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台會之後,梁山伯迴家之後就一病不起最後去世。展開部的第三段樂章,就是關於“哭靈、控訴、投墳”。也是整個曲目情感的爆,快板的快奏,像山伯歸鄉後病故消息傳來,讓英台無法接受,英台答應穿上嫁衣出轎,條件是掛白燈籠,在山伯的墳前經過,然後英台跪行痛苦在山伯墓碑前。二胡,三弦,低音提琴的悲傷無以言表,似有悔恨、不甘、悲痛交織在這些快板聲裏,哭訴著對這一切的不滿,帶動其他所有的樂器,包括架子鼓,齊鳴憤怒的表達的悲愴淒涼。在這裏,不管是節奏,還是和聲、配器及整體處理上,都運用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悲痛欲絕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就如同梁山伯墳前那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景象,似乎老天也看不下去。
隨後鑼鼓齊鳴,怨憤悲傷同情等各種情緒噴薄而出,音樂也達到了最**處。不少觀眾都腦補出了祝英台義無反顧,縱身一躍,跳入了雷電劈開的山伯墳墓中的場景。
如果是音樂評論的話,肯定會寫得更多些更深入些,有諸如“表達了向黑暗的封建勢力做出最後的反抗”這樣的類似歸納作文中心思想的話。
但實際聽音樂的話,也真不用解釋得那麽清楚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也肯定不會是很多樂評人解釋的那樣。
比如秦放歌,基本就不說他的音樂要表現什麽東西,一切都留給觀眾去感覺,去想象。
這《梁祝》也是一樣,不同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受,就算秦放歌這個作者本尊跳出來說這裏是要表達什麽意思,觀眾也不見得會聽他的。
但毫無疑問的是,整樂曲快進行到了尾聲,整個音樂廳裏的觀眾,都被這特別有中國風格的音樂吸引住了。
有梁祝這樣的故事背景加成,即便是普通的觀眾,也能感覺到更多除旋律之外的東西。音樂的上行下行,不同風格的變化,是浪漫迷人的,還是歡欣鼓舞的,以及低沉壓抑,悲哀無助的等等等等。
比如,到最後結尾的再現部,也是整曲子,以及梁祝這個故事最浪漫動人的地方,化蝶!
前麵的主題再現,優美動人的旋律再度響起來,如果譜成歌曲填上歌詞唱出來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是能跟著唱的。
竹笛聲力度輕柔、度緩慢,似乎讓整音樂重新迴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二胡,琵琶,揚琴,古箏,低音提琴等幾件樂器的聲音的纏綿交織奏出的美妙旋律,在音樂大廳裏迴蕩,縈繞觀眾的耳畔。仿佛化為彩蝶,翩翩起舞的梁祝二人,雙宿雙飛,在世的時候沒能繼續,化蝶之後譜寫他們的浪漫愛情故事。
當最後一個音符結束時,舞台上演奏的姑娘們自然不會有什麽大的動作,手上的動作也都停了下來,但她們並沒有站起來。都靜靜的坐著,臉上帶著微微的笑容,相互用眼神交流。
很多觀眾似乎還不願意相信,這曲子就這樣結束了。但懂得更多的,在聽到熟悉的主題再現後就明白距離結束不遠了,常見的音樂結構嘛!
肖雨然這個學鋼琴的,被鄧紅梅逼著做了非常多的音樂研究,還要寫文章,搞得跟人家的畢業論文差不多。她第一次聽她們完整演奏的時候,就知道這些。而她身邊的陳瑜珊,沒什麽時間去看滕舒婷她們練習,但也第一時間知道樂曲什麽時候結束,她跟著秦放歌身邊這麽久,音樂素養提高得也相當明顯。光是和肖雨然一起,都能學不少東西的,該是鼓掌的時候了!
