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禦史雖是八品的小官兒, 身上職責卻不小, 分察百官, 巡按郡縣, 糾視刑獄, 肅整朝儀都是監察禦史的職責, 雖是八品小官卻隨尚書侍郎之後入朝。
凡有將帥戰伐, 都由監察禦史審其功賞,辨別真偽;屯田鑄錢也都由監察禦史來審功糾過;四時祭祀更由監察禦史來省查禮服禮器,有不修不敬者便要彈劾;尚書省的會議, 百官燕會,都得監察禦史在場。總而言之一句話,雖是八品的微末小官, 可從上到下就沒有他不管的, 六部之中就沒有他不能參的。
正元帝派個監察禦史來,於禮法上還真的半點兒錯處都沒有, 晉王府裏還沒動靜, 劉刺史卻高興壞了, 自從那個幕僚不明不白死在屋裏, 梁上還掛了那麽隻油耗子, 就把劉刺史的膽兒嚇破了一半,正元帝派來的人, 自然是替他說話的,好把他在晉地的苦楚上達天聽。
衛善算著日子, 這禦史這會兒來, 路上走一個月還算是快的,等到了晉地也已經九月底了,再呆上兩月,等道上好走的時候離開晉地,也有三四個月的功夫能跟他磨,倒也不急了。
衛善又送了一批食物衣服到永寧縣裏,才打過勝仗,八月裏又有中秋佳節,衛善便讓人做了許多團圓餅送到永寧去。
甜的少,鹹的多,一隻團圓餅有幹麵餅子那麽大,烘得薄些,鹹的裏頭塞肉碎,甜的裏頭裹麻脂,成車成車的往永寧送去。
秦昭領軍除非有戰功,尋常便是年節裏也不許飲酒,可既是中秋,又才打退了一波敵人,便抬出幾壇子酒來,團圓餅全疊起來擺在營地正中,燃起篝火,燉豬烤羊,中秋這一天熱鬧了整整一夜。
秦昭沒能迴來,袁含之又在邊關土城樓上望著月亮作了一首詩,他的詩名越傳越廣,千裏之外的讀書人都知道袁含之的名頭。
秦昭趕不迴來,衛善自個兒在庭院中擺上桂花果酒賞月,沉香幾個做了雜果月餅,有印成兔子模樣的,衛善一看便想起秦昭送給她的,擱在窗台上那一對兒雪兔子,把這個收了一盒送到永寧去。
還特意拎了一盒子送到竹院小屋去,林先生目不能視,可兩人卻依舊在小院裏擺了小桌,滿捧的桂花泡茶,茶葉極淡,桂花香味卻極濃。
衛善立在小院門邊,從漏花窗裏看進去,院子裏清清淨淨,身後是一片竹林,桌上插著兩株桂花,林先生坐在竹椅上,臉仰起來,仿佛也在看月亮似的,葉凝手裏握著個彩雕的兔子,正側臉看著他。
衛善後退一步,這一盒月餅也不用送進去了,看人團圓,心裏便有些難受,可想到二哥必也一樣想她,就又好受起來,秋日裏涼風一起,她身上便好受許多,幹脆往庭院裏去。
行到園中,在庭前折了枝細簇簇的朱砂桂,把花瓣摘下來,手裏滿滿一把了,再塞在荷包裏,絲絛打上同心結,送給秦昭。
如今雖才八月,邊關已經想著要預備寒衣了。永寧縣此時一半是邊軍,一半是軍戶,落了軍戶的也不一定都有家有口,成批的軍衣還未送到,報上去有損護甲也沒補發新的,秦昭寫了信來,把劉刺史罵了個狗血淋頭。
劉刺史捏著鼻子把這些東西都給撥發了,一聽說禦史要來,膽子也壯了,聲氣兒也大了,總有人來替他撐腰,這會兒便先忍氣吞聲,越發顯得晉王氣焰囂張。
怎麽也得把家中幕僚不明不白死了的事傳到禦史的耳朵裏,狠狠告上一狀,朝廷命官三品大員,家中人說死便死了,死得還這麽蹊蹺,非得大倒苦水,也是對正元帝示意,不是他沒有能為,而是晉王手段太辣。
