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消散的晨霧之中,李家橋的挑鹽隊伍,拐入了另一條道,離清江河已經越來越遠了。
第39章 君子萬年(二)
二、
在田野山嶺間蜿蜒穿行的三十裏路,對於李家橋的男丁來說不算什麽,即使挑著擔子,中間也隻短短地歇了兩次,便在近午時分,趕到了預定歇腳的龍家亭子。
龍家亭子是小河穀對麵的龍家集在這邊商道拐角處修的一座長方形亭子,泥磚牆茅草頂,兩頭都留了大大的空檔,無門無窗,不過兩邊靠牆都放了一溜半尺高的土磚,讓過路人坐下來歇個腳躲個雨,已經綽綽有餘了。
亭子一角,用土磚壘了兩個大灶,每口大灶又都帶了一個小灶眼,角落裏還有一些柴禾,大概是從前歇腳的挑鹽人留下來的。其他人停下來休息時,兩個夥夫趕忙到亭子底下的小河邊挑水上來,各人用自己帶的竹筒碗淘洗了自家帶的米,家境好些的加一塊臘肉臘魚,或者就是一點鹹菜鹽豆,蓋上蓋子,那邊兩個灶都生起了火架起了竹蒸籠,將竹筒放到蒸籠裏蒸上,又將燒水的大銅壺坐到小灶眼上,靠著兩口大灶的餘火,足以燒開兩壺水了。兩個灶共六層蒸籠,分兩次才能蒸完。上蒸之後,留一個人看火,另一個人上山砍柴,要將今次用過的柴禾都補起來,這也是在亭子裏歇腳做飯的慣例,龍家集的人都盯著在,哪個村的人用了柴禾不補起來,不消兩三天,沿路各村就要傳遍了,這個村的人要歇腳都不好找地方。
兩個人輪流看火砍柴,忙個不停。顧嶽不由得感嘆了一聲:“夥夫比我們還辛苦啊!”
大伯父道:“夥夫辛苦,所以不守夜。”李長庚又小聲和顧嶽解釋,因為夥夫出的是勞力不是錢物,所以也隻在勞力上找補,不能在鹽利上找補。
顧嶽想到自己名下那三枝□□,公帳上記得清楚,到時要按例多分鹽利。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哪怕是村野農夫,也要將這些規矩立得清清楚楚,說得明明白白。
顧嶽轉頭看向亭子外的山嶺。前哨後衛仍然在警衛,要等亭子裏的人吃過飯了,才能替換他們下來吃飯。
這樣的亂世裏,李家橋的人,要安身立命,就時刻不能鬆懈。
他覺得心裏有些沉甸甸的。
第一鍋飯蒸出來,大家按著竹筒碗上的刻字拿了自己的飯,開飯前又先從夥夫那裏拿了一瓣生蒜嚼了。這是老何郎中家裏傳下來的土方,生蒜殺蟲,走遠路時嚼幾瓣,可以防病從口入。顧嶽皺著眉頭嚼了一瓣,心想這個法子應該挺有效,所以才會沿用下來,以後行軍時,也要記得想辦法讓整個隊伍都這麽幹。
等到前哨後衛都吃過飯,將燒開後略略放涼的水給每人的壺裏都灌了一點,稍事休息,隊伍重新上路。
下午這段路程,要經過一片野山,聽得到林子裏的狼嗥,山嶺對麵,還有人在窺伺。不過他們這一行人,一看就不太好惹,狼嗥聲並沒有逼近,窺伺的人也隻冒了一下頭就沒了動靜。
抵達劉家市時,天色還算早。
劉家市周圍有三條小商道,交匯於此地,站在鎮子外頭的小山坡上一眼望去,店家和住家都不少,看起來比八橋鎮還要繁華一些。鎮上有團練,老遠就派了人過來打探,即使李家橋挑鹽的隊伍年年都在劉家市歇腳,團練也還是不敢讓他們進鎮子,照往常一樣安排在鎮子外頭、土地廟邊上的客鋪裏。
