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淡淡惆悵
誰主風流:情長路更長 作者:晨風琪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慕容雲和穎梅走出大使館,使館街的夜晚和平時沒有什麽不同,依然是行人很少,依然是安安靜靜。
明明知道這裏是堪培拉,明明知道這裏是異國他鄉,可慕容雲心底仍不自覺的浮起一絲淡淡的惆悵!他想象著此時的國內,街上應該是人流如織,熱熱鬧鬧的吧?
對於遠離故土的華人來說,在國外過年,春節的氣氛,很大程度上是心裏的一種感覺。
到堪培拉的第一個春節,劉國光參讚以為慕容雲和他一樣,也是夫婦兩個人在堪培拉,遂熱誠的邀請他們到自己家一同過除夕。
慕容雲自然是要和穎梅、潘鈺、婷婷還有寶貝兒子在一起歡度這個華人最重要的節日,他婉言謝絕了劉參讚的邀請,謊稱之前已經約好了其他幾位在國內就已相識的華人一起過年。
慕容雲到澳洲工作以來,除了海關處的同事之外,緣於他的工作性質和外交官員的身份,私下裏很少和當地的華人接觸;但卻交了不少當地人和當地的“外國人”朋友。
潘鈺和婷婷接觸的華人也不多,她們的工作圈子以當地人居多,鮮有華人;相對來說,穎梅讀博士期間,因為學校的華人留學生比較多,接觸自然也多一些;不過,他們也隻是知道穎梅的“男朋友”也在堪培拉;有了孩子以後,這裏的人並沒有因為穎梅是“未婚媽媽”而覺得奇怪,更不會管你是不是非婚生子,甚至是一定要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
慕容雲來澳洲工作的初衷,實際上就是想要這樣的一種環境。
到澳洲後的第一個春節,五口人是在婷婷那裏過的;婷婷所住的房子在她到堪培拉不久,就被慕容雲以的她的名字買下,是他們在澳洲真正意義上的“家”。
第二個春節,慕容雲正好在節前要迴國述職,所以是在國內度過的。
第三、第四個春節仍還是聚在婷婷那裏,隻不過又多了三個可愛的小寶貝。
昨天的除夕之夜,將近零點的時候,慕容雲領著兒子小思雲,穎梅、潘鈺和婷婷抱著三個小家夥,在房前的花園裏燃放煙花的時候,也隻有遠處的“微型”唐人街傳來零星的爆竹聲,仿佛是告訴這裏的人們,華人的春節到了。
堪培拉人口約三十多萬,華人大約在一萬左右,與悉尼和澳洲的其它大城市相比,堪培拉的“唐人街”象這個城市一樣安靜,平時,街上的行人少得簡直可以用“冷清”來形容。
與其他城市不同,堪培拉的唐人街既沒有牌樓,也沒有悠長的曆史,隻是華人聚居或者是做生意的地方,至今也僅有三十多年的曆史,這裏的華人也習慣稱這條街為“唐人街”;唐人街不象其他城市一樣具有規模,但華人經營中式餐館和雜貨店是這條街的最大特色。
在澳大利亞的這幾年,慕容雲因公、因私,去過其它幾座大城市的“唐人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中國人的地方,沒有唐人街的城市,正變得越來越少;“龍的傳人”以其特殊而頑強的生命力,已經滲透到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在澳大利亞,當你漫步在“悉尼”、“墨爾本”、“布裏斯班”、“阿德萊德”、“珀斯”等大城市,甚至到“本迪戈”、“巴拉瑞特”等這樣的小城去旅遊,你都不難看到中國人的麵孔。
