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通過這次和四目道長的談話,真的是受益匪淺。在道法上,他又精進了不少。
九叔雖然已經將自身大部分所學都將給了他,但每個茅山弟子的側重點都會略又不同。九叔對某些攻擊性法術很擅長,但對一些輔助性法術就隻是略有涉獵,甚至隻是稍有了解。
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九叔也不可能精通全部法術。但四目道長在這方麵就比九叔強一點,他比較喜歡鑽研這些輔助性法術。
這樣兩者道法互相補足,自然是便宜了周軒。所以他在四目道長身上,收獲了不少精妙見解和法術。
最可惜的是九叔和四目道長,對玄學相術等方麵涉獵不深。
周軒要想成為一名全麵發展的道士,那一定也要精通玄學五術才行。隻要他學會了這些,生存能力又是多出好幾層。再加上自身其他能力,真的是想死都難了。
玄學五術分別是山、醫、相、命、卜的統稱。
“山”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養性、鍛煉身體的秘術;通過玄典、符咒、食餌、禪坐、靜坐、武學、築基等方術來修練肉體與精神,以達成養生和長生。
“醫”包括三部分:“方劑”、“針灸”、“靈療”,以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學問。
“相”的部分包括:名相、人相、宅相、印相、墓相等五種,是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象的一種方術。
“命”是以時空關係來判斷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占星術”、“幹支術”、“子平八字推命術”、“紫微鬥數”、“星平會海”等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窮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運的一種學問。
“卜”術最為淵源流長,如《梅花易數》、《納甲斷易》、《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數術學,曆史朝代中的軍事家大多精通此術。
漢朝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康節、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曾國藩等。
相傳在四千六百多年以前,黃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書破蚩尤妖術,擒殺蚩尤統一天下。黃帝平息戰亂以後,命倉頡造字,將九天玄女所授天書內的各種秘術記載下來,此書就是後來被江湖人視若瑰寶的《金篆玉函》。
黃帝留下來的秘籍,在周朝被薑太公在昆侖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術助周伐紂,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統治。戰國時又傳到鬼穀子--王禪老祖手中。
他將秘術傳給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而使其徒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將相之才。到了漢朝,張良於黃石公處得秘籍,旺漢四百年。
《金篆玉函》就這樣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傳承,到了三國時代傳到諸葛亮手中,輔備奪得三分天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期間雖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
如諸葛亮得到是道術,郭璞、楊筠鬆得到的是堪輿術(陰陽風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鴻儒,著作等身的曠世學士朱熹。迨及明朝,劉基(字伯溫)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創立大明江山,後全身而退。
《金篆玉函》經過四千年的流傳,期間內容有散佚增刪,或有分歧而產生了很多流派。
周軒通過現世的網絡,粗略的去了解過玄學五術。
他發現玄學五術真的是博大精深,隨之也起了濃厚興趣,開始自學玄學五術。不過自己學習進度比較慢,而且都是一知半解的狀態。在這些方麵隻能說是略懂,談不上精通。
在沒有名師指點的情況,閉門造車確實容易走彎路。而且不進行實踐操作的話,真的難以參透其中之精髓。
其實《山》、《醫》兩術,對周軒來說算是比較熟悉。他的氣功、武術都算是修身養性之術,自然也算是《山》術的分屬之內。而且俗話說的好,醫武不分家。所以在醫術方麵,他也算是略有涉獵。
武術講究“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既要重視跌打損傷的治療方法,也要重視經脈氣血在體內的運行。練武術強身健體,自然就會有一個好的體魄。但對身體的詳細了解,也是醫生治病救人的基礎。
相對於《山》、《醫》兩術,《相》、《命》、《卜》就比較神秘了。沒有真正名師或者秘書典籍,那是學不成的。哪怕周軒在網上搜羅到了一些相關書籍,但也不敢過多去學習。
因為他無法確定那些書的真實性,所以隻能當做參考略微了解一下。
不過周軒到也沒有過分追求玄學五術,秘書經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後要是有機會能獲得,那就算是運氣。但要是得不到,那也沒什麽好可惜的。他要是過於執著這些東西,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周軒和四目道長除了談論道法,還聊了茅山其他師兄弟的事情。
以前九叔在這方麵沒有跟周軒說多少,甚至連他自己的名字都沒告訴過周軒和文才。
隻知道大家都叫他九叔,而且一直叫到了現在。其實九叔真正的名字叫林鳳嬌,他自己不太滿意。後麵就改成了林鳳九,所以大家才叫他九叔。
四目道長在這方麵到是沒有什麽顧忌,包括九叔和他以前在茅山上做過的那些糗事,全給抖出來了。
周軒聽著到是很有意思,就有意迎合讓四目道長接著說下去。
就這樣,周軒和四目道長坐而論道,從白天聊到了天黑。
原本出去打水的嘉樂,到天快黑才迴來。原來是他去打水,剛好看到一休大師和菁菁上山去采藥。他覺得山上豺狼虎豹多,於是義無反顧決定保護菁菁她們一起上山采藥。等到下山的時候才發現,天都已經快黑了。
他才火急火燎趕迴去,洗鞋子、準備晚飯。
四目道長當然臭罵了嘉樂一頓,但為了快點吃到晚飯就沒有懲罰他。隻是讓他快些做飯,不然兩罪並罰。
