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年紀不大,但所表現出來的音樂天賦,卻是讓所有人都為之震驚。他也跟其他“音樂神童”,“音樂天才”如出一轍,感覺都是相當早熟的類型。
要不然,音樂作品中這些豐富的情感,不管是悲傷還是喜悅,哀愁還是歡愉,晦澀亦或是明朗,沒有足夠的天分,真的是想要模仿都模仿不出來的。
當然,這樣有天賦的人,在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曆和經驗之後,融入自己的情感,演繹音樂作品的時候,無疑會更加感人。
秦放歌這個“嚴師”有時候還真是比較過分嚴苛,比如現在,他就完全沒有讓馬健把整首無伴奏組曲演奏完整的意思。這對很多沒有看過之前精彩視頻剪輯的觀眾可不太友好,但對於熟悉這首曲子的觀眾來說,則就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特別現場的觀眾,很多都是學大提琴的。
而巴頓這樣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可以說是他們必練的曲目,基本不不存在欣賞上的障礙。
而且,秦放歌也不是無的放矢,他自己也是有帶大提琴來的。
這樣一來,也沒人敢質疑秦放歌,說是他不是“嘴強王者”,也就嘴上厲害,手上功夫稀鬆平常。
今天他也是一樣,直接用實力說話。在幫助馬健找到他練習和演奏中出現的問題的時候,也給出秦放歌認為最好的練習示範。
秦放歌開篇就有說道:“大提琴是相當好的抒情樂器,很適合演奏浪漫的音樂,不光是大家認為的,隻能演奏那些讓人揪心的低沉陰鬱、悲戚哀傷的音樂。”
他這樣的說法,也是得到所有學習大提琴的人的讚同,畢竟,誰也不想總演奏那些負能量滿滿的音樂作品對不對。
但像馬健現在演奏的這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充滿著哀傷和傷痛,這也是大提琴最擅長表現的音樂風格。
秦放歌指導馬健,也是充分發掘大提琴本身的特性,將這些情感,以更有藝術感染力的形式表達出來。
他同樣是強調細節的,細節決定成敗。
而在音樂演奏中,細節更是決定一首作品演奏成功與否,可能你一個音符演奏錯誤,就如同掉入美食中的一顆老鼠屎,讓整首作品都毀了。
而且,音樂演奏,本身就是由無數的細節構成的。
平時在練習的時候,更是要細心雕琢各種細節,這也是秦放歌一直不厭其煩在講的。
馬健之前聽秦放歌大師班課程的時候,就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隻是,沒想到真輪到他的時候,他的那些心理建設做得其實還不夠到位。好在他也是有經曆過各種大場麵的,心態調整得很快。
秦放歌也根本不算是吹毛求疵,因為他演奏中的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的,甚至很多是他自己以及他的老師們都沒有發現,或者是發現了,卻沒來得及去解決,或者是根本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老師也隻能說讓他自己多練多琢磨,多去聽聽看看大提琴名家大師的演奏,靠他自己的“悟性”。
而到了秦放歌這裏,這些似乎都不存在什麽問題,他對演奏細節的把握更是無敵。
巴頓這《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創作難度很高,因為它是利用單一的旋律來呈現對位的旋律,大提琴不僅要演奏高音聲部的音樂旋律,還要配合高聲部的音樂旋律的低音伴奏,用單旋律樂器表現和聲豐富的複調音樂,沒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深厚的對位法功力不能實現。
秦放歌本身就是作曲家,組曲中的作曲手法、作者的要求,意圖等等,都完全逃不過他的法眼。
對馬健這樣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些“迷霧”存在的。秦放歌也是教他看破這些迷霧,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情緒、情感、力量、無以倫比的秩序美等等。
這樣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對演奏者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因為大提琴的弦比小提琴粗,每一個音程之間的距離更長,演奏快速樂句的時候比較困難,除了要求大提琴演奏家們具備演奏樂器具有的一般的音樂素養之外,對演奏者的力量和肌肉控製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在力量和肌肉能力的控製上,秦放歌稱第二的話,這世界可沒人敢稱第一的。
看他的演奏大提琴的時候,對力量速度力度角度等等的控製和掌握,簡直讓馬健這樣的專業大提琴自愧不如,各種頂禮膜拜。
遺憾的是,大師班的時長有限,秦放歌也隻能花一刻鍾的功夫在這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馬健也通過這一刻鍾的時間,看到了秦放歌為他打開的,一扇嶄新的大門,這就足夠!
