部電影嗎?”
“是的,導演同誌。”索科夫給了對方一個肯定的迴答。
“那你打算給這部電影取個什麽名字呢?”
“就叫《女狙擊手》如何?”
“我看可以。”彼得羅夫同意了索科夫的說法之後,繼續往下問:“那關於瓦西裏的那部電影,你又準備給它取個什麽名字呢?”
想到後世現成的名字,索科夫覺得不用白不用,便很幹脆地迴答說:“《兵臨城下》。”
聽完索科夫取的兩部電影名字,彼得羅夫緩緩地點點頭,說道:“不錯不錯,我覺得你所說的這兩個名字都不錯。假如劇本改編能通過審核的話,就采用你的這兩個名字。”
索科夫昨晚看完《攻克柏林》的劇本後,心裏就在琢磨,是否應該讓《兵臨城下》提前麵世?如今既然彼得羅夫願意聽自己談新劇本的構想,他就索性把《兵臨城下》的故事設定和劇情,向對方講述一遍。
大家都知道,《兵臨城下》是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編劇並執導,由裘德·洛、埃德·哈裏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華夏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的傳奇狙擊手瓦西裏·紮伊采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既然這部電影不是俄羅斯拍攝的,那麽劇情裏就有很多抹黑和歪曲事實的內容,在這個時代是絕對的禁忌。因此索科夫向彼得羅夫講述這個劇本的時候,在一些細節上進行了調整。
比如說,包括瓦西裏在內的新兵坐渡船渡過伏爾加河時,遭到了敵機的轟炸和掃射,一些被嚇破膽的新兵紛紛跳水逃生,然後被船上的政工人員開槍射殺的劇情,被索科夫改成了搭乘新兵的渡船,在渡河時遭到了敵機的空襲,渡船不幸被炸沉了,但幸存下來的戰士們還是憑借自己頑強的意誌,遊到了對岸。
第二個要修改的地方,由於沒有足夠的武器彈藥,剛登上右岸的新兵們,隻能一人拿沒有子彈的步槍,而另外一人拿五發子彈,向盤踞在斯大林格勒火車站裏的敵人發起衝鋒。進攻失敗之後,退迴的新兵被督戰隊的機槍係數射殺,隻有瓦西裏躲在“少先隊員與鱷魚”的噴泉內,才逃過一劫。
索科夫在講述時,如實地說明了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提供給新兵,但新兵們發起進攻時,並不是一人拿沒有子彈的步槍,另一人拿著五發子彈。而是改成了兩人一支槍,其中一人拿著上了膛的步槍衝鋒,而另外一人則舉著工兵鏟或者手榴彈,義無反顧地朝著敵人陣地發起衝鋒。
之所以會出現戰士舉著工兵鏟或手榴彈衝鋒的鏡頭,這不是索科夫的心血來潮,而是他後世在蘇聯衛國的戰爭電影中,見過類似的場景,他不過把那些電影裏的鏡頭搬運過來而已。
說完瓦西裏在戰場上,憑借五發子彈,準確地狙殺了五名德國兵之後,其餘的內容基本就是瓦西裏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真實表現。
索科夫剛開始講述時,彼得羅夫還有些不以為然,但隨著故事的深入,他漸漸來了興趣,甚至還掏出筆記本開始記錄。這時愛森斯坦走過來,找他商量事情,見到索科夫正在給彼得羅夫講述什麽,便忍不住好奇地問:“米沙,你在給彼得羅夫同誌講什麽?”
“謝爾蓋,別打岔。”彼得羅夫連忙從愛森斯坦擺擺手,說道:“索科夫將軍正在向我講述他所構思的一個劇本,有什麽事情待會兒再說。”
愛森斯坦聽後有些詫異地說:“哦,真是沒想到,米沙還會寫劇本。”
“我就是瞎編的。”索科夫嗬嗬地笑著說道:“謝爾蓋,既然你來了,不妨也坐下聽聽,看我所構思的故事,是否有改編為劇本的可能得。”
愛森斯坦點點頭,挨著彼得羅夫坐下,靜靜地聽索科夫講述他心目中的劇本。
等索科夫說完之後,愛森斯坦和彼得羅夫兩人對視一眼後,都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出了震驚的表情。“米沙,”愛森斯坦把目光重新轉向索科夫時,試探地問:“這就是你所構思的劇本?”