晉地幾波人都憋著勁,晉王和晉王妃兩個,該幹什麽依舊還幹什麽,潘家那個草場如今用來訓練戰馬,衛善在晉地置下的頭一份產業算作公用,接著便是田莊商鋪。
肖管事原在京城就替秦昭打理產業,皇家還有皇莊,王府自然也有莊園,底下有獻上田地的,連著佃農一並獻上,還是在收成之前,白白把一年的收成送給衛善。
換作原來衛善必不敢收,如今收下,轉眼便在晉州城裏開設了六疾館,撫孤濟貧開善堂,拿富人的銀錢來救濟窮人。
衛善舍得錢捧袁含之的詩才,自然也舍得錢替自己傳揚美名,還有一個多月禦史便到晉地,要他從入晉地起,聽到的都是好話。
頭一樁是給進京赴考的舉子官員們預備盤纏儀程,原來這些府州縣中選出來的學子們都得自行預備盤纏,也有書院幫補,也有大戶人家辦善事資助,晉地一向赴考的人員不多,便是許多人家貧,辦不出這麽一份盤纏來。
此去京城千裏迢迢,舟船打尖住店,處處要錢,就算學政司功發些錢也是遠遠不足。衛善幹脆跟聶三娘要了兩條船,把京城科舉的這些個學子都安排上船,船上管食管水,送到京城就住進晉地會館。
林先生聽了便點頭,遞了一張條子來“服色同,其心同。”,衛善把這六個字看一迴,嘴角一翹,既是晉地出去的,幹脆就連衣裳也一並發了,人人都是青衣竹簪,穿在身上一看便知道是晉州人。
同船出去時還看不出分別到,五十來人一進京城,聲勢浩大,各地赴考的舉子了望便知。聽說大夏時便有吳地學子白衣渡舟入京城,如今也有晉城學子青衣入考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人隻要選官分往大業各縣,或是直入中樞,總能記得晉王的好處,傳詩名不如辦實事,這些文人此時隻有一張嘴一支筆,把衛善誇得好似觀音菩薩降世,誇得劉刺史臉上發綠,花小錢辦大事,他原來卻不曾想到。
劉夫人還得到王府來赴宴會,聽見曹夫人韋夫人變著法的奉稱,麵上撐著笑,還得在一邊湊趣:“王妃可真是菩薩心腸。”
衛善笑盈盈看了她一眼:“說句不敬菩薩的話,塑金身捐香油倒不如補橋鋪路。”
第二樁就是編排戲文,趁著農閑時節往個個村縣裏演戲說書,唐九扮過一迴貨郎,衛善這才知道大城小鎮上還有官府發文頒布官府新令,小鄉村中卻單隻靠著人傳人,趕集的時候聽兩句閑話就當了真。
在這個地方傳謠言,一傳一個準,人人都深信不疑,流傳的又久又深遠,要想改換這些人的念頭,著實不易,唐九走了樂平縣幾個村子,都未能如願,一多半人依舊聽信鎮上來的消息,最後也還是用了林先生的辦法。
既然在這上頭吃了虧,那便不能一直都吃這個虧,排戲文這法子還是劉刺史教給衛善的,他那本《天聖菩薩下生經》傳得這麽廣,不就是從佛寺書場傳出去,販夫走卒聽上兩句,趕集的人再聽上兩句,正元帝是菩薩化身這件事才叫人深信不疑。
連菩薩下生降世這樣的事都有人信,那編兩出戲,添兩折書,叫人往村縣中傳唱就更不是難事了,得叫晉地境中的這八十五個縣,都知道晉王的名聲。
衛善出錢,常家牽頭,著人編話本排新戲,這些個小戲班子都是現成的,一樣是跑村縣裏討生活,唱的次些也不要緊,要演得賣力氣,轉完一圈再來支餘下的錢。