他選擇的第二首曲子,毛熊國偉大作曲家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第二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其創作靈感來自他所聽到的一首毛熊國民歌,音樂的主題壓抑而傷感。
這也不免讓不少觀眾覺得疑惑,但不是對作曲家的,而是對馬健的,如彈幕中所說的那樣,“馬健是不是太過老成了呀!怎麽總選這樣傷感悲戚的音樂呢!”
也是有各路大佬給出了解答:“學大提琴的,正常現象!”
“我也感覺自己特別成熟!但他像他這般年紀的時候,演繹出來的情感,好吧,真不能跟天才比的。”
“你們發現沒有,對比哥哥的表情,和馬健的表情,真的相當有意思。”
“我其實希望哥哥在演奏的時候,表情更豐富些呢!”
“哥哥的表演天賦沒得說,他還是更希望大家專注於他的音樂本身吧!本來長得就夠讓人犯罪的了……”
“哥哥表示不需要,直接用音樂征服世界就好。”
“是的,這可是哥哥最自信的。”
“感覺這首曲子真的很好聽呢,就是這彌漫在空氣中的傷感,真的是揮之不去呀!”
“《如歌的行板》,曲如其名,再怎麽讓人傷心,我都能聽得下去,甚至一聽再聽……”
“如果能再有兩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一起演奏這首弦樂四重奏就太完美了!”
“完全可以期待的。”
“我最期待的,還是哥哥創作幾首弦樂四重奏的作品。到時候,他和龍雪瑤演奏小提琴,其他的中提琴大提琴就隨意啦!”
“感覺這首曲子的演奏難度並不是特別高呀!”
“是的,主要還是對情感的表達,旋律優美如歌,其實怎麽拉都不會特別難聽。但想要演奏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還是仔細聽聽哥哥是怎麽講的吧!”
直播畫麵中,導播一如既往的給力,在秦放歌做示範的時候,也是各種角度和方位的特寫都用上了,俯視角度,平視角度,遠鏡頭,近景等等。總之,就是讓觀眾,特別那些學大提琴的學生們,都能清楚無誤的看清楚秦放歌手上的每一個動作。
等高清視頻出來的時候,還可以慢放,這個就看個人的了。
秦放歌現場教學,抓緊時間都來不及呢!自然不可能搞慢動作,有看不懂聽不懂的,也都是等後麵自己慢慢琢磨的。
馬健自然是懂的,他也是努力跟上秦放歌的節奏和步伐,也把自己的潛能完全激發出來,不拚命可不行呀!他可不想在這麽多人麵前顯得自己很差勁。
他的努力也是有收到成效的,跟秦放歌這樣非人的存在確實沒得比,但比起普通學生,那就是真的重量級天才選手了。
半個小時的課程一晃而過,當課程結束的時候,全神貫注投入到學習中的馬健,心中有遺憾也是在所難免的,他隻恨時間太短。
秦放歌這個老師就沒這些遺憾,他隻是盡可能的,幫助更多有天賦又肯定努力的學生。
第二位女學生名叫言思思今年十二歲,清秀可愛,體格更是嬌小玲瓏,隻有一米五不到的樣子。
莫說是跟高大魁梧的秦放歌比了,跟她掌控的大提琴相比,就很能凸顯出“最萌身高差”這樣的萌點。
在秦放歌的大師班課程中,言思思這樣的還不算什麽,小提琴大師班上,隻有七歲的小提琴天才法悅,跟秦放歌站一起的時候,那身高差,更是讓人覺得特別有畫麵感。
言思思的第一首曲子同樣是巴頓《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曲子,她選擇的是其中的序曲。
作為整首組曲的開篇,巴頓賦予了這首序曲在樂器演奏與教學雙方麵的意義,更是他對這套組曲的定義:它不僅是一部大提琴無伴奏作品,更是一本探索大提琴演奏的教材。
言思思這小姑娘,也非常好的體現了序曲中教學意義的這點。
這不,從第一首序曲的前四小節便可體現:從純演奏的角度看,演奏第一小節隻需要左手一指與三根空弦,演奏第二小節需要左手的一指和二指,演奏第三小節需要左手的一、二和三指,演奏第四小節需要全部四個手指。
由此再縱觀全部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其演奏技巧與音樂表述都是這樣,從易到難的。這樣縝密與全麵的作曲心思,也隻有作曲家本人對樂器有了最充分和全麵的了解才可以做到。
有著“西方音樂之父”名稱的德國為大作曲家巴頓,和另外一個時空的巴赫一樣,以及許多德國作曲家的音樂,都如同德國人說德語一般,語句往往很長,但每個字節都發音清晰,表達精準,否則聽者很難聽懂。
秦放歌也是不厭其煩的各種強調著:“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邏輯,先要對作品有清晰的認識,才能通過清晰的演奏將它表達出來,使觀眾聽懂。作為演奏家,不能拘泥於固有的印象,更要懂得站在作曲家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所要演奏的作品。”
他也是教言思思,如何從作曲家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是貫穿整首序曲的四種元素,他問言思思迴答,將其理清楚。
這四種元素是持續低音,分解和弦,變化音以及迴音。
而這其中,迴音的使用是整首序曲的創作特點。除了個別間奏外,每小節都被分為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主句,後半部分是迴音。演奏者通常都會將迴音句的音量放低,使整部作品聽起來更為流暢生動。
言思思的演奏他彩排的時候就聽過,存在的問題很多,小姑娘嘛!