“沒錯,謝爾蓋,這就是我構思的劇本。”索科夫對兩人說道:“你們所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從宏觀方麵來介紹這場戰役,而我的劇本是以一個小人物的角度,來評述這場可以被稱為二戰轉折點的殘酷戰役。”
“二戰轉折點?”聽到索科夫說出的這個詞,彼得羅夫吃驚地瞪大了眼睛:“索科夫將軍,真是沒想到,您居然用這樣的詞語來評價這場戰役。”
“難道有什麽不對嗎?”
聽到索科夫的這個問題,彼得羅夫沉默了片刻,隨後開口說道:“我一直以來,都認為二戰的轉折點,應該是庫爾斯克大會戰。沒想到你卻認為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導演同誌,”索科夫等彼得羅夫說完之後,開口說道:“我之所以將斯大林格勒戰役稱為二戰的轉折點,是因為我們在這裏打敗德國人之後,衛國戰爭就從最初的戰略退卻階段,變成了戰略相持階段。而把庫爾斯克大會戰稱為二戰的轉折點,也不算有錯,畢竟在這次戰役過後,我軍由戰略相持階段變成了戰略進攻階段。”
彼得羅夫聽索科夫這麽說,扭頭望向愛森斯坦,笑著說:“謝爾蓋,索科夫將軍不愧是我軍的優秀將領,說起來軍事來是頭頭是道。戰略退卻、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這樣的新名詞,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我也是。”愛森斯坦點著頭說:“我也是第一次聽到。”
“索科夫將軍,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彼得羅夫說道。
“請說吧,導演同誌,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你剛剛提到了瓦西裏大樓,瓦西裏和22名指戰員在那裏擋住了德國人58天的圍攻。”彼得羅夫望著索科夫問道:“他們真的如此厲害嗎?”
索科夫聽完這個問題,頓時沉默了。過了許久,他終於開口說道:“兩位導演同誌,這裏沒有外人,我就對你們說實話吧。23個人是打完之後剩下的,實際上死在這個樓內外的指戰員多達一個半團,活下來的戰士來自23個互相沒有任何關係的連隊,其中絕大多數甚至不屬於一個營,之所以叫做瓦西裏大樓,是因為在裏麵負責指揮的是瓦西裏。我曾經私下問過瓦西裏,他也不知道衝出去與敵人搏鬥的指戰員有多少,堅守大樓的兩個月時間裏,他們的給養幾乎全部來自於雙方這些戰死的官兵。”
索科夫此話一出,室內頓時變得安靜了下來。愛森斯坦吃驚地問:“米沙,你說得都是真的嗎?為什麽和我們所看到的戰報不一樣呢?”
“這是宣傳的需要。”索科夫輕輕地歎口氣,繼續說道:“絕大多數衝出去的指戰員,都埋葬在瓦西裏大樓周圍的廢墟裏,戰後清理廢墟的時候,絕大多數是不分敵我的碎屍,完整的隻有幾百具。至於在瓦西裏大樓附近傷亡了多少人,到目前為止,都沒法統計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其實瓦西裏大樓之所以能堅持那麽長的時間,是因為我軍的殘餘部隊,仍然控製著周圍包括麵粉廠大樓在內的幾座建築,隨時可以對瓦西裏大樓進行支援,所以德國人進攻的不僅僅是一座樓房,而是一整片的防禦支撐點。”
彼得羅夫和愛森斯坦兩人聽完索科夫的話,臉上露出了恍然的表情。別看他們沒有上戰場的機會,但在寫《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劇本時,他們還是接觸了不少參與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軍人,了解到了一些內幕。因此,在聽完索科夫的這番話之後,他們雖然感到吃驚,但也沒有盲目地跳出來指責索科夫是在胡說八道。
“弗拉基米爾,你怎麽看?”愛森斯坦望著彼得羅夫問道:“你覺得米沙所說的故事,能否改編為電影劇本?”
“我看可以。”彼得羅夫非常爽快地說道:“而且可以趁著我們這裏的拍攝的機會,順便把這個劇本也拍了。”
“弗拉基米爾,我在想一件事。”愛森斯坦見彼得羅夫非常爽快地同意將索科夫講的故事,改編為電影劇本,臉上也露出了輕鬆的表情:“如果這兩部電影同時拍出來,你說說,有沒有機會在全世界上映?”
