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沒有直接去魏忠賢的府邸,除非有急事,由魏忠賢召見他,否則,他不會直接去找魏忠賢。


    而是先讓手下人上他與魏忠賢約定的秘密地點通報,獲得批準之後,韋寶才會去見魏忠賢。


    這處秘密地點其實離魏忠賢的府邸不遠,魏忠賢用這裏接見過許多外地來向他跑官的官員,或者求他辦事的商人。


    能到了找魏忠賢這個級別,不管是官員,還是商人,檔次都不算低,至少是一萬兩紋銀以上起跳的事情。


    一萬兩紋銀,相當於後世500萬,可不是什麽人都能拿的出五百萬的。


    況且,說是一萬兩紋銀起跳,其實真的能見著魏忠賢的,至少要三萬兩紋銀以上!


    三萬兩紋銀以下,一萬兩紋銀以上這個檔次,基本上都是傅應星出麵接見。


    能與魏忠賢談上沾親帶故的人不少,他老家就在北直隸,後世的河北滄州,離京城並不遠。


    但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隻有肅寧伯魏良卿和傅應星。


    魏良卿是魏忠賢的侄子,最為受重用,明裏隻頂一個肅寧伯的名銜,是虛職,沒有什麽正式事情做,但私下其實執掌東廠,連錦衣衛都在東廠的監控之下,所以,廠衛製度中,魏良卿實在算得上魏忠賢手中頭號武力。


    魏良卿主武力,傅應星是魏忠賢的外甥,他就主文。


    傅應星幹脆連虛的名銜都沒有,很少露麵,很少有人與傅應星說過話,他是一個很低調的人。


    但是外界要想見魏忠賢,首先要見過傅應星,傅應星負責魏忠賢所有的對外接觸!


    這個權力可不小,不光負責接觸,傅應星還負責掌管龐大的人事和財物賬目,是實際上的魏係大管家。


    範大腦袋和林文彪負責韋寶的對外接觸,範大腦袋見過傅應星,韋寶這還是頭一次見到傅應星。


    “傅大人好。”韋寶恭恭敬敬的對傅應星行禮道。


    “韋大人不必客氣,我沒有官身,不用叫什麽大人。”傅應星有點口吃,說法費力。


    不過韋寶還是能聽明白傅應星說什麽。


    在韋寶看來,魏良卿和傅應星都屬於魏忠賢的特務頭子,不過,魏良卿主要對外,負責對整個魏係官員以及朝臣的監控,而傅應星主要對內,掌控魏忠賢勢力的核心人員。


    韋寶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魏係的核心人員,但他覺得自己肯定歸傅應星管理。


    “傅大人雖然沒有官身,在我眼中卻位列極品,比首輔都有資格稱大人。”韋寶討好道。


    傅應星冷冷的看了韋寶一眼。


    韋寶心中一懍,不知道是不是馬屁拍到馬腿上去了。


    “九千歲馬上就到。”傅應星道。


    韋寶急忙嗯了一聲,“多謝!”也不知道應該怎麽稱唿傅應星,十分尷尬。


    過了一小會,韋寶道:“大哥,我拜在九千歲門下是秘密的,我還有秘密使命,要探聽東林人的信息密告於九千歲,所以我的身份是萬萬不能暴露的,您知道吧?”


    “知道!韋大人但請放心,除了九千歲和我,還有我手下一個管事,其餘沒有人知道韋大人的事情。”傅應星道。


    韋寶嗯了一聲,也不知道對方說的是不是對的,不過也不敢追問。


    韋寶起身對於遲早有一天會暴露他拜在魏忠賢門下這事,是有心理準備的。


    他奉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句話。


    但韋寶也不是很擔心這一點,他覺得,隻要不被東林黨抓住什麽把柄,抓住他陷害東林黨的事情就可以。


    而且,說是朝廷由閹黨、東林黨和中立派組成。


    但這都是概念上的劃分,是他自己個人這麽劃分的,他們並不是政黨政治,並沒有明確的真政黨概念,倒像是更像江湖門派。


    說是中立派,其實硬要劃分,可以將所有人都劃分成東林黨或者是閹黨的!


    中立派可以叫牆頭草,哪邊風力大一點,就向哪邊倒過去,哪兒有那麽多真正的中立派。


    就比如孫承宗,硬要劃分,可以劃在東林一邊的。


    而毛文龍在韋寶看來,硬要劃分,可以劃分在閹黨一邊!