秦放歌也是直接直接指了出來,她在演奏序曲的時候,很平淡,如練習曲一般。
這是因為對作品和聲走向不了解以及對作品結構不清晰、找不到高朝與低潮所致。這部作品的和聲,在演奏前可先將其單挑出來以和弦連接的角度來看,則可立刻分辨出整句和聲的走向。
西洋音樂中,和聲像邏輯線一樣至關重要,每一個和弦音都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前後有關的。從原譜中,其實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和聲的進行,對於一個好的演奏家而言,每一個音的演奏都是保持在和聲的線條上,哪怕是在思想中;因為隻有如此,音樂到了觀眾耳中,才會是和諧的,與邏輯的。
然後是言思思,右手運弓的基本功:即換弦的平滑、運弓的連貫與弓子的分配。
由於這首序曲的樂句流暢自然,沒有過多的風格變化,所以秦放歌教她用簡單平和的大連弓,也是親自做出他的示範教學。
秦放歌也是以序曲的第一小節舉例,即是用上下兩個連弓分別演奏兩句,為言思思,以及其他的觀眾,在他自己大提琴上,演示了一遍。他也沒有多演示幾遍的習慣,也是為了節約時間,一時半會搞不懂的,學不會的,自己下課之後多看視頻聽音樂效果,多去琢磨和專研。
他這種弓法不論從律動還是用力都格外均勻,但極為考驗演奏者右手的基本功,必要時可單獨練習四根弦的換弦,使琴弦的轉換平滑且不留痕跡,而非有棱有角。
秦放歌也是將這些東西都講清楚,然後就還是看學生們自己學得怎樣。
要不然,音樂作品中這些豐富的情感,不管是悲傷還是喜悅,哀愁還是歡愉,晦澀亦或是明朗,沒有足夠的天分,真的是想要模仿都模仿不出來的。
當然,這樣有天賦的人,在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曆和經驗之後,融入自己的情感,演繹音樂作品的時候,無疑會更加感人。
秦放歌這個“嚴師”有時候還真是比較過分嚴苛,比如現在,他就完全沒有讓馬健把整首無伴奏組曲演奏完整的意思。這對很多沒有看過之前精彩視頻剪輯的觀眾可不太友好,但對於熟悉這首曲子的觀眾來說,則就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特別現場的觀眾,很多都是學大提琴的。
而巴頓這樣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可以說是他們必練的曲目,基本不不存在欣賞上的障礙。
而且,秦放歌也不是無的放矢,他自己也是有帶大提琴來的。
這樣一來,也沒人敢質疑秦放歌,說是他不是“嘴強王者”,也就嘴上厲害,手上功夫稀鬆平常。
今天他也是一樣,直接用實力說話。在幫助馬健找到他練習和演奏中出現的問題的時候,也給出秦放歌認為最好的練習示範。
秦放歌開篇就有說道:“大提琴是相當好的抒情樂器,很適合演奏浪漫的音樂,不光是大家認為的,隻能演奏那些讓人揪心的低沉陰鬱、悲戚哀傷的音樂。”
他這樣的說法,也是得到所有學習大提琴的人的讚同,畢竟,誰也不想總演奏那些負能量滿滿的音樂作品對不對。
但像馬健現在演奏的這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充滿著哀傷和傷痛,這也是大提琴最擅長表現的音樂風格。
秦放歌指導馬健,也是充分發掘大提琴本身的特性,將這些情感,以更有藝術感染力的形式表達出來。
他同樣是強調細節的,細節決定成敗。
而在音樂演奏中,細節更是決定一首作品演奏成功與否,可能你一個音符演奏錯誤,就如同掉入美食中的一顆老鼠屎,讓整首作品都毀了。
而且,音樂演奏,本身就是由無數的細節構成的。
平時在練習的時候,更是要細心雕琢各種細節,這也是秦放歌一直不厭其煩在講的。
馬健之前聽秦放歌大師班課程的時候,就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隻是,沒想到真輪到他的時候,他的那些心理建設做得其實還不夠到位。好在他也是有經曆過各種大場麵的,心態調整得很快。
