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昌於武學一道是無可爭議的大宗師,在其他方麵也完全不遑多讓。
尤其是數術、博聞這兩門,他懂得東西比書上的還要詳細。
李元昌把數術拆分為算術、代數和幾何三個科目,直接就把艱澀的《九章》、《海島》、《周髀》這些數書上的大部分問題,轉化為簡單優美的公式。
而博聞則是被分解為物理、化學、生物和地學四個科目。李元昌對天地萬物、以及天地演化的闡述,對宋江來說,簡直就是推開了一座通向新世界的大門。
李元昌告訴宋江,天地萬物都是由名為原子的物質組合而成,包括大地、空氣和水,還有人類的身軀。
盡管以李元昌的能耐,還無法讓宋江看到他所謂的原子、分子,不過通過一種名為顯微鏡的器械所觀察到的微觀世界,已經足夠讓宋江著迷了。
李元昌告訴宋江,火並不是一種元素,而隻是一種物質變化的現象,水也不是元素,而是能用兩種氣體燃燒後製取。
精密的實驗不僅改變了宋江對世界的看法,也改變了宋江治學的態度。
每一次,從竹莊中下來,迴到學院裏,宋江總要恍惚一陣,才能意識到自己又迴到了人間。而且他看向同學們的目光,也產生了變化。
雖然宋江覺得自己的待人接物從未變化,但是鄭紅木、程悅這些朋友,卻異口同聲地說他變得孤僻,讓人不敢親近。
宋江嚐試改變這個局麵,但是除了鄭紅木、程悅這寥寥幾個舊識之外,一整個學期下來,他都沒能交上新的朋友。
這也與他拜師後,很少為班級出手有關。
因為經脈長期處於受創狀態,宋江雖然升上了地級,但是實際戰鬥力還不如人級的時候。
政務院新生班一下子出了三個地級武者,名氣傳開的同時,麻煩也接踵而至。
其他班級,特別是武技院新生班的學生,絡繹不絕地前來挑戰,試圖證明自己的資質、天分。
陳凝是剛張開的小姑娘,歲數距離新生的平均年齡足有五六歲,很少有人抹得開麵子向她挑戰。
宋江又不能打,衝著政務院新生班的挑戰,大多數都由班長饒輝接了下來。
饒輝能夠晉級,說白了與政務院的支持關係不大,基本上是他自己的天賦、努力和他家族支持的成果。
與武技院那些整天專門研究武學的學生相比,饒輝就算有一些傳承,也很少打得贏,包括那些人級的挑戰者。
說起來,武技院的新生也都是千挑萬選才能入學的,在武學天賦上肯定是要比政務院強。
然而饒輝這小子卻是有一股韌勁狠勁,落了下風也不服輸,好幾次都靠著雙重內氣帶來的耐力,生生耗得挑戰者精疲力竭,打爛仗取勝。
他這份不服輸的意誌,沒有感動宋江,讓他勉力出戰,卻感動了鄭紅木一幫人,他們挺身而出,一起為政務院新生班的榮譽而戰。
夏天裏,宋江猛然發現,政務院新生班不知何時已變得十分融洽,簡直可以說是鐵板一塊了。
當然,再團結的集體,也免不了有不和諧的人存在。
半遊離的宋江、陳凝是一例,形單影隻,偏激、看誰都不順眼的高風,是另一例。
不過相對於有著地級武者身份,地位超然的宋江陳凝,還是隻有人級水平的前班長,是徹底的沒人願意搭理了。
陸還玉是唯一一個,不曾感受,亦或是非常適應宋江變化的友人。
這名武癡冬季迴中州,過完年迴來以後,赫然也升上了地級。與宋江一樣,陸還玉選擇的是戰力突出,屬性相克的第二係木係內氣。
陸還玉的內氣都是自己一點一滴積蓄起來的,搬運起來對經脈的傷害比宋江要小得多,因此根本就沒有損傷根基的顧忌。他一迴來就耐不住性子四下挑戰,而且居然就讓他把連施菱在內的地級新生武者全打服了。
