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對,少說為佳,因為說出去簡單,卻未必有人會信。在當時的情況下,並不是什麽話都敢往外說的,萬一讓人扣上一頂大帽子,那可要吃不了兜著走,沒必要自找麻煩。到了1968年年底,兵團撤銷了屯墾三師下轄17號農場的編製,我們也離開了兵團,前往大興安嶺深處的上下黑水河屯落戶插隊。四個人被分在兩個屯子,好在離得很近。我和胖子在上黑水河,陸軍和尖果在下黑水河,下黑水河有二十來個插隊的知青,而上黑水河隻有我們倆。因為上黑水河屯子不大,這是個獵屯,總共住了十來戶人,很少有種地的,自古以獵鹿為生,屯子裏一多半是鄂倫春獵人。以前打獵的方式很多,有放鷹的鷹獵,有縱狗的犬獵,也有專門下套埋夾子的,那叫“夾皮子”,還有就是全屯獵戶一齊出動進山打圍的,那主要是打野豬、虎豹、熊羆之類的大獸。

    1949年全國解放之後,黑水河才開始有人種地。山上沒有整地,東邊一塊西邊一塊的,但是這一帶的土質肥沃,隻須撒上種子,盡可以任其自生自長,唯一要做的是半夜蹲在窩棚裏看守莊稼,以防野獸來啃。別的還好說,貂、獾、刺蝟之類,啃也啃不了多少,況且碰巧捉到一兩隻,以貂皮、獾油換來的錢,可比種地多得多。最要防備的就是野豬,它在地裏從這頭拱到那頭,一趟下來一整塊莊稼就全毀了。我和胖子來到上黑水河,落戶在一個獵人家,當家的叫榛子爹,下邊有兩個女兒。榛子爹在屯子裏有一塊苞穀地,卻仍保持著鄂倫春人的狩獵傳統,經常帶著姐兒倆和獵狗,去深山老林打山雞套狐狸,我和胖子也能跟著吃點兒野味。一家子對我們兩個知青照顧有加,可這屯子裏根本沒有要我們幹的活兒,巴掌大的一塊苞穀地,收成多少全看老天爺的臉色,並不會因為看守的人多了而多長出半根苞米。好在知青的口糧不從屯子裏出,我們兩個人僅有的任務,就是輪流蹲窩棚看守莊稼,除此之外,再也沒有讓我們做的事情,隻要我們不在屯子裏搗蛋捅婁子惹得雞飛狗跳,榛子爹就謝天謝地了。

    一晃到了轉年開春,榛子爹帶大姑娘進山打春圍,打春圍講究打公不打母,還要趕在汛期之前,以免遇到山洪。屯子裏的大多數獵戶都去了,隻留下二姑娘“榛子”給我們做飯。趕上地裏青黃不接,你讓野豬來拱它都不來,我和胖子兩個人成天無所事事,閑得發慌,在這大山裏麵,真是想惹禍都沒地方惹去,可又不能不幹活兒,所謂的幹活兒,也隻是在窩棚裏幹瞪眼兒。

    話說這一天,我們倆一人捧了一大把榛子送來的“毛嗑

    兒”,又坐在一處吹牛。捎帶一提什麽叫毛嗑兒?這也是東北的方言土語,就是我們常說的瓜子,學名葵花籽或轉蓮籽。因為過去有這麽一種說法,瓜子是蘇聯老大哥傳過來的,東北土話稱俄國人為“老毛子”,老毛子磕這玩意兒,故此稱之為“毛嗑兒”。

    我們來到黑水窩棚插隊,也入鄉隨俗跟著這麽叫。哥兒倆一邊磕著毛嗑兒,一邊胡吹海聊,抱怨榛子爹不帶我們去打春圍,隻怪我們槍法太好,如果讓我們哥兒倆進了山,一人發上一杆槍,這山上就沒活物兒了,你總得給當地獵戶留下幾隻兔子打吧,不能打絕戶了。哥兒倆正在誇誇其談,口沫橫飛,不亦樂乎,榛子來給我們送飯了,還是一天兩頓飯,一大瓦罐苞米稀飯,外帶幾個大餅子,這就是我們的晌午飯。榛子和她姐姐一樣,都是屯子裏出色的獵人,性格爽快,口無遮攔,不過她是山裏長大的姑娘,沒見過外麵的世界,最喜歡聽我們侃大山。

