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睡得挺香,張良卻輾轉反側,沒能入眠。他翻來覆去半天,最終還是一個鯉魚打挺從榻上跳了起來,去尋暫住在學宮的韓非說話。
韓非聽張良說了造紙之事,也沉默下來。
如果扶蘇真能把紙張造出來,是不是說明秦國是天命所歸?
韓非坐在綠竹之下,靜默良久,輕輕嘆了口氣。他說道:「左右不過兩個月,倒時再看看。」
張良點頭。
相處多了,張良漸漸覺得扶蘇雖然早慧,本質上卻還是個赤誠之人,至少待他是這樣。
比如他想知道的東西扶蘇從不隱瞞,全都大大方方地告訴他,也不防著他與其他人接觸。
倒是李由那傢夥始終對他心存警惕。
張良也不在意,倘若他處在李由那個位置,他會比李由做得更徹底。
有了造紙一事橫在心頭,韓非和張良都暫時歇了離開的心思,安心在雲陽縣住了下來。
隨著最炎熱的盛夏到來,扶蘇眼看著大家都被暑熱逼得心浮氣躁,便按計劃叫人推舉村中有經驗的人出來講學。
不管大經驗還是小經驗,隻要可以用到農事上,都可以先來找他說一說,他覺得好的,每旬便讓他們上台講學,組織周圍的村民來旁聽,好叫大夥多些交流、少走彎路。
扶蘇平時就很和氣,每日早起會出莊走一圈,好脾氣地和他們打招唿,甚至還駐足和他們閑談。
不過這和單獨接見還是不一樣的,知曉扶蘇要專門騰出空來見他們、聽他們說幹農活時自己咂摸出來的道理,很多人都覺得受寵若驚!
至於扶蘇到底能不能聽懂,這一點根本沒有人懷疑。
扶蘇可是給他們改良出了新犁!
既然扶蘇說要聽聽他們的經驗,那肯定是能聽明白的!
於是每日扶蘇騰出來接待外客的時段,別莊的訪客總是絡繹不絕。
扶蘇接見的人多了,甚至都能分辨各個村子在口音上的微小差異,對方一開口就知曉他們來自哪裏。
學宮那邊的講學台在六月伊始時被用了起來,隻是上台講學的不是飽學鴻儒,而是些衣著十分樸素的老農;來捧場的也不止是學宮的學生,還有許多周圍村莊的村民。
張良也去聽了兩輪,覺得扶蘇簡直胡來。
這些老農雖也講了些有用的經驗,但更多時候在胡吹海侃,底下的「學生」更是不堪入目,有時噓聲一片,有時又滿堂鬧笑。本應莊敬肅穆的學宮,硬生生被弄得沒點求學之地的樣子。
唯一算得上正經授學的,隻有程邈依據老農的講話內容擬出來的「生詞表」:每旬的「經驗交流大會」結束之後,都會由已經掌握了隸書的隸卒給這些特殊的「學生」們講解相關的常用字。
因為感覺非常實用,來聽講的村民都學得挺認真。
扶蘇對此自有一套說法:「禮不下庶人。」
對於這些從未接觸過學堂、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非要他們一下子變得知書達禮未免有些不現實。
你要是把他們帶到肅穆的講堂之中,用文縐縐的話給他們授課,他們一準聽得哈欠連天,半個字都聽不進去。
若是把求學的門檻設得太高,有悖於他建學宮的初衷。
這種農閑時期開的課,隻要能傳授一點實用的經驗,再教會到場的人一些平時需要用到的常用字,對扶蘇來說就算是達到目的了。
至於更多的,還得慢慢來。
張良知道扶蘇是有主意的人,也沒再多勸。
他已經觀察了一些時日,發現扶蘇這個旬日授學效果竟還不錯,至少別莊周圍的百姓們每日都在田頭地裏討論幾句學過的字,相互糾正帶著濃重方言的口音。
有些記性好的,甚至還可以在泥地上練習學過的字,雖然寫得歪歪扭扭,但大致寫法是沒錯的!
一時間,整個雲陽縣吹起了一股識字之風。
雲陽縣的風吹草動,自然瞞不過鹹陽那邊。
嬴政早已知曉扶蘇那個「夢中所得」的說法和正在運作的造紙作坊。聽人說扶蘇安排老農到學宮講學,嬴政也覺得扶蘇在胡鬧,不過也沒第一時間寫信去訓斥。
等聽說雲陽縣幾乎人人都在習字,學風之盛遠勝於周邊各縣,嬴政便寫信誇了扶蘇一番,又給學宮分撥了一批人手。
扶蘇是他兒子,隻需要出主意就好,有事隻管讓底下的人去做。
嬴政剛把事情安排下去,卻聽有人來報說尉繚又悄然出了鹹陽。
尉繚是早些年前來投奔大秦的魏國人,嬴政對他的才學十分賞識,每日與他把臂同遊,認真聆聽他的建議。
秦國國力日盛,足以勝過其他六國之中的任意一國。但有不少能言善辯的學者遊走六國之間,說服各國合縱抗秦,若是六國聯合起來必然會讓秦國難以匹敵。
嬴政自親政以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徹底瓦解六國「合縱」的可能性,而為這項工作提供重要策略及行動方針的人就是尉繚。
嬴政雖聽從了尉繚的建議,卻不曾把事情交給尉繚去做,而是讓李斯和姚賈去負責。
尉繚對這個安排顯然是不太滿意的。
哪怕嬴政給他許了高官厚祿,賜了美姬良田,尉繚還是總想著逃離鹹陽。
嬴政對尉繚想跑這件事不甚在意,反正他早安排了人手跟在尉繚左右,不可能讓尉繚走出太遠。
</br>
韓非聽張良說了造紙之事,也沉默下來。
如果扶蘇真能把紙張造出來,是不是說明秦國是天命所歸?
