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科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在處於壓力的生活環境下,很容易變禿。
袁承誌,不過三十出頭,現在,掉發嚴重。
也就這一年的事件內。
從原本意氣風發的小夥子,變成了土肥圓加地中海,
不過也得益於古時男人大多束發,所以如果不是掉的很嚴重的話,沒人可以看的出來。
但袁承誌胖了一圈那是真的,在劉宗敏軍在和他在河南匯師的時候,劉宗敏差點沒認出來
順軍,經過接二連三的打擊,從北京失敗,到現在被大西蠶食,原本席卷天下的闖王大軍,似乎很快要被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許多闖軍的將領,改投了大西,也有一部分北上投降大明。
袁承誌能在河南堅守到現在,絲毫沒有被動搖,這並非是對於李自成闖軍的愚忠,而是他的立場,絕對不可能投降大明。
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很多事情都可以忍受,但有三件事情,絕對不能忍,第一,殺了你父親,第二,搶了你老婆,第三,丟給你肥皂。
大明朝是第一種。
袁承誌的殺父仇人正是大明,他的老爹袁崇煥大都督,被滿門抄斬,如果不是他跑的快,基本也涼了。
所以袁承誌,是根本不可能投降明朝的。
他對明朝的憎恨,發自內心,本可以在父親的陰蔽下,健康快樂的成長,享受著官二代的跋扈,卻因為朝廷的緣故,讓自己成了孤兒,接受坎坷的命運。
逃脫了朝廷的追捕之後。
袁承誌先是投奔了農民軍早期的頭領王嘉胤,因為他袁崇煥兒子的身份,被著重培養。
後來王嘉胤被朝廷擼成了串,袁承誌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王嘉胤的革左五營。
再後來其部被李自成收編吞並,成為了根正苗紅的農民軍領袖,負責鎮守河南一帶。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農民軍,不為別的,隻是為了報仇雪恨,也要推到明朝!
但是眼下,順軍兵敗如山倒。
明朝和大西雙方的力量都已經超越了順軍,原本席卷天下的順軍,現在已經支離破碎。
袁承誌在河南過的並不好,順軍之所以能獲得民心,那是因為李闖的不納糧政策,但這種政策造反的時候有用,誆騙無知的百姓。
真到了治理地方的時候,這樣的政策是運營不下去的,這也是為何曆史上的李自成,在造反的時候,越做越大,朝廷根本滅不掉,而到了李闖得了半邊天下,一次失敗就被打迴原型再也翻不起身的原因。
一年之後,不但對農民軍抱有怨恨的鄉紳絲毫不買農民軍的帳,就連下麵普通的百姓,也看透了農民軍的本質。
河南一地,想要重迴大明懷抱的人也很多。
袁承誌在這一年的事件內,經曆了十多次恐怖襲擊,數次叛亂反正。
基本上都是為了至他於死地,以便於異幟大明。
不過每次都是有驚無險,僥幸撐了現在,也是因此,在河南的袁承誌,根本無力向四方征伐。
此時他,很迷茫,他不知道未來的命運如何?繼續堅持下去,還是應該理智的選擇出路?
袁承誌不知道。
“河南,四戰之地,斷不可守,不若投降朝廷,借兵以雪前恥。”劉宗敏被李定國打到河南之後,心裏顯然是不服氣的。
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時候,完全是因為那李來亨竟然恬不知恥的借助張獻忠的軍勢,搞的他完全沒有準備好。
梁子已經結下了,如今所謂的順軍,距離滅亡也隻是時間問題。
劉宗敏對於重整旗鼓,靠著自己的力量,壯大順軍,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如果要選擇出路的話,他覺得投降朝廷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記得,當初被小皇帝離間,還被封了國公,隻是沒有接受而已,不知道現在後悔了,還來的及麽。
再說,當初順軍對北京的圍攻,他也是袖手旁觀,要不然在李自成兵敗如山倒的時候,他要是殺過去支援,勝負還不可說呢。
所以說,劉宗敏覺得,明廷也算欠他個人情,不給國公,給個世襲錦衣衛也行啊。
反正,他是個意氣用事的人,隻要朝廷能為他出這口惡氣,其他都無所謂。
袁承誌皺著眉頭,顯然對於劉宗敏的決定,很不爽,投誰都行,但絕對不能投降大萌。
“左良玉的二十萬部曲,被明廷坑殺了。”
袁承誌說道,這件大事影響力還是很深的,殺了二十萬人是很爽,但所帶來的弊端,便是讓農民軍係那些想要投降的人,都得好好掂量掂量,會不會步左良玉軍的後塵。
劉宗敏也聽說了這件事。
但他也知道,李岩在明朝做的風生水起,已經成了封疆大吏般的人物。
“那些人是李岩殺的。”
劉宗敏辯解道,李岩可以殺左軍的人,但他和李岩怎麽說也有交情,斷然不會如此對待他。
袁承誌沒有繼續勸說劉宗敏,而是問道。“侯爺真要投明?”
