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官員對待非體係的人傲慢通常會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民眾沒有事不會去和官方牽扯上,一旦牽涉上要麽是求著辦事,要麽就是犯了事,有求於人或是心虛的心態下不免是用謙卑的態度。
體係內的人遇到太多太多態度謙卑的人了,一開始可能還會不習慣有點不好意思什麽的,但是時間久了體係內的人麵對民眾的小心翼翼和謙卑就會習以為常。是個人都不能慣著,一慣著肯定是要給慣壞了,當什麽都覺得本來應該就是這樣之後,隻能用“嗬嗬”兩個字才能表示什麽叫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華夏自古以來就是“官本位”的思想,也就是無論怎麽富有或是什麽也不如做官來得痛快和實在,隻要是個官就能夠利用各種便利將家族發展起來,若是混上了高官和爵位那可就不得了了,家族顯赫三代絕不是什麽問題。
“官本位”的思想從華夏這片大地第一個國家被建立起來的時候已經存在,長久以來做官能夠用人脈或是權力來個什麽一人得道雞犬飛升的事情,並不是一朝一夕才有這種思想。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過一首詩,曰:“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北宋詩人陸遊亦有一首詩詞,曰:“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甭管是豪情萬丈,昂或是兒女情長,如何的夢斷魂腸和壯誌未酬,許許多多的詩歌裏都有關於封侯的追求。
華夏是一個詩歌的民族,詩、賦、詞貫穿著整個文明的曆史有著無數關於追求功名利祿的篇幅,其實這也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種體現。
追求做官不好嗎?官又一概而論的好官或是壞官嗎?凡事沒有真正的絕對。就好像貪官也會辦實事,清官未必能益民,等等之類的事情。
帝國建國十來年,從一開始呂哲就有設立監察官員的機構。查處的官員不少,問題依然還是一直在發生。不過相對來說,因為有督察署的存在,官員受到約束,官場情況總得來說還算是不錯。
現在還不是官和吏有區分的年代。小吏亦是官的現狀之下,凡是想要在官場上能有所發展的人,誰也不想相差踏錯斷了自己的前途。但是吧,有些時候凡是發生了一點什麽,必定是與上官的示意脫不開關係。
張耳想要為中樞分憂……好吧,其實就是真的沒什麽事情好幹,他又不想幹坐著,因此搞出了一係列的事情,行政公文下達的詞組非常嚴肅,但凡是嚴肅的公文到了鄉間。一些原本能夠睜隻眼閉隻眼的事情,到了嚴肅時刻就沒有人敢不當一迴事。
上司抓得緊,下麵辦事的人就會非常看重,畢竟升遷什麽的除了需要有實際的政績,也要上司能看重,是不是?
去到小夥子村莊辦事的小吏態度上隻是生硬,他們讓村中的老人聚集村民,一再宣讀提倡栽種果樹的事情,然後又拿出了一些數據,表明了願意配合官府可以得到什麽輔助。
帝國的輔助非常多。像是生育輔助和困難輔助,又有軍中士卒家屬的特別輔助資金。然後又加上家中有人服役,軍屬孩童可以得到免費教育,軍屬生病可以無償到國辦醫館就醫等等。此類種種的社會福利雖然大多數是傾斜到與軍方有關聯的家庭。但是對非軍屬也是有各種輔助政策。
根據張承部署的計劃,會稽郡的山民若是願意配合,官府可以借貸資金,並且官署運輸隊能夠低價運輸果樹苗等等。另外,第一年能夠從官方獲得口糧,按人頭計算。不分大小是每月三鬥。可以說這樣的政策真心是非常不錯了。
因為帝國有檢察署的關係,雖然可能會有遺漏,但是大多數時候不會發生克扣的現象,相關政策對於願意配合的山民來說應該說比較有利。
問題是出在村民聽到要向官府借貸上麵,抗拒就免不了。
實際上,官府借貸給民間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上古時代官府借貸財帛給民間就是一種增收的國策,不管是夏或商,還是到了周王朝時期都在這麽幹。
以前官府借貸給民間,各個時期有著自己的錢息規定。帝國放貸自然也需要有錢息,不過一些相關的事情上是屬於無息的小額貸款,等於是國家動用資金在拉動經濟發展,使得民眾想要幹點什麽事業的時候得到助益。
張承就是按照帝國的借貸條例在辦事,像是讓山民轉為果農就是這麽一個迴事,因為借貸給山民用來轉型的借貸政策其實是一種無息貸款。
有些時候沒文化真的很可怕,不管是怎麽解釋,甭管到底是不是真的,反正村民就認一個死理,他們認為自己那樣過挺好的,官方就是說破了天,老子們就不想聽也不想幹,根本就不需要官府來瞎操心。
若是在以前吧,下到山間的小吏麵對這種“死硬分子”勸一次不聽也就不會搭理,可是現在情況不是不同了嘛!郡守想要集中一批人,集中起來之後是要上報到中樞遷徙到邊郡,縣令可是一再交代能勸就多勸勸,畢竟是縣裏的在籍人口,能挽救就挽救一下,沒有縣令或縣長會覺得縣內人口多是壞事。
小吏是真的比較用心在解釋和勸導,可架不住認死理的山民不聽也就算了,一些長得壯實的人還個性比較衝,不聽也就罷了總不能用著誰都能聽見的聲音嘀咕一些難聽話吧?
