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春季末尾,第一批輪換的部隊從南陵行走蒼梧郡路線,南下與之先期攻伐嶺南的部隊進行輪換。


    十萬大軍出南郡之際,齊燕那邊也正式傳來消息,齊王儋與燕王昌將會共襄盛會,將於一個月後抵達泗水郡,等待呂哲出發,他們就會啟程前往慎。


    魏韓那邊也傳來消息,用於會盟的高台已經在建造當中,必定會在正式舉行會盟之前將誓盟台建造完畢。


    所謂誓盟台很有講究,在春秋戰國時期“台”並不是誰都能造,要看建誓盟台的人是什麽身份,由什麽樣的身份又能造幾階梯的誓盟台,分為王級、霸主級、一序列強國、二序列中等國家、三序列小國家。


    不過嘛,現在早就沒人將誓盟台的等級約束當迴事,隻要是需要建造誓盟台的時候都是按照王級的規模來建。


    為了在前去會盟時能拉上更多裝備鐵器的軍隊,呂哲下發行政指令,命各越城暫時停下其它的活,專門集中人力物力製造鐵兵和鐵甲,務必在一個半月之內趕出至少六千的軍械出來。


    南郡越城有五十六個,這是建立在礦業發達的情況下。同時,因為對蒼梧郡礦業的開發,呂哲又在武陵那片礦產集中地新增了三十個越城。越城的規模有大有小,規模最大的自然是靠近南陵的這邊,目前能夠月產千件鐵兵的越城在南陵邊上有兩個,一個是在蒼梧郡新設立的武陵縣。


    所謂的越城其實就是治金城郭,會有“越城”這個稱唿是延續戰國時期楚國的叫法。


    新生的製鐵技術才誕生沒有多久,呂哲還沒來得及對各個越城的職能進行整頓,目前很多越城還是在生產青銅兵器,對於鐵質兵器的產量自然是不會高的。


    呂哲預計用一年的時間來將治下總數一百四十三個越城進行有計劃的改造,南郡的越城進行整合,整合為十個專門製造鐵質兵器的越城,三十個中型的越城,小型的越城則沒必要繼續存在下去。


    除了南郡之外。其餘各郡也看實際情況,如蒼梧郡的武陵那邊被證實鐵礦較多且礦石質量上優,預定置辦的大型越城也會有五個,中型越城會建造二十個。餘下各縣若是有鐵礦出產也會置辦相應產能的越城。


    在礦產地建造越城能節約很多運輸成本。畢竟呂哲開始正規化在治理了,會分出專門對礦石進行處理的越城來煉出鐵錠,再有專門的生產成品的越城加以配合,職能分清之後再運用秦國那邊的流水線製造工藝,產能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當然。因為是戰亂之秋,呂哲比較重視的方向隻會是針對兵器的生產,關於農具等等的鐵質工具則是需要為服務軍事進行讓步了。


    對於越城的規劃隻是內政的一部分,其它還有田畝的劃分,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其實是占了大頭,而這些也是一時間難以建設起來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打下厚實的基礎。


    說到田畝,呂哲治下現在已經是一個半中原的大小,又因為各郡都是在經過戰亂之後被軍隊攻下,官府目前手裏握著的土地真的難以計算。他雖然一直厚待軍隊。可是士卒獲利軍功得賞田地隻是分出五萬多頃,按照蕭何命各縣初步丈量,屬於官府的熟田和生田還在一百五十萬頃左右。


    一百五十萬頃就是兩億五千萬畝,而所謂的熟田就是已經開發得當的,生田則是新近開發的田地。


    說實話吧,一個半中原的疆域,哪怕南方並沒有開發完善,但是田地擁有量起碼是二億畝,現在會有三分之二還多的田畝落在官府手中那是因為原本的持有人死或失蹤了。任何一次動蕩,田畝被官府大量掌握已經是一個常例。不是官府蠻橫霸道沒收什麽的,隻因為戰火抹除了一切。


    呂哲麾下的屯田兵還在不斷開辟生田,可以預計若是再繼續開發下去田畝數量肯定還會增加。而南方從來都是多水係的狀態,隻要是平原地帶都很適合於開辟農田。若是經營妥當的話。他們想來是不會缺少糧食,更別談正在試驗中的兩季稻米能不能適應氣候,要是兩季稻米真的能在各郡縣栽種,那麽養活整個華夏也不是太困難的事情,畢竟現在整個華夏的總人口也才三千萬,曆經戰火之後的人口肯定是要大規模下降。


    有軍餉支撐。再有因功授田製度,更加上呂哲一直刻意在提高軍人的社會地位,當兵就成了人人羨慕的職業。從某些方麵來說,要是呂哲的財帛能夠頂得住,想要糾集起一支百萬人規模的軍隊還真的不怕沒人參軍,隻不過是呂哲很明白抽空了民間勞動力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因此一直在控製軍隊數量而已。


