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將背包放在床頭,環視四周,顧嶽還是突然有點落地生根的感覺了。
大伯父又拿了個硯台大小的銅盒過來,打開給他看,裏麵除了這兩間房的房契之外還有三張田契,三塊田共計七十畝,另有一張二十畝的山林地的地契,寫的都是顧嶽父親的名字。大伯父將銅盒放在桌上,說道:“仰嶽,這都是拿你爹寄迴來的餉銀陸續置辦的,是在官廳蓋了印的紅契,過幾天有空了,再到縣城去用你的名字重新辦契。山林地還沒到有收成的時候,田租的帳本在七叔公那裏,我前些日子去看了,積下了三百八十大洋。咱們這一片田少,不好買,七叔公打算派人去隔壁寶慶府看看,你要是想買田,就和七叔公說一聲。”
顧氏一族投軍的子弟多,家中產業如何經營,早有定規,像顧嶽父親名下的這些產業,就是租給了本村或者鄰村親戚裏無田少田的人家在種,隻收四成租子――其時各地租子多在五成以上,有的地方人太多田太少,還有高達七成的,四成委實是很照顧鄉裏鄉親了。收租是大伯父的事,每年的收入,要給大伯父一份看管錢,祖父母在世時要留一份孝養錢,村裏族裏每年的祭祀、團練、疏?f溝渠水井等等開支也得交份子錢,有田就有捐稅,這一份錢也要扣除,而且還是大頭。七叔公就是專管這些事務的。何姓李姓也照搬了這些定規,為了方便,他們兩姓從軍的子弟不多,幹脆將帳本也放在顧七叔公這裏了。八橋鎮一帶,投軍的人不少,家裏族裏大多也照搬了這套定規。
顧嶽迴來這些日子,對這些慢慢也都知道了,不免心生敬意,覺得顧家先祖們真是深謀遠慮,定下這一套各方都能得利的規製,讓從軍在外的李家橋子弟沒有後顧之憂,才能走得更高更遠,也更能庇佑本鄉本土。
既有定製,顧嶽也就隻聽著大伯父安排便是。至於繼續買田,他還真沒想過。大伯母在一旁笑道:“仰嶽這筆錢可不能都拿去買田,明年三月滿十八,就該成家立業了,好多東西要置辦呢。哪家有好姑娘,也該打聽打聽。等辦了豪嶽和長庚的親事,就該到仰嶽了。”
跟著過來的大姑姑解釋道長庚的親事還沒什麽眉目呢,不免問起顧豪嶽說定了哪家姑娘,大伯母笑著擺手,隻說還在請媒人說親,並不提起是哪家姑娘――這也是常情,沒說定之前,不好漏了風聲,免得婚事不成,徒惹口舌是非。不過看大伯母的樣子,想來也是十拿九穩了,所以才這麽講。而顧豪嶽漲紅了臉,大約對正在說親的那位姑娘也是很上心的。
大伯母很快轉了個話題,拉著顧嶽來看床邊的衣櫃和大木箱。衣櫃裏裝了三條棉絮和幾條床單被單,一雙單布鞋,以及兩套秋天穿的長衣長褲。大伯母說道:“過了中元節,天氣就要涼快了,仰嶽你們新學堂的學生愛穿麽樣衣服鞋子,鄉裏人可弄不清,這兩樣你先穿著,過幾天去縣裏辦契,叫你小姑姑帶你去洋行――”
大姑姑截住話頭:“別花那個冤枉錢,要穿洋裝,買了洋布去鎮上找何麻子做就是了。他家老二專門去省城的洋人鋪子裏學了三年迴來,中元節那天晚上就有兩個學生伢穿了何老二做的洋裝出來,我看就挺好,不比縣城裏的洋行差。”
大伯母立刻來了興趣:“中元節晚上人多,我還真沒看到這一出。價錢怎麽樣?貴不貴?”