誰都是有脾氣的,特別是小吏認為他是在幹好事,是為了“救”那一幫死硬的山民,一再被冷嘲熱諷當即是真的有些火了,語氣和態度就不止是生硬那麽簡單,自然也是會帶上一些火氣。
啊呀呀,不得了了,山民之所以是山民,那是他們有一手不錯的捕獵手段。所謂的手段可以是近身拚殺技巧,可以是一手不錯的箭術。反正就是有武藝壓身,三言兩語聽不舒服,又有聚眾與官府對抗的前科,總是免不了覺得大不了就幹一架好了。
該說思想樸實還是腦子衝動?山民一句“拽什麽”。然後小吏應“那是在幫你們保命”,誤會由此產生。
保命是什麽意思?那就要說叨說叨大多數人對邊郡的理解,他們除了認為邊郡是蠻荒到鳥不拉屎的地方之外,普遍認為邊郡生存環境惡劣,長途跋涉前去邊郡。然後再來個水土不服之類什麽的,真真是不太好生存下來。很多時候這種理解也並非是什麽錯誤,現在的醫療條件就是那麽個迴事,一些生活習慣上也談不上什麽注意衛生,心裏鬱鬱再上飲食上的一些不注意,一個人還真的很容易就沒了。
山民並不知道張耳下了嚴令要集合多少人,他們更搞不懂態度不是那麽好的小吏是一種“好心被當驢肝肺”的怨念,隻以為是小吏在出言威脅,當即就有人推攘,肢體衝突也就發生了。
壯實的人一旦動手。有時候下手就是那麽沒輕沒重,一個不注意要是打中如太陽穴之類的要害,一擊重拳也足夠要了一個人的命。
一個推攘之間突然有一名同僚倒下,官府的人一時間有點沒反應過來。
山民也是看得愣了,他們看著自己村莊裏最能打的那位。
場麵一時間變得落針可聞,那個揮拳擊倒人的壯實山民一臉驚怕地蹲身查看,一看躺在地上的小吏竟然沒有了唿吸,刹那間臉色無比的難看。
也不知道是誰吼了一句什麽玩意,山民們在其餘小吏發愣的時候就撲了上去,沒想過會被山民圍攻的小吏們很快就全部躺下了。
三個進入村莊的小吏被打死。等場麵再次安靜下來,一群山民免不了要麵麵相覷,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根本還沒反應過來,估計還在迷糊事情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山民彪悍。但是近些年弄死官府中人的事情可真的是沒有發生過,他們雖然沒有文化又不具備什麽大局觀,可是對於帝國的強大並非不知道。
慌亂之下,又慌亂過後,他們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事情大發了。趕緊收拾家當能逃就逃。
事實上這一村莊的人最後也真的逃了,官府是在一天之後了解到派出的人手沒有迴來,又重新派人進了山裏,看到村莊沒有人影感覺奇怪,見到山民沒有掩蓋的三具同僚屍體,所有的疑惑都變成了驚駭。
竟然出人命,出的還是外出公幹的同僚,整個村莊又在一天之內跑了個幹幹淨淨,這可是一件大得不能再大的事情了。
該縣的縣令第一時間就做出了處理。縣令第一時間通知縣丞和縣尉,三人共同簽字畫押之後調動縣內公安搜捕,並且啟動了縣內的治安維穩條例中的“有事可征召鄉民協助”這一條。然後,縣令又緊急派人到郡府通知郡守。
張耳接到公文的時候已經是事發後的第二天的下午,他那個時候的喜悅多過於心痛,隻差大吼一聲“天助我也!”什麽的,喜悅於表的神情被在場的賁郝看了個清清楚楚。
不是正在尋找殺雞儆猴的村莊嘛,不是要找更好的理由來處理山民嘛,現在理由可是自行送到了張耳手上。
官府中人被殺,甭管是因為什麽原因被殺,是不是意外什麽的,那都是在挑戰官方的權威,必須是要嚴肅處理。
那夥山民殺人之後不跑也就罷了,查清楚是個怎麽迴事,誰錯誰對按照帝國的律法也就是懲處觸犯法律的人,一跑等於是全村都成了殺人嫌疑犯!
