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同學們,似乎也大都如此。
李長庚有些窘迫地撓撓頭,臉上不覺漲紅起來,遲遲艾艾好一會才道:“我家裏快要給我說親了。我娘說快成家的人得好好學一學自家和別人家的生計,免得成了親扛不起一頭家來,一有閑了就和我嘮叨咱們村裏哪戶人家窮了,哪戶人家富了,怎麽窮的,怎麽富的。哎,說起來,大舅舅真能幹,顧姓裏也不是大舅舅一家能夠有外頭來的餉銀接濟,可這些年也就是大舅舅能拿著餉銀當了大用。”說著他似乎忽然想起什麽,看看門外沒什麽人,便向顧嶽道:“小舅舅當初沒成親就出去投軍了,所以一直沒有和大舅舅分家,後來又寄了好幾次餉銀迴來,還當了大用。仰嶽表弟,我娘說大舅舅家裏大概要分三成給你才合算。等農忙季過去了,大概就要算帳了。”
顧嶽一怔,他雖然有時也會想一想將來要怎麽養活自己,但還真沒往這上麵轉過念頭,總覺得自己住在李家橋隻是權宜之計,很快便可以離開此地重投軍營。
然而李長庚說話的語氣,卻仿佛他一定會在這裏成家立業一般。
顧嶽心中感觸紛雜,含糊著應了幾聲,將話岔了過去。
顧韶韓家裏的田地最先犁完,插秧之時,各家照例都來幫工,顧韶韓還在外村請了六個短工――現在農忙季,短工不好請,就是自己家裏沒田出來幫工的,也因著東家請西家邀,工錢提得比平日要高上三四成,但是為了搶農時,也隻好請短工了。
插秧不容易插得整齊,大田裏猶其如此,因此得先拉線定樁,再由老手下田,用秧苗插出一尺半見方的格子來,其他人照著這格子一格格插滿,縱然每一格裏插到後來不夠整齊,下一格又可糾正過來,好歹偏斜不到哪兒去。那些老手當然不必如此折騰,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格子一打,的確方便許多。
水田裏淤泥濕滑,吸力又強,拔腳之際,稍有不注意便會重心不穩搖搖欲倒,顧嶽很費了點時間才適應過來、能夠在田裏站穩,並起右手的食指與中指,夾住左手裏分出來的幾株秧苗,就勢插入泥水中,一排插完,後退半步,再插一排。李長庚叫他不要急著趕上其他人,秧苗入土不直不穩,稻子是長不好的,又笑道:“大舅舅家裏的田今年狠曬過幾天,螞蝗少得多。去年夏天雨水多,收了稻子沒能好好曬田,插秧時好多人兩條腿上都爬滿了。”
顧嶽皺起了眉頭:“雲南那邊山裏也有螞蝗,吸血厲害得狠,常有外來人不知防範、又未曾察覺,被山螞蝗叮上,吸血過多而至暈倒的,聽說還有因為體質太弱又或者身上叮的螞蝗太多而失血致死的。所以我每次走山路去舅舅家裏時都要戴上鬥笠、扣好領口、紮緊了衣袖褲腿和鞋幫,裸露在外的皮膚上還得抹上防蟲藥物。”
李長庚被他說得倒抽了一口冷氣:“水田裏的螞蝗,可沒辦法這麽提防。不過幸虧水田裏的螞蝗叮人沒有那麽毒,不然還怎麽種田?被叮上了千萬別扯,越扯越往肉裏頭鑽,上岸後弄點旱菸熏一熏就下來了。不然就用火燎一下也行。還有,弄下來的螞蝗也別扔了,留著給老何郎中配藥。”
顧嶽聽李長庚的口氣,螞蝗這東西雖然討厭,但平常多見,害處不算太大,還能拿來配藥,算是有點用處,所以大家也就渾如無事一般了,頂多抱怨幾句。
李長庚已經插到前頭去了,直到田埂盡頭,掉頭再插迴來,與顧嶽交錯時,顧嶽才問:“老何郎中也是李家橋人嗎?”
李長庚道:“是啊,論輩份還是姨父的叔叔。他們那一房,世代都做郎中的,就像六丙瞎子那一房,世代都是看風水算命的一樣。聽說老何郎中的醫術隻是過得去,咱們這十裏八鄉的,看病治傷找他大兒子何郎中的多。不過老何郎中配藥可真是一把好手,有人說他配的金創藥,比白藥也不差多少。大舅舅說那味金創藥是從前朝一路傳下來的軍中秘方,所以效用好得很。”說到此處,李長庚放低了聲音悄悄說道:“老何郎中還會製藥酒,我家裏藏著一瓶虎骨酒,還是老何郎中年輕時湊巧得了一副虎骨製出來的,我爺爺好不容易買到兩瓶,當寶貝一樣藏了幾十年,分家時我家讓了