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老太掀起眼皮看了看何秀。個小丫頭,八字還沒一撇呢,心思就明擺擺地朝外了。也就是顧家這伢著實得她老人家喜歡,不然……
羅老太暗暗哼了一聲,將手底下那片剛剛糊上去的碎布抹平壓實,再揀出下一片碎布,繼續做她耳聾眼花、隻會低頭糊鞋底的老人家。
去李家橋報信的那個隔壁米店的夥計,半上午的時候,過來迴話說口信已經捎到了,大伯父趕了集之後就來。
中午顧嶽照常要頂著太陽站午時樁。何秀也站在院子裏的大棗樹底下,開聲吊嗓,不過唱的不是哪出戲,而是《正氣歌》――八橋鎮這邊練拳的多半練的明山拳,練氣的也多半學的《正氣歌》。顧嶽後來也知道了,何道士這一枝,雖然大多沒怎麽練拳,但是清晨、正午與夜晚入睡前,往往都要練氣,定下規矩的那位祖宗說,惟有如此才可心明眼亮,學什麽都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別的不知道,不過從何道士來看,倒的確如此。
就是何秀,顧嶽站樁的時候聽她也能遊刃有餘地將《正氣歌》一口氣吟唱下來,抑揚頓挫,氣息悠長,雖然不能像何道士中元節那晚唱的明山和尚伏虎記那般悲壯慷慨,但在婉轉清柔的聲調之中,自有一種明亮堅韌的氣象,就像何秀這個人一般。
趕圩的日子,中飯吃的晚。這個時候,羅老太才帶著羅四表嬸在廚下做飯。坐在灶下,略一偏頭,就能看到門外院子裏站樁和練氣的兩個人。羅四表嬸向著羅老太笑了一笑,羅老太道:“由
得去,別多事。”
八橋鎮這邊的男婚女嫁,雖說得照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規矩來,但若是自家兒女堅決不肯,又或者先有相中的人,也不是不能通融,中元節和元宵節便是半公開的相看日子;當然也有古板嚴厲的,又或者是有別的考慮,非要擰著來,顧嶽祖父當年就因為看好那姑娘的幾個兄弟都成器,非要訂給顧嶽的父親,父子倆大吵了一架,誰也不肯讓步,顧嶽父親轉頭就偷偷投軍去了,兩家為此都鬧得臉上難看。有了這個教訓,顧嶽迴來之後,打聽他的女家雖然挺多,但就算是顧嶽的伯父也不肯直接作他的主,隻說問他自己,顧嶽自己又幾次當著其他人的麵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話,於是這事就這麽耽擱下來了。
羅老太和羅四表嬸自然也是關注過顧嶽、知道這些內情的,若換了別的男伢,看著兩人這麽合得來,女家多半就要請媒要去探口風了,但是換了顧嶽――
羅老太覺得最好還是聽其自然為好。
午後大概一個多時辰,開始散圩了,人流慢慢湧向鎮外,大伯父也就在這個時候來到羅家的,和他一起的還有兩個韶字輩的堂叔,都挑著裝了不少雜物的籮筐。
大伯父他們都要叫羅老太一聲“堂姑”,這迴又算是有事上門,所以提了紅糖、麻糕、紅棗、花生四樣禮物,禮數周到,羅老太挺滿意的,心裏頭對顧嶽的中意又多了幾分。
接到口信時,大伯母也在家,知道羅老太要留顧嶽住幾天,便讓大伯父給顧嶽帶了一套換洗衣服和他從昆明帶迴來的毛巾牙刷搪瓷口杯――顧嶽匆匆打包行李的時候,同窗們幫忙收拾得很是仔細,全給他裝進背包裏去了。顧嶽昨晚來得匆忙,什麽也沒帶,早上洗漱時直接用青鹽擦了牙齒、用水瓢舀水洗了臉,不過等到捎口信的時候都忘記這迴事了,還是大伯母想得周全。
裝著槍枝和子彈的木箱,放在大伯父挑的籮筐裏,用雜物遮掩之後又蓋上鬥笠,倒是半點也不打眼。
