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昌軍與王盛榮軍的第二場大戰比第一場大戰更加慘烈。
第一場大戰,宋應昌軍有近八萬人,戰鬥中,宋應昌軍戰死或被俘者近萬,受傷者過千(不包括輕傷),還能繼續戰鬥的不足七萬人。
當時王盛榮軍有六萬三千餘人,在戰鬥中,王盛榮軍,戰死者過兩千,受傷者近千(不包括輕傷),還能繼續戰鬥的超過五萬九千人。
而在這剛剛結束的第二場大戰,宋應昌軍兵力高達十萬,戰死或被俘者三萬四千餘人,受傷者過兩千(不包括輕傷),可戰之兵還有六萬三千餘人。
王盛榮軍有六萬五千餘人,在戰鬥中,王盛榮軍戰死者近一萬一千,受傷者過三千(不包括輕傷),可戰之兵還有五萬餘人。
王盛榮軍和宋應昌軍的第二次大戰中,別看兩軍死傷者比例幾乎是一比三,但王盛榮軍戰鬥力下降程度似乎不差於死傷人數更多的宋應昌軍。
先登部隊四個團五千餘人,死傷者過三千,擲彈兵部隊三個團近四千人,死傷者過兩千,可以說王盛榮軍作為主力部隊之二的先登部隊和擲彈兵部隊實力都降低一半以上。
即便是沒有多少人員死傷的火器部隊三個步兵營,戰場上開槍次數那麽多,槍管磨損嚴重,戰鬥力也跟著大降。
死傷一萬四千餘人,可以說是從人民軍舉旗以來死傷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但這卻不是結束,或許未來還會有死傷人數更多的戰鬥出現,人民軍的目標可不隻是占領廣東一地,而是推翻明廷主導整個天下。
大戰之後,王盛榮對於這場戰鬥進行反思,他感覺到自己有一點失誤非常大的地方,就是擲彈兵部隊規模太小了。
戰前王盛榮軍擲彈兵部隊有三個團編製,近四千餘人,因為手榴彈比較沉重,所有擲彈兵部隊戰士攜帶足量手榴彈,大約占王盛榮軍儲備手榴彈的三分之一多一點。
僅僅是擲彈兵部隊攜帶的手榴彈,就給明軍帶來過萬的死傷數字,要是擲彈兵部隊的規模擴大一倍,在戰場上給明軍帶來的死傷數字也將翻倍,人民軍付出更小的死傷數字就能夠擊敗明軍。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迴,王盛榮內心中已經做出決定,盡快擴大擲彈兵部隊規模,最多可達到兩個旅編製,即便在戰場上一次就將所有儲備的手榴彈都扔出去,隻要以更小的死傷擊敗敵人即可。
目前人民軍實力大降,不過王盛榮不擔心短時間內會與明軍爆發大規模戰鬥,明軍死傷人數是人民軍的幾倍,實力也大降,並且明軍是敗方,士氣跟著大降,想要恢複士氣就需要一段時間,人民軍有足夠的時間恢複戰鬥力。
唯獨有一點王盛榮比較擔心,明廷太強大了,這一次明軍死傷三萬多人,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明軍被調集過來,而他率領的人民軍,可無法增加太多兵力。
王盛榮隻能寄希望於後方能夠送來更多的虎頭槍和手榴彈,他才能率領人民軍擋住源源不斷到來的明軍。
王盛榮對於這一戰中明軍的表現也是萬分感慨。
戰鬥最開始在人民軍擲彈兵部隊攻擊下死傷上萬人都沒有撤退,在死傷三萬多人達到總兵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才撤軍,還沒有達到潰敗的程度,明軍的頑強讓王盛榮吃驚,要是以後人民軍對戰的明軍都是如此,那以後的戰鬥就難了。
……
明軍大營,確定這一戰己方死傷數字後,宋應昌呆坐著一動不動。
宋應昌知道這一戰明軍會死傷比較多,沒想到死傷人數會高達三萬六千餘人,占明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還多一些。
迴想一下大戰的經過,宋應昌很快就發現明軍失敗的原因。