晉地的百姓便原來不關切晉王晉王妃,也經過這些大小事知道了晉王的名頭,原來的日子不算難過,總有個“油老鼠”盯著,日日想的就是軋出些油來,填他的肚皮。
晉王一來,他可不就不敢再魚肉百姓,連糧食都少收了三成,可見是上頭有人管著,讓他不敢再貪沒了。劉刺史自己也沒想到事情會傳成這樣,白白給秦昭又添一樁聲名。
監察禦史入晉地的時候,劉刺史派人去迎,九月秋高氣爽,去迎人的官吏專撿農田繁茂處走,哪個縣富些著意要帶著監察禦史去看一看。
慢慢騰騰才入晉地,灌了滿耳朵劉刺史的好話,何一入村縣便聽見夜裏打著鑼去曬穀場看戲聽書,監察禦史一個縣裏聽見也還罷了,走過各縣裏都能聽著,連晉王妃年紀小時破的矯詔案子都編了進去。
監察禦史算一算,秦昭到晉地不過半年,竟有此聲望,倒叫人暗暗吃驚,再看向劉刺史派來的人時,那人還摸不清路數,自然不敢說這都是假的。
本來與將士同吃同睡鎮守邊關的事,就說不清真假,隻得加緊趕路,心中詫異,各村鎮都是如此,怎麽反而在城中沒有風聲。
官吏請禦史入晉州城,包禦史反而拒了:“我來晉地是領聖命巡按郡縣,已經走了一半,不如就去永寧,拜會晉王。”
官吏隻得陪伴包禦史往永寧縣去,永寧牢牢握在晉王手裏,這些日子時有戰事卻從無敗績,連忙傳信給劉刺史,隻怕得下些血本,給這位包禦史灌些迷魂湯了。
誰知他們到了永寧,卻未曾見著秦昭,吳將軍接待禦史,就見永寧衛中房舍儼然,雞犬相聞,這些人既是兵丁又是農人,門前掛甲懸盾,正挑了穀子到曬穀場去碾米。
邊市中有糧食有牲畜,商鋪一間挨著一間,街上人聲不絕,吳三先領禦史看過一迴,跟著才道:“昨夜晉城傳信,王妃生產在即,王爺連夜迴了晉城。”
凡有將帥戰伐, 都由監察禦史審其功賞,辨別真偽;屯田鑄錢也都由監察禦史來審功糾過;四時祭祀更由監察禦史來省查禮服禮器,有不修不敬者便要彈劾;尚書省的會議, 百官燕會,都得監察禦史在場。總而言之一句話,雖是八品的微末小官, 可從上到下就沒有他不管的, 六部之中就沒有他不能參的。
正元帝派個監察禦史來,於禮法上還真的半點兒錯處都沒有, 晉王府裏還沒動靜, 劉刺史卻高興壞了, 自從那個幕僚不明不白死在屋裏, 梁上還掛了那麽隻油耗子, 就把劉刺史的膽兒嚇破了一半,正元帝派來的人, 自然是替他說話的,好把他在晉地的苦楚上達天聽。
衛善算著日子, 這禦史這會兒來, 路上走一個月還算是快的,等到了晉地也已經九月底了,再呆上兩月,等道上好走的時候離開晉地,也有三四個月的功夫能跟他磨,倒也不急了。
衛善又送了一批食物衣服到永寧縣裏,才打過勝仗,八月裏又有中秋佳節,衛善便讓人做了許多團圓餅送到永寧去。
甜的少,鹹的多,一隻團圓餅有幹麵餅子那麽大,烘得薄些,鹹的裏頭塞肉碎,甜的裏頭裹麻脂,成車成車的往永寧送去。
秦昭領軍除非有戰功,尋常便是年節裏也不許飲酒,可既是中秋,又才打退了一波敵人,便抬出幾壇子酒來,團圓餅全疊起來擺在營地正中,燃起篝火,燉豬烤羊,中秋這一天熱鬧了整整一夜。
秦昭沒能迴來,袁含之又在邊關土城樓上望著月亮作了一首詩,他的詩名越傳越廣,千裏之外的讀書人都知道袁含之的名頭。