臨走之前大伯父和顧嶽說,槍和子彈他先收起來,家裏不需要這麽多槍,可以作價賣給村裏,到底怎麽安排,等顧嶽迴來再商量。
等大伯父他們走了,何表叔對顧嶽道:“鄉裏現錢少得很,以前也有在外頭投軍的顧家人,拖了槍迴來賣給村裏,家裏人多田少的,村裏給的是田,家裏人少田多的,給的是人工,要不就折了每年該交給村裏的錢。這些都是有定規有帳目的。”
顧嶽覺得這很合情合理。
羅老太冷不防說道:“槍有新舊,仰嶽那幾枝槍,都新得很,價錢和舊槍是不一樣的。到時記得看清了是按哪個算的,再簽字劃押。”
何表叔連連點頭:“這個我倒是忘了,仰嶽你到時一定要看清了算法。”
他們都沒有問,那個軍官提到的“譚旅長”和另一位“旅長”為什麽要送槍給顧嶽。
隻是,默默站在旁邊的何秀,心裏難免有些失落。顧嶽身上有太多的東西,是她無從知曉的,就像是戲文裏的人,隔得太遠了。
顧嶽覺得從這天下午一直到晚上,何秀似乎都有些心情低落,隻是他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更不要說怎麽應對這樣的情形了。
不過,他自己的心情,也跟著不是那麽隱隱地興奮昂揚了。
第32章 桃之夭夭(五)
五、
第二天顧嶽照舊清早起來跑步練拳,同八橋鎮幾個年輕人稍稍比劃了一下,倒沒急著過招,隻能算是試探,然後迴去吃早飯,再陪著何表叔去換藥。
今天早上坐堂的既不是老何郎中,也不是何郎中,而是穿著西式白大褂的何醫生――老何郎中那個在長沙城裏當西醫的小兒子。八橋鎮這邊來看病的人,顯然大多聽說過老何郎中這個小兒子給人看病是要動刀子開腸破肚的傳聞,顧嶽前頭有兩個人已經一腳踏進藥店裏來了,看到何醫生的白大褂還有他身邊印著大大紅十字的醫箱,又嚇得退了出去。
</br>
羅老太暗暗哼了一聲,將手底下那片剛剛糊上去的碎布抹平壓實,再揀出下一片碎布,繼續做她耳聾眼花、隻會低頭糊鞋底的老人家。
去李家橋報信的那個隔壁米店的夥計,半上午的時候,過來迴話說口信已經捎到了,大伯父趕了集之後就來。
中午顧嶽照常要頂著太陽站午時樁。何秀也站在院子裏的大棗樹底下,開聲吊嗓,不過唱的不是哪出戲,而是《正氣歌》――八橋鎮這邊練拳的多半練的明山拳,練氣的也多半學的《正氣歌》。顧嶽後來也知道了,何道士這一枝,雖然大多沒怎麽練拳,但是清晨、正午與夜晚入睡前,往往都要練氣,定下規矩的那位祖宗說,惟有如此才可心明眼亮,學什麽都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別的不知道,不過從何道士來看,倒的確如此。
就是何秀,顧嶽站樁的時候聽她也能遊刃有餘地將《正氣歌》一口氣吟唱下來,抑揚頓挫,氣息悠長,雖然不能像何道士中元節那晚唱的明山和尚伏虎記那般悲壯慷慨,但在婉轉清柔的聲調之中,自有一種明亮堅韌的氣象,就像何秀這個人一般。
趕圩的日子,中飯吃的晚。這個時候,羅老太才帶著羅四表嬸在廚下做飯。坐在灶下,略一偏頭,就能看到門外院子裏站樁和練氣的兩個人。羅四表嬸向著羅老太笑了一笑,羅老太道:“由
得去,別多事。”
