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楚姆汗依靠民眾支持,打出***聖戰旗幟,最後靠遊擊戰打死了葉爾馬克,但是再也無力抵擋沙俄的第二次進攻。


    葉兒馬克遠征西伯利亞這一時期的俄國,雖然能夠在正麵擊敗韃靼人,但是畢竟疲於應付,仍然需要建造長城來防範克裏米亞韃靼人的入侵。


    伊凡雷帝時期,沙俄在圖拉、梁讚、別爾哥羅德、沃羅涅日等當時的邊境地帶都建造過長城,來抵禦克裏米亞韃靼人的入侵。


    俄國人修建圖拉鹿砦,防備韃靼人。


    到了17世紀,歐洲的槍炮技術和方陣戰術越發成熟。


    土爾扈特部驍勇善戰不屈不撓,一路西遷打敗了韃靼人、哈薩克人、巴什基爾人、諾蓋人。


    在1643年土爾扈特汗和鄂爾勒克集中了整個部落的兵力圍攻阿斯特拉罕,但是仍然在俄軍的槍炮下慘敗,和鄂爾勒克戰敗陣亡,土爾扈特部被迫向沙俄稱臣。


    1648年開始的烏克蘭哥薩克大起義中,克裏米亞韃靼人乘著烏克蘭哥薩克大舉反抗波蘭人的機會,被烏克蘭哥薩克人請來當援軍,乘機在烏克蘭大肆掠奴,這以後克裏米亞韃靼人再也難以做這樣的大買賣了。


    在東歐草原上到處掠奴的克裏米亞韃靼人就在雅克薩戰役前,沙俄兩次攻打克裏米亞汗國。


    克裏米亞韃靼人根本不敢還擊,隻能放火燒毀草原,退守克裏木半島入口處的彼列科普要塞,依靠奧斯曼土耳其的幫助,用城牆壕溝大炮來防守,雖然俄軍的進攻最後因為後勤補給問題而失敗,但是攻守之勢已經完全顛倒過來。


    烏克蘭和伏爾加河流域的哥薩克人實力越來越強,在大篷車的掩護下,哥薩克人也能夠依靠火槍和長矛在空曠的草原上打敗韃靼人了。


    到了17世紀後期,克裏米亞韃靼人的奴隸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到了18世紀,燧發槍、紙殼子彈、刺刀普及以後,韃靼人徹底沒有了任何優勢。


    不論是遠距離射擊還是貼身肉搏,都被西方軍隊完爆。


    1735到1739年的第四次俄土戰爭中,俄軍強行穿越了沼澤地帶,攻陷彼列科普要塞,在克裏木半島掃蕩了一圈。韃靼人的騎射手隻能遠遠地跟隨,偶爾騷擾一下也是傷亡慘重,再也不能對西方近代化的軍隊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其實韋總裁本人最清楚為什麽寶軍能對建奴,現在做到屢戰屢勝。


    這和大明初期的軍隊打蒙古人差不多。


    明朝初期,朱元璋到朱棣期間,大明的騎兵有多厲害,為何能橫掃當時依然強大的蒙古騎兵。


    在近代牆式騎兵出現之前,敢於肉搏,紀律嚴明的重步兵,在大戰役中,騎兵對之幾乎毫無辦法。


    古典****時代,幾乎所有霸權長期依賴的都是重步兵為主,騎兵輔助的軍事力量。


    如希臘、馬其頓、羅馬、大唐。


    在戰術層麵上騎兵有運動優勢,但在戰略層麵上毫無優勢,長期行軍由於戰馬的後勤壓力,騎兵無法與組織嚴密的重步兵以同樣的速度戰略轉移。


    騎射是個被嚴重誇大的戰術,除了蒙古、斯泰基以外,幾乎所有遊牧帝國主要依賴的都是肉搏的輕重騎兵,或者幹脆是騎馬的重步兵。


    蒙古的崛起有很大偶然性,除了鐵木真這個人厲害以外,確實碰到了所有農耕帝國最腐敗的時候。


    因為明軍驅逐元朝不是靠騎兵,而是靠數量龐大,士氣旺盛,有強悍肉搏能力的步兵。


    根據明太祖實錄,明初一支步兵隊列的構成中,肉搏士兵占比高達60%,這六成肉搏士兵中,大都是用丈三,也就是4米長的大槍,其次是刀牌,其他40%的投射部隊,弓弩與火銃數量3:1,組成密集陣型,與騎兵並進夾攻。