這一次明軍三路圍攻人民軍的計劃本身是非常好的戰術,宋應昌和一眾明軍將領有比較大的把握擊敗敵人,從戰鬥初中期正麵戰場和東側戰場上明軍即將占上風的情況就能夠看出來,若不是人民軍火器部隊支援正麵戰場,那正麵戰場明軍就有較大可能完成突破。
可惜宋應昌沒有想到人民軍的火器部隊會放到西側戰場上,左右兩路明軍為了快速行進都沒有攜帶沉重的火炮和戰車,在人民軍火器部隊的攻擊下,右路軍就這樣潰敗了,要不是追擊右路軍的人民軍撤迴去,右路軍死傷人數可不會隻有一萬來人。
要是三路圍攻計劃再充分一些,這一戰的勝利一定屬於明軍,可大戰已經過去了,是明軍戰敗,時間無法迴到開戰前。
麵對死傷三萬六千餘人士氣大跌的明軍,宋應昌明白短時間內明軍都無法與人民軍進行新的戰鬥。
宋應昌更明白,這一戰比上一戰明軍死傷人數多出這麽多,等到消息傳到京城,自己這個大軍統帥的位置肯定要換人,有不小可能會被判一個死罪,宋應昌隻能希望不要連累的家人。
但現在宋應昌還是大軍統帥,他沒有放棄大軍不管的想法,忠於皇帝,他不願意看到人民軍擊敗明軍,奪走大明的江山,越是這個時候,宋應昌越要帶領明軍守住這裏,抵擋住人民軍。
這時候宋應昌也想到了湖廣、福建、廣西三個戰場,在江西這邊開戰前,宋應昌送去讓三地明軍拖住人民軍。
人民軍的實力讓人難以想象,江西戰場十萬明軍都敗了,其他三個戰場的情況也不知道什麽樣子,宋應昌隻能希望三個戰場的明軍僅僅是拖住人民軍,而不是集結大軍再一次發動進攻。
事實上湖廣、福建、廣西三個戰場上明軍的情況正如宋應昌所希望的那樣,也是上一次的戰鬥讓三地明軍統帥看到人民軍的真正實力,這一次他們的目標僅僅是拖住對麵的人民軍,並沒有盲目擊敗對麵人民軍的想法。
在宋應昌軍和王盛榮軍開戰前後,湖廣、福建、廣西三個戰場上明軍和人民軍爆發幾次小規模戰鬥,明軍死傷人數加起來還不到五千,人民軍死傷人數更是隻有一千多。
第一場大戰,宋應昌軍有近八萬人,戰鬥中,宋應昌軍戰死或被俘者近萬,受傷者過千(不包括輕傷),還能繼續戰鬥的不足七萬人。
當時王盛榮軍有六萬三千餘人,在戰鬥中,王盛榮軍,戰死者過兩千,受傷者近千(不包括輕傷),還能繼續戰鬥的超過五萬九千人。
而在這剛剛結束的第二場大戰,宋應昌軍兵力高達十萬,戰死或被俘者三萬四千餘人,受傷者過兩千(不包括輕傷),可戰之兵還有六萬三千餘人。
王盛榮軍有六萬五千餘人,在戰鬥中,王盛榮軍戰死者近一萬一千,受傷者過三千(不包括輕傷),可戰之兵還有五萬餘人。
王盛榮軍和宋應昌軍的第二次大戰中,別看兩軍死傷者比例幾乎是一比三,但王盛榮軍戰鬥力下降程度似乎不差於死傷人數更多的宋應昌軍。
先登部隊四個團五千餘人,死傷者過三千,擲彈兵部隊三個團近四千人,死傷者過兩千,可以說王盛榮軍作為主力部隊之二的先登部隊和擲彈兵部隊實力都降低一半以上。
即便是沒有多少人員死傷的火器部隊三個步兵營,戰場上開槍次數那麽多,槍管磨損嚴重,戰鬥力也跟著大降。
死傷一萬四千餘人,可以說是從人民軍舉旗以來死傷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但這卻不是結束,或許未來還會有死傷人數更多的戰鬥出現,人民軍的目標可不隻是占領廣東一地,而是推翻明廷主導整個天下。
大戰之後,王盛榮對於這場戰鬥進行反思,他感覺到自己有一點失誤非常大的地方,就是擲彈兵部隊規模太小了。
戰前王盛榮軍擲彈兵部隊有三個團編製,近四千餘人,因為手榴彈比較沉重,所有擲彈兵部隊戰士攜帶足量手榴彈,大約占王盛榮軍儲備手榴彈的三分之一多一點。