客鋪一連四間房,泥磚牆茅草頂,有門有窗,牆角堆了草垛,晚上可以拆下稻草來鋪床,還有個專門的灶間和柴房,水井就在土地廟後頭的池塘邊上。
土地廟的廟祝拿了鑰匙來開門,兩邊都算是老熟人,又暫時無事,不免多聊了一會。顧嶽在旁邊聽著,大概明白劉家市的團練為什麽這樣草木皆兵了。前天下午,有人趕了七八頭牛到劉家市,準備第二天逢臘月大圩時賣掉,當晚就住在鎮上,一夥外路來的土匪探到了這個消息,前天傍晚時候,裝做挑鹽客趕到了劉家市,還專門抓了兩個以前在劉家市常來常往的挑鹽客做幌子,以客鋪住滿了作藉口,在鎮上投宿,半夜裏跳牆出來偷牛,要不是賣牛的人警醒,及時發現,那可就虧大了。那夥土匪被團練打了出去,死傷了好幾個,逃跑的土匪揚言要報復。因為出了這樣大事,這兩天嚇得好多商販都不敢往劉家市來,要不然這客鋪也不至於空著在。
說完之後,廟祝又告誡他們,晚上沒事最好不要出門,更不要靠近鎮子,免得被團練當成土匪打了就太冤枉了。
這番話顯然既是好心,也是警告。
顧九叔爺問道:“牛販子的牛都賣掉沒有?”
廟祝道:“哪裏有人敢買?都怕那夥土匪就等在路上搶!”
牛販子想來愁得頭髮都要白了。
顧嶽忍不住插了句話:“有沒有派人到縣裏請兵剿匪?”
他迴鄉來所見的各地團練,大多是守個村子鎮子還行,要去剿匪,恐怕就不夠看了。
廟祝嘆氣:“那是一夥外路來的流匪,沒根沒底的,哪裏知道藏在哪個山窩窩裏頭?等到縣裏派人下鄉來,早跑掉了。”
又有人很熱心地建議道:“隻有千日做賊的,哪有千日防賊的。還是得想個法子收拾了這夥流匪,鎮上才得安寧吧。”
</br>
第39章 君子萬年(二)
二、
在田野山嶺間蜿蜒穿行的三十裏路,對於李家橋的男丁來說不算什麽,即使挑著擔子,中間也隻短短地歇了兩次,便在近午時分,趕到了預定歇腳的龍家亭子。
龍家亭子是小河穀對麵的龍家集在這邊商道拐角處修的一座長方形亭子,泥磚牆茅草頂,兩頭都留了大大的空檔,無門無窗,不過兩邊靠牆都放了一溜半尺高的土磚,讓過路人坐下來歇個腳躲個雨,已經綽綽有餘了。
亭子一角,用土磚壘了兩個大灶,每口大灶又都帶了一個小灶眼,角落裏還有一些柴禾,大概是從前歇腳的挑鹽人留下來的。其他人停下來休息時,兩個夥夫趕忙到亭子底下的小河邊挑水上來,各人用自己帶的竹筒碗淘洗了自家帶的米,家境好些的加一塊臘肉臘魚,或者就是一點鹹菜鹽豆,蓋上蓋子,那邊兩個灶都生起了火架起了竹蒸籠,將竹筒放到蒸籠裏蒸上,又將燒水的大銅壺坐到小灶眼上,靠著兩口大灶的餘火,足以燒開兩壺水了。兩個灶共六層蒸籠,分兩次才能蒸完。上蒸之後,留一個人看火,另一個人上山砍柴,要將今次用過的柴禾都補起來,這也是在亭子裏歇腳做飯的慣例,龍家集的人都盯著在,哪個村的人用了柴禾不補起來,不消兩三天,沿路各村就要傳遍了,這個村的人要歇腳都不好找地方。
兩個人輪流看火砍柴,忙個不停。顧嶽不由得感嘆了一聲:“夥夫比我們還辛苦啊!”
