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參觀團一行人上了大巴,去天堂山旅遊風景區,也就是原來的天堂山水利工程,這是老幹局為他們安排的第二站。剛一上車,導遊就給離退休的老同誌發了一本《天堂山風光》的畫冊,李國梁看到畫冊的首頁竟是心儀寫的一篇《天堂山水》的散文,讀起來是那麽熟悉和親切:
天堂山水
心儀
曾有哲人說過:沒到過大海是人生的一種遺憾。我想:沒去過大山又何嚐不是人生的一種遺憾?至若山水相間,那更是一種神仙般的境界了。
懷著一段鄉情,一種莫然的衝動,我們去了那“遠在深閨人未識”的湘南天堂山。
一進天堂湖,映入眼簾的先是那煙波浩渺的綠水,被綠水圈住的是一座座星羅棋布的山巒。細心數一下,竟有二十幾座。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小島更為合適。在清粼粼的湖水裏麵,倒映著綠傘般的鬆樹的葉子,桃花般紅潤的煙霞,縹緲得像羽紗般輕浮的藍天,山嵐疊翠,天光水影,使人的心情舒展到極致。
天堂湖的源頭是兩澗溪水,它們從蒲竹瑤民的天堂山下來,流過濃密的樹叢,帶著清爽的、濃鬱的、恬淡的各色花香,匯集湖中,使整個湖麵都生發出一股醉人的芬芳。隻是那太密的樹蔭,把湖水染成了墨綠,分不清樹色和水色。
在湖中泛舟,流動的不再是水,而是那光,那光是綠色的,綠的浪花,綠的漣漪。一圈碧水,一圈圈地蕩大,到山的岸邊,又折轉迴來,一來一去,舟中人仿佛又迴到兒時的搖籃,那樣愜意,那樣坦然。更有那汽艇,像離弦的箭在湖上飛馳,留下兩條雪白的浪花。在這天地之間,現代科技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和美妙,皆為遊人盡賞。寨子嶺座落在天堂湖中央,它是眾多小島中的老大,模樣和位置極像洞庭湖的君山,島上樹木蔥籠,遮天敝日。我們來時,正趕上水霧,隱隱約約,飄飄散散,人行其中,被它弄得迷迷蒙蒙,看不見遠處的景色。僅有那林中彌漫著的各種植物的香氣,沁人心脾,淡淡的,一絲絲,你深深地吸它一口,那清爽從肺腑透到腳底。山裏的野花和藤蘿遍地都是,它們無拘無束,輕鬆自然地生長著,不用憂慮人為的剪枝摘蕾,傷筋動骨,除了遊人,很少有人來欣賞它們,如果拿它們與城裏公園的花木去比較,你會領悟到:大千世界,欣賞與被欣賞之間,是需要付出無限代價的。“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歸宿,這就是自然。。。。。。
“天下名山僧占多。”寨子嶺也不例外,在枝柯掩映的半山中,有一寺庵,也許是現代人厭倦了每天飽餐酒肉的緣故,來寺廟就餐的人比拜佛的還多,素菜齋飯,順口順心,竟有超然出塵的感覺。甚有文人墨客,借此留宿,在沒有了漣漪,沒有了水響的夜晚,享受著湖的溫存,湖的馨香。在這裏,你可以聽到關於天堂山很多很多的傳說,像“曾公亭”、“黃帝洞”、“公主廟”、“謝仙岩”。。。。。。究竟是傳說中的神仙造就了這一方山水?還是這靈秀的山水孕育出了神仙?歲月千年,今人恐怕很難得尋根問底了。
霧過天晴,拾級而上,一條小路牽引著直上山頂,小路上鋪滿了老的鬆樹和杉樹的葉子,軟綿綿如走地毯。在山頂極目遠眺,你可以看到天堂山那座座峰巒隆起的山梁,凹凸的脊骨,重重疊疊,曲折綿延。往下看,天堂湖就像一個碩大的銀瓶,大小島嶼就是鑲嵌在瓶中的翡翠,碧綠晶瑩,閃爍明亮,湖中浩浩淼淼,雲水蒼茫,心底裏不由得泛起一種“日月正當頭,乾坤都到眼。”的感慨。水天一色,風景怡人,相比之下,不論誰的攝影技巧有多高,導演的角度有多精靈,總是拍不出這一山一水的風姿綽約,幽邃翠微,以及身臨其境的真情實感,這就是我們藝術的局限了,就像手中這支苯拙的筆。
天堂山水,果真是山水中的天堂麽?若此,做天上神仙,還有誘惑麽?
