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戰天鬥地的時代和一群戰天鬥地的人,在毛主席發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指引下,全國各地掀起了“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高潮,一九七o年,三線鐵路在冬天正式拉開序幕,遵照省委的部署,湘南縣動員了八千多民兵和社員不遠千裏,奔赴施工戰場,當占先領要生產隊安排兩個人去公社報到時,隊長第一個就想到了李有根,心想這小子對農田反正不在行,這一去猴年馬月才迴都算不準,抽調其他甲等勞力還有些劃不來呢。
李有根正在擔心夏文英的糾纏,他也摸心自問覺得說了違心的話,對不起這個女人,但急急忙忙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聽從隊裏的安排和毛福忠去參加這支隊伍讓他正中下懷。出發前夕,縣委、縣革命委員會領導作了思想動員報告,要求全體參戰人員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的精神,完成黨和毛主席交給的光榮任務,前來送行的父老鄉親,在公路兩邊列成長隊,燃放鞭炮,敲鑼打鼓,出發的隊伍裏,每個連都配有宣傳隊,一麵大紅旗,每人手裏拿了小紅牌,行進中歌聲嘹亮,紅旗飄飄,每到一處,都受到當地群眾的夾道歡迎,他們喊著“向三線民兵學習!”“向三線民兵致敬!”的口號,直到隊伍離得很遠了才迴去。
李有根最喜歡這樣的場麵,也最習慣集體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雖說很苦很累,但隻要跟大家在一起,他就不需要打柴做飯,不需要惦記油鹽醬醋,你有我有大家有,團結友愛又互助,心裏竟有一種難以表達的樂趣。
李有根隨著隊伍走了七十多裏路,趕到火車站,登上了一列接待的專用火車,盡管是第一次乘火車走遠門,也無心去欣賞窗外的景色,閉上眼睛就睡著了。晚上九點,火車停在株洲站,大家在統一安排的就餐點吃飯住宿後,第二天又浩浩蕩蕩向湘西出發,經隆迴,過洞口,一路上狂風唿嘯,沙石飛舞,攪得人眼睛都難得睜開,扁擔上,背包上的鬥笠,被刮得亂轉亂翻,很快就散了架,進入湘西時,李有根心裏正想著離米市橋越遠越好,突然感到不舒服,經過衛生員檢查,服了一瓶十滴水,被送上了病號專車,才到目的地。
李有根住進的地方是一棟三間的民房,地麵的一層兩間是用木板釘成的主人的臥室,極象湘南的穀倉,他和隊友們被安排住到樓上,雖說叫樓,卻隻有幾根撐物的柱子,四周全是空的,就有些人後悔不該來,臉上露出不悅的神情,指揮部的領導就給他們講革命曆史,講毛主席在延安住窯洞的情景,講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一學一比,隊員們的勁頭又高漲起來。大家上山割來茅草,砍些毛竹,用竹片和毛草編作墊子,把四周圍起來,擋風防寒。
還有一件不可理喻的事,隊員們一進村,上級就強調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對未婚的女青年和婦女不能隨便接觸,指揮部按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軍事原則,要求他們的被子疊得整整齊齊,行李、衣服、毛巾、碗筷、口杯一排一排象一條線,以行動上的軍事化當作在當地立足的頭等大事。因為這裏解放前曾住過國民黨的部隊,由於是鄉村,既清靜,又無賊,不必同土匪打仗,年輕而寂寞的兵士,都成了來去自如的“久米仙人”,他們層出不窮地演繹著《連長》們和“翠翠他爸”的故事。這裏的鄉土風情一如既往地像沈從文筆下那麽濃厚,一生難得離開大山的山裏人,她們天生羨慕山外,弄得不好,一個眼神就是一個情結,一句昵女成了一個誓言,李有根當然不明白領導們防微杜漸的苦衷。
