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雖都是各郡精挑細選選上來的,但也顯露出還有許多人才遺落在外,一直沒能為朝廷所用。
這更加堅定了扶蘇把全國大考堅持下去的決心。
今年冬天暖和了許多,扶蘇沒有外出,每日除了上衙便是在家中讀讀文章,讀到特別好的還要揣在懷裏等與嬴政一起用膳時給嬴政講講,愛才之心溢於言表。
嬴政聽扶蘇念了些文章,便覺得各郡秋試果然選出了點人才。
天一冷,父子倆時常一邊吃著火鍋,一邊談論各郡考生的文章孰優孰劣,氣氛還挺輕鬆愉快。
相比嬴政父子倆的其樂融融,朝臣們私底下卻經常湊一起開小會,討論話題是這次全國大考選出那麽一批人,怎麽看怎麽像是扶蘇的儲備人才。
重點在於嬴政對這好像不怎麽在意。
這到底是嬴政對他們的試探,還是真的想悉心培養扶蘇這個繼承人?
文武百官討論來討論去,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
扶蘇都還不是太子,他們可不想那麽早站隊,免得沒熬來從龍之功先被嬴政清算了。
他們隻是拿不準該怎麽對待那群即將通過春試入仕的新人而已。
他們是要表麵歡迎內心警惕好呢,還是要表麵內心都不歡迎好?
作者有話要說:
文武百官:這表麵功夫要不要做呢,愁人
扶小蘇:……_(:3」∠)_
第125章 不喜
在文武百官開了幾輪小會之後,陸續有考生到鹹陽了。
由於是郡裏統一組織的秋試,通行令也是統一發放,考生們為了路上有個伴,大多都是和同郡考生結伴而來,接待起來並不困難。
國子學的學生們入冬以後學業比較輕,在第一批考生抵達鹹陽後便輪番在接待點值守,親切友好地等著接引這些來自異鄉的考生。
鹹陽學生們的熱情感染了這批年齡不一的赴考考生,他們隨著國子學的學生們抵達落腳處,發現哪怕是價格最低廉的那一檔住處,條件都好得叫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
再一打聽,才知道這是仿建的韓王宮,外頭那些算帳的、牽馬的、跑堂的,很多甚至還曾是韓國的貴族呢。
隻可惜他們來晚了點,要不然以前這邊還有不少韓王宮的宮女們在服役,現在隻有一部分沒有家人也不想嫁人的宮女還留在這邊幹活,那些年輕貌美的大多已經結束三年勞役,被安排出去相親嫁人了!
聽過隔壁有專門用來開宴席、開文會的玉瓊樓,同樣是仿建的王宮,不過是趙王宮。至於挨著玉瓊樓而建的,自然是由魏王宮改建的大秦織造中心!
據說楚王宮和燕王宮也安排上了,因著燕王還逃亡在外,所以先安排楚王宮再安排燕王宮,齊王宮估計也不遠了。
這些話都是鹹陽百姓在討論,他們早已習慣北市的存在,對於自己可以在仿建的各國王宮裏閑逛這事兒也覺得稀鬆平常。他們秦國足夠強大,把他們整個國家都打下來了,逛逛他們的王宮怎麽了?他們還在裏麵睡覺吃飯喝酒呢!
不少人甚至在熱烈討論剩下三座王宮該做什麽用好,因著北市是大家都能進去晃悠的地方,所以他們格外關心接下來對三座王宮的安排。都說衣食住行,現在衣食住都有了,是不是該把行安排上了?
他們每次看到大王和公子他們出行,都對他們的馬車非常羨慕,那麽氣派的車他們當然不敢肖想自己能用上大王的車,但是,造個小點的,走得穩點的,坐著舒服點的,難道還不能想想嗎?還有,要是天下一統了,不打仗了,是不是勻點馬出來讓他們也過過癮?
反正不管再出什麽他們都會支持,不就是錢嗎?他們願意出的啊!
對於鹹陽百姓口中這些自覺平平無奇的言論,初來乍到的考生們起初聽了非常震驚,後來聽多了,漸漸也麻木了,甚至還被洗腦到跟著想剩下三座王宮能怎麽利用。
完了,他們好像膨脹了,他們再也不是出門時那個淳樸的讀書人了!
唯一感覺越聽越心梗的,隻有來自趙地、魏地、韓地、燕地以及楚地的考生。
韓、趙、魏還好,他們國亡得早,這幾年已經在各郡官學接受再教育,願意赴考的大多已經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說話的口音和寫的字也往秦國欽定的官方語言及文字靠攏,看到改建以後的自家王宮也隻是在心裏痛苦了一會。
燕地和楚地的人卻不同,他們剛亡國不久,想法一下子還轉換不過來,抵達鹹陽以後跑去看了看正在打的地基,再聽了聽鹹陽百姓的討論,很多人心態頓時崩了,迴到朝廷統一安排的廉租房裏自閉去了。
蕭何一行人就在其中。
蕭何等人剛到那天,被負責接引的國子學學生領著把住的地方逛了一圈,又去玉瓊樓開了個文會,覺得秦國這個北市著實富麗堂皇到叫人覺得不可思議。
到下午,接引人又帶他們去逛了服飾展館,聽接引人從服飾發展史講解到人類發展史,感覺對世界的看法仿佛都被刷新了。
他們讀書也會思考古今之變,可是從未這樣直觀地看到過用實物展現出來的「變化」:服飾發展史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包含著革新、吸納與融合,每一個改變都代表著技術的進步、思想的變化,充分展現著他們先祖們超凡的智慧與包容。
</br>
這更加堅定了扶蘇把全國大考堅持下去的決心。
今年冬天暖和了許多,扶蘇沒有外出,每日除了上衙便是在家中讀讀文章,讀到特別好的還要揣在懷裏等與嬴政一起用膳時給嬴政講講,愛才之心溢於言表。
嬴政聽扶蘇念了些文章,便覺得各郡秋試果然選出了點人才。
天一冷,父子倆時常一邊吃著火鍋,一邊談論各郡考生的文章孰優孰劣,氣氛還挺輕鬆愉快。
相比嬴政父子倆的其樂融融,朝臣們私底下卻經常湊一起開小會,討論話題是這次全國大考選出那麽一批人,怎麽看怎麽像是扶蘇的儲備人才。
重點在於嬴政對這好像不怎麽在意。
這到底是嬴政對他們的試探,還是真的想悉心培養扶蘇這個繼承人?