韓非坐在綠竹之下,靜默良久,輕輕嘆了口氣。他說道:「左右不過兩個月,倒時再看看。」
張良點頭。
相處多了,張良漸漸覺得扶蘇雖然早慧,本質上卻還是個赤誠之人,至少待他是這樣。
比如他想知道的東西扶蘇從不隱瞞,全都大大方方地告訴他,也不防著他與其他人接觸。
倒是李由那傢夥始終對他心存警惕。
張良也不在意,倘若他處在李由那個位置,他會比李由做得更徹底。
有了造紙一事橫在心頭,韓非和張良都暫時歇了離開的心思,安心在雲陽縣住了下來。
隨著最炎熱的盛夏到來,扶蘇眼看著大家都被暑熱逼得心浮氣躁,便按計劃叫人推舉村中有經驗的人出來講學。
不管大經驗還是小經驗,隻要可以用到農事上,都可以先來找他說一說,他覺得好的,每旬便讓他們上台講學,組織周圍的村民來旁聽,好叫大夥多些交流、少走彎路。
扶蘇平時就很和氣,每日早起會出莊走一圈,好脾氣地和他們打招唿,甚至還駐足和他們閑談。
不過這和單獨接見還是不一樣的,知曉扶蘇要專門騰出空來見他們、聽他們說幹農活時自己咂摸出來的道理,很多人都覺得受寵若驚!
至於扶蘇到底能不能聽懂,這一點根本沒有人懷疑。
扶蘇可是給他們改良出了新犁!
既然扶蘇說要聽聽他們的經驗,那肯定是能聽明白的!
於是每日扶蘇騰出來接待外客的時段,別莊的訪客總是絡繹不絕。
扶蘇接見的人多了,甚至都能分辨各個村子在口音上的微小差異,對方一開口就知曉他們來自哪裏。
學宮那邊的講學台在六月伊始時被用了起來,隻是上台講學的不是飽學鴻儒,而是些衣著十分樸素的老農;來捧場的也不止是學宮的學生,還有許多周圍村莊的村民。
張良也去聽了兩輪,覺得扶蘇簡直胡來。
這些老農雖也講了些有用的經驗,但更多時候在胡吹海侃,底下的「學生」更是不堪入目,有時噓聲一片,有時又滿堂鬧笑。本應莊敬肅穆的學宮,硬生生被弄得沒點求學之地的樣子。
唯一算得上正經授學的,隻有程邈依據老農的講話內容擬出來的「生詞表」:每旬的「經驗交流大會」結束之後,都會由已經掌握了隸書的隸卒給這些特殊的「學生」們講解相關的常用字。
因為感覺非常實用,來聽講的村民都學得挺認真。
扶蘇對此自有一套說法:「禮不下庶人。」
對於這些從未接觸過學堂、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非要他們一下子變得知書達禮未免有些不現實。
你要是把他們帶到肅穆的講堂之中,用文縐縐的話給他們授課,他們一準聽得哈欠連天,半個字都聽不進去。
若是把求學的門檻設得太高,有悖於他建學宮的初衷。
這種農閑時期開的課,隻要能傳授一點實用的經驗,再教會到場的人一些平時需要用到的常用字,對扶蘇來說就算是達到目的了。
至於更多的,還得慢慢來。
張良知道扶蘇是有主意的人,也沒再多勸。
他已經觀察了一些時日,發現扶蘇這個旬日授學效果竟還不錯,至少別莊周圍的百姓們每日都在田頭地裏討論幾句學過的字,相互糾正帶著濃重方言的口音。
有些記性好的,甚至還可以在泥地上練習學過的字,雖然寫得歪歪扭扭,但大致寫法是沒錯的!
一時間,整個雲陽縣吹起了一股識字之風。
雲陽縣的風吹草動,自然瞞不過鹹陽那邊。
嬴政早已知曉扶蘇那個「夢中所得」的說法和正在運作的造紙作坊。聽人說扶蘇安排老農到學宮講學,嬴政也覺得扶蘇在胡鬧,不過也沒第一時間寫信去訓斥。
等聽說雲陽縣幾乎人人都在習字,學風之盛遠勝於周邊各縣,嬴政便寫信誇了扶蘇一番,又給學宮分撥了一批人手。
扶蘇是他兒子,隻需要出主意就好,有事隻管讓底下的人去做。
嬴政剛把事情安排下去,卻聽有人來報說尉繚又悄然出了鹹陽。
尉繚是早些年前來投奔大秦的魏國人,嬴政對他的才學十分賞識,每日與他把臂同遊,認真聆聽他的建議。
秦國國力日盛,足以勝過其他六國之中的任意一國。但有不少能言善辯的學者遊走六國之間,說服各國合縱抗秦,若是六國聯合起來必然會讓秦國難以匹敵。
嬴政自親政以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徹底瓦解六國「合縱」的可能性,而為這項工作提供重要策略及行動方針的人就是尉繚。
嬴政雖聽從了尉繚的建議,卻不曾把事情交給尉繚去做,而是讓李斯和姚賈去負責。
尉繚對這個安排顯然是不太滿意的。
哪怕嬴政給他許了高官厚祿,賜了美姬良田,尉繚還是總想著逃離鹹陽。
嬴政對尉繚想跑這件事不甚在意,反正他早安排了人手跟在尉繚左右,不可能讓尉繚走出太遠。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