秦放歌也根本不算是吹毛求疵,因為他演奏中的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的,甚至很多是他自己以及他的老師們都沒有發現,或者是發現了,卻沒來得及去解決,或者是根本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老師也隻能說讓他自己多練多琢磨,多去聽聽看看大提琴名家大師的演奏,靠他自己的“悟性”。
而到了秦放歌這裏,這些似乎都不存在什麽問題,他對演奏細節的把握更是無敵。
巴頓這《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創作難度很高,因為它是利用單一的旋律來呈現對位的旋律,大提琴不僅要演奏高音聲部的音樂旋律,還要配合高聲部的音樂旋律的低音伴奏,用單旋律樂器表現和聲豐富的複調音樂,沒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深厚的對位法功力不能實現。
秦放歌本身就是作曲家,組曲中的作曲手法、作者的要求,意圖等等,都完全逃不過他的法眼。
對馬健這樣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些“迷霧”存在的。秦放歌也是教他看破這些迷霧,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情緒、情感、力量、無以倫比的秩序美等等。
這樣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對演奏者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因為大提琴的弦比小提琴粗,每一個音程之間的距離更長,演奏快速樂句的時候比較困難,除了要求大提琴演奏家們具備演奏樂器具有的一般的音樂素養之外,對演奏者的力量和肌肉控製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在力量和肌肉能力的控製上,秦放歌稱第二的話,這世界可沒人敢稱第一的。
看他的演奏大提琴的時候,對力量速度力度角度等等的控製和掌握,簡直讓馬健這樣的專業大提琴自愧不如,各種頂禮膜拜。
遺憾的是,大師班的時長有限,秦放歌也隻能花一刻鍾的功夫在這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馬健也通過這一刻鍾的時間,看到了秦放歌為他打開的,一扇嶄新的大門,這就足夠!
他選擇的第二首曲子,毛熊國偉大作曲家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第二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其創作靈感來自他所聽到的一首毛熊國民歌,音樂的主題壓抑而傷感。
這也不免讓不少觀眾覺得疑惑,但不是對作曲家的,而是對馬健的,如彈幕中所說的那樣,“馬健是不是太過老成了呀!怎麽總選這樣傷感悲戚的音樂呢!”
也是有各路大佬給出了解答:“學大提琴的,正常現象!”
“我也感覺自己特別成熟!但他像他這般年紀的時候,演繹出來的情感,好吧,真不能跟天才比的。”
“你們發現沒有,對比哥哥的表情,和馬健的表情,真的相當有意思。”
“我其實希望哥哥在演奏的時候,表情更豐富些呢!”
“哥哥的表演天賦沒得說,他還是更希望大家專注於他的音樂本身吧!本來長得就夠讓人犯罪的了……”
“哥哥表示不需要,直接用音樂征服世界就好。”
“是的,這可是哥哥最自信的。”
“感覺這首曲子真的很好聽呢,就是這彌漫在空氣中的傷感,真的是揮之不去呀!”
“《如歌的行板》,曲如其名,再怎麽讓人傷心,我都能聽得下去,甚至一聽再聽……”
“如果能再有兩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一起演奏這首弦樂四重奏就太完美了!”
“完全可以期待的。”
“我最期待的,還是哥哥創作幾首弦樂四重奏的作品。到時候,他和龍雪瑤演奏小提琴,其他的中提琴大提琴就隨意啦!”
“感覺這首曲子的演奏難度並不是特別高呀!”
“是的,主要還是對情感的表達,旋律優美如歌,其實怎麽拉都不會特別難聽。但想要演奏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還是仔細聽聽哥哥是怎麽講的吧!”