隻是,肖雨然和陳瑜珊看周圍其他觀眾,似乎都還沉浸在剛剛那浪漫迷人的音樂中,沒察覺到音樂結束的事實。有些不太懂曲式結構的觀眾也不敢隨便鼓掌,就像前麵樂章之間,也是會有過度的時候。
總得有人帶頭吧,肖雨然和陳瑜珊相視一笑,即刻行動起來,而幾乎在她們鼓掌的同時,從音樂廳不同的位置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除了她們這樣以前有聽過排練的外,在場的觀眾中,及時反應過來的也不少,也根本不用找托。
這樣的理智其實也見得是件好事,因為掌聲熱烈起來之後,所有人都從剛剛她們所營造出來的音樂中走了出來,跟著一起鼓掌。
很多觀眾甚至說不清楚現在心底究竟是什麽樣的感覺,感動感概,同情慶幸,還有淒美浪漫的旋律似乎還縈繞在心間。仿佛剛剛舞台上麵一群女生的精彩演出,帶著他們經曆了一場穿越時空之旅,親臨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的現場,看他們相識相知惜別反抗投墳最後雙雙化蝶。
在熱烈得似乎要掀翻屋頂的掌聲中,還有不少的喝彩聲,作為這次音樂會的壓軸大戲,秦放歌作曲,錦瑟華年樂團演奏的這《梁祝》,並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們的激動興奮之情,也都溢於言表,情感特別敏感細膩的,尤其是女性,早就淚流滿麵。盡管聽之前,她們就知道這是一出愛情悲劇,但在她們演奏出來這如泣如訴,淒涼哀怨的音樂聲中,心底情感完全被舞台上音樂的節奏帶著走。
現在聽音樂會,除了耳朵能聽到音樂外,還能欣賞到舞台上演奏者們的表情。這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像是王紫梓黃靜她們在演奏的時候,都是特別投入的,臉上的,身體的,手上動作和表情都融入到音樂的氛圍中。
前排的觀眾看得最清楚,感受也就越深刻。她們自己要是不投入其中的話,又怎麽可能演奏出讓觀眾感動的音樂來呢!
這樣一來,觀眾的情緒就更難控製,在積累了半個小時,終於到了可以宣泄的時候,方法自然就是用掌聲和喝彩聲,把剛剛聽音樂的感受,一股腦的分享給其他人。
而舞台上的女生們也在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中,綻放出了越燦爛美麗的笑顏來。
就如同梁山伯墳前那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景象,似乎老天也看不下去。
隨後鑼鼓齊鳴,怨憤悲傷同情等各種情緒噴薄而出,音樂也達到了最**處。不少觀眾都腦補出了祝英台義無反顧,縱身一躍,跳入了雷電劈開的山伯墳墓中的場景。
如果是音樂評論的話,肯定會寫得更多些更深入些,有諸如“表達了向黑暗的封建勢力做出最後的反抗”這樣的類似歸納作文中心思想的話。
但實際聽音樂的話,也真不用解釋得那麽清楚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也肯定不會是很多樂評人解釋的那樣。
比如秦放歌,基本就不說他的音樂要表現什麽東西,一切都留給觀眾去感覺,去想象。
這《梁祝》也是一樣,不同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受,就算秦放歌這個作者本尊跳出來說這裏是要表達什麽意思,觀眾也不見得會聽他的。
但毫無疑問的是,整樂曲快進行到了尾聲,整個音樂廳裏的觀眾,都被這特別有中國風格的音樂吸引住了。
有梁祝這樣的故事背景加成,即便是普通的觀眾,也能感覺到更多除旋律之外的東西。音樂的上行下行,不同風格的變化,是浪漫迷人的,還是歡欣鼓舞的,以及低沉壓抑,悲哀無助的等等等等。
比如,到最後結尾的再現部,也是整曲子,以及梁祝這個故事最浪漫動人的地方,化蝶!