“瞧瞧!瞧瞧!”張耳很是裝模作樣地憤怒大吼:“這就是山民,這就是百越血統遺傳下來的野蠻行徑!”
賁郝可不好說什麽,山民彪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情況,處理山民稍微有些不當,發生流血衝突還真的不是什麽太稀奇的事情。
張耳可沒什麽閑工夫再與賁郝風花雪月了,他告辭之後立刻召喚屬官,很是痛快地罵了一頓一直對處理山民有意見的陳良,轉頭就對郡尉下令道:“啟動三級維穩,集結公安部隊,通知軍方,不能再讓民殺官的事情重演!”
有了一起山民殺官的事情,張耳這一次的命令沒人敢再打馬虎眼,因為誰都知道事情已經大條了,要是再行阻攔不是在抵製張耳,是在藐視國家的權威。
一幫原本反對張耳,並且在行政公文上留有標注並且入檔的官員刹那間苦逼了,他們真心是沒有想到會發生那麽惡劣的事情,等於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天坑,不知道會不會被埋進去。
針對殺人在逃的山民追捕行動,在張耳的嚴令下,郡內公安的集結下,郡縣兵出動部隊協助的情況下,一場追逐與逃竄就那麽上演了。
帝國可是有類似於身份證明的製度,也就是路引那一類的憑證,本身這種玩意就是為了對罪犯抓捕的便利而產生。
帝國長久以來都是半軍管的情況,一些關卡實際上自設立之後沒有關閉,殺人逃竄的山民是分散而逃,可是因為不懂一些常識,他們以為隻要自己化化妝或裝裝傻什麽的就能混過去,結果因為這樣被逮住的人可是不少。
一些人在行跡敗露之後也不是束手就擒,他們展開了反抗,有反抗必然是會發生暴力對抗。要是在官方力量完全占優的情況下,官方其實還是有心生擒活捉。但要是官方沒有完全占優,對待殺人在逃的罪犯隻能是幹掉。
那個村莊最先嘲諷的叫阿牛,最先殺人的叫虎頭。
虎頭一家子是一路選擇山林逃竄,他們到了會稽郡臨近閩南郡必須要過關卡才沒辦法繼續隱藏,結果過關卡的時候出示路引毫無意外敗露身份了。
要是不反抗被擒拿,虎頭自然是難逃一死,可不會連累家人。問題是他反抗了,並且也真的很能打,結果是被關卡的士卒用弓矢射成了刺蝟,他在被射成刺蝟的時候妻子發狂咬住一名士卒的脖子,被士卒吃痛反擊的時候用刀捅穿了胸膛;他的兒子在反抗的時候也被劃了一刀,是裝死躺在地上眯眼看著自己的三個妹妹被士卒抗走,他等被拉上馬車半路才逃掉,逃之前聽士卒一些閑談,知曉了皇帝聽了會稽郡的事情會動怒,人生也就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目標。
當然了,虎子並不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士卒說那些話是得到某個人的示意。然後,士卒明明可以追上虎子,哪怕是不追也能用弓弩釘死也沒有那麽幹。(未完待續。)
官員對待非體係的人傲慢通常會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民眾沒有事不會去和官方牽扯上,一旦牽涉上要麽是求著辦事,要麽就是犯了事,有求於人或是心虛的心態下不免是用謙卑的態度。
體係內的人遇到太多太多態度謙卑的人了,一開始可能還會不習慣有點不好意思什麽的,但是時間久了體係內的人麵對民眾的小心翼翼和謙卑就會習以為常。是個人都不能慣著,一慣著肯定是要給慣壞了,當什麽都覺得本來應該就是這樣之後,隻能用“嗬嗬”兩個字才能表示什麽叫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華夏自古以來就是“官本位”的思想,也就是無論怎麽富有或是什麽也不如做官來得痛快和實在,隻要是個官就能夠利用各種便利將家族發展起來,若是混上了高官和爵位那可就不得了了,家族顯赫三代絕不是什麽問題。