二十六年了,令自己魂牽夢縈的,他覺得還沒有心儀的這番享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我們民族的古訓,也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當那位退伍八年,如今擔任天堂上風景區總經理的老兵,得知他就是當年工程的總指揮時,向他致敬的卻是一個軍禮,李國梁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切,一種足以自豪的,發自心底的快樂,在微笑中展示出來。
天堂山水
心儀
曾有哲人說過:沒到過大海是人生的一種遺憾。我想:沒去過大山又何嚐不是人生的一種遺憾?至若山水相間,那更是一種神仙般的境界了。
懷著一段鄉情,一種莫然的衝動,我們去了那“遠在深閨人未識”的湘南天堂山。
一進天堂湖,映入眼簾的先是那煙波浩渺的綠水,被綠水圈住的是一座座星羅棋布的山巒。細心數一下,竟有二十幾座。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小島更為合適。在清粼粼的湖水裏麵,倒映著綠傘般的鬆樹的葉子,桃花般紅潤的煙霞,縹緲得像羽紗般輕浮的藍天,山嵐疊翠,天光水影,使人的心情舒展到極致。
天堂湖的源頭是兩澗溪水,它們從蒲竹瑤民的天堂山下來,流過濃密的樹叢,帶著清爽的、濃鬱的、恬淡的各色花香,匯集湖中,使整個湖麵都生發出一股醉人的芬芳。隻是那太密的樹蔭,把湖水染成了墨綠,分不清樹色和水色。
在湖中泛舟,流動的不再是水,而是那光,那光是綠色的,綠的浪花,綠的漣漪。一圈碧水,一圈圈地蕩大,到山的岸邊,又折轉迴來,一來一去,舟中人仿佛又迴到兒時的搖籃,那樣愜意,那樣坦然。更有那汽艇,像離弦的箭在湖上飛馳,留下兩條雪白的浪花。在這天地之間,現代科技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和美妙,皆為遊人盡賞。寨子嶺座落在天堂湖中央,它是眾多小島中的老大,模樣和位置極像洞庭湖的君山,島上樹木蔥籠,遮天敝日。我們來時,正趕上水霧,隱隱約約,飄飄散散,人行其中,被它弄得迷迷蒙蒙,看不見遠處的景色。僅有那林中彌漫著的各種植物的香氣,沁人心脾,淡淡的,一絲絲,你深深地吸它一口,那清爽從肺腑透到腳底。山裏的野花和藤蘿遍地都是,它們無拘無束,輕鬆自然地生長著,不用憂慮人為的剪枝摘蕾,傷筋動骨,除了遊人,很少有人來欣賞它們,如果拿它們與城裏公園的花木去比較,你會領悟到:大千世界,欣賞與被欣賞之間,是需要付出無限代價的。“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歸宿,這就是自然。。。。。。
“天下名山僧占多。”寨子嶺也不例外,在枝柯掩映的半山中,有一寺庵,也許是現代人厭倦了每天飽餐酒肉的緣故,來寺廟就餐的人比拜佛的還多,素菜齋飯,順口順心,竟有超然出塵的感覺。甚有文人墨客,借此留宿,在沒有了漣漪,沒有了水響的夜晚,享受著湖的溫存,湖的馨香。在這裏,你可以聽到關於天堂山很多很多的傳說,像“曾公亭”、“黃帝洞”、“公主廟”、“謝仙岩”。。。。。。究竟是傳說中的神仙造就了這一方山水?還是這靈秀的山水孕育出了神仙?歲月千年,今人恐怕很難得尋根問底了。
霧過天晴,拾級而上,一條小路牽引著直上山頂,小路上鋪滿了老的鬆樹和杉樹的葉子,軟綿綿如走地毯。在山頂極目遠眺,你可以看到天堂山那座座峰巒隆起的山梁,凹凸的脊骨,重重疊疊,曲折綿延。往下看,天堂湖就像一個碩大的銀瓶,大小島嶼就是鑲嵌在瓶中的翡翠,碧綠晶瑩,閃爍明亮,湖中浩浩淼淼,雲水蒼茫,心底裏不由得泛起一種“日月正當頭,乾坤都到眼。”的感慨。水天一色,風景怡人,相比之下,不論誰的攝影技巧有多高,導演的角度有多精靈,總是拍不出這一山一水的風姿綽約,幽邃翠微,以及身臨其境的真情實感,這就是我們藝術的局限了,就像手中這支苯拙的筆。
天堂山水,果真是山水中的天堂麽?若此,做天上神仙,還有誘惑麽?
二十六年了,令自己魂牽夢縈的,他覺得還沒有心儀的這番享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我們民族的古訓,也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當那位退伍八年,如今擔任天堂上風景區總經理的老兵,得知他就是當年工程的總指揮時,向他致敬的卻是一個軍禮,李國梁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切,一種足以自豪的,發自心底的快樂,在微笑中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