因為風俗習慣和語言溝通問題,華人往往喜歡聚居在一起,逐漸在各個城市形成了一條又一條的華人聚居區,並通稱為“唐人街”;據曆史學家考證,這是因為中國曆史上的唐朝,疆域廣闊,國家強盛,聞名遐爾,因此,外國人就把中國人稱為唐人,中國人穿的老式服裝叫唐裝,中國人吃的飯菜叫唐餐,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其實,唐人街的英文名稱叫“china town”,中文直譯應為“中國城”;由於唐人街上中國店鋪多,又非常繁華,海外華人都稱它為“華埠”;澳大利亞各大城市的唐人街,不論規模大小,幾乎都在市中心,旁邊緊挨著摩天大樓;唐人街就是唐人街,歐美人也能一眼看出唐人街來;牌坊上掛著對聯,雕著龍鳳,街道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小閣樓紅磚綠瓦,商店前燈籠高懸;中國人的商店滿是中國特色,瓷器是中國的瓷器,菜肴是中國的菜肴。
全澳洲最大的唐人街在悉尼的鬧市中心,這裏也是悉尼街道最熱鬧、人流最擁擠的地方;悉尼唐人街的英文名字是“dickson street(迪克遜街)”,華人取其好意頭把它音譯成“德信街”;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在街頭和街尾的兩座牌坊,牌坊是根據中國古代的牌坊設計仿造的,配上中國宮燈式的街燈,頗有點古典美;街上方塊字與拉丁字雜陳,房屋建築中西合璧,街頭牌坊兩麵橫匾刻著“四海一家”、“中澳親善”,街尾的兩麵則刻著“繼往開來”、“通德履信”,此外還有類似“五湖四海皆兄弟”、“中澳親善如一家”、“澳陸風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中原氣象德門義路揖讓仁風”等好聽中看的對聯;這條街雖然不算長,但街道兩邊一家挨著一家擠滿了中國餐館、免稅禮品店、中國食品雜貨店、中文圖書文具店以及專演華語片的電影院;現在的悉尼唐人街已包括德信街南、西、北三個方向的好幾條街,擠滿了中國人、東南亞人甚至朝鮮人、日本人開的酒樓、快餐店、服裝店以及珠寶首飾店,這裏的書店及華文報館,還出售中文報紙和書刊,此外,還不時可見風水先生的雙魚八卦圖也在櫥窗裏向你招手。這裏的華人除了從事飲食業、旅遊工藝品和製造業之外,也有一部分在郊區租地種植中國菜,這些菜主要供應唐人街的中餐館及在這裏的市場出售。
明明知道這裏是堪培拉,明明知道這裏是異國他鄉,可慕容雲心底仍不自覺的浮起一絲淡淡的惆悵!他想象著此時的國內,街上應該是人流如織,熱熱鬧鬧的吧?
對於遠離故土的華人來說,在國外過年,春節的氣氛,很大程度上是心裏的一種感覺。
到堪培拉的第一個春節,劉國光參讚以為慕容雲和他一樣,也是夫婦兩個人在堪培拉,遂熱誠的邀請他們到自己家一同過除夕。
慕容雲自然是要和穎梅、潘鈺、婷婷還有寶貝兒子在一起歡度這個華人最重要的節日,他婉言謝絕了劉參讚的邀請,謊稱之前已經約好了其他幾位在國內就已相識的華人一起過年。
慕容雲到澳洲工作以來,除了海關處的同事之外,緣於他的工作性質和外交官員的身份,私下裏很少和當地的華人接觸;但卻交了不少當地人和當地的“外國人”朋友。
潘鈺和婷婷接觸的華人也不多,她們的工作圈子以當地人居多,鮮有華人;相對來說,穎梅讀博士期間,因為學校的華人留學生比較多,接觸自然也多一些;不過,他們也隻是知道穎梅的“男朋友”也在堪培拉;有了孩子以後,這裏的人並沒有因為穎梅是“未婚媽媽”而覺得奇怪,更不會管你是不是非婚生子,甚至是一定要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
慕容雲來澳洲工作的初衷,實際上就是想要這樣的一種環境。
到澳洲後的第一個春節,五口人是在婷婷那裏過的;婷婷所住的房子在她到堪培拉不久,就被慕容雲以的她的名字買下,是他們在澳洲真正意義上的“家”。
第二個春節,慕容雲正好在節前要迴國述職,所以是在國內度過的。
第三、第四個春節仍還是聚在婷婷那裏,隻不過又多了三個可愛的小寶貝。
昨天的除夕之夜,將近零點的時候,慕容雲領著兒子小思雲,穎梅、潘鈺和婷婷抱著三個小家夥,在房前的花園裏燃放煙花的時候,也隻有遠處的“微型”唐人街傳來零星的爆竹聲,仿佛是告訴這裏的人們,華人的春節到了。