大姑姑很遺憾地搖頭:“哪裏來得及問?擠著問擠著看的人太多了,我隻聽到說是何老二照洋人的樣式做的。也怪我忙別的事情去了,沒想起來仰嶽這迴事,不然第二天就好趁著圩日買了洋布上門去做了,這已經逢了一圩,肯定有好幾家已經上門去,咱們要做就得等下圩,排在前頭的人又要多幾家。”
八橋鎮是三六九逢圩,下一圩是七月十九,平日裏不到逢圩日或者是有別的什麽要緊事,李家橋的人也難得特意走個來迴二三十裏的路去八橋鎮一趟。
大伯母覺得洋裝可以不著急了,至於鞋子,大伯母剛提起,顧嶽趕緊說道:“我習慣了穿布鞋和草鞋,不用去洋行買。”
大姑姑很是贊同:“布鞋好穿,草鞋也好穿,要什麽洋鞋,到了鄉裏走路都走不成,你小姑父從東洋留學迴來那年,穿雙亮光光的皮鞋,碰上下雨天,在田埂上滑了好幾跤,好險沒摔到田裏去,那個樣子貨,也就在城裏大馬路上走一走,哪裏比得上咱們自己納的鞋底縫的鞋子紮實舒服。”
大伯母大概也想起來何思慎當年鬧的那個笑話,也覺得洋皮鞋不太靠譜,當下敲定和大姑姑兩人一起給顧嶽再做兩雙單布鞋兩雙厚布鞋,至於棉鞋,李家橋的男丁,除了委實太過年老體弱的,還真沒有穿棉鞋的習慣,再冷的天氣,也就是一雙厚布鞋過冬。
大伯母和大姑姑說得起勁,顧嶽和李長康、顧豪嶽三人恨不能躲到房外去,大伯父也往旁邊走了幾步,將桌上那個銅盒重新蓋好鎖緊,鑰匙交給顧嶽,抬頭看看,手一揚,將銅盒拋到屋樑上,擱得平平穩穩――李家橋各家各戶放貴重東西,大多都是這麽幹的,不隻防鼠叮蟲咬,也防著村裏那些活猴似的小伢不知輕重禍害東西,等到這些小伢們能自己上樑時,大多也有六七歲了,知事多了,就算爬到樑上看到這些銅盒,也不會亂拿亂丟。
</br>
大伯父又拿了個硯台大小的銅盒過來,打開給他看,裏麵除了這兩間房的房契之外還有三張田契,三塊田共計七十畝,另有一張二十畝的山林地的地契,寫的都是顧嶽父親的名字。大伯父將銅盒放在桌上,說道:“仰嶽,這都是拿你爹寄迴來的餉銀陸續置辦的,是在官廳蓋了印的紅契,過幾天有空了,再到縣城去用你的名字重新辦契。山林地還沒到有收成的時候,田租的帳本在七叔公那裏,我前些日子去看了,積下了三百八十大洋。咱們這一片田少,不好買,七叔公打算派人去隔壁寶慶府看看,你要是想買田,就和七叔公說一聲。”
顧氏一族投軍的子弟多,家中產業如何經營,早有定規,像顧嶽父親名下的這些產業,就是租給了本村或者鄰村親戚裏無田少田的人家在種,隻收四成租子――其時各地租子多在五成以上,有的地方人太多田太少,還有高達七成的,四成委實是很照顧鄉裏鄉親了。收租是大伯父的事,每年的收入,要給大伯父一份看管錢,祖父母在世時要留一份孝養錢,村裏族裏每年的祭祀、團練、疏?f溝渠水井等等開支也得交份子錢,有田就有捐稅,這一份錢也要扣除,而且還是大頭。七叔公就是專管這些事務的。何姓李姓也照搬了這些定規,為了方便,他們兩姓從軍的子弟不多,幹脆將帳本也放在顧七叔公這裏了。八橋鎮一帶,投軍的人不少,家裏族裏大多也照搬了這套定規。
顧嶽迴來這些日子,對這些慢慢也都知道了,不免心生敬意,覺得顧家先祖們真是深謀遠慮,定下這一套各方都能得利的規製,讓從軍在外的李家橋子弟沒有後顧之憂,才能走得更高更遠,也更能庇佑本鄉本土。