若是換了往屆,新生中的第一武者,差不多是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的時候了。學院並不組織由活力的學生團體建立。
然而陸還玉腦子裏根本就沒這個概念,而外人眼中他唯一的“跟班”宋江,也同樣無意於此。於是這一屆的新生,呈現出群雄割據的態勢,各個天才大都隻能在自己的班級裏稱王稱霸,而無法把勢力延伸到別的班級去。
陸還玉是個悶葫蘆,談及武功尚能多聊上幾句,換做其他話題,沒有不管不顧掉頭就走,就算給宋江麵子了。
宋江平日裏交流的對象,隻有陳凝,這名和他相依為命的女孩。
好在,帝國的郵傳係統運行良好,同印州的通信雖然緩慢,但始終保持暢通。宋江時不時地能收到家鄉親友們的信件,一解遠遊相思之苦。
最新的信件裏,何言、張思昌不約而同的通告他們將南下一次來探望他,這讓宋江對秋日裏的再會,分外地期待。
隨著學習的深入,宋江的進度開始慢下來。
拋物線的方程的計算讓他頭昏腦漲,而化學周期表的死記硬背更讓他痛不欲生。
很多的知識點,在李元昌說來,很合理,能自洽,但是宋江純憑腦補,理解起來實在是很有難度。
有時候,宋江對這些知識的正確性提出了質疑,李元昌隻能迴答他這些都是祖先傳下來的,曾經驗證過無誤,但如今卻無法再次驗證。
對於這樣的迴答,宋江也無可奈何。他又問李元昌,鬼穀為何不把這些知識擴散出去。
談到這個問題時,李元昌神情一黯,答道:“祖先傳下來的知識包羅萬象,可是你有沒有發覺?有一個非常常見的東西,卻從未出現在這些知識裏!”
宋江悚然一驚,隻是粗略地想了想,就找到了答案,怯聲問道:“內氣?”
李元昌點頭歎道:“正是內氣!祖先傳下來的知識體係之中,從來就沒有內氣的存在!在內氣、天地元氣這些東西被解釋清楚,包容入體係之前,知識的擴散,隻能導致質疑和湮滅!”
尤其是數術、博聞這兩門,他懂得東西比書上的還要詳細。
李元昌把數術拆分為算術、代數和幾何三個科目,直接就把艱澀的《九章》、《海島》、《周髀》這些數書上的大部分問題,轉化為簡單優美的公式。
而博聞則是被分解為物理、化學、生物和地學四個科目。李元昌對天地萬物、以及天地演化的闡述,對宋江來說,簡直就是推開了一座通向新世界的大門。
李元昌告訴宋江,天地萬物都是由名為原子的物質組合而成,包括大地、空氣和水,還有人類的身軀。
盡管以李元昌的能耐,還無法讓宋江看到他所謂的原子、分子,不過通過一種名為顯微鏡的器械所觀察到的微觀世界,已經足夠讓宋江著迷了。
李元昌告訴宋江,火並不是一種元素,而隻是一種物質變化的現象,水也不是元素,而是能用兩種氣體燃燒後製取。
精密的實驗不僅改變了宋江對世界的看法,也改變了宋江治學的態度。
每一次,從竹莊中下來,迴到學院裏,宋江總要恍惚一陣,才能意識到自己又迴到了人間。而且他看向同學們的目光,也產生了變化。
雖然宋江覺得自己的待人接物從未變化,但是鄭紅木、程悅這些朋友,卻異口同聲地說他變得孤僻,讓人不敢親近。
宋江嚐試改變這個局麵,但是除了鄭紅木、程悅這寥寥幾個舊識之外,一整個學期下來,他都沒能交上新的朋友。
這也與他拜師後,很少為班級出手有關。
因為經脈長期處於受創狀態,宋江雖然升上了地級,但是實際戰鬥力還不如人級的時候。
政務院新生班一下子出了三個地級武者,名氣傳開的同時,麻煩也接踵而至。
其他班級,特別是武技院新生班的學生,絡繹不絕地前來挑戰,試圖證明自己的資質、天分。
陳凝是剛張開的小姑娘,歲數距離新生的平均年齡足有五六歲,很少有人抹得開麵子向她挑戰。