八橋鎮這邊的男婚女嫁,雖說得照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規矩來,但若是自家兒女堅決不肯,又或者先有相中的人,也不是不能通融,中元節和元宵節便是半公開的相看日子;當然也有古板嚴厲的,又或者是有別的考慮,非要擰著來,顧嶽祖父當年就因為看好那姑娘的幾個兄弟都成器,非要訂給顧嶽的父親,父子倆大吵了一架,誰也不肯讓步,顧嶽父親轉頭就偷偷投軍去了,兩家為此都鬧得臉上難看。有了這個教訓,顧嶽迴來之後,打聽他的女家雖然挺多,但就算是顧嶽的伯父也不肯直接作他的主,隻說問他自己,顧嶽自己又幾次當著其他人的麵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話,於是這事就這麽耽擱下來了。
羅老太和羅四表嬸自然也是關注過顧嶽、知道這些內情的,若換了別的男伢,看著兩人這麽合得來,女家多半就要請媒要去探口風了,但是換了顧嶽――
羅老太覺得最好還是聽其自然為好。
午後大概一個多時辰,開始散圩了,人流慢慢湧向鎮外,大伯父也就在這個時候來到羅家的,和他一起的還有兩個韶字輩的堂叔,都挑著裝了不少雜物的籮筐。
大伯父他們都要叫羅老太一聲“堂姑”,這迴又算是有事上門,所以提了紅糖、麻糕、紅棗、花生四樣禮物,禮數周到,羅老太挺滿意的,心裏頭對顧嶽的中意又多了幾分。
接到口信時,大伯母也在家,知道羅老太要留顧嶽住幾天,便讓大伯父給顧嶽帶了一套換洗衣服和他從昆明帶迴來的毛巾牙刷搪瓷口杯――顧嶽匆匆打包行李的時候,同窗們幫忙收拾得很是仔細,全給他裝進背包裏去了。顧嶽昨晚來得匆忙,什麽也沒帶,早上洗漱時直接用青鹽擦了牙齒、用水瓢舀水洗了臉,不過等到捎口信的時候都忘記這迴事了,還是大伯母想得周全。
裝著槍枝和子彈的木箱,放在大伯父挑的籮筐裏,用雜物遮掩之後又蓋上鬥笠,倒是半點也不打眼。
臨走之前大伯父和顧嶽說,槍和子彈他先收起來,家裏不需要這麽多槍,可以作價賣給村裏,到底怎麽安排,等顧嶽迴來再商量。
等大伯父他們走了,何表叔對顧嶽道:“鄉裏現錢少得很,以前也有在外頭投軍的顧家人,拖了槍迴來賣給村裏,家裏人多田少的,村裏給的是田,家裏人少田多的,給的是人工,要不就折了每年該交給村裏的錢。這些都是有定規有帳目的。”
顧嶽覺得這很合情合理。
羅老太冷不防說道:“槍有新舊,仰嶽那幾枝槍,都新得很,價錢和舊槍是不一樣的。到時記得看清了是按哪個算的,再簽字劃押。”
何表叔連連點頭:“這個我倒是忘了,仰嶽你到時一定要看清了算法。”
他們都沒有問,那個軍官提到的“譚旅長”和另一位“旅長”為什麽要送槍給顧嶽。
隻是,默默站在旁邊的何秀,心裏難免有些失落。顧嶽身上有太多的東西,是她無從知曉的,就像是戲文裏的人,隔得太遠了。
顧嶽覺得從這天下午一直到晚上,何秀似乎都有些心情低落,隻是他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更不要說怎麽應對這樣的情形了。
不過,他自己的心情,也跟著不是那麽隱隱地興奮昂揚了。
第32章 桃之夭夭(五)
五、
第二天顧嶽照舊清早起來跑步練拳,同八橋鎮幾個年輕人稍稍比劃了一下,倒沒急著過招,隻能算是試探,然後迴去吃早飯,再陪著何表叔去換藥。
今天早上坐堂的既不是老何郎中,也不是何郎中,而是穿著西式白大褂的何醫生――老何郎中那個在長沙城裏當西醫的小兒子。八橋鎮這邊來看病的人,顯然大多聽說過老何郎中這個小兒子給人看病是要動刀子開腸破肚的傳聞,顧嶽前頭有兩個人已經一腳踏進藥店裏來了,看到何醫生的白大褂還有他身邊印著大大紅十字的醫箱,又嚇得退了出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