文武百官討論來討論去,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
扶蘇都還不是太子,他們可不想那麽早站隊,免得沒熬來從龍之功先被嬴政清算了。
他們隻是拿不準該怎麽對待那群即將通過春試入仕的新人而已。
他們是要表麵歡迎內心警惕好呢,還是要表麵內心都不歡迎好?
作者有話要說:
文武百官:這表麵功夫要不要做呢,愁人
扶小蘇:……_(:3」∠)_
第125章 不喜
在文武百官開了幾輪小會之後,陸續有考生到鹹陽了。
由於是郡裏統一組織的秋試,通行令也是統一發放,考生們為了路上有個伴,大多都是和同郡考生結伴而來,接待起來並不困難。
國子學的學生們入冬以後學業比較輕,在第一批考生抵達鹹陽後便輪番在接待點值守,親切友好地等著接引這些來自異鄉的考生。
鹹陽學生們的熱情感染了這批年齡不一的赴考考生,他們隨著國子學的學生們抵達落腳處,發現哪怕是價格最低廉的那一檔住處,條件都好得叫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
再一打聽,才知道這是仿建的韓王宮,外頭那些算帳的、牽馬的、跑堂的,很多甚至還曾是韓國的貴族呢。
隻可惜他們來晚了點,要不然以前這邊還有不少韓王宮的宮女們在服役,現在隻有一部分沒有家人也不想嫁人的宮女還留在這邊幹活,那些年輕貌美的大多已經結束三年勞役,被安排出去相親嫁人了!
聽過隔壁有專門用來開宴席、開文會的玉瓊樓,同樣是仿建的王宮,不過是趙王宮。至於挨著玉瓊樓而建的,自然是由魏王宮改建的大秦織造中心!
據說楚王宮和燕王宮也安排上了,因著燕王還逃亡在外,所以先安排楚王宮再安排燕王宮,齊王宮估計也不遠了。
這些話都是鹹陽百姓在討論,他們早已習慣北市的存在,對於自己可以在仿建的各國王宮裏閑逛這事兒也覺得稀鬆平常。他們秦國足夠強大,把他們整個國家都打下來了,逛逛他們的王宮怎麽了?他們還在裏麵睡覺吃飯喝酒呢!
不少人甚至在熱烈討論剩下三座王宮該做什麽用好,因著北市是大家都能進去晃悠的地方,所以他們格外關心接下來對三座王宮的安排。都說衣食住行,現在衣食住都有了,是不是該把行安排上了?
他們每次看到大王和公子他們出行,都對他們的馬車非常羨慕,那麽氣派的車他們當然不敢肖想自己能用上大王的車,但是,造個小點的,走得穩點的,坐著舒服點的,難道還不能想想嗎?還有,要是天下一統了,不打仗了,是不是勻點馬出來讓他們也過過癮?
反正不管再出什麽他們都會支持,不就是錢嗎?他們願意出的啊!
對於鹹陽百姓口中這些自覺平平無奇的言論,初來乍到的考生們起初聽了非常震驚,後來聽多了,漸漸也麻木了,甚至還被洗腦到跟著想剩下三座王宮能怎麽利用。
完了,他們好像膨脹了,他們再也不是出門時那個淳樸的讀書人了!
唯一感覺越聽越心梗的,隻有來自趙地、魏地、韓地、燕地以及楚地的考生。
韓、趙、魏還好,他們國亡得早,這幾年已經在各郡官學接受再教育,願意赴考的大多已經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說話的口音和寫的字也往秦國欽定的官方語言及文字靠攏,看到改建以後的自家王宮也隻是在心裏痛苦了一會。
燕地和楚地的人卻不同,他們剛亡國不久,想法一下子還轉換不過來,抵達鹹陽以後跑去看了看正在打的地基,再聽了聽鹹陽百姓的討論,很多人心態頓時崩了,迴到朝廷統一安排的廉租房裏自閉去了。
蕭何一行人就在其中。
蕭何等人剛到那天,被負責接引的國子學學生領著把住的地方逛了一圈,又去玉瓊樓開了個文會,覺得秦國這個北市著實富麗堂皇到叫人覺得不可思議。
到下午,接引人又帶他們去逛了服飾展館,聽接引人從服飾發展史講解到人類發展史,感覺對世界的看法仿佛都被刷新了。
他們讀書也會思考古今之變,可是從未這樣直觀地看到過用實物展現出來的「變化」:服飾發展史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包含著革新、吸納與融合,每一個改變都代表著技術的進步、思想的變化,充分展現著他們先祖們超凡的智慧與包容。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