    淮北勁卒,雖燕、趙精騎不及也。


    至於明軍騎兵,根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的戰馬數量也隻有45080匹,精確到十位,這個數量甚至還不如南宋,朱元璋為戰馬還曾向島國琉球買馬。


    可見明初戰馬緊缺到了什麽程度,單靠這點戰馬能組成多少騎兵。


    想要靠這點戰馬支持北伐,驅逐精騎極多的元軍,這是不可能的,隻能是步軍的因素。


    明軍能擊敗元軍,主要是有數量龐大、擅長肉搏的步兵。


    上幸汴梁謀取元都,七月徐達與遇春渡大河平河北諸郡,八月兵抵元都時元主已北奔遂下其城移兵攻太原,元守將廓擴帖木兒帥眾來禦,其鋒銳甚。


    遇春與徐達謀曰;“我騎兵雖集,而步兵未至,未可與戰,莫若遣精騎夜劫其營,其眾必亂,眾亂則主將可縛也。”


    達如其言,廓擴帖木兒果聞變而遁從常遇春和徐達的對話中可知,雖然此役明軍是靠精騎突襲元軍大營,造成元軍恐慌潰敗。


    但管中窺豹,可見明軍對步兵的依賴程度,如果步兵隊沒有集結完畢,就是徐達加上常遇春這樣的猛將也不會讓明軍騎兵與元軍騎兵單獨作戰。


    在收複華北的作戰中,明軍騎兵對輕重騎兵數量眾多的北方元軍單獨取得的戰果寥寥,還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步騎兵相互配合並進夾攻,甚至還有用騎兵當誘餌,靠步兵突擊擊潰元軍騎兵的戰例。


    而對步多馬少的西南元軍,明軍騎兵才會大顯身手,有種田忌賽馬的意思。


    也從側麵說明了明軍騎兵對元軍騎兵還是有所忌憚的。


    元軍騎兵依舊精銳,朱元璋也承認元軍騎兵有優勢,而明軍步兵有優勢。


    元軍打不過明軍,是因為明軍北伐華北的一係列戰役中條件變了而已。


    首先,這次農耕政權的明朝是進攻方而農牧二元政權的元朝是防禦方。


    其次,不同於以往遊牧民族沒有定居點,這次雙方都有了固定的城池,在明攻元守圍繞城池的爭奪中,騎兵作為離合之兵作用沒有以往那麽大。


    曆史上讓騎兵直衝訓練良好士氣旺盛的步兵陣列大都占不到便宜。


    並沒有什麽亙古不變一直長盛不衰的軍事戰術,鐵木真時代蒙古軍的三板斧,到了明初過了百年有餘,各種客觀條件發生了改變,戰術也不那麽有效了。


    最重要的,明朝是個新興政權,明初士兵敢打敢拚,輔以大量有軍事經驗的將領,能良好的執行統帥的戰略規劃,而元朝是一個百病纏身的腐朽政權,內部互相傾軋,大量資源用於內耗,喪失了自我革新的能力,不能應對新興政權的挑戰。


    所以起於淮右的朱八八集團擊敗了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得以滾雪球做大。


    而元朝被內戰和華北紅巾軍搞得焦頭爛額,被朱元璋抓住時機,迅速將其擊潰迫使其退出華北。


    湯武以百裏昌,桀紂以天下亡是也。


    總之,明軍收複漢地的作戰中,主要還是靠步兵,在收複華北後,朱元璋朱棣主動出擊草原的軍事行動中。


    至於明軍趕走元軍是靠火器這個說法,蒙古人早在蒙金戰爭中就見識到了金軍使用的火器,也使用過火器,甚至還將火器傳到了歐洲,元人對火器並不陌生和抵觸。


    而且當時明軍是起義軍,元軍才是官軍。


    明初軍事方麵,火器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射箭的補充作用,射箭一般無法實現連射,中間必須有休息肌肉,火銃補允。