既有定製,顧嶽也就隻聽著大伯父安排便是。至於繼續買田,他還真沒想過。大伯母在一旁笑道:“仰嶽這筆錢可不能都拿去買田,明年三月滿十八,就該成家立業了,好多東西要置辦呢。哪家有好姑娘,也該打聽打聽。等辦了豪嶽和長庚的親事,就該到仰嶽了。”
跟著過來的大姑姑解釋道長庚的親事還沒什麽眉目呢,不免問起顧豪嶽說定了哪家姑娘,大伯母笑著擺手,隻說還在請媒人說親,並不提起是哪家姑娘――這也是常情,沒說定之前,不好漏了風聲,免得婚事不成,徒惹口舌是非。不過看大伯母的樣子,想來也是十拿九穩了,所以才這麽講。而顧豪嶽漲紅了臉,大約對正在說親的那位姑娘也是很上心的。
大伯母很快轉了個話題,拉著顧嶽來看床邊的衣櫃和大木箱。衣櫃裏裝了三條棉絮和幾條床單被單,一雙單布鞋,以及兩套秋天穿的長衣長褲。大伯母說道:“過了中元節,天氣就要涼快了,仰嶽你們新學堂的學生愛穿麽樣衣服鞋子,鄉裏人可弄不清,這兩樣你先穿著,過幾天去縣裏辦契,叫你小姑姑帶你去洋行――”
大姑姑截住話頭:“別花那個冤枉錢,要穿洋裝,買了洋布去鎮上找何麻子做就是了。他家老二專門去省城的洋人鋪子裏學了三年迴來,中元節那天晚上就有兩個學生伢穿了何老二做的洋裝出來,我看就挺好,不比縣城裏的洋行差。”
大伯母立刻來了興趣:“中元節晚上人多,我還真沒看到這一出。價錢怎麽樣?貴不貴?”
大姑姑很遺憾地搖頭:“哪裏來得及問?擠著問擠著看的人太多了,我隻聽到說是何老二照洋人的樣式做的。也怪我忙別的事情去了,沒想起來仰嶽這迴事,不然第二天就好趁著圩日買了洋布上門去做了,這已經逢了一圩,肯定有好幾家已經上門去,咱們要做就得等下圩,排在前頭的人又要多幾家。”
八橋鎮是三六九逢圩,下一圩是七月十九,平日裏不到逢圩日或者是有別的什麽要緊事,李家橋的人也難得特意走個來迴二三十裏的路去八橋鎮一趟。
大伯母覺得洋裝可以不著急了,至於鞋子,大伯母剛提起,顧嶽趕緊說道:“我習慣了穿布鞋和草鞋,不用去洋行買。”
大姑姑很是贊同:“布鞋好穿,草鞋也好穿,要什麽洋鞋,到了鄉裏走路都走不成,你小姑父從東洋留學迴來那年,穿雙亮光光的皮鞋,碰上下雨天,在田埂上滑了好幾跤,好險沒摔到田裏去,那個樣子貨,也就在城裏大馬路上走一走,哪裏比得上咱們自己納的鞋底縫的鞋子紮實舒服。”
大伯母大概也想起來何思慎當年鬧的那個笑話,也覺得洋皮鞋不太靠譜,當下敲定和大姑姑兩人一起給顧嶽再做兩雙單布鞋兩雙厚布鞋,至於棉鞋,李家橋的男丁,除了委實太過年老體弱的,還真沒有穿棉鞋的習慣,再冷的天氣,也就是一雙厚布鞋過冬。
大伯母和大姑姑說得起勁,顧嶽和李長康、顧豪嶽三人恨不能躲到房外去,大伯父也往旁邊走了幾步,將桌上那個銅盒重新蓋好鎖緊,鑰匙交給顧嶽,抬頭看看,手一揚,將銅盒拋到屋樑上,擱得平平穩穩――李家橋各家各戶放貴重東西,大多都是這麽幹的,不隻防鼠叮蟲咬,也防著村裏那些活猴似的小伢不知輕重禍害東西,等到這些小伢們能自己上樑時,大多也有六七歲了,知事多了,就算爬到樑上看到這些銅盒,也不會亂拿亂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