九叔雖然已經將自身大部分所學都將給了他,但每個茅山弟子的側重點都會略又不同。九叔對某些攻擊性法術很擅長,但對一些輔助性法術就隻是略有涉獵,甚至隻是稍有了解。
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九叔也不可能精通全部法術。但四目道長在這方麵就比九叔強一點,他比較喜歡鑽研這些輔助性法術。
這樣兩者道法互相補足,自然是便宜了周軒。所以他在四目道長身上,收獲了不少精妙見解和法術。
最可惜的是九叔和四目道長,對玄學相術等方麵涉獵不深。
周軒要想成為一名全麵發展的道士,那一定也要精通玄學五術才行。隻要他學會了這些,生存能力又是多出好幾層。再加上自身其他能力,真的是想死都難了。
玄學五術分別是山、醫、相、命、卜的統稱。
“山”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養性、鍛煉身體的秘術;通過玄典、符咒、食餌、禪坐、靜坐、武學、築基等方術來修練肉體與精神,以達成養生和長生。
“醫”包括三部分:“方劑”、“針灸”、“靈療”,以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學問。
“相”的部分包括:名相、人相、宅相、印相、墓相等五種,是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象的一種方術。
“命”是以時空關係來判斷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占星術”、“幹支術”、“子平八字推命術”、“紫微鬥數”、“星平會海”等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窮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運的一種學問。
“卜”術最為淵源流長,如《梅花易數》、《納甲斷易》、《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數術學,曆史朝代中的軍事家大多精通此術。
漢朝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康節、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曾國藩等。
相傳在四千六百多年以前,黃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書破蚩尤妖術,擒殺蚩尤統一天下。黃帝平息戰亂以後,命倉頡造字,將九天玄女所授天書內的各種秘術記載下來,此書就是後來被江湖人視若瑰寶的《金篆玉函》。
黃帝留下來的秘籍,在周朝被薑太公在昆侖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術助周伐紂,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統治。戰國時又傳到鬼穀子--王禪老祖手中。
他將秘術傳給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而使其徒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將相之才。到了漢朝,張良於黃石公處得秘籍,旺漢四百年。
《金篆玉函》就這樣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傳承,到了三國時代傳到諸葛亮手中,輔備奪得三分天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期間雖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
如諸葛亮得到是道術,郭璞、楊筠鬆得到的是堪輿術(陰陽風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鴻儒,著作等身的曠世學士朱熹。迨及明朝,劉基(字伯溫)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創立大明江山,後全身而退。
《金篆玉函》經過四千年的流傳,期間內容有散佚增刪,或有分歧而產生了很多流派。
周軒通過現世的網絡,粗略的去了解過玄學五術。
他發現玄學五術真的是博大精深,隨之也起了濃厚興趣,開始自學玄學五術。不過自己學習進度比較慢,而且都是一知半解的狀態。在這些方麵隻能說是略懂,談不上精通。
在沒有名師指點的情況,閉門造車確實容易走彎路。而且不進行實踐操作的話,真的難以參透其中之精髓。
其實《山》、《醫》兩術,對周軒來說算是比較熟悉。他的氣功、武術都算是修身養性之術,自然也算是《山》術的分屬之內。而且俗話說的好,醫武不分家。所以在醫術方麵,他也算是略有涉獵。
武術講究“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既要重視跌打損傷的治療方法,也要重視經脈氣血在體內的運行。練武術強身健體,自然就會有一個好的體魄。但對身體的詳細了解,也是醫生治病救人的基礎。
相對於《山》、《醫》兩術,《相》、《命》、《卜》就比較神秘了。沒有真正名師或者秘書典籍,那是學不成的。哪怕周軒在網上搜羅到了一些相關書籍,但也不敢過多去學習。
因為他無法確定那些書的真實性,所以隻能當做參考略微了解一下。
不過周軒到也沒有過分追求玄學五術,秘書經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後要是有機會能獲得,那就算是運氣。但要是得不到,那也沒什麽好可惜的。他要是過於執著這些東西,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周軒和四目道長除了談論道法,還聊了茅山其他師兄弟的事情。
以前九叔在這方麵沒有跟周軒說多少,甚至連他自己的名字都沒告訴過周軒和文才。
隻知道大家都叫他九叔,而且一直叫到了現在。其實九叔真正的名字叫林鳳嬌,他自己不太滿意。後麵就改成了林鳳九,所以大家才叫他九叔。
四目道長在這方麵到是沒有什麽顧忌,包括九叔和他以前在茅山上做過的那些糗事,全給抖出來了。
周軒聽著到是很有意思,就有意迎合讓四目道長接著說下去。
就這樣,周軒和四目道長坐而論道,從白天聊到了天黑。
原本出去打水的嘉樂,到天快黑才迴來。原來是他去打水,剛好看到一休大師和菁菁上山去采藥。他覺得山上豺狼虎豹多,於是義無反顧決定保護菁菁她們一起上山采藥。等到下山的時候才發現,天都已經快黑了。
他才火急火燎趕迴去,洗鞋子、準備晚飯。
四目道長當然臭罵了嘉樂一頓,但為了快點吃到晚飯就沒有懲罰他。隻是讓他快些做飯,不然兩罪並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