    我和胖子成天侃來侃去,早已對彼此的套路一清二楚,還沒張嘴就知道對方要說什麽,榛子卻聽得津津有味。吹牛侃大山的關鍵在於要有聽眾,一個好的聽眾,可以讓吹牛者超水平發揮,況且這個聽眾還拿我們信口開河的話當真,也願意聽我們侃。哥兒倆三口兩口喝完了苞米稀飯,卷了幾支當地的曬煙,一番噴雲吐霧之餘,又準備開侃。曬煙又叫黃煙,煙葉子全是一巴掌大小,質地厚實,色澤金黃,捏下一把煙末兒,擰成煙卷兒,點上抽一口,讓煙氣在口腔裏悶上一小會兒,再緩緩從鼻子裏返出來,煙味兒特別香醇,真叫一個地道。榛子一看我們卷煙葉子抽,她就問:“你們咋又偷我爹的煙葉子?”

    胖子說:“二妹子,你這叫什麽話,說得我們偷雞摸狗似的,這煙葉子是頭兩天四舅爺給我們的。”

    我在一旁打圓場:“前兩天我們學雷鋒,幫四舅爺壘豬圈,四舅爺看我們幹活兒辛苦,給了我們一大捆煙葉子。”

    胖子又跟著說:“對對對,四舅爺還表揚我們是毛主席的好孩子!”

    榛子可不吃這一套:“你們幫四舅爺壘豬圈?那我倒沒聽說,我隻聽說前兩天四舅爺養的小豬讓賊偷了!”

    胖子故作吃驚:“喲!那隻小豬我見過,圓圓乎乎的,吱兒吱兒喝水,嘎嘣嘎嘣吃豆兒,怎麽讓人偷了?誰幹的?”

    我撓了撓頭,說道:“是啊!小豬招誰惹誰了,誰會偷它?許不是讓狼叼去了?”

    榛子說:“不是你們兩個壞小子偷去吃了嗎?”我和胖子連叫冤枉

    ,指天指地,向毛主席保證——我們絕對沒吃小豬!

    這話您可聽明白了,我們隻向毛主席保證沒吃小豬,可沒說沒偷小豬。由於剛開春還沒打圍,屯子裏沒什麽油水,成天吃苞米稀飯啃豆餅子誰也受不了。哥兒倆一時沒忍住,順手掏了四舅爺養的小豬,那也不能生吃,就跑去後山燒磚的磚窯,揭開窯口把小豬扔了進去。原以為可以吃上燒乳豬,沒想到磚窯中太熱,再揭開窯口小豬已經燒沒了,所以才說沒吃上。我怕榛子繼續追問,連忙打岔,問榛子:“屯子裏住的要麽是窩棚,要麽是幹打壘的土坯屋子,四舅爺那豬圈蓋得卻講究,一水兒的大青磚,磚上還帶花紋,上下黑水河怎麽會有這麽好的磚?”

    榛子說:“蓋豬圈的磚?那可不咋的,咱這磚窯裏都燒不出那麽好的磚,那全是古墓裏的墓磚!”

    讓她這麽一說,我才恍然大悟,前幾年破四舊平老墳,山裏也挖了不少古墓,墓中的陪葬品多被砸毀,隻是墓磚舍不得砸,當地磚窯都燒不出如此巨大堅固的青磚。這大山裏的古墓,有遼代的、金代的,還有更早的,有的墓磚一尺見方,埋下千百年還是鋥亮,上邊陰刻花紋;也有較小的墓磚,磚上繪有彩畫,這叫壁畫磚,出土之後色彩鮮豔如初,如今再也造不出這麽好的磚了。不過古墓中的墓磚是給死人用的,總不可能給活人用,造了屋子怕也沒人敢住,隻能用於壘砌豬圈,所以說當地的豬圈比人住的屋子都講究。黑水河窩棚一帶的獵戶,對此習以為常熟視無睹,沒人問誰也想不起來說。話趕話說到這裏,我就想起黑山頭上那座遼代古墓了,我們沒在墓室中見到屍首和陪葬的珍寶,可見那座遼墓在多年之前已被盜空,不過墓中九尾妖狐的巨幅壁畫,卻始終讓我忘不掉。不知墓主人究竟是什麽身份,僅看九尾狐壁畫的規模,墓主人的來頭也不會小。