前麵的主題再現,優美動人的旋律再度響起來,如果譜成歌曲填上歌詞唱出來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是能跟著唱的。
竹笛聲力度輕柔、度緩慢,似乎讓整音樂重新迴歸於安詳、寧靜的氣氛。二胡,琵琶,揚琴,古箏,低音提琴等幾件樂器的聲音的纏綿交織奏出的美妙旋律,在音樂大廳裏迴蕩,縈繞觀眾的耳畔。仿佛化為彩蝶,翩翩起舞的梁祝二人,雙宿雙飛,在世的時候沒能繼續,化蝶之後譜寫他們的浪漫愛情故事。
當最後一個音符結束時,舞台上演奏的姑娘們自然不會有什麽大的動作,手上的動作也都停了下來,但她們並沒有站起來。都靜靜的坐著,臉上帶著微微的笑容,相互用眼神交流。
很多觀眾似乎還不願意相信,這曲子就這樣結束了。但懂得更多的,在聽到熟悉的主題再現後就明白距離結束不遠了,常見的音樂結構嘛!
肖雨然這個學鋼琴的,被鄧紅梅逼著做了非常多的音樂研究,還要寫文章,搞得跟人家的畢業論文差不多。她第一次聽她們完整演奏的時候,就知道這些。而她身邊的陳瑜珊,沒什麽時間去看滕舒婷她們練習,但也第一時間知道樂曲什麽時候結束,她跟著秦放歌身邊這麽久,音樂素養提高得也相當明顯。光是和肖雨然一起,都能學不少東西的,該是鼓掌的時候了!
隻是,肖雨然和陳瑜珊看周圍其他觀眾,似乎都還沉浸在剛剛那浪漫迷人的音樂中,沒察覺到音樂結束的事實。有些不太懂曲式結構的觀眾也不敢隨便鼓掌,就像前麵樂章之間,也是會有過度的時候。
總得有人帶頭吧,肖雨然和陳瑜珊相視一笑,即刻行動起來,而幾乎在她們鼓掌的同時,從音樂廳不同的位置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除了她們這樣以前有聽過排練的外,在場的觀眾中,及時反應過來的也不少,也根本不用找托。
這樣的理智其實也見得是件好事,因為掌聲熱烈起來之後,所有人都從剛剛她們所營造出來的音樂中走了出來,跟著一起鼓掌。
很多觀眾甚至說不清楚現在心底究竟是什麽樣的感覺,感動感概,同情慶幸,還有淒美浪漫的旋律似乎還縈繞在心間。仿佛剛剛舞台上麵一群女生的精彩演出,帶著他們經曆了一場穿越時空之旅,親臨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的現場,看他們相識相知惜別反抗投墳最後雙雙化蝶。
在熱烈得似乎要掀翻屋頂的掌聲中,還有不少的喝彩聲,作為這次音樂會的壓軸大戲,秦放歌作曲,錦瑟華年樂團演奏的這《梁祝》,並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們的激動興奮之情,也都溢於言表,情感特別敏感細膩的,尤其是女性,早就淚流滿麵。盡管聽之前,她們就知道這是一出愛情悲劇,但在她們演奏出來這如泣如訴,淒涼哀怨的音樂聲中,心底情感完全被舞台上音樂的節奏帶著走。
現在聽音樂會,除了耳朵能聽到音樂外,還能欣賞到舞台上演奏者們的表情。這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像是王紫梓黃靜她們在演奏的時候,都是特別投入的,臉上的,身體的,手上動作和表情都融入到音樂的氛圍中。
前排的觀眾看得最清楚,感受也就越深刻。她們自己要是不投入其中的話,又怎麽可能演奏出讓觀眾感動的音樂來呢!
這樣一來,觀眾的情緒就更難控製,在積累了半個小時,終於到了可以宣泄的時候,方法自然就是用掌聲和喝彩聲,把剛剛聽音樂的感受,一股腦的分享給其他人。
而舞台上的女生們也在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中,綻放出了越燦爛美麗的笑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