直播畫麵中,導播一如既往的給力,在秦放歌做示範的時候,也是各種角度和方位的特寫都用上了,俯視角度,平視角度,遠鏡頭,近景等等。總之,就是讓觀眾,特別那些學大提琴的學生們,都能清楚無誤的看清楚秦放歌手上的每一個動作。
等高清視頻出來的時候,還可以慢放,這個就看個人的了。
秦放歌現場教學,抓緊時間都來不及呢!自然不可能搞慢動作,有看不懂聽不懂的,也都是等後麵自己慢慢琢磨的。
馬健自然是懂的,他也是努力跟上秦放歌的節奏和步伐,也把自己的潛能完全激發出來,不拚命可不行呀!他可不想在這麽多人麵前顯得自己很差勁。
他的努力也是有收到成效的,跟秦放歌這樣非人的存在確實沒得比,但比起普通學生,那就是真的重量級天才選手了。
半個小時的課程一晃而過,當課程結束的時候,全神貫注投入到學習中的馬健,心中有遺憾也是在所難免的,他隻恨時間太短。
秦放歌這個老師就沒這些遺憾,他隻是盡可能的,幫助更多有天賦又肯定努力的學生。
第二位女學生名叫言思思今年十二歲,清秀可愛,體格更是嬌小玲瓏,隻有一米五不到的樣子。
莫說是跟高大魁梧的秦放歌比了,跟她掌控的大提琴相比,就很能凸顯出“最萌身高差”這樣的萌點。
在秦放歌的大師班課程中,言思思這樣的還不算什麽,小提琴大師班上,隻有七歲的小提琴天才法悅,跟秦放歌站一起的時候,那身高差,更是讓人覺得特別有畫麵感。
言思思的第一首曲子同樣是巴頓《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曲子,她選擇的是其中的序曲。
作為整首組曲的開篇,巴頓賦予了這首序曲在樂器演奏與教學雙方麵的意義,更是他對這套組曲的定義:它不僅是一部大提琴無伴奏作品,更是一本探索大提琴演奏的教材。
言思思這小姑娘,也非常好的體現了序曲中教學意義的這點。
這不,從第一首序曲的前四小節便可體現:從純演奏的角度看,演奏第一小節隻需要左手一指與三根空弦,演奏第二小節需要左手的一指和二指,演奏第三小節需要左手的一、二和三指,演奏第四小節需要全部四個手指。
由此再縱觀全部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其演奏技巧與音樂表述都是這樣,從易到難的。這樣縝密與全麵的作曲心思,也隻有作曲家本人對樂器有了最充分和全麵的了解才可以做到。
有著“西方音樂之父”名稱的德國為大作曲家巴頓,和另外一個時空的巴赫一樣,以及許多德國作曲家的音樂,都如同德國人說德語一般,語句往往很長,但每個字節都發音清晰,表達精準,否則聽者很難聽懂。
秦放歌也是不厭其煩的各種強調著:“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邏輯,先要對作品有清晰的認識,才能通過清晰的演奏將它表達出來,使觀眾聽懂。作為演奏家,不能拘泥於固有的印象,更要懂得站在作曲家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所要演奏的作品。”
他也是教言思思,如何從作曲家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是貫穿整首序曲的四種元素,他問言思思迴答,將其理清楚。
這四種元素是持續低音,分解和弦,變化音以及迴音。
而這其中,迴音的使用是整首序曲的創作特點。除了個別間奏外,每小節都被分為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主句,後半部分是迴音。演奏者通常都會將迴音句的音量放低,使整部作品聽起來更為流暢生動。
言思思的演奏他彩排的時候就聽過,存在的問題很多,小姑娘嘛!
秦放歌也是直接直接指了出來,她在演奏序曲的時候,很平淡,如練習曲一般。
這是因為對作品和聲走向不了解以及對作品結構不清晰、找不到高朝與低潮所致。這部作品的和聲,在演奏前可先將其單挑出來以和弦連接的角度來看,則可立刻分辨出整句和聲的走向。
西洋音樂中,和聲像邏輯線一樣至關重要,每一個和弦音都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前後有關的。從原譜中,其實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和聲的進行,對於一個好的演奏家而言,每一個音的演奏都是保持在和聲的線條上,哪怕是在思想中;因為隻有如此,音樂到了觀眾耳中,才會是和諧的,與邏輯的。
然後是言思思,右手運弓的基本功:即換弦的平滑、運弓的連貫與弓子的分配。
由於這首序曲的樂句流暢自然,沒有過多的風格變化,所以秦放歌教她用簡單平和的大連弓,也是親自做出他的示範教學。
秦放歌也是以序曲的第一小節舉例,即是用上下兩個連弓分別演奏兩句,為言思思,以及其他的觀眾,在他自己大提琴上,演示了一遍。他也沒有多演示幾遍的習慣,也是為了節約時間,一時半會搞不懂的,學不會的,自己下課之後多看視頻聽音樂效果,多去琢磨和專研。
他這種弓法不論從律動還是用力都格外均勻,但極為考驗演奏者右手的基本功,必要時可單獨練習四根弦的換弦,使琴弦的轉換平滑且不留痕跡,而非有棱有角。
秦放歌也是將這些東西都講清楚,然後就還是看學生們自己學得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