    我借這個話頭向榛子打聽,有沒有見過繪有九尾狐的墓磚?榛子說她從沒見過畫有九尾狐的墓磚,可在大興安嶺這片深山老林之中,九尾狐狸的傳說太多了,她打小沒少聽老輩兒人講這個古經。山裏人有這個習俗,黑天半夜吹滅了燈,老的小的鑽進被窩裏,什麽嚇人講什麽,故事一輩兒傳一輩兒,越傳越玄乎。

    我們二人正閑得難受,巴不得有故事可聽,就請榛子講一講。從她口中得知,老時年間有這麽一個傳說:清末民初的時候,大山之中有一條河叫作“黑水河”,在這黑水河邊,住著一個套皮子的,上邊有三個哥哥,全沒長成,都夭折了。在過去那個年頭,死個孩子不出奇,但也架不住

    接二連三地這麽死,這第四個兒子生下來,家裏人當心尖兒一樣疼,東廟裏邊燒香、西廟裏邊還願,別說還真留住了。按過去的習慣,雖然上麵幾個都沒了,那也得按排行走啊,所以這孩子生下來就排行最小,按當地土話叫“老疙瘩”。老疙瘩三十來歲,是個在旗的人。什麽叫在旗?您都知道清朝有滿、蒙、漢八旗呀。這是滿人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這老疙瘩的祖先,當初是八旗兵,後金的甲士,之前跟清太祖努爾哈赤一路是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又拽著老汗王的龍尾巴進關打天下,有從龍之功。因為李自成打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下盛京引清兵入關。大清朝從當初靠十三副鎧甲起兵,七大恨誓師伐明,一直到北京坐了龍庭,江山易主,一統中原。這裏邊兒,可也有老疙瘩他們家先祖的一份兒功績,這叫“從龍之功”。後來打完了仗,大清江山穩固了,老疙瘩這先祖不願意待在京城做官,這才迴到了關外,世代守護大清的龍興之地。當然了,你給皇家立了大功了,那不能白立啊!不說封你個鐵帽子王,起碼能給你後人蔭下這麽一份祿米,真叫吃穿不愁。見天兒拿著皇家給的錢,想吃什麽吃什麽,想幹什麽幹什麽,所以他們家這後人,這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整日裏除了騎馬射箭,什麽活兒都不幹,什麽事兒也不操心。

    簡短截說吧,這一枝兒傳了十幾代,過了二百多年逍遙自在的好日子。趕等傳到老疙瘩這輩兒,可倒了黴了。怎麽呢?朝廷倒了,皇上也沒了,那些吃皇家祿米的八旗子弟,等於沒了靠山。吃了多少代的祿米,傳到老疙瘩這輩兒什麽也沒有了,這下可要了親命了!您琢磨琢磨:他打小養尊處優,吃著鐵杆兒莊稼,吃喝嫖賭,就知道享福,哪懂生活的艱辛?也沒有賺錢的手藝,而且連祖上驍勇善戰的弓馬騎射之術都沒繼承下來,連射兔子的手藝也沒有。父母年歲大了雙雙故去,老疙瘩隻能賣著吃、當著花,到後來當賣一空,孤身一人,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親戚朋友也都不上門了。俗話說:“窮人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到親人骨肉;富人在深山野嶺舞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的賓朋。”