    而到了後麵,三連射火銃更是對射箭進行顛複。


    能以步勝騎主要是紀律,元90年的草原奴隸製,讓人命不值錢,明初進行類似根據地的改革和對當兵的家庭進行獎勵。


    這三個方麵起了很大的作用,作到了兵不畏死,獎勵分明,後勤到位,軍隊平等化。


    元的落後的變種式的草原部落製,讓天下百姓人命不值錢,活著不如死的時候,直接後果就是武力值開始暴發。


    步兵使用長兵器,是可以直接克製騎兵的,一個需要隊形,二個需要不要命,三個需紀律,四個需要大殺傷力的武器出現。


    最最關鍵是有人願做前三排的長槍死士,例如唐朝陌刀隊就是步兵克騎兵,60、70斤的陌刀,一刀下去馬頭不存,人亦不存。


    別的王朝末代,一般造反的隻是一個兩省,義軍最後才用軍事毀滅全國。


    元末是幾乎所有的省一起反了,黃河兩岸,長江兩岸,一起動亂,以致明初時中原空無一人的下場。


    明朝方麵士兵改配製了,非常重視火炮、火槍等,雖然射程短,但是蜜集,此時的火炮如同農村的獵槍,一槍打出去就是一大片,不存在打不中的現象,雖然不會當時就亡,但是全身流血,戰力會大幅下降,之後才會和明軍進行短兵交戰。


    而明軍事也是直接繼承元的,所以箭術之類,明士兵和元士兵差距不大。


    明初人其實就是元人,除了元朝庭騎兵的弓箭稍高一點明初士兵外,在我看來其實的沒有什麽差距,不存在代差的問題。


    不然也不會有元朝庭四處招降紅巾軍,雖然元朝庭打敗了黃河南北的紅巾軍,但是元朝庭的損失,也是非常大的,以致兵力不足,同時還內訌,不然元朝庭不會放任陳友諒,朱元璋不管的。


    因為此兩支人馬,也是紅巾軍,他們的地盤也是直接中原帶黃河區。


    各地義軍和元朝庭最大的差距是騎兵,特別是騎兵團隊的衝擊與合圍,撤退與掩護,士氣與素質的養成等等,有較大的差距,騎兵的素養養要遠遠高於步兵。


    但是明騎兵從後期的配置來看,也是很牛的,先有弓箭,再弩箭,再一把長銃,一把短銃,一把長槍,一把刀。


    和蒙古騎兵比起來,有差距,隻要毅質力強一點,雖然打不過,但是死不了多少人。


    大家差距都不大了,所以除了土木堡事件,基本上大明和蒙古,誰也對不付不了誰,明可以出塞,但是出不遠。


    但是明軍對上滿人這個時代就完了,因為努爾哈赤繼承的是大明軍隊的軍事製度,同時與繼承了草原上的騎兵製,再加上朝庭沒錢和文人幹軍政。


    滿人在軍事方麵的確已經比久未曾改革的明軍先進的多了。


    明初騎兵很強,但沒有強大到能隨意橫掃蒙古騎兵的地步。


    明初北伐勝利的原因不在單純騎兵的強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將領,這是第一重要的因素。


    明初可謂名將閃耀,從第一代徐達到第二代藍玉,其下常遇春朱文正傅友德郭英耿炳文,都是有勇有謀之將領。


    朱元璋和朱棣本身的軍事水平也極高。


    宋末財政中心已經轉移到江南地區,蘇湖熟,天下足,糧食多了人口就多了,兵源也充足,經濟中心也在南方,稅收和貿易比北方強得多,打仗打的就是錢,明軍後勤很充足,徐達出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這是北伐能勝利的重要原因。


    冷兵器時代,在武器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士氣極為重要,明初兵鋒正盛,都是百戰出生,並且代表著正義和人民,麵對腐朽且不得人心的蒙古人,首先信心就有了,士氣就高了,優勢時所向披靡,劣勢時巋然不動。