    當然,這種劃分是隨時在變化當中的,外地的權臣硬要劃分,隻要是頂著中立派名聲的,其實都可以劃分為閹黨!


    因為眼下是魏忠賢當權,哪個人不偷偷送上賄賂?不送上賄賂,又如何保得住官位?


    所以,這種劃分,不能一棍子打死。


    尤其像是這兩年魏忠賢勢力極具膨脹的過程中,多少東林人跑過陣營,跑到閹黨陣營中去了?否則閹黨如何慢慢做大的?


    又過了一小會,魏忠賢到了,傅應星這才退出了韋寶與魏忠賢秘密見麵的小廳。


    “急著見我,有什麽要事?”魏忠賢坐下之後,便開門見山道。


    韋寶恭恭敬敬的行過禮,然後道:“小的想換個衙門,想到地方任職,翰林院成日無所事事,學不到什麽東西。”


    韋寶也開門見山,因為他知道,與魏忠賢這等大人物說話,千萬不要拐彎抹角磨掉對方的耐心。


    魏忠賢嗬嗬一笑,“你就為這麽點事情找咱家?你是不是覺得咱家每日太空閑了?”


    “小的知道這事在九千歲眼裏可能很小,但是對我來說很大,我在翰林院再待下去,太煩悶了啊。”韋寶道。


    魏忠賢深深的看了韋寶一眼:“你韋大人不是缺銀子的人,你若想要銀子,得弄更大的銀子吧?或者,你想要權?可你才15歲,剛入官場不過一個月,咱家能把你提拔到哪兒去?提到哪兒去,別人都會抓住口舌。眼下已經有很多人想著如何彈劾咱家了!”


    “九千歲,我不要弄銀子,也不要弄權,就想離開京城,上外麵去透透氣。”韋寶道。


    “你想上哪兒去?”魏忠賢問道:“有什麽理想的衙門了?”


    “山東,膠州府!”韋寶直接說出了想要的地方,暗忖吳襄給自己花了二十萬兩紋銀,弄一個這麽窮的地方的知府,不成問題吧?知府是正四品,雖然自己一個正七品猛然提到正四品太誇張了點,但自己不是拜在了魏忠賢門下了嗎?沾了閹黨的邊,又花了那麽多孝敬銀子,這點紅利也不算什麽吧?更何況,自己一個金榜探花郎,15歲弄個知府當當,也很正常吧?


    魏忠賢聞言,哈哈大笑:“你想的倒是挺美!膠州府雖然窮鄉僻壤,但地處山東入海的尖角處!掌握了這裏,就掌握了海上南北貿易,北上可以連通北直隸各地,再上去,可以連通你那韋家莊和遼南!南下,可以連通南直隸,連通整個江南,整個大明的海貿都將落入你手!有這麽好的事情嗎?”


    韋寶大汗,人家魏忠賢是真厲害,雖然沒有什麽文化,但是地理知識很豐富啊,好像腦中有一副地圖一樣,而且,一下子就能猜到自己想些什麽。


    “九千歲,膠州府頂多有一點海貿的地利之利,一個膠州府知府,也談不上掌控大明海貿吧?再說我要是能弄點銀子,也好早日孝敬您那二百萬兩紋銀啊。”韋寶道:“我前陣子四處搜羅,才算是將那十萬兩紋銀交齊了,窮的都要瘋掉了。”


    “你別跟咱家哭窮,這事,不可能!”魏忠賢笑道:“就算咱家答應你也沒用!”


    韋寶不信:“一個正四品,對於九千歲來說算什麽啊?又是這麽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


    “你當大明是咱家一個人的?吏部、科道衙門,整個大明官場,多少雙眼睛盯著?你若是為官超過十年的進士,一個知府不算難事,可你才入仕一個月!別說你15歲,就是45歲也沒有入仕一個月就提拔到知府的道理!你若想去外地做個知縣,沒有問題!”魏忠賢道。


    科道衙門是明、清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十三道監察禦史總稱,俗稱為兩衙門。


    我呸啊,我好好的一個正七品京官,你讓我外放出去當個知縣?我又不是腦子有坑,小小一個知縣,上麵一堆人管著,出去能做什麽啊?


    出去熬資曆去?我出去熬資曆,不如在京城熬資曆囉。


    魏忠賢見韋寶不作聲,笑道:‘咱家知道你心裏如何想的,你是不是在想,吳襄給咱家孝敬了二十萬兩紋銀,咱家欠你的?’