    “……全麵著甲的軍隊在當今世上也隻有我們才有這樣的條件,像是秦國或其它列國隻有精銳才配以甲胄,甲胄也基本為皮甲,金屬甲是精銳中的精銳才會配置。”說話的人是徐陽,他現在已經正式加入呂哲軍序列,因為沒什麽功勞被安插在禁軍建製,是百將職位。


    會談到這個話題是因為徐陽來到呂哲這邊後發現軍中將士幾乎全部著甲,他不太清楚呂哲軍的狀況,以為呂哲已經富裕到可以大量裝備甲胄。


    對於徐陽這個過來投靠的結拜大哥,呂哲還是非常歡迎的。徐陽前來投靠不是用真名,取了一個叫陽朔的化名,會這麽幹當然是不想徐氏在秦國那邊出現什麽不好的狀況。


    呂哲能意識到秦國真的有點不妙了,不然徐岩也不會讓族中比較有前途的徐陽投靠過來,而似乎不光是徐氏,大秦中一些跟徐氏有聯係的人也借由徐陽的口在試探派遣族中俊才過來效力的可能性。


    這算是氏族的一種開枝散葉嗎?那是到了世家、門閥形成的年代,世家和門閥最愛幹的事情,也叫多頭下注。


    最讓呂哲感到意外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王氏竟然也有意派遣族中子弟過來。王氏那可是老秦人,不是蒙氏、徐氏這些祖籍山東的性質。話說,秦國這到底是什麽個情況?


    “甲胄?”呂哲有點心不在焉:“兄長,這個情況特殊,一時半會很難說的清楚。”


    不是不願意詳解,是呂哲被秦國那一幫子人給搞糊塗了,不然徐陽都掏心掏肺的介紹秦國那邊的情況,也對有接觸過的中原列國情報不做隱瞞,呂哲有什麽好避諱的?


    呂哲軍的甲胄普及力度確確實實是華夏列國中最高的,那是建立在對疆域內野獸的大規模捕殺,另外也是以工代賑的一個“副產品”,再則與百越的交戰繳獲最多的是皮毛,不製造成甲胄難道就放著發黴?


    徐陽也不以為意,他被問及這一次前去慎觀盟的人真的是蒙毅這個話題的時候,很確定的點頭:“是內謀蒙毅。”


    蒙毅是蒙恬的同胞弟弟,似乎也是始皇帝最為倚重的左右手?


    徐陽又道:“除了蒙毅之外,還有王離也率兩千虎賁精銳隨行。”


    王離?這不是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嫡長子嗎?


    不管是從徐陽口中知道的秦國,還是趙高那邊透露的情報,甚至是呂哲自己派出的探子收集來的信息,秦國並沒有風雨飄渺到這一份上吧?


    與徐陽再聊一會,呂哲見徐陽馬上到了當值的時間也就起身相送了。


    幾乎是徐陽剛走,蒯通和燕彼後腳就來。他們站在原地遠遠看著虎背熊腰的徐陽離去,然後才轉頭看向一臉迷惑的自家主上。


    關於徐陽帶來秦國那邊的情況兩人都全程聽了,他們其實心裏也挺納悶秦國到底是什麽個情況,不過相對於呂哲琢磨不透秦國那幫氏族是不是在兩頭下注,他們更傾向於那是一種滲透。


    “……硬的顯然是不可能了,畢竟秦國馬上要發動中原大戰,秋季來臨之前也要準備好應對草原胡人的南下。”蒯通眼睛裏在閃爍智慧的光芒:“秦國或許很難度過這個難關,可是若說秦國上下離心離德那是不至於的。有大批的氏族子弟南下,從某些方麵來說是想扭轉主上麾下秦人不多的現狀。”


    大概吧?呂哲對於那些南下的秦人氏族子弟總不能虧待了,畢竟對於他們這一勢力來說,接納一批秦人也能為以後進入秦地提供方便,操作得好了說不定這次秦國在多麵夾擊下支撐不住能夠兵不血刃的取得一些秦地。


    呂哲不排斥麾下到底是哪一國出身,更不會忌憚那批秦人來南方後會搞出什麽,畢竟行政和軍隊操控在手,秦人在南方也沒有根基能鬧出什麽太大的幺蛾子?


    “氏族子弟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一批即將南下的氏族子弟又是各家按照將軍的苗子在培養,主上應當妥善運用。”蒯通見自家主上點頭,這才繼續笑嗬嗬的說:“運用妥當,我們缺少中低層軍官的漏洞就能快速補上。”


    後麵的話是不需要再多說的,呂哲軍的構造與列國不一樣,軍餉能夠掌握軍隊的忠誠度,再有南方的授田支撐,不是哪個軍官想煽動軍隊反叛可以輕易成功的,更別談軍中除了軍法官之外還有政委一般的典校存在。(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之帝國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大秦之帝國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