“這事再說,但李來亨!必殺之,以泄恨!”
很顯然,現在的袁承誌和劉宗敏的意向出現了偏差。
在順軍式微到如此地步的時候,劉宗敏傾向於奔命,而袁承誌則是絕對不可能投奔明廷的。
這麽一來,兩者之間出現了矛盾,隻是這個矛盾,耿直的劉宗敏還沒意識到。
就被體內還流淌著陰謀基因的袁承誌給陰了。
四月底的時候。
袁承誌找到機會,設宴伏殺劉宗敏,同時和張獻忠聯係,準備遵從他的節製。
而劉宗敏的部曲卻沒有束手就擒,在劉宗敏死後。改用明朝旗幟,得到了河南大多數官民的響應。
紛紛驅逐袁承誌的革左五營軍的。在短時間內,順軍對於河南的影響力,逐漸消失。
而這樣的消息,自然而然的擺在了朱慈的麵前。
當時的朱慈,還在檢閱皇衛營的火器部隊,首批的燧發槍已經列裝達到了八千人。
正準備小試牛刀的,找個目標試驗一下威力,最容易被首當其衝的河南,卻告訴他,他們迴到了大明大懷抱。
這是一個既憂傷,又快樂的故事。
科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在處於壓力的生活環境下,很容易變禿。
袁承誌,不過三十出頭,現在,掉發嚴重。
也就這一年的事件內。
從原本意氣風發的小夥子,變成了土肥圓加地中海,
不過也得益於古時男人大多束發,所以如果不是掉的很嚴重的話,沒人可以看的出來。
但袁承誌胖了一圈那是真的,在劉宗敏軍在和他在河南匯師的時候,劉宗敏差點沒認出來
順軍,經過接二連三的打擊,從北京失敗,到現在被大西蠶食,原本席卷天下的闖王大軍,似乎很快要被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許多闖軍的將領,改投了大西,也有一部分北上投降大明。
袁承誌能在河南堅守到現在,絲毫沒有被動搖,這並非是對於李自成闖軍的愚忠,而是他的立場,絕對不可能投降大明。
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很多事情都可以忍受,但有三件事情,絕對不能忍,第一,殺了你父親,第二,搶了你老婆,第三,丟給你肥皂。
大明朝是第一種。
袁承誌的殺父仇人正是大明,他的老爹袁崇煥大都督,被滿門抄斬,如果不是他跑的快,基本也涼了。
所以袁承誌,是根本不可能投降明朝的。
他對明朝的憎恨,發自內心,本可以在父親的陰蔽下,健康快樂的成長,享受著官二代的跋扈,卻因為朝廷的緣故,讓自己成了孤兒,接受坎坷的命運。
逃脫了朝廷的追捕之後。
袁承誌先是投奔了農民軍早期的頭領王嘉胤,因為他袁崇煥兒子的身份,被著重培養。
後來王嘉胤被朝廷擼成了串,袁承誌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王嘉胤的革左五營。
再後來其部被李自成收編吞並,成為了根正苗紅的農民軍領袖,負責鎮守河南一帶。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農民軍,不為別的,隻是為了報仇雪恨,也要推到明朝!