宋江又不能打,衝著政務院新生班的挑戰,大多數都由班長饒輝接了下來。
饒輝能夠晉級,說白了與政務院的支持關係不大,基本上是他自己的天賦、努力和他家族支持的成果。
與武技院那些整天專門研究武學的學生相比,饒輝就算有一些傳承,也很少打得贏,包括那些人級的挑戰者。
說起來,武技院的新生也都是千挑萬選才能入學的,在武學天賦上肯定是要比政務院強。
然而饒輝這小子卻是有一股韌勁狠勁,落了下風也不服輸,好幾次都靠著雙重內氣帶來的耐力,生生耗得挑戰者精疲力竭,打爛仗取勝。
他這份不服輸的意誌,沒有感動宋江,讓他勉力出戰,卻感動了鄭紅木一幫人,他們挺身而出,一起為政務院新生班的榮譽而戰。
夏天裏,宋江猛然發現,政務院新生班不知何時已變得十分融洽,簡直可以說是鐵板一塊了。
當然,再團結的集體,也免不了有不和諧的人存在。
半遊離的宋江、陳凝是一例,形單影隻,偏激、看誰都不順眼的高風,是另一例。
不過相對於有著地級武者身份,地位超然的宋江陳凝,還是隻有人級水平的前班長,是徹底的沒人願意搭理了。
陸還玉是唯一一個,不曾感受,亦或是非常適應宋江變化的友人。
這名武癡冬季迴中州,過完年迴來以後,赫然也升上了地級。與宋江一樣,陸還玉選擇的是戰力突出,屬性相克的第二係木係內氣。
陸還玉的內氣都是自己一點一滴積蓄起來的,搬運起來對經脈的傷害比宋江要小得多,因此根本就沒有損傷根基的顧忌。他一迴來就耐不住性子四下挑戰,而且居然就讓他把連施菱在內的地級新生武者全打服了。
若是換了往屆,新生中的第一武者,差不多是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的時候了。學院並不組織由活力的學生團體建立。
然而陸還玉腦子裏根本就沒這個概念,而外人眼中他唯一的“跟班”宋江,也同樣無意於此。於是這一屆的新生,呈現出群雄割據的態勢,各個天才大都隻能在自己的班級裏稱王稱霸,而無法把勢力延伸到別的班級去。
陸還玉是個悶葫蘆,談及武功尚能多聊上幾句,換做其他話題,沒有不管不顧掉頭就走,就算給宋江麵子了。
宋江平日裏交流的對象,隻有陳凝,這名和他相依為命的女孩。
好在,帝國的郵傳係統運行良好,同印州的通信雖然緩慢,但始終保持暢通。宋江時不時地能收到家鄉親友們的信件,一解遠遊相思之苦。
最新的信件裏,何言、張思昌不約而同的通告他們將南下一次來探望他,這讓宋江對秋日裏的再會,分外地期待。
隨著學習的深入,宋江的進度開始慢下來。
拋物線的方程的計算讓他頭昏腦漲,而化學周期表的死記硬背更讓他痛不欲生。
很多的知識點,在李元昌說來,很合理,能自洽,但是宋江純憑腦補,理解起來實在是很有難度。
有時候,宋江對這些知識的正確性提出了質疑,李元昌隻能迴答他這些都是祖先傳下來的,曾經驗證過無誤,但如今卻無法再次驗證。
對於這樣的迴答,宋江也無可奈何。他又問李元昌,鬼穀為何不把這些知識擴散出去。
談到這個問題時,李元昌神情一黯,答道:“祖先傳下來的知識包羅萬象,可是你有沒有發覺?有一個非常常見的東西,卻從未出現在這些知識裏!”
宋江悚然一驚,隻是粗略地想了想,就找到了答案,怯聲問道:“內氣?”
李元昌點頭歎道:“正是內氣!祖先傳下來的知識體係之中,從來就沒有內氣的存在!在內氣、天地元氣這些東西被解釋清楚,包容入體係之前,知識的擴散,隻能導致質疑和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