    “不敢,真不敢如此想。”韋寶急忙道:“我就是覺得在翰林院實在是荒廢光陰,每天太閑了。”


    “咱家本來是想,再過半年,給你調動一下,爭取弄個從六品給你,也算是對得住吳襄那二十萬兩紋銀了!誰知道你這麽心急。”魏忠賢道。


    “哦?九千歲打算給我弄哪兒去?不如提前一點吧?以九千歲的聲望,弄個從六品,誰敢說什麽?”韋寶急忙順著魏忠賢的話道。


    “哪兒有空缺就弄哪兒去啊,我一下子哪裏說的上來?”魏忠賢又好氣又好笑道:“六部,五寺,大大小小的衙門幾十個,但位置少啊。”


    “那我不用九千歲立馬給我升官,先平著掉一掉位置,總可以吧?”韋寶問道:“反正翰林院也是閑職,給我弄到別的有事情做,爭取能有表現機會的衙門,也好讓我立功,到時候九千歲破格提拔我,別人也不好說什麽啊。”


    “嗬嗬,你還想立功?你能立什麽功?”魏忠賢笑道:“直說吧,想去哪個衙門、”


    “刑部吧?”韋寶眨了眨眼睛,“我對於查案斷案挺在行的。”


    韋寶知道,封建時代,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朝廷最主要的事情就兩項,一項是弄錢,整個帝國要運轉,哪兒哪兒都離不開銀子。


    其次就是斷案,不管是裏正,知縣,還是州官,府尹,大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斷案。


    魏忠賢點了點頭:“孺子可教,還知道找司法衙門!這的確是最容易做出政績的地方。不過,刑部好像沒有實缺!刑部可不需要閑人。”


    “那,大理寺?”韋寶又問道。


    韋寶明白,三法司都不錯!都有機會立功。


    三法司是中國古代三個中央司法機關的合稱。


    《商君書·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禦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後世“三法司”之稱即源於此。漢代以廷尉、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三個司法機關的會議,稱三法司。


    《新唐書·百官誌一》:“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指刑部)與禦史中丞、大理卿為三司使。”


    重大案件皆由三個機關共同審理,明清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也稱“三司會審。”


    明代審判機關合稱“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明代刑部替代大理寺掌管主要的審判業務。


    大理寺成為慎刑機關,主要管理對冤案、錯案的駁正、平反。


    都察院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


    “三法司”之間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職權分離、相互牽製的特點。


    大理寺和都察院的職權,在韋寶看來,是要比六部大的,自然也比刑部大!


    大理寺相當於後世的最高人民法院,都察院相當於後世的紀委監察委,刑部相當於後世的公安、司法局和監獄的結合體。


    後世的紀委監察委現在的老一是高官高配,最高法和最高檢都是副國級高配,司法局監獄也是高官配置。


    在大明這個時代也差不多!


    到了清朝,大理寺的地位有所下降,刑部有所加強,都察院基本上保持不變。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在韋寶看來,是逐級遞增的權力配置。


    魏忠賢笑著搖了搖頭:“你還真敢想,刑部都沒有空缺,還敢想大理寺?沒有位置。也不需要觀政。”


    觀政是大明特色,士子進士及第後並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這就是明代進士觀政製度。


    此製度肇始於洪武十八年,貫穿有明一代,奄至明末尚存。


    韋寶對於大明的升遷捷徑,還是有過一番研究的。


    司法部門能最快積累功勞,更快的是兵部,打仗也能立馬立功,但他一個剛剛入職的正七品文官,就算放到兵部去,就算立馬趕上打仗,也不可能外放他出去當個兵備僉事啥的。


    所以,司法衙門是韋寶眼下唯一的選擇。


    去司法衙門當個觀政,搞不好就能撿漏呢?撿著個啥功勞,可以為下一步升遷打基礎。


    明代進士前幾名直入翰林院、承敕監為庶吉士、中書舍人者不曆觀政,剩下的才要經曆觀政的考驗。


    而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隨著全國取士數量的增加和中央政府官製的完備,到永樂初年,觀政製度已經發生變化──所取進士除去前幾名仍然直入翰林院、承敕監為庶吉士、中書舍人者,並不是餘下的進士全部觀政,而是隻留部分觀政,其它的有直發諸王府為輔佐官,更多的則“悉遣歸進學”。這應該是因為一段時間內無官可補采取的臨時舉措,並非定例。