轉眼就是兩年,在三線工地,轉去的糧食指標和補助的糧食,要搭配百分之三十的鮮紅薯和幹薯絲,晚餐吃雜糧,白天要劈山填溝,挖土石方,打炮眼,絕大多數的隊友的手腳都起了血泡,晚上睡覺前用鹽水擦拭一下第二天又接著幹。這裏的一切讓李有根歸心似箭,在離開工地前夕,指揮部的領導勸李有根留下來,協助鐵道部門做些輔助性工作,李有根看了看一列列的火車把同伴送迴家鄉時的激動場景,又想了兩年沒接觸了的夏文英,便不假思索地說:“讓毛福忠留下好了。”
李有根正在擔心夏文英的糾纏,他也摸心自問覺得說了違心的話,對不起這個女人,但急急忙忙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聽從隊裏的安排和毛福忠去參加這支隊伍讓他正中下懷。出發前夕,縣委、縣革命委員會領導作了思想動員報告,要求全體參戰人員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的精神,完成黨和毛主席交給的光榮任務,前來送行的父老鄉親,在公路兩邊列成長隊,燃放鞭炮,敲鑼打鼓,出發的隊伍裏,每個連都配有宣傳隊,一麵大紅旗,每人手裏拿了小紅牌,行進中歌聲嘹亮,紅旗飄飄,每到一處,都受到當地群眾的夾道歡迎,他們喊著“向三線民兵學習!”“向三線民兵致敬!”的口號,直到隊伍離得很遠了才迴去。
李有根最喜歡這樣的場麵,也最習慣集體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雖說很苦很累,但隻要跟大家在一起,他就不需要打柴做飯,不需要惦記油鹽醬醋,你有我有大家有,團結友愛又互助,心裏竟有一種難以表達的樂趣。
李有根隨著隊伍走了七十多裏路,趕到火車站,登上了一列接待的專用火車,盡管是第一次乘火車走遠門,也無心去欣賞窗外的景色,閉上眼睛就睡著了。晚上九點,火車停在株洲站,大家在統一安排的就餐點吃飯住宿後,第二天又浩浩蕩蕩向湘西出發,經隆迴,過洞口,一路上狂風唿嘯,沙石飛舞,攪得人眼睛都難得睜開,扁擔上,背包上的鬥笠,被刮得亂轉亂翻,很快就散了架,進入湘西時,李有根心裏正想著離米市橋越遠越好,突然感到不舒服,經過衛生員檢查,服了一瓶十滴水,被送上了病號專車,才到目的地。
李有根住進的地方是一棟三間的民房,地麵的一層兩間是用木板釘成的主人的臥室,極象湘南的穀倉,他和隊友們被安排住到樓上,雖說叫樓,卻隻有幾根撐物的柱子,四周全是空的,就有些人後悔不該來,臉上露出不悅的神情,指揮部的領導就給他們講革命曆史,講毛主席在延安住窯洞的情景,講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一學一比,隊員們的勁頭又高漲起來。大家上山割來茅草,砍些毛竹,用竹片和毛草編作墊子,把四周圍起來,擋風防寒。
還有一件不可理喻的事,隊員們一進村,上級就強調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對未婚的女青年和婦女不能隨便接觸,指揮部按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軍事原則,要求他們的被子疊得整整齊齊,行李、衣服、毛巾、碗筷、口杯一排一排象一條線,以行動上的軍事化當作在當地立足的頭等大事。因為這裏解放前曾住過國民黨的部隊,由於是鄉村,既清靜,又無賊,不必同土匪打仗,年輕而寂寞的兵士,都成了來去自如的“久米仙人”,他們層出不窮地演繹著《連長》們和“翠翠他爸”的故事。這裏的鄉土風情一如既往地像沈從文筆下那麽濃厚,一生難得離開大山的山裏人,她們天生羨慕山外,弄得不好,一個眼神就是一個情結,一句昵女成了一個誓言,李有根當然不明白領導們防微杜漸的苦衷。
轉眼就是兩年,在三線工地,轉去的糧食指標和補助的糧食,要搭配百分之三十的鮮紅薯和幹薯絲,晚餐吃雜糧,白天要劈山填溝,挖土石方,打炮眼,絕大多數的隊友的手腳都起了血泡,晚上睡覺前用鹽水擦拭一下第二天又接著幹。這裏的一切讓李有根歸心似箭,在離開工地前夕,指揮部的領導勸李有根留下來,協助鐵道部門做些輔助性工作,李有根看了看一列列的火車把同伴送迴家鄉時的激動場景,又想了兩年沒接觸了的夏文英,便不假思索地說:“讓毛福忠留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