“在我們國內和歐洲那些被我們控製的國家上映,我覺得問題不大。”彼得羅夫說道:“但要在歐美控製的區域內上映,恐怕就沒有那麽容易了。光是在翻譯這一點上,就能導致我們的電影無法上映。”
“哎,這倒是一個大問題。”彼得羅夫苦笑著說:“要是有一種能全世界通用的語言,那麽我們的電影在國外上映,應該就沒有什麽大問題了。”
索科夫聽彼得羅夫說到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時,立即想起了後世被吹噓過一段時間的“世界語”。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學不好英語的人,杜撰了一種語言,美其名曰地稱其為“世界語”,還大言不慚地說:“最遲到2000年,全世界使用世界語的人數,就會超過四十億人,達到全球總人數的80%。”
但其實這種杜撰出來的語言,就隻是一小撮人自娛自樂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國家為其背書,承認它的合法性。就算到了21世紀20年代,這種曾經一度被吹噓得天花亂墜的語言,知道的人依舊非常有限,更別說去使用它了。
“米沙。”索科夫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忽然聽到愛森斯坦在叫自己,連忙抬頭望向對方。愛森斯坦望著索科夫問道:“你在想什麽?”
索科夫自然不會告訴對方,說自己在想後世一種被吹噓得天花亂墜的語言,就算說出來,也會被對方當成神經病。畢竟一種人為杜撰出來的語言,不被任何國家認可,那就根本沒有多大的流通空間。除非你是閑得蛋疼,學來打發時間還行,要以為這種語言真的能發展到全球80%的人使用,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謝爾蓋,我在想,如果我所說的故事,真的能改編為電影劇本,應該找什麽人來演瓦西裏這個角色。”
愛森斯坦聽後哈哈大笑,隨即扭頭對彼得羅夫說:“弗拉基米爾,真是沒想到,米沙居然還是一個急性子。我們還在討論這個故事是否可以改編為劇本時,他已經在考慮,該由誰來扮演這部電影裏的主要角色。”
“索科夫將軍,”彼得羅夫笑過之後,表情嚴肅地問索科夫:“我想問問,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狙擊手瓦西裏·紮伊采夫,他還活著嗎?”
“活著,活著。”索科夫使勁地點點頭,用肯定的語氣說:“去年我還成立了一個狙擊手學校,請他和另外兩名狙擊手,來擔任教官呢。”
索科夫說完這話,忽然想起自己真是糊塗,居然把另外兩名狙擊手忘記了。他抬手在自己的額頭上拍了一巴掌,懊惱地說:“糊塗,糊塗,真是太糊塗了,居然把這麽重要的事情都忘記了。”
愛森斯坦和彼得羅夫對視一眼後,重新把目光轉向了索科夫,好奇地問:“米沙,你怎麽了?”
“我剛剛說,我去年組建了一個狙擊手學校,請了瓦西裏和另外兩名狙擊手來擔任教官。”索科夫向兩人解釋說:“其實另外兩名狙擊手的名氣,一點都不比瓦西裏差。”
聽索科夫這麽說,兩人頓時來了興趣:“不知另外兩名狙擊手是誰啊?”
“一名是女狙擊手,全名是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索科夫說道:“她曾狙殺309名德軍,其中包括36名德軍狙擊手,被授予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和金星獎章,並被稱為‘狙擊女王’。”
“嗯,我聽說過她。”彼得羅夫點著頭說:“她參加了摩爾多瓦的保衛戰,保衛過敖德薩、克裏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後來因為負傷,而被送到了莫斯科。傷勢痊愈後,曾經隨我國的青年代表團前往美國訪問,唿籲盟國早日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我們所承受的壓力。”
說到這裏,他望著索科夫有些迫切地問:“索科夫將軍,你打算以她的經曆,再拍一部電影嗎?”
“是的,導演同誌。”索科夫給了對方一個肯定的迴答。
“那你打算給這部電影取個什麽名字呢?”
“就叫《女狙擊手》如何?”
“我看可以。”彼得羅夫同意了索科夫的說法之後,繼續往下問:“那關於瓦西裏的那部電影,你又準備給它取個什麽名字呢?”
想到後世現成的名字,索科夫覺得不用白不用,便很幹脆地迴答說:“《兵臨城下》。”
聽完索科夫取的兩部電影名字,彼得羅夫緩緩地點點頭,說道:“不錯不錯,我覺得你所說的這兩個名字都不錯。假如劇本改編能通過審核的話,就采用你的這兩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