但是眼下,順軍兵敗如山倒。
明朝和大西雙方的力量都已經超越了順軍,原本席卷天下的順軍,現在已經支離破碎。
袁承誌在河南過的並不好,順軍之所以能獲得民心,那是因為李闖的不納糧政策,但這種政策造反的時候有用,誆騙無知的百姓。
真到了治理地方的時候,這樣的政策是運營不下去的,這也是為何曆史上的李自成,在造反的時候,越做越大,朝廷根本滅不掉,而到了李闖得了半邊天下,一次失敗就被打迴原型再也翻不起身的原因。
一年之後,不但對農民軍抱有怨恨的鄉紳絲毫不買農民軍的帳,就連下麵普通的百姓,也看透了農民軍的本質。
河南一地,想要重迴大明懷抱的人也很多。
袁承誌在這一年的事件內,經曆了十多次恐怖襲擊,數次叛亂反正。
基本上都是為了至他於死地,以便於異幟大明。
不過每次都是有驚無險,僥幸撐了現在,也是因此,在河南的袁承誌,根本無力向四方征伐。
此時他,很迷茫,他不知道未來的命運如何?繼續堅持下去,還是應該理智的選擇出路?
袁承誌不知道。
“河南,四戰之地,斷不可守,不若投降朝廷,借兵以雪前恥。”劉宗敏被李定國打到河南之後,心裏顯然是不服氣的。
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時候,完全是因為那李來亨竟然恬不知恥的借助張獻忠的軍勢,搞的他完全沒有準備好。
梁子已經結下了,如今所謂的順軍,距離滅亡也隻是時間問題。
劉宗敏對於重整旗鼓,靠著自己的力量,壯大順軍,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如果要選擇出路的話,他覺得投降朝廷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記得,當初被小皇帝離間,還被封了國公,隻是沒有接受而已,不知道現在後悔了,還來的及麽。
再說,當初順軍對北京的圍攻,他也是袖手旁觀,要不然在李自成兵敗如山倒的時候,他要是殺過去支援,勝負還不可說呢。
所以說,劉宗敏覺得,明廷也算欠他個人情,不給國公,給個世襲錦衣衛也行啊。
反正,他是個意氣用事的人,隻要朝廷能為他出這口惡氣,其他都無所謂。
袁承誌皺著眉頭,顯然對於劉宗敏的決定,很不爽,投誰都行,但絕對不能投降大萌。
“左良玉的二十萬部曲,被明廷坑殺了。”
袁承誌說道,這件大事影響力還是很深的,殺了二十萬人是很爽,但所帶來的弊端,便是讓農民軍係那些想要投降的人,都得好好掂量掂量,會不會步左良玉軍的後塵。
劉宗敏也聽說了這件事。
但他也知道,李岩在明朝做的風生水起,已經成了封疆大吏般的人物。
“那些人是李岩殺的。”
劉宗敏辯解道,李岩可以殺左軍的人,但他和李岩怎麽說也有交情,斷然不會如此對待他。
袁承誌沒有繼續勸說劉宗敏,而是問道。“侯爺真要投明?”
“這事再說,但李來亨!必殺之,以泄恨!”
很顯然,現在的袁承誌和劉宗敏的意向出現了偏差。
在順軍式微到如此地步的時候,劉宗敏傾向於奔命,而袁承誌則是絕對不可能投奔明廷的。
這麽一來,兩者之間出現了矛盾,隻是這個矛盾,耿直的劉宗敏還沒意識到。
就被體內還流淌著陰謀基因的袁承誌給陰了。
四月底的時候。
袁承誌找到機會,設宴伏殺劉宗敏,同時和張獻忠聯係,準備遵從他的節製。
而劉宗敏的部曲卻沒有束手就擒,在劉宗敏死後。改用明朝旗幟,得到了河南大多數官民的響應。
紛紛驅逐袁承誌的革左五營軍的。在短時間內,順軍對於河南的影響力,逐漸消失。
而這樣的消息,自然而然的擺在了朱慈的麵前。
當時的朱慈,還在檢閱皇衛營的火器部隊,首批的燧發槍已經列裝達到了八千人。
正準備小試牛刀的,找個目標試驗一下威力,最容易被首當其衝的河南,卻告訴他,他們迴到了大明大懷抱。
這是一個既憂傷,又快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