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雖然算是個不折不扣的不講道義的人,但他卻是一個敢做敢當的人,他的大漢國的年號是“大義”。
真是夠狠,弑君奪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號取名大義,這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這是一個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在他眼裏,什麽仁義道德都是狗屁,你們不是不恥於弑君的行為嗎,道學先生們,我就做給你們看看,我的年號就叫大義!
誠然,這樣的一個人是難於對付的,要對付這樣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規矩是不行的。
誰能夠對抗這樣一個可怕的人
看來隻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應天後,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感覺到了這個對手的潛力。他們都是非常厲害的人,誰對他們威脅最大,他們的心裏很清楚。雖然朱元璋還很弱小,但絕不能小看他。
但是陳友諒當時並未掌控天完國的政權,所以最先與朱元璋發生衝突的是張士誠,雙方從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應天後,就沒消停過,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對張士誠極為頭疼,自己隻是占了點地盤,幹嘛總和自己過不去,本來兵力已經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將投降了張士誠,此時朱元璋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他要和張士誠談判,並寫信給張士誠,大致內容是:我是貧苦農民,你是私鹽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幹嘛非要打我呢,咱們兩家和平相處吧,時不時去串個門不是很好嗎。
朱元璋這樣做是因為他已經和徐壽輝開戰,兩線作戰非常不利於他,可張士誠也不是等閑之輩,看出了朱元璋的計謀,他迴信給朱元璋,大意是:你是從哪裏來的就滾迴哪裏去,我已經和徐壽輝約好,非滅了你不可。
談不攏,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張士誠大舉進攻朱元璋控製的鎮江,朱元璋早有準備,命令當時手下的王牌將領徐達和常遇春應戰,大敗張軍於龍潭,然後猛將常遇春一路打過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後在攻克寧國的戰鬥中,常遇春充分繼承了夏侯敦受傷不下火線的精神,身中三箭(貫通傷)仍然堅持作戰,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一敗塗地。
其實張士誠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差,人數也多於朱元璋軍,但卻慘敗,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結論。
常遇春
常遇春跟隨朱元璋的時間並不長,他於至正十五年
(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時候才來投奔,雖然晚來,他卻一點也不客氣,開口就說,我到這裏來就是當先鋒的,把先鋒印給我吧。
朱元璋見過的狂人不少,但從來沒有見過這麽狂的,他很生氣的說:你小子不過是個吃不飽飯的難民,到我這裏來混飯吃的,我怎麽可能給你這樣的官位呢(明史紀事本末)。常遇春卻笑著說:你等著看吧
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戰役中,元朝軍隊在岸邊列陣,朱元璋的水軍無法靠近,看著幹著急,正在此時,常遇春的船隻經過,朱元璋頓時想起了他的話,對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當先鋒嗎,現在是時候了!常遇春應聲奮勇向前,單槍匹馬持長戈向岸邊元軍刺去,元軍接住了他的長戈(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矛),卻沒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長戈順勢跳上了岸邊(這似乎是個撐杆跳的動作),連殺數人開辟了灘頭陣地,後麵士兵一擁而上,占領了采石。
此戰後,朱元璋重新認識了這個叫常遇春的年輕人,並親自授予他總督府先鋒的官位。
真是夠狠,弑君奪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號取名大義,這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這是一個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在他眼裏,什麽仁義道德都是狗屁,你們不是不恥於弑君的行為嗎,道學先生們,我就做給你們看看,我的年號就叫大義!
誠然,這樣的一個人是難於對付的,要對付這樣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規矩是不行的。
誰能夠對抗這樣一個可怕的人
看來隻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應天後,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感覺到了這個對手的潛力。他們都是非常厲害的人,誰對他們威脅最大,他們的心裏很清楚。雖然朱元璋還很弱小,但絕不能小看他。
但是陳友諒當時並未掌控天完國的政權,所以最先與朱元璋發生衝突的是張士誠,雙方從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應天後,就沒消停過,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對張士誠極為頭疼,自己隻是占了點地盤,幹嘛總和自己過不去,本來兵力已經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將投降了張士誠,此時朱元璋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他要和張士誠談判,並寫信給張士誠,大致內容是:我是貧苦農民,你是私鹽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幹嘛非要打我呢,咱們兩家和平相處吧,時不時去串個門不是很好嗎。
朱元璋這樣做是因為他已經和徐壽輝開戰,兩線作戰非常不利於他,可張士誠也不是等閑之輩,看出了朱元璋的計謀,他迴信給朱元璋,大意是:你是從哪裏來的就滾迴哪裏去,我已經和徐壽輝約好,非滅了你不可。
談不攏,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張士誠大舉進攻朱元璋控製的鎮江,朱元璋早有準備,命令當時手下的王牌將領徐達和常遇春應戰,大敗張軍於龍潭,然後猛將常遇春一路打過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後在攻克寧國的戰鬥中,常遇春充分繼承了夏侯敦受傷不下火線的精神,身中三箭(貫通傷)仍然堅持作戰,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一敗塗地。
其實張士誠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差,人數也多於朱元璋軍,但卻慘敗,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結論。
常遇春
常遇春跟隨朱元璋的時間並不長,他於至正十五年
(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時候才來投奔,雖然晚來,他卻一點也不客氣,開口就說,我到這裏來就是當先鋒的,把先鋒印給我吧。
朱元璋見過的狂人不少,但從來沒有見過這麽狂的,他很生氣的說:你小子不過是個吃不飽飯的難民,到我這裏來混飯吃的,我怎麽可能給你這樣的官位呢(明史紀事本末)。常遇春卻笑著說:你等著看吧
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戰役中,元朝軍隊在岸邊列陣,朱元璋的水軍無法靠近,看著幹著急,正在此時,常遇春的船隻經過,朱元璋頓時想起了他的話,對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當先鋒嗎,現在是時候了!常遇春應聲奮勇向前,單槍匹馬持長戈向岸邊元軍刺去,元軍接住了他的長戈(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矛),卻沒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長戈順勢跳上了岸邊(這似乎是個撐杆跳的動作),連殺數人開辟了灘頭陣地,後麵士兵一擁而上,占領了采石。
此戰後,朱元璋重新認識了這個叫常遇春的年輕人,並親自授予他總督府先鋒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