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友諒的水軍不斷取得勝利時,他的部下向他報告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鎮守洪都的將領叛變了,投降了朱元璋,這個消息驚呆了陳友諒。
所謂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這個地方對陳友諒太重要了,因為他的吳國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這兩個地方有多近,去過江西的朋友應該知道,這相當於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個釘子。他決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次陳友諒沒有匆忙進攻,從他一貫的軍事風格來看,他是屬於那種想了就幹,幹了再想的人。
可是這次的情況不同,他吸取了教訓,要準備好一切再去作戰,他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從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鬧,他沒有這個心情和貧農朱元璋鬧下去。
他在等待一個最佳的時機,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終究會露出破綻的。
他確實等到了這個機會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突然向朱元璋北邊鄰居韓林兒和劉福通發動了進攻,他攻擊的是韓係紅巾軍的重要據點——安豐(今安徽壽縣),更為致命的是,韓林兒和劉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們就完了。
張士誠攻擊韓林兒的原因很簡單,他已經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現在他是正規的元朝政府軍了。和壞事做盡、做絕還敢洋洋得意的陳友諒相比,他是個軟骨頭,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之後不久,他又恢複了自己的國號吳,真是個私鹽販子啊
劉福通正在絕望之中,徐壽輝是紅巾軍係統的,可是他不在了,還能指望誰呢,自己打了一輩子仗,就是這樣的下場?
隻能靠朱元璋了,雖然自己沒有把都元帥的位置封給他,但相信他還是能念在同是紅巾軍的麵子上來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來了劉基商量這件事,劉基不說話,先問朱元璋的意見,朱元璋認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紅巾軍,而且韓林兒從名義上說還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關鍵的是,安豐是南京的門戶,如果安豐失守,南京也會受到威脅,唇亡齒寒。
這又是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理由,而且作出這個決定的還是朱元璋本人,但劉基反對。
他能用什麽理由反對呢
致命的錯誤
劉基與朱元
璋針鋒相對,對朱元璋的兩點理由作出了逐條批駁,
首先韓林兒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去救韓林兒,不救出來還好,救出來了怎麽處理呢
其次,安豐失守是小事,如果陳友諒趁機打來,該怎麽辦?!
真是難於抉擇啊,朱元璋經過苦苦的思考,決定還是采取自己的意見,出兵安豐。
劉基十分少有的堅持自己的意見,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讓他走,一定要他放棄進攻安豐的計劃。
朱元璋是一個很頑固的人,長久以來,他的感覺都是對的,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覺。
從這件事情上看劉基,就會發現此人確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學水平也絲毫不低於陳友諒,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惡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君主自己死掉。
劉伯溫的名聲果然不是白白得來的
而朱元璋當時(注意這個詞)在這方麵的水平明顯不如劉基。
朱元璋終於率領他的大軍出發了。
大錯就此鑄成
與三年前他站在獅子山上看著陳友諒一樣,此時陳友諒也在江洲看著他。
一股強烈的喜悅感衝擊著他
機會終於到來!
所謂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這個地方對陳友諒太重要了,因為他的吳國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這兩個地方有多近,去過江西的朋友應該知道,這相當於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個釘子。他決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次陳友諒沒有匆忙進攻,從他一貫的軍事風格來看,他是屬於那種想了就幹,幹了再想的人。
可是這次的情況不同,他吸取了教訓,要準備好一切再去作戰,他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從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鬧,他沒有這個心情和貧農朱元璋鬧下去。
他在等待一個最佳的時機,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終究會露出破綻的。
他確實等到了這個機會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突然向朱元璋北邊鄰居韓林兒和劉福通發動了進攻,他攻擊的是韓係紅巾軍的重要據點——安豐(今安徽壽縣),更為致命的是,韓林兒和劉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們就完了。
張士誠攻擊韓林兒的原因很簡單,他已經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現在他是正規的元朝政府軍了。和壞事做盡、做絕還敢洋洋得意的陳友諒相比,他是個軟骨頭,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之後不久,他又恢複了自己的國號吳,真是個私鹽販子啊
劉福通正在絕望之中,徐壽輝是紅巾軍係統的,可是他不在了,還能指望誰呢,自己打了一輩子仗,就是這樣的下場?
隻能靠朱元璋了,雖然自己沒有把都元帥的位置封給他,但相信他還是能念在同是紅巾軍的麵子上來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來了劉基商量這件事,劉基不說話,先問朱元璋的意見,朱元璋認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紅巾軍,而且韓林兒從名義上說還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關鍵的是,安豐是南京的門戶,如果安豐失守,南京也會受到威脅,唇亡齒寒。
這又是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理由,而且作出這個決定的還是朱元璋本人,但劉基反對。
他能用什麽理由反對呢
致命的錯誤
劉基與朱元
璋針鋒相對,對朱元璋的兩點理由作出了逐條批駁,
首先韓林兒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去救韓林兒,不救出來還好,救出來了怎麽處理呢
其次,安豐失守是小事,如果陳友諒趁機打來,該怎麽辦?!
真是難於抉擇啊,朱元璋經過苦苦的思考,決定還是采取自己的意見,出兵安豐。
劉基十分少有的堅持自己的意見,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讓他走,一定要他放棄進攻安豐的計劃。
朱元璋是一個很頑固的人,長久以來,他的感覺都是對的,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覺。
從這件事情上看劉基,就會發現此人確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學水平也絲毫不低於陳友諒,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惡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君主自己死掉。
劉伯溫的名聲果然不是白白得來的
而朱元璋當時(注意這個詞)在這方麵的水平明顯不如劉基。
朱元璋終於率領他的大軍出發了。
大錯就此鑄成
與三年前他站在獅子山上看著陳友諒一樣,此時陳友諒也在江洲看著他。
一股強烈的喜悅感衝擊著他
機會終於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