秦昭趕不迴來,衛善自個兒在庭院中擺上桂花果酒賞月,沉香幾個做了雜果月餅,有印成兔子模樣的,衛善一看便想起秦昭送給她的,擱在窗台上那一對兒雪兔子,把這個收了一盒送到永寧去。
還特意拎了一盒子送到竹院小屋去,林先生目不能視,可兩人卻依舊在小院裏擺了小桌,滿捧的桂花泡茶,茶葉極淡,桂花香味卻極濃。
衛善立在小院門邊,從漏花窗裏看進去,院子裏清清淨淨,身後是一片竹林,桌上插著兩株桂花,林先生坐在竹椅上,臉仰起來,仿佛也在看月亮似的,葉凝手裏握著個彩雕的兔子,正側臉看著他。
衛善後退一步,這一盒月餅也不用送進去了,看人團圓,心裏便有些難受,可想到二哥必也一樣想她,就又好受起來,秋日裏涼風一起,她身上便好受許多,幹脆往庭院裏去。
行到園中,在庭前折了枝細簇簇的朱砂桂,把花瓣摘下來,手裏滿滿一把了,再塞在荷包裏,絲絛打上同心結,送給秦昭。
如今雖才八月,邊關已經想著要預備寒衣了。永寧縣此時一半是邊軍,一半是軍戶,落了軍戶的也不一定都有家有口,成批的軍衣還未送到,報上去有損護甲也沒補發新的,秦昭寫了信來,把劉刺史罵了個狗血淋頭。
劉刺史捏著鼻子把這些東西都給撥發了,一聽說禦史要來,膽子也壯了,聲氣兒也大了,總有人來替他撐腰,這會兒便先忍氣吞聲,越發顯得晉王氣焰囂張。
怎麽也得把家中幕僚不明不白死了的事傳到禦史的耳朵裏,狠狠告上一狀,朝廷命官三品大員,家中人說死便死了,死得還這麽蹊蹺,非得大倒苦水,也是對正元帝示意,不是他沒有能為,而是晉王手段太辣。
晉地幾波人都憋著勁,晉王和晉王妃兩個,該幹什麽依舊還幹什麽,潘家那個草場如今用來訓練戰馬,衛善在晉地置下的頭一份產業算作公用,接著便是田莊商鋪。
肖管事原在京城就替秦昭打理產業,皇家還有皇莊,王府自然也有莊園,底下有獻上田地的,連著佃農一並獻上,還是在收成之前,白白把一年的收成送給衛善。
換作原來衛善必不敢收,如今收下,轉眼便在晉州城裏開設了六疾館,撫孤濟貧開善堂,拿富人的銀錢來救濟窮人。
衛善舍得錢捧袁含之的詩才,自然也舍得錢替自己傳揚美名,還有一個多月禦史便到晉地,要他從入晉地起,聽到的都是好話。
頭一樁是給進京赴考的舉子官員們預備盤纏儀程,原來這些府州縣中選出來的學子們都得自行預備盤纏,也有書院幫補,也有大戶人家辦善事資助,晉地一向赴考的人員不多,便是許多人家貧,辦不出這麽一份盤纏來。
此去京城千裏迢迢,舟船打尖住店,處處要錢,就算學政司功發些錢也是遠遠不足。衛善幹脆跟聶三娘要了兩條船,把京城科舉的這些個學子都安排上船,船上管食管水,送到京城就住進晉地會館。
林先生聽了便點頭,遞了一張條子來“服色同,其心同。”,衛善把這六個字看一迴,嘴角一翹,既是晉地出去的,幹脆就連衣裳也一並發了,人人都是青衣竹簪,穿在身上一看便知道是晉州人。
同船出去時還看不出分別到,五十來人一進京城,聲勢浩大,各地赴考的舉子了望便知。聽說大夏時便有吳地學子白衣渡舟入京城,如今也有晉城學子青衣入考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人隻要選官分往大業各縣,或是直入中樞,總能記得晉王的好處,傳詩名不如辦實事,這些文人此時隻有一張嘴一支筆,把衛善誇得好似觀音菩薩降世,誇得劉刺史臉上發綠,花小錢辦大事,他原來卻不曾想到。