僅僅是擲彈兵部隊攜帶的手榴彈,就給明軍帶來過萬的死傷數字,要是擲彈兵部隊的規模擴大一倍,在戰場上給明軍帶來的死傷數字也將翻倍,人民軍付出更小的死傷數字就能夠擊敗明軍。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迴,王盛榮內心中已經做出決定,盡快擴大擲彈兵部隊規模,最多可達到兩個旅編製,即便在戰場上一次就將所有儲備的手榴彈都扔出去,隻要以更小的死傷擊敗敵人即可。
目前人民軍實力大降,不過王盛榮不擔心短時間內會與明軍爆發大規模戰鬥,明軍死傷人數是人民軍的幾倍,實力也大降,並且明軍是敗方,士氣跟著大降,想要恢複士氣就需要一段時間,人民軍有足夠的時間恢複戰鬥力。
唯獨有一點王盛榮比較擔心,明廷太強大了,這一次明軍死傷三萬多人,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明軍被調集過來,而他率領的人民軍,可無法增加太多兵力。
王盛榮隻能寄希望於後方能夠送來更多的虎頭槍和手榴彈,他才能率領人民軍擋住源源不斷到來的明軍。
王盛榮對於這一戰中明軍的表現也是萬分感慨。
戰鬥最開始在人民軍擲彈兵部隊攻擊下死傷上萬人都沒有撤退,在死傷三萬多人達到總兵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才撤軍,還沒有達到潰敗的程度,明軍的頑強讓王盛榮吃驚,要是以後人民軍對戰的明軍都是如此,那以後的戰鬥就難了。
……
明軍大營,確定這一戰己方死傷數字後,宋應昌呆坐著一動不動。
宋應昌知道這一戰明軍會死傷比較多,沒想到死傷人數會高達三萬六千餘人,占明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還多一些。
迴想一下大戰的經過,宋應昌很快就發現明軍失敗的原因。
這一次明軍三路圍攻人民軍的計劃本身是非常好的戰術,宋應昌和一眾明軍將領有比較大的把握擊敗敵人,從戰鬥初中期正麵戰場和東側戰場上明軍即將占上風的情況就能夠看出來,若不是人民軍火器部隊支援正麵戰場,那正麵戰場明軍就有較大可能完成突破。
可惜宋應昌沒有想到人民軍的火器部隊會放到西側戰場上,左右兩路明軍為了快速行進都沒有攜帶沉重的火炮和戰車,在人民軍火器部隊的攻擊下,右路軍就這樣潰敗了,要不是追擊右路軍的人民軍撤迴去,右路軍死傷人數可不會隻有一萬來人。
要是三路圍攻計劃再充分一些,這一戰的勝利一定屬於明軍,可大戰已經過去了,是明軍戰敗,時間無法迴到開戰前。
麵對死傷三萬六千餘人士氣大跌的明軍,宋應昌明白短時間內明軍都無法與人民軍進行新的戰鬥。
宋應昌更明白,這一戰比上一戰明軍死傷人數多出這麽多,等到消息傳到京城,自己這個大軍統帥的位置肯定要換人,有不小可能會被判一個死罪,宋應昌隻能希望不要連累的家人。
但現在宋應昌還是大軍統帥,他沒有放棄大軍不管的想法,忠於皇帝,他不願意看到人民軍擊敗明軍,奪走大明的江山,越是這個時候,宋應昌越要帶領明軍守住這裏,抵擋住人民軍。
這時候宋應昌也想到了湖廣、福建、廣西三個戰場,在江西這邊開戰前,宋應昌送去讓三地明軍拖住人民軍。
人民軍的實力讓人難以想象,江西戰場十萬明軍都敗了,其他三個戰場的情況也不知道什麽樣子,宋應昌隻能希望三個戰場的明軍僅僅是拖住人民軍,而不是集結大軍再一次發動進攻。
事實上湖廣、福建、廣西三個戰場上明軍的情況正如宋應昌所希望的那樣,也是上一次的戰鬥讓三地明軍統帥看到人民軍的真正實力,這一次他們的目標僅僅是拖住對麵的人民軍,並沒有盲目擊敗對麵人民軍的想法。
在宋應昌軍和王盛榮軍開戰前後,湖廣、福建、廣西三個戰場上明軍和人民軍爆發幾次小規模戰鬥,明軍死傷人數加起來還不到五千,人民軍死傷人數更是隻有一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