    此外,永樂朝後期,開始直接任命及第進士為行人司行人。


    到了天啟朝,所謂進士觀政更成虛文,完全喪失其本來意義。


    《明熹宗實錄》天啟五年四月癸未:“兵科給事中陸文獻疏言:進士觀政各衙門三月,乃始選除。近科以來,觀政僅參謁之虛文,不知所觀何政?!為大臣者除卯簿畫押而外,亦不可言何政當觀而有所指示,有所省試也。無何而請假歸裏矣,無何而謁選之任矣。臣請自今伊始,觀政令典宜實實舉行者。曰詢事考言,或進相質辯而得之,或退悉敷陳而得之,嘿察其品,曲盡其材,一一別識之,而密致之閣部。閣部再加諮訊,而登之選除。酌量於成例之中,轉移於選法之內,將使博雅者就館職,心計者主錢穀,文理者典儀章,謀斷者司兵務,明辨者折刑名,精敏者督工作,豐采才猷可以率屬勵俗剸繁理劇者任州守,及各郡岩邑之推知。其間或才有餘而淩厲過當,德有餘而強幹不足者,器使之,令得各見所長。儻更有大識,力大風節,能排大難、決大疑,扶植大綱常者,另儲以待破格不次擢用。如蒙正之夾袋、允文之才館,陶鑄而簡任之。庶幾,皇上崇重養成之意不為具文,而祖宗責實求才之典可收成效矣。上曰:‘觀政進士,部堂不時省試考核,選法仍照舊額行。’”


    “想法不錯,不過可惜,空缺不是說有就有的,僧多粥少!”魏忠賢搖頭道:“大理寺也沒有空缺。”


    “那都察院呢?”韋寶不死心。


    魏忠賢盯著韋寶看:“你當真想去都察院?”


    韋寶一汗,這話問的,都察院怎麽了啊?在韋寶看來,都察院十分的高大上,都察院的十三道禦史和六科廊言官就是一體的,多大的權力啊?


    通常,都察院和六科廊言官的正七品,再換個位置,若是仍然留在京城,到別的部去,可以升遷個五品官六品官,要是外放地方,馬上就能弄個府尹做做。


    “你一個才入仕一個月的探花郎,當言官肯定是不夠資格的!不過,都察院可以養閑人,可以觀政!安排不難!”魏忠賢道:“都察院屬於三法司,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與刑部、大理寺並稱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亦稱“三司會審”。權限大,涉及範圍廣,拿政績的機會的確是最多的!”


    韋寶聞言大喜:“那就安排我去都察院觀政吧!”


    魏忠賢笑道:“我收了你們的銀子,就不能害你,看樣子你是什麽都不懂。都察院可是最複雜的地方,比任何一個衙門鬥的都厲害,東林人的權力極大,成日裏互相攻訐,一個弄的不好,就要卷鋪蓋迴家了。”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設禦史台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禦史,下設副都禦史、僉都禦史。又依十三道,分設監察禦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


    明代都察院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為最高監察機關。


    所謂“科道”,指的是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監察禦史。


    六科給事中在明代被稱為科官,十三道監察禦史則被稱為道官,雖然二者係統不同,但地位職責卻相近,故合稱為“科道官”,也成為“台垣”,禦史為台。


    六科為垣,構成明代糾舉彈劾、防止官員敷衍公事、違法亂紀的交叉防線,又由於職在“建言”乃至“風聞言事”,固又統稱為“言官”。


    都禦史,職責專屬糾察、彈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風紀的部門。所有大臣奸邪、小人結黨、作威福亂政的,便彈劾他。所有百官卑劣貪鄙敗壞官紀的,便彈劾他。所有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現成章法、企圖進用的,便彈劾他。遇上朝覲、考察,同吏部主管確認賢能與否、官員升降。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會審,與刑部、大理寺公平判決。此官奉敕內地,安撫外地,各自專奉敕命行事。


    十三道監察禦史,職責專屬察糾內外百司的官邪,有的明章露麵彈劾,有的密封奏章彈劾。在內清查兩京獄訟案件的審理有無拖延枉曲,巡視京都軍營,監都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清理軍隊,提督學校,巡視鹽政、茶馬(陝西),巡視漕運,巡視關稅,催運,監督烙馬印,屯田。軍隊出征則監軍記錄功勞,各自按照專門事務監察。


    而巡按則是代天子巡狩,按察藩服大臣、府州縣官等方麵的考察,舉報彈劾尤其重要,大事上奏皇帝裁定,小事可立刻決斷。


    巡行所到之處,必先審問甄別罪犯,調看訟獄案卷,有事實出入的依理辨明。各祭祀壇場,審視它的牆壁屋宇及祭器。體恤孤寡老人,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良之人,翦除豪強敗類,正風俗,振綱紀。凡是朝會要糾正禮儀,祭祀時監督儀程。大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都要直言不諱。有重大事件,聚集在朝廷參與謀劃。