劉夫人還得到王府來赴宴會,聽見曹夫人韋夫人變著法的奉稱,麵上撐著笑,還得在一邊湊趣:“王妃可真是菩薩心腸。”
衛善笑盈盈看了她一眼:“說句不敬菩薩的話,塑金身捐香油倒不如補橋鋪路。”
第二樁就是編排戲文,趁著農閑時節往個個村縣裏演戲說書,唐九扮過一迴貨郎,衛善這才知道大城小鎮上還有官府發文頒布官府新令,小鄉村中卻單隻靠著人傳人,趕集的時候聽兩句閑話就當了真。
在這個地方傳謠言,一傳一個準,人人都深信不疑,流傳的又久又深遠,要想改換這些人的念頭,著實不易,唐九走了樂平縣幾個村子,都未能如願,一多半人依舊聽信鎮上來的消息,最後也還是用了林先生的辦法。
既然在這上頭吃了虧,那便不能一直都吃這個虧,排戲文這法子還是劉刺史教給衛善的,他那本《天聖菩薩下生經》傳得這麽廣,不就是從佛寺書場傳出去,販夫走卒聽上兩句,趕集的人再聽上兩句,正元帝是菩薩化身這件事才叫人深信不疑。
連菩薩下生降世這樣的事都有人信,那編兩出戲,添兩折書,叫人往村縣中傳唱就更不是難事了,得叫晉地境中的這八十五個縣,都知道晉王的名聲。
衛善出錢,常家牽頭,著人編話本排新戲,這些個小戲班子都是現成的,一樣是跑村縣裏討生活,唱的次些也不要緊,要演得賣力氣,轉完一圈再來支餘下的錢。
晉地的百姓便原來不關切晉王晉王妃,也經過這些大小事知道了晉王的名頭,原來的日子不算難過,總有個“油老鼠”盯著,日日想的就是軋出些油來,填他的肚皮。
晉王一來,他可不就不敢再魚肉百姓,連糧食都少收了三成,可見是上頭有人管著,讓他不敢再貪沒了。劉刺史自己也沒想到事情會傳成這樣,白白給秦昭又添一樁聲名。
監察禦史入晉地的時候,劉刺史派人去迎,九月秋高氣爽,去迎人的官吏專撿農田繁茂處走,哪個縣富些著意要帶著監察禦史去看一看。
慢慢騰騰才入晉地,灌了滿耳朵劉刺史的好話,何一入村縣便聽見夜裏打著鑼去曬穀場看戲聽書,監察禦史一個縣裏聽見也還罷了,走過各縣裏都能聽著,連晉王妃年紀小時破的矯詔案子都編了進去。
監察禦史算一算,秦昭到晉地不過半年,竟有此聲望,倒叫人暗暗吃驚,再看向劉刺史派來的人時,那人還摸不清路數,自然不敢說這都是假的。
本來與將士同吃同睡鎮守邊關的事,就說不清真假,隻得加緊趕路,心中詫異,各村鎮都是如此,怎麽反而在城中沒有風聲。
官吏請禦史入晉州城,包禦史反而拒了:“我來晉地是領聖命巡按郡縣,已經走了一半,不如就去永寧,拜會晉王。”
官吏隻得陪伴包禦史往永寧縣去,永寧牢牢握在晉王手裏,這些日子時有戰事卻從無敗績,連忙傳信給劉刺史,隻怕得下些血本,給這位包禦史灌些迷魂湯了。
誰知他們到了永寧,卻未曾見著秦昭,吳將軍接待禦史,就見永寧衛中房舍儼然,雞犬相聞,這些人既是兵丁又是農人,門前掛甲懸盾,正挑了穀子到曬穀場去碾米。
邊市中有糧食有牲畜,商鋪一間挨著一間,街上人聲不絕,吳三先領禦史看過一迴,跟著才道:“昨夜晉城傳信,王妃生產在即,王爺連夜迴了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