    窮也得吃飯過日子啊!怎麽辦呢?他隻好靠著套皮子養家糊口。關外所說的這套皮子,就是指下套兒、設夾子,逮狐狸、黃鼠狼、貂之類的動物。在關外,這些動物都叫皮獸,因為肉都不好吃但皮毛最值錢。並且來說,打這個皮獸不能拿弓箭、鳥銃、獵狗什麽的,因為皮毛一旦傷了,可就一文不值了,最講究拿活的。這老疙瘩走投無路,隻好以套皮子

    為生。幹這個行當的,如果真是能耐大,加上運氣好,也有可能發財。他看人家有的逮貂、逮狐狸發財了,他也學人家來這個。可這也是門手藝,裏邊這學問可多了去了,講究尋蹤認徑、觀草識洞,在哪兒下夾子,往哪兒放套子,什麽時候下,什麽天氣放,這都得靠常年積累下的經驗,而且還得吃得了苦。因為這些野獸的皮毛越到天寒地凍之時越厚實,那樣的皮毛才能多賣錢,三九天在山裏蹲上個幾天是常有的事兒。問題是他這個人好吃懶做慣了,但凡有口吃的,也不願意進山鑽老林,那多苦多累啊!到最後,這老疙瘩窮得褲子都快穿不上了。

    有這麽一天,老疙瘩又揭不開鍋了,簡直是缸無隔夜之米,家無鼠盜之糧。跟街坊鄰居借吧,人家都知道他這人遊手好閑,借了他也還不上。俗話說得好,叫“救急不救窮”,你老這樣,誰家成天管著你吃喝,又不是你們家親戚,所以大夥兒也不愛理他。最後是實在沒轍了,隻好上山套皮子去。可也倒了黴了,他這一進山,一連幾天什麽也沒逮著。他又沒帶著幹糧,不是不想帶,家裏頭也沒幹糧可帶,餓急了就逮蝲蝲蛄吃。蝲蝲蛄是一種土裏的小蟲子兒,學名螻蛄,也有地方叫“土狗子”。老百姓講話:“聽蝲蝲蛄叫,還不種地了?”這玩意兒能有多少肉?餓得他兩隻眼發藍,腳底下直打晃兒,唉聲歎氣,直叫自己的命苦!

    走著走著,正好經過一處山坳。山坳裏邊兒老疙瘩發現有一座小窩棚,什麽叫窩棚呢?就是在東北地區,特有的一種窮人跟獵人常用的最簡易的臨時居所,什麽樣兒呢?幾根破木頭棒子,支起一三角形的架子,用柴草、破氈子之類的雜物,把上邊跟兩邊遮起來。簡簡單單,能起到一點兒遮風避雨的作用。當然,大一點兒的風雨也避不了,反正好過沒有。因為這形狀像窩頭,所以約定俗成地叫窩棚。跟這裏邊兒待著,頭都抬不起來。東北的深山老林裏有兩個窩棚不奇怪,是誰搭的也不一定,因為經常有上山打皮子的,隨手搭一窩棚落腳兒,很簡易。他走了也不拆,因為這裏邊兒什麽也沒有,犯不上費勁兒拆走,別人誰來了都可以住。天黑之後在這裏麵落腳,且不說舒服不舒服,總比半夜在山上讓狼掏了好。

    老疙瘩一看山坳裏有個窩棚,就尋思:我進去歇歇腳吧,喘口氣兒,躺一會兒也好!想到這兒,剛要抬腿進去,打裏邊兒出來一人,正跟老疙瘩走一對臉兒,把老疙瘩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窩棚有人,再一看出來的這個人是個老太太,身上穿著一件兒赤紅的袍子,顏色特別紮眼。小個兒不高,看這意思歲數

    可不小了,都長抽抽兒了。這張臉長得太嚇人了,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臉上這皮都有點兒耷拉了,歲數太大了,滿臉的斑跟癬,可這倆眼睛挺亮。一般這歲數大的人,眼神都比較渾濁,可這老太太兩隻眼卻似會放光,看得人直發毛。頭發說花不花,說白不白,也掉了不少了,把餘下的攏在一塊兒,梳了一個纂兒,上邊還插著朵花兒,這花兒都幹了,要多寒磣有多寒磣。老太太手裏杵著一根兒烏木的拐杖,一步一挪,正從窩棚中往外走。老疙瘩心想:這老太太是誰呀?瞧這打扮,不像一般的老太太,她怎麽會在這深山老林之中?