“官本位”的思想從華夏這片大地第一個國家被建立起來的時候已經存在,長久以來做官能夠用人脈或是權力來個什麽一人得道雞犬飛升的事情,並不是一朝一夕才有這種思想。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過一首詩,曰:“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北宋詩人陸遊亦有一首詩詞,曰:“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甭管是豪情萬丈,昂或是兒女情長,如何的夢斷魂腸和壯誌未酬,許許多多的詩歌裏都有關於封侯的追求。
華夏是一個詩歌的民族,詩、賦、詞貫穿著整個文明的曆史有著無數關於追求功名利祿的篇幅,其實這也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種體現。
追求做官不好嗎?官又一概而論的好官或是壞官嗎?凡事沒有真正的絕對。就好像貪官也會辦實事,清官未必能益民,等等之類的事情。
帝國建國十來年,從一開始呂哲就有設立監察官員的機構。查處的官員不少,問題依然還是一直在發生。不過相對來說,因為有督察署的存在,官員受到約束,官場情況總得來說還算是不錯。
現在還不是官和吏有區分的年代。小吏亦是官的現狀之下,凡是想要在官場上能有所發展的人,誰也不想相差踏錯斷了自己的前途。但是吧,有些時候凡是發生了一點什麽,必定是與上官的示意脫不開關係。
張耳想要為中樞分憂……好吧,其實就是真的沒什麽事情好幹,他又不想幹坐著,因此搞出了一係列的事情,行政公文下達的詞組非常嚴肅,但凡是嚴肅的公文到了鄉間。一些原本能夠睜隻眼閉隻眼的事情,到了嚴肅時刻就沒有人敢不當一迴事。
上司抓得緊,下麵辦事的人就會非常看重,畢竟升遷什麽的除了需要有實際的政績,也要上司能看重,是不是?
去到小夥子村莊辦事的小吏態度上隻是生硬,他們讓村中的老人聚集村民,一再宣讀提倡栽種果樹的事情,然後又拿出了一些數據,表明了願意配合官府可以得到什麽輔助。
帝國的輔助非常多。像是生育輔助和困難輔助,又有軍中士卒家屬的特別輔助資金。然後又加上家中有人服役,軍屬孩童可以得到免費教育,軍屬生病可以無償到國辦醫館就醫等等。此類種種的社會福利雖然大多數是傾斜到與軍方有關聯的家庭。但是對非軍屬也是有各種輔助政策。
根據張承部署的計劃,會稽郡的山民若是願意配合,官府可以借貸資金,並且官署運輸隊能夠低價運輸果樹苗等等。另外,第一年能夠從官方獲得口糧,按人頭計算。不分大小是每月三鬥。可以說這樣的政策真心是非常不錯了。
因為帝國有檢察署的關係,雖然可能會有遺漏,但是大多數時候不會發生克扣的現象,相關政策對於願意配合的山民來說應該說比較有利。
問題是出在村民聽到要向官府借貸上麵,抗拒就免不了。
實際上,官府借貸給民間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上古時代官府借貸財帛給民間就是一種增收的國策,不管是夏或商,還是到了周王朝時期都在這麽幹。
以前官府借貸給民間,各個時期有著自己的錢息規定。帝國放貸自然也需要有錢息,不過一些相關的事情上是屬於無息的小額貸款,等於是國家動用資金在拉動經濟發展,使得民眾想要幹點什麽事業的時候得到助益。
張承就是按照帝國的借貸條例在辦事,像是讓山民轉為果農就是這麽一個迴事,因為借貸給山民用來轉型的借貸政策其實是一種無息貸款。
有些時候沒文化真的很可怕,不管是怎麽解釋,甭管到底是不是真的,反正村民就認一個死理,他們認為自己那樣過挺好的,官方就是說破了天,老子們就不想聽也不想幹,根本就不需要官府來瞎操心。
若是在以前吧,下到山間的小吏麵對這種“死硬分子”勸一次不聽也就不會搭理,可是現在情況不是不同了嘛!郡守想要集中一批人,集中起來之後是要上報到中樞遷徙到邊郡,縣令可是一再交代能勸就多勸勸,畢竟是縣裏的在籍人口,能挽救就挽救一下,沒有縣令或縣長會覺得縣內人口多是壞事。
小吏是真的比較用心在解釋和勸導,可架不住認死理的山民不聽也就算了,一些長得壯實的人還個性比較衝,不聽也就罷了總不能用著誰都能聽見的聲音嘀咕一些難聽話吧?