    六部至關重要,然而各有專屬政務,而都察院總理憲憲綱紀,隻要有所見聞便可糾察。


    各禦史糾察彈劾,必須明確寫明事實證據,開寫年月,不得用空話隨意詆毀,挑剔細枝末節。外出巡按後迴朝複命,都禦史複查其稱職與否然後上奏。凡禦史犯罪,罪加三等,如有贓物從重論處。


    都察院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巡撫加銜。


    外差加銜(巡撫係統),除了在京主持院務的左、右都禦史、副都禦使、僉都禦史,都察院還有一個幾乎無所不包的地方派出係統,即巡撫係統。


    舉凡地方政務、軍務、財務,以及與此有關的一些特殊事務如鹽政、茶政、馬政等等,均由這個係統掌管。


    巡撫之名,產生於懿文太子巡撫陝西。永樂十九年,成祖派遣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此後不論尚書、侍郎、都禦史、少卿等官,事情完畢複命,即或停止派遣。起初稱巡撫,或稱鎮守,後因為鎮守侍郎與巡撫禦史不相隸屬,公文往來多有妨礙,定為都禦史。


    雖然在事實上巡撫已經成為地方一級行政機構(地方化、製度化),但在編製上仍屬督察院都禦史們的“外差”。


    在外加都察院都禦史或副、僉都禦史銜的官員,有總督、提督、巡撫、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以及經略、總理、讚理、巡視、撫治等,乃至監管兵部尚書或侍郎。


    巡撫兼軍務的官員加提督,有總理地方軍務加讚理或參讚,所管轄多、責任重大的官員加總督。其他如整飭、撫治、巡治、總理等項,都因特別情況設立。以尚書、侍郎任總督軍務的官員,都兼都禦史,以便行事。


    以都察院都禦使、副都禦使身份督撫地方,即是為了使官名整齊劃一,也是為了強調督撫和都察院在編製上的隸屬關係。


    無論加官有多大,仍比都察院的掌院差一個等級。


    此外,也有因官員流品問題,科道言官為清流,其流品高於一般地方官,給外派大員加都察院禦史銜亦有顯示尊榮之說。


    “我不參與互相攻訐誰還會故意整治我嗎?”韋寶道:“我偷偷幫九千歲打探點消息報過來,再看看能不能弄到點功勞啥的。”


    魏忠賢笑了,“沒有你想的那般簡單,你以為你不互相攻訐,別人就不攻訐你?很多事情,不是你想避開就能避開的,我勸你還是老實在翰林院等著吧。”


    韋寶想了想,他對大明官場的了解也就限於官員品級之類的,自己隻是想外放弄個知府幹幹,有這麽難嗎?


    莫非這魏忠賢是在敷衍自己嗎?


    韋寶有些鬱悶。


    魏忠賢何等老辣,從韋寶的表情已經看出這小子一定是不滿意自己的安排,隻得解釋道:“官場有官場的規矩,不要老想著一步登天,我讓你先在翰林院熬資曆,其實是為你好。”


    你特麽還不是抱上了魏朝的大腿,抱上了客巴巴的大腿,到了朱由校身邊才一步登天的嗎、你當我不知道啊?你能一步登天,憑什麽我不能?


    想是這麽想,但韋寶不敢再流露不滿了,怕把魏忠賢搞的不耐煩就不好了,畢竟自己又不是魏忠賢的嫡係,不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純屬金錢交易。


    “多謝九千歲為我考慮,做買賣常常說有多大利益就有多大風險,翰林院固然安全,可弄不到政績啊,我想去都察院看看,實在不行,我再迴去便是了。”韋寶道。


    “隻怕你走出這一步,再想迴頭就不容易了!”魏忠賢目光深邃的看著韋寶:“你要去可以,咱家先跟你說好,出了什麽事情,你自己兜著,別指望咱家出手幫你!還有,翰林院出來容易,再想迴去就不容易了!若是想熬資曆,這世上還真沒有比翰林院更好的去處,你自己可要想好了,年輕人不要想到什麽就是什麽。”


    韋寶也分不清楚魏忠賢到底是為自己好,還是另外有什麽顧慮,沉吟不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鹿鼎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樟並收藏明鹿鼎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