    您要知道,那會兒清末民初,老太太都裹小腳兒,平地上走路那都費勁,顫顫巍巍走得可慢了,更甭說走山路了,而且這個老太太裝束奇異,看這打扮像是一個師婆。在過去來說,社會上的婦女有三姑六婆之稱。因為那個時候的婦女,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沒嫁人的姑娘,不能輕易拋頭露麵。嫁了人的,講究相夫教子,三從四德,幾乎不會出門工作。所以說這三姑六婆,都不是一般的婦人,是幾類比較特殊的職業。

    您比如說這三姑,可不是大姑、二姑和三姑,分別指“尼姑、道姑”,還有“卦姑”。尼姑、道姑好理解,僧道兩門也有婦人出家。這卦姑是幹什麽的?說白了是算卦的婦人,這也是一個行當,行走江湖靠一張嘴,吃的是開口飯。六婆則是指“媒婆、藥婆、穩婆、牙婆、虔婆、師婆”。其中的師婆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據說能通鬼神。

    老疙瘩一看窩棚裏出來的是個師婆,他可不敢怠慢。而且咱們說了,在旗的人講究禮數,您甭看窮得都吃不上飯了,這禮兒可不能少!老疙瘩趕緊給這師婆請了個安,說道:“我是進山套皮子的,走到這山坳裏來,看這兒有個窩棚,本來以為裏邊沒人,不知道您老人家住在這兒,多有叨擾,多有叨擾!”他想問這師婆尋口水喝,要能給口幹糧,那是再好不過了。師婆對著老疙瘩是上一眼、下一眼、左一眼、右一眼,足足打量了七十二眼。沒說話,衝他一招手,轉身進了窩棚。老疙瘩心裏說話:瞧老太太這意思是讓我也進去,我多說好話,說不定能討口吃的!他也沒多想,跟在後邊進了窩棚。

    剛一進窩棚,這老疙瘩就一皺眉,窩棚之中又髒又破就不用說了,氣味可也夠嗆人的,再看這個老太太,不知道從哪兒端出一碗稀粥讓老疙瘩喝。老疙瘩多長時間沒喝上粥了,一瞧這裏頭還有米粒兒,今兒可過了年了!當下狼吞虎咽,把這碗粥喝了一個精光,連碗底兒都舔

    了。師婆在旁邊看著他,歎了口氣,說道:“看你這個後生,倒也是識了些個禮數,不似久貧之人,怎麽餓成這樣了?”

    老疙瘩趕緊把碗給撂下了,用袖子抹了抹嘴,畢恭畢敬地說道:“您老人家這碗粥啊,可救了我的命了!您問我什麽話,我不敢不如實相告。”他喝了一碗稀粥,肚子裏邊兒有了底兒了,這一肚子苦水兒往上翻,把自己那點兒委屈全想起來了,權當是訴苦了,就跟老太太說他祖上世代都有的祿米到了他這輩兒沒了,父母一死,親戚朋友也都不管他了,他一個人怎麽怎麽苦,怎麽怎麽運氣不好,靠鑽老林子套皮子過活,吃了上頓沒下頓。您說人家都是爹媽生父母養,一般的高矮長短,誰也沒比誰少了什麽,怎麽就有的人生下來吃喝不愁,享樂不盡?有的人就得終日奔波勞苦,乃至於凍餓而死啊?他越說越委屈,還掉了兩滴眼淚,可沒提他如何好吃懶做、怎麽好逸惡勞。

    等他這一大套子話說完了,師婆陰陽怪氣說出這麽一句話:“你呀,也甭抱怨,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個人或貧或富,那都是胎裏帶。若是你命中注定受窮,即使機緣巧合讓你發了財,也要折損陽壽,你說這值嗎?”