誰都是有脾氣的,特別是小吏認為他是在幹好事,是為了“救”那一幫死硬的山民,一再被冷嘲熱諷當即是真的有些火了,語氣和態度就不止是生硬那麽簡單,自然也是會帶上一些火氣。
啊呀呀,不得了了,山民之所以是山民,那是他們有一手不錯的捕獵手段。所謂的手段可以是近身拚殺技巧,可以是一手不錯的箭術。反正就是有武藝壓身,三言兩語聽不舒服,又有聚眾與官府對抗的前科,總是免不了覺得大不了就幹一架好了。
該說思想樸實還是腦子衝動?山民一句“拽什麽”。然後小吏應“那是在幫你們保命”,誤會由此產生。
保命是什麽意思?那就要說叨說叨大多數人對邊郡的理解,他們除了認為邊郡是蠻荒到鳥不拉屎的地方之外,普遍認為邊郡生存環境惡劣,長途跋涉前去邊郡。然後再來個水土不服之類什麽的,真真是不太好生存下來。很多時候這種理解也並非是什麽錯誤,現在的醫療條件就是那麽個迴事,一些生活習慣上也談不上什麽注意衛生,心裏鬱鬱再上飲食上的一些不注意,一個人還真的很容易就沒了。
山民並不知道張耳下了嚴令要集合多少人,他們更搞不懂態度不是那麽好的小吏是一種“好心被當驢肝肺”的怨念,隻以為是小吏在出言威脅,當即就有人推攘,肢體衝突也就發生了。
壯實的人一旦動手。有時候下手就是那麽沒輕沒重,一個不注意要是打中如太陽穴之類的要害,一擊重拳也足夠要了一個人的命。
一個推攘之間突然有一名同僚倒下,官府的人一時間有點沒反應過來。
山民也是看得愣了,他們看著自己村莊裏最能打的那位。
場麵一時間變得落針可聞,那個揮拳擊倒人的壯實山民一臉驚怕地蹲身查看,一看躺在地上的小吏竟然沒有了唿吸,刹那間臉色無比的難看。
也不知道是誰吼了一句什麽玩意,山民們在其餘小吏發愣的時候就撲了上去,沒想過會被山民圍攻的小吏們很快就全部躺下了。
三個進入村莊的小吏被打死。等場麵再次安靜下來,一群山民免不了要麵麵相覷,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根本還沒反應過來,估計還在迷糊事情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山民彪悍。但是近些年弄死官府中人的事情可真的是沒有發生過,他們雖然沒有文化又不具備什麽大局觀,可是對於帝國的強大並非不知道。
慌亂之下,又慌亂過後,他們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事情大發了。趕緊收拾家當能逃就逃。
事實上這一村莊的人最後也真的逃了,官府是在一天之後了解到派出的人手沒有迴來,又重新派人進了山裏,看到村莊沒有人影感覺奇怪,見到山民沒有掩蓋的三具同僚屍體,所有的疑惑都變成了驚駭。
竟然出人命,出的還是外出公幹的同僚,整個村莊又在一天之內跑了個幹幹淨淨,這可是一件大得不能再大的事情了。
該縣的縣令第一時間就做出了處理。縣令第一時間通知縣丞和縣尉,三人共同簽字畫押之後調動縣內公安搜捕,並且啟動了縣內的治安維穩條例中的“有事可征召鄉民協助”這一條。然後,縣令又緊急派人到郡府通知郡守。
張耳接到公文的時候已經是事發後的第二天的下午,他那個時候的喜悅多過於心痛,隻差大吼一聲“天助我也!”什麽的,喜悅於表的神情被在場的賁郝看了個清清楚楚。
不是正在尋找殺雞儆猴的村莊嘛,不是要找更好的理由來處理山民嘛,現在理由可是自行送到了張耳手上。
官府中人被殺,甭管是因為什麽原因被殺,是不是意外什麽的,那都是在挑戰官方的權威,必須是要嚴肅處理。
那夥山民殺人之後不跑也就罷了,查清楚是個怎麽迴事,誰錯誰對按照帝國的律法也就是懲處觸犯法律的人,一跑等於是全村都成了殺人嫌疑犯!