    一場大戰的勝利有著很多很多的因素,戰術指揮,兵器先進與否,後勤是否足備,士氣如何。


    並不單單取決於騎兵部隊的戰鬥力。


    本來建奴在沒有寶軍出現之前,也是士氣如虹的。


    建奴在遼東連戰連捷,毫無對手。


    可遇到了強大的寶軍,不斷被重挫。


    更可氣的是,建奴從上到下都能感覺到,每一次他們與寶軍大戰,都能明顯的感覺到寶軍又增強了許多。


    這一點,甚至是韋寶也始料未及的。


    韋寶沒有想到,自己用溫室培養出來的政權,一點都比槍林彈雨,腥風血雨中出來的政權差勁。


    聰古倫格格一迴到義州城,就迫不及待的想向父汗說自己對於寶軍的看法,想勸父汗再也不要動與寶軍為敵的念頭了。


    可誰曾想到,等著聰古倫格格的卻是努爾哈赤已經臥床昏死過去的景象。


    “父汗!”聰古倫格格一看到努爾哈赤蒼白如紙的臉色,就哭的差點昏過去。


    皇太極早已經有預料,連忙抱住了妹妹,皇太極很疼愛聰古倫格格。


    其他的大老爺們們,也暗暗感傷。


    聰古倫格格不迴來還好,他們不至於那麽傷感。


    但是一個小女兒對老父親的依賴之情,這是非常能牽動人心的。


    弄得在場的人人都覺得鼻子發酸,眼圈發紅。


    “娘的,我這就帶人出去與寶軍血戰到底!”暴怒的莽古爾泰忽然怒吼了一聲。


    莽古爾泰的這一吼,讓許多被寶軍打的寒了心的建奴將領又熱血上湧了。


    建奴似乎有健忘症,總是隻記得他們風光的時候,戰果輝煌的時候,而忘記被寶軍按在地上胖揍的時候。


    隨著不少建奴將領都抽了刀。


    皇太極知道場麵將再度失控,知道憑著自己的威望,或者憑著代善的威望,都很難壓製這些人的衝動,萬分焦急。


    別說讓代善壓製這些人,代善隨著大家一起哭,一起吼,也已經失去了理智了,也拔了刀子在手,要帶兵出城找寶軍血戰一場,似乎隻有這樣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


    建奴將領當中,似乎也就隻有一個皇太極是比較冷靜的人,比較能夠運用智慧審時度勢的人了。


    其他的謀士們,則因為都漢人,毫無話語權,在努爾哈赤奄奄一息的狀態下,他們是不敢說話的,更不敢阻攔。


    寧完我、鮑承先和範文程等明白人都很清楚,出去就是死路一條!


    他們甚至想好了,你們這頭帶兵出城找寶軍作戰,我們那頭就冒死逃走,隻要能逃出義州城範圍,要麽往蒙古逃,隨便投奔一個蒙古部族,要麽幹脆迴去投降寶軍,總之比在這裏跟你們建奴一起去赴死要強。


    範文程自然是不敢跑去找寶軍的,範文程連韋寶的麵都見不著,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得罪那個朝鮮女人,也不知道那個朝鮮女人到底是不是韋寶的女人。


    “大家先靜一靜,拚命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皇太極大聲道。


    “你別再說廢話了!什麽能解決問題?躲在這裏當縮頭烏龜能解決問題?”莽古爾泰怒道。


    “就是,如果我們現在連幾千寶軍騎兵都不敢應戰,我們還拿什麽守衛大金國?”阿敏也道。


    大家都覺得有道理,都說不當縮頭烏龜,要找寶軍再決一死戰,護送大汗迴沈陽城去,隻有沈陽城才有好的醫療環境。


    聰古倫格格忽然擦了擦眼淚,站起身對莽古爾泰道:“阿哥,你能聽我說幾句話嗎?”


    雖然聰古倫格格一直是跟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長大,聰古倫格格在眾多阿哥當中與皇太極的關係最為親密,但其他的皇子也都很喜歡這個嬌美可愛的小格格。


    莽古爾泰的火氣稍微下去了一點,疑惑道:“聰古倫,你該不是想幫寶軍說話,擾亂軍心的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鹿鼎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樟並收藏明鹿鼎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