堪培拉人口約三十多萬,華人大約在一萬左右,與悉尼和澳洲的其它大城市相比,堪培拉的“唐人街”象這個城市一樣安靜,平時,街上的行人少得簡直可以用“冷清”來形容。
與其他城市不同,堪培拉的唐人街既沒有牌樓,也沒有悠長的曆史,隻是華人聚居或者是做生意的地方,至今也僅有三十多年的曆史,這裏的華人也習慣稱這條街為“唐人街”;唐人街不象其他城市一樣具有規模,但華人經營中式餐館和雜貨店是這條街的最大特色。
在澳大利亞的這幾年,慕容雲因公、因私,去過其它幾座大城市的“唐人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中國人的地方,沒有唐人街的城市,正變得越來越少;“龍的傳人”以其特殊而頑強的生命力,已經滲透到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在澳大利亞,當你漫步在“悉尼”、“墨爾本”、“布裏斯班”、“阿德萊德”、“珀斯”等大城市,甚至到“本迪戈”、“巴拉瑞特”等這樣的小城去旅遊,你都不難看到中國人的麵孔。
因為風俗習慣和語言溝通問題,華人往往喜歡聚居在一起,逐漸在各個城市形成了一條又一條的華人聚居區,並通稱為“唐人街”;據曆史學家考證,這是因為中國曆史上的唐朝,疆域廣闊,國家強盛,聞名遐爾,因此,外國人就把中國人稱為唐人,中國人穿的老式服裝叫唐裝,中國人吃的飯菜叫唐餐,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其實,唐人街的英文名稱叫“china town”,中文直譯應為“中國城”;由於唐人街上中國店鋪多,又非常繁華,海外華人都稱它為“華埠”;澳大利亞各大城市的唐人街,不論規模大小,幾乎都在市中心,旁邊緊挨著摩天大樓;唐人街就是唐人街,歐美人也能一眼看出唐人街來;牌坊上掛著對聯,雕著龍鳳,街道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小閣樓紅磚綠瓦,商店前燈籠高懸;中國人的商店滿是中國特色,瓷器是中國的瓷器,菜肴是中國的菜肴。
全澳洲最大的唐人街在悉尼的鬧市中心,這裏也是悉尼街道最熱鬧、人流最擁擠的地方;悉尼唐人街的英文名字是“dickson street(迪克遜街)”,華人取其好意頭把它音譯成“德信街”;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在街頭和街尾的兩座牌坊,牌坊是根據中國古代的牌坊設計仿造的,配上中國宮燈式的街燈,頗有點古典美;街上方塊字與拉丁字雜陳,房屋建築中西合璧,街頭牌坊兩麵橫匾刻著“四海一家”、“中澳親善”,街尾的兩麵則刻著“繼往開來”、“通德履信”,此外還有類似“五湖四海皆兄弟”、“中澳親善如一家”、“澳陸風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中原氣象德門義路揖讓仁風”等好聽中看的對聯;這條街雖然不算長,但街道兩邊一家挨著一家擠滿了中國餐館、免稅禮品店、中國食品雜貨店、中文圖書文具店以及專演華語片的電影院;現在的悉尼唐人街已包括德信街南、西、北三個方向的好幾條街,擠滿了中國人、東南亞人甚至朝鮮人、日本人開的酒樓、快餐店、服裝店以及珠寶首飾店,這裏的書店及華文報館,還出售中文報紙和書刊,此外,還不時可見風水先生的雙魚八卦圖也在櫥窗裏向你招手。這裏的華人除了從事飲食業、旅遊工藝品和製造業之外,也有一部分在郊區租地種植中國菜,這些菜主要供應唐人街的中餐館及在這裏的市場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