“瞧瞧!瞧瞧!”張耳很是裝模作樣地憤怒大吼:“這就是山民,這就是百越血統遺傳下來的野蠻行徑!”
賁郝可不好說什麽,山民彪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情況,處理山民稍微有些不當,發生流血衝突還真的不是什麽太稀奇的事情。
張耳可沒什麽閑工夫再與賁郝風花雪月了,他告辭之後立刻召喚屬官,很是痛快地罵了一頓一直對處理山民有意見的陳良,轉頭就對郡尉下令道:“啟動三級維穩,集結公安部隊,通知軍方,不能再讓民殺官的事情重演!”
有了一起山民殺官的事情,張耳這一次的命令沒人敢再打馬虎眼,因為誰都知道事情已經大條了,要是再行阻攔不是在抵製張耳,是在藐視國家的權威。
一幫原本反對張耳,並且在行政公文上留有標注並且入檔的官員刹那間苦逼了,他們真心是沒有想到會發生那麽惡劣的事情,等於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天坑,不知道會不會被埋進去。
針對殺人在逃的山民追捕行動,在張耳的嚴令下,郡內公安的集結下,郡縣兵出動部隊協助的情況下,一場追逐與逃竄就那麽上演了。
帝國可是有類似於身份證明的製度,也就是路引那一類的憑證,本身這種玩意就是為了對罪犯抓捕的便利而產生。
帝國長久以來都是半軍管的情況,一些關卡實際上自設立之後沒有關閉,殺人逃竄的山民是分散而逃,可是因為不懂一些常識,他們以為隻要自己化化妝或裝裝傻什麽的就能混過去,結果因為這樣被逮住的人可是不少。
一些人在行跡敗露之後也不是束手就擒,他們展開了反抗,有反抗必然是會發生暴力對抗。要是在官方力量完全占優的情況下,官方其實還是有心生擒活捉。但要是官方沒有完全占優,對待殺人在逃的罪犯隻能是幹掉。
那個村莊最先嘲諷的叫阿牛,最先殺人的叫虎頭。
虎頭一家子是一路選擇山林逃竄,他們到了會稽郡臨近閩南郡必須要過關卡才沒辦法繼續隱藏,結果過關卡的時候出示路引毫無意外敗露身份了。
要是不反抗被擒拿,虎頭自然是難逃一死,可不會連累家人。問題是他反抗了,並且也真的很能打,結果是被關卡的士卒用弓矢射成了刺蝟,他在被射成刺蝟的時候妻子發狂咬住一名士卒的脖子,被士卒吃痛反擊的時候用刀捅穿了胸膛;他的兒子在反抗的時候也被劃了一刀,是裝死躺在地上眯眼看著自己的三個妹妹被士卒抗走,他等被拉上馬車半路才逃掉,逃之前聽士卒一些閑談,知曉了皇帝聽了會稽郡的事情會動怒,人生也就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目標。
當然了,虎子並不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士卒說那些話是得到某個人的示意。然後,士卒明明可以追上虎子,哪怕是不追也能用弓弩釘死也沒有那麽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