大伯父道:“夥夫辛苦,所以不守夜。”李長庚又小聲和顧嶽解釋,因為夥夫出的是勞力不是錢物,所以也隻在勞力上找補,不能在鹽利上找補。
顧嶽想到自己名下那三枝□□,公帳上記得清楚,到時要按例多分鹽利。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哪怕是村野農夫,也要將這些規矩立得清清楚楚,說得明明白白。
顧嶽轉頭看向亭子外的山嶺。前哨後衛仍然在警衛,要等亭子裏的人吃過飯了,才能替換他們下來吃飯。
這樣的亂世裏,李家橋的人,要安身立命,就時刻不能鬆懈。
他覺得心裏有些沉甸甸的。
第一鍋飯蒸出來,大家按著竹筒碗上的刻字拿了自己的飯,開飯前又先從夥夫那裏拿了一瓣生蒜嚼了。這是老何郎中家裏傳下來的土方,生蒜殺蟲,走遠路時嚼幾瓣,可以防病從口入。顧嶽皺著眉頭嚼了一瓣,心想這個法子應該挺有效,所以才會沿用下來,以後行軍時,也要記得想辦法讓整個隊伍都這麽幹。
等到前哨後衛都吃過飯,將燒開後略略放涼的水給每人的壺裏都灌了一點,稍事休息,隊伍重新上路。
下午這段路程,要經過一片野山,聽得到林子裏的狼嗥,山嶺對麵,還有人在窺伺。不過他們這一行人,一看就不太好惹,狼嗥聲並沒有逼近,窺伺的人也隻冒了一下頭就沒了動靜。
抵達劉家市時,天色還算早。
劉家市周圍有三條小商道,交匯於此地,站在鎮子外頭的小山坡上一眼望去,店家和住家都不少,看起來比八橋鎮還要繁華一些。鎮上有團練,老遠就派了人過來打探,即使李家橋挑鹽的隊伍年年都在劉家市歇腳,團練也還是不敢讓他們進鎮子,照往常一樣安排在鎮子外頭、土地廟邊上的客鋪裏。
客鋪一連四間房,泥磚牆茅草頂,有門有窗,牆角堆了草垛,晚上可以拆下稻草來鋪床,還有個專門的灶間和柴房,水井就在土地廟後頭的池塘邊上。
土地廟的廟祝拿了鑰匙來開門,兩邊都算是老熟人,又暫時無事,不免多聊了一會。顧嶽在旁邊聽著,大概明白劉家市的團練為什麽這樣草木皆兵了。前天下午,有人趕了七八頭牛到劉家市,準備第二天逢臘月大圩時賣掉,當晚就住在鎮上,一夥外路來的土匪探到了這個消息,前天傍晚時候,裝做挑鹽客趕到了劉家市,還專門抓了兩個以前在劉家市常來常往的挑鹽客做幌子,以客鋪住滿了作藉口,在鎮上投宿,半夜裏跳牆出來偷牛,要不是賣牛的人警醒,及時發現,那可就虧大了。那夥土匪被團練打了出去,死傷了好幾個,逃跑的土匪揚言要報復。因為出了這樣大事,這兩天嚇得好多商販都不敢往劉家市來,要不然這客鋪也不至於空著在。
說完之後,廟祝又告誡他們,晚上沒事最好不要出門,更不要靠近鎮子,免得被團練當成土匪打了就太冤枉了。
這番話顯然既是好心,也是警告。
顧九叔爺問道:“牛販子的牛都賣掉沒有?”
廟祝道:“哪裏有人敢買?都怕那夥土匪就等在路上搶!”
牛販子想來愁得頭髮都要白了。
顧嶽忍不住插了句話:“有沒有派人到縣裏請兵剿匪?”
他迴鄉來所見的各地團練,大多是守個村子鎮子還行,要去剿匪,恐怕就不夠看了。
廟祝嘆氣:“那是一夥外路來的流匪,沒根沒底的,哪裏知道藏在哪個山窩窩裏頭?等到縣裏派人下鄉來,早跑掉了。”
又有人很熱心地建議道:“隻有千日做賊的,哪有千日防賊的。還是得想個法子收拾了這夥流匪,鎮上才得安寧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