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最為年長的老者已然生了華發,分坐在棋盤兩邊,手都放下了,誰都沒再動棋子。


    在他們身後分別跟著五六個中年人和幾個書童模樣的孩童,一行人的打扮別無二致,全是最窮的百姓常穿的那種,身心也都瘦削得很,這麽多人裏頭沒看見半個胖子。


    見他們沒有起身來拜見扶蘇的打算,程邈眉頭皺了皺,心裏還是覺得這些人是來砸場子的。


    程邈側身向扶蘇介紹:「左邊那位是許老先生,據說是許行的後人。」


    許行著有《神農》二十篇,聽說寫得還不錯,但嬴政從各國搜集了那麽多書迴來,程邈也沒從裏麵見到這二十篇。


    許行這人的想法比較理想化,曾提出君民並耕、市價不貳等等想法,就是說不管你是大王還是平民,都要下地耕作才有飯吃,不能坐享其成;不管誰買賣東西,價格都不許抬高,要保持物價穩定,讓大家都買得起生活必需品。


    對這些觀點,與許行同時代的孟子特意寫了文章來反駁許行這些觀點——


    首先,孟子認為君王權貴「勞心」也是勞動,而且現實非常殘酷,往往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其次,要是搞平均主義,市麵上的商品全部統一價格,粗糙的商品和精緻的商品一個價,誰還願意生產精緻的商品?


    總之,許行在踏踏實實搞農學研究的同時,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這就帶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理應當他忠實讀者的農夫們大多不識字,識字的人大多不認同他這種理想主義!


    正因如此,許行的書流行範圍很小,程邈親自查看過學宮藏書樓的存檔目錄,根本沒找到半卷《神農》!


    至於另一位老者,對方自稱姓謝,據他自己說沒什麽出身,隻是一個普通老農,種的地多了,所以經驗豐富;活的歲數長了,所以有幾個人信服他的人願意追隨他。


    扶蘇上前向兩位老者見禮。


    不管對方什麽身份,隻要到了這個年紀都是要敬重的。


    兩位老者見扶蘇不驕不躁,一點都不在意他們的無禮,還主動上前與他們見禮,心中便都生出幾分讚嘆。


    他們帶著身後的弟子們站起身來給扶蘇迴禮。


    雙方相互認識過後,扶蘇邀他們坐下說法。


    一聊之下才知道,他們也沒有八十歲那麽老,也就六七十的年紀,隻不過生活簡樸,常年勞作,衣食方麵基本都自給自足,所以才比許多養尊處優的學者們顯得老態。


    不過,六七十歲還能這樣精神矍鑠地遠行,對許多人來說已經很不可思議。


    剛才程邈也沒詳細介紹他們出身來歷,扶蘇細問過後,明白了他們到底是什麽人。


    許老帶著的是農學一派的子弟,專門研究農事與市場物價的那種。


    謝老帶著的則是墨家一派的子弟,他們的研究比較駁雜,地位也比較尷尬。


    墨家是由墨翟起的頭,墨翟死後墨家開始出現「钜子」這一名頭,其實就是墨家的頭頭。


    「钜子」出現之後的墨家以遠超於其他學派的實用性迅速吸納一批信眾,成為名盛一時的「世之顯學」,各行各業的人紛紛加入墨家。


    比之其他學派的鬆散,墨家钜子擁有極大的話語權,底下的人如同信徒一樣聽從钜子的話,哪怕钜子讓他們橫刀自刎,他們也會馬上照做!


    由於墨家是這麽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學派,所以發展得很快,過去也曾鼎盛一時。


    隻是也正因為這種「重義輕生」的信念,墨家在一百多年前遭遇了一場接近於滅頂之災的變故——


    當時的墨家钜子孟勝與楚國的陽城君交好,陽城君將城池託付給孟勝請他守城。


    結果陽城君因為在誅殺吳起時誤射楚王屍體,按律是要斬首的重罪,所以陽城君的城池被新君收了迴去。


    陽城君自己找機會跑路了。


    麵對要來收走城池的人馬,孟勝守城也不是,不守城也不是。最後他為了不失信義,毅然帶著一百八十多個墨家子弟慘烈地殉城而死。


    經此一事,墨家元氣大傷不說,還起了內訌,分了楚墨、齊墨、趙墨三支,彼此都認為對方是異端邪說,自己才是正統。


    還有一些墨家弟子零散地遊走在各國,不過大都不得重用。


    比如後來有一位墨家钜子帶著弟子到秦國定居,他的兒子殺了人,秦王提出赦免他的兒子。


    結果那位墨家钜子斷然拒絕,表示這樣有損墨家信義,毅然把自己兒子殺了。


    這件事做得很有墨家重義輕生的風格,當時的秦王對此十分感動,從此熱情地引進了墨家提供的各項技術,堅決打壓墨家提出的各種思想,同時積極挖走這一墨家分支技術人才充入軍中,徹底瓦解掉這一支懷揣著理想入秦的墨家分支。


    秦國對墨家的態度非常明確:歡迎你們的技術人才到秦國來,至於你們以前強調的組織紀律什麽的,麻溜地給我給忘掉吧!還有钜子什麽的,往後也別選了,如果你們非得服從別人幹活才有勁,你們可以服從我們朝廷啊!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秦國對人對事的追求都很實在:實用就好。


    這也是東方諸國表示「秦國無學者」的原因之一,任何人懷揣著學術理想來到秦國,都會失望而去。


    因為如果他們想要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秦人不樂意接受;如果改變自己的學術理想,那他們還能稱之為「學者」嗎?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盤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溪笛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溪笛曉並收藏盤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