    別看老疙瘩窮成這樣了,他可不傻,聽出這師婆話裏有話了,忙道:“師婆有所不知,似我這麽苦的人,吃了上頓沒下頓,今兒個喝了您這一碗粥,是老天爺睜眼叫我沒死。出了這窩棚,我都不知道下頓飯上哪兒吃去?說不定明天我就變倒臥喂了野狗了,哪兒還想得了那麽多?您別說發財折陽壽了,跟您說句實在話,前半晌讓我吃上一次燉肉,後半晌要了我的命我也願意!”說完這話,他拿眼瞅著這師婆。就看這老太太嘴角微微一動,好像要說什麽,又歎了口氣兒,擺擺手:“你這後生說話不知道深淺,舉頭三尺有神明,言生道死的話可不敢亂講!”

    老疙瘩覺得師婆話裏有話,這麽說不是拿話領我嗎?於是又說:“師婆您還別不信,我跟你說,別看我老疙瘩窮,說出來的話可還有個擔當,我這話敢指天地!蒼天在上,黃土在下,前後地主財神,左右護法龍王,如果有朝一日,哎,讓我老疙瘩這兜裏揣上錢,折掉多少陽壽,我也心甘情願!”

    師婆盯著老疙瘩的臉看了半晌,冒出一句話來:“看來天意如此,讓你今天在這兒遇上我,既然如此,老身我就周全你一場,你且來看!”說著話,一伸手,由她身後取出一兜子來,往麵前一放。

    她拿出來的時候,看著就是一個普通的布兜子,老疙瘩也沒看出這玩意兒有

    什麽稀奇的,往地上一放,就聽這兜子裏“嘩啦”響了一下,好像裏邊兒有不少東西,感覺沉甸甸的。老疙瘩仔細一瞧,哎!不是空的,這裏邊兒鼓鼓囊囊,不知道塞了什麽東西了。

    師婆告訴老疙瘩:“我這兒有個兜子,裏頭有的是錢。我看你也怪可憐的,就成全成全你。這一大兜子錢,你想掏多少掏多少。”

    老疙瘩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老太太敢情是財神爺啊!不對,這不是財神爺,這是財神奶奶啊!原來在山裏搭一窩棚,等著給有緣人送錢,這是真的嗎?卻聽這師婆說:“不過,咱們可有言在先,錢可不是白掏的,你掏得越多,折的壽數也越多,你可想好了再掏!”這後半句,老疙瘩聽見沒有?聽見了,這意思是拿了錢,不白拿,會減陽壽!能減多少?主要是能拿多少啊?他也沒太在意,這會兒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竟盯著那個大兜子了,心裏琢磨那兜子裏頭兒鼓鼓囊囊沉甸甸的,是不是真有錢啊?是金子、是銀子,還是銅子兒?真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

    他瞅了瞅師婆,心想反正我已經窮成這樣了,你讓我掏我就掏!他把手伸到這大兜子裏一摸,還真有錢!拿出來一看,是塊銀元,銀元可好啊!貨真價實,到什麽地方都花得出去。這兜子裏居然滿滿當當,敢情裝的都是銀元!他掏了這塊銀元在手裏,拿牙咬了一咬,四個牙印兒,又使勁吹了一口氣兒,放到耳邊一聽響兒,沒錯,絕對是真正的銀元!他問師婆,還能多掏幾個嗎?師婆說:“我剛才不是已經說了,拿多少你隨便,這迴拿完了,往後還可以來找我!”

    老疙瘩一拍大腿:“那得嘞!我也不跟您客氣了,我先掏上一把。”於是掏了一大把的銀元,往倆袖筒子裏一塞,把這袖口兒攥住了,拿倆袖子當了褡褳。兩手死死攥住這袖口兒,往下邊兒一跪,咣咣咣咣,給師婆連磕了十幾個響頭。

    師婆瞧著他說:“不用給我磕頭,還是那句話,咱們哪,還算是有緣,錢兜子就放這兒,你要用錢,盡管來取。”

    老疙瘩應了一聲,站起身來,忙不迭地出了窩棚,抬頭一看天還沒黑,這大白天的,也不像是做夢呀,可要不是做夢,當真是老天爺可憐窮人?

    老疙瘩揣了這一大把錢,可就下了山了。就這一路,那真得說磕磕絆絆,摔了好幾跤,腿都磕破了,他也不覺得疼。好容易到了山腳底下了,他坐在道邊兒上,跟做賊似的,自己又在臉上狠狠擰了一把,這個疼啊!疼得直齜牙,一邊兒齜牙是一邊兒疼,還一邊兒樂。真不是做夢!剛想

    到這兒,他肚子裏嘰哩咕嚕一陣響,多少日子沒吃過一頓飽飯了,一碗稀粥不夠墊底兒的,尋思得先吃點兒好的去,否則老腸子老肚子可要造反了!當下捏住這倆袖筒子,大步流星來到集市之上。

    關外的飯館都有幌子,一個幌子是小飯館兒,賣什麽包子、餃子、麵條子之類的,一般都是賣給底層的老百姓,一個是解飽,再一個講究快,三口兩口吃完了,還得賣力氣去。兩個幌子的館子,那就有涼菜有熱炒了,還有燒黃二酒。四個幌子的是大飯莊子,什麽叫山中走獸雲中雁,怎麽叫陸地牛羊海中鮮,猴頭燕窩鯊魚翅,熊掌幹貝鹿尾尖兒,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以往能到一個幌子的小飯館兒裏吃碗麵條,對於他來說,已經等於過年了。門口兒掛兩個幌子的飯館兒,他連看都不敢看。如今有了錢了,倆幌子的瞧也不瞧了,真得說人是英雄錢是膽,抬腿進了一個大飯莊子。他也明白飯莊子跑堂夥計個頂個的勢利眼,看人下菜碟兒,就他這模樣的要進去,屁股沒坐熱就得讓人一腳踹出來。所以他一坐下,先把錢拍了出來。跑堂夥計剛要過來往外轟,又瞅見這位把銀元拍桌兒上了。這“孫子”這倆字兒都到嘴邊兒了,突然間喜笑顏開:“哎喲,祖宗,您來了!”

    老疙瘩這才要酒要菜,他這肚子裏沒油水,專撿解饞的點。先來半斤老白幹兒,一盤花生米壓桌,又叫了四個熱炒:扒肘子、溜魚片、燜大蝦、燴雞絲。你別說,祖上這祿米沒白吃,真會點哪!再瞧他這一通吃,撩起前後槽牙打開裏外套間兒,一桌子酒肉跟倒箱子裏似的,吃了一個碟幹碗淨、溝滿壕平、泰山不下土、雞犬傷心、貓狗落淚。在一旁伺候的夥計一看,好家夥,這位爺上輩子餓死鬼投胎,這是多少日子沒吃過人飯了?

    等老疙瘩吃飽喝足了一抹擦嘴頭子,大搖大擺往外走,又找了一個澡堂子,連搓帶泡洗了個痛快;洗完澡剃頭刮臉,再去到成衣鋪,置辦了一身行頭,從頭到腳換了個裏外三新,真是人配衣裳馬配鞍,本來就是在旗的出身,這一捯飭,那股子精氣神兒又迴來了。當年的狐朋狗友們見他出手闊綽,看來這是又混整了,都來找他敘舊套交情,見天兒下館子胡吃海喝,甭管幾個人吃飯,一點就是一桌子燕翅席,吃飽喝足了打牌耍錢,要麽到堂子裏嫖姑娘,幾天下來,這錢也就花得差不多了。

    老疙瘩後悔當時沒多掏幾個錢,嘴是過道兒,吃一頓頂不了一輩子,昨天吃了今天還得吃。隻好再次進山,找到那個小窩棚,又給師婆磕頭。一來想問問,掏了兜子裏的錢能有怎麽個後話?說是折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摸金玦之鬼門天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霸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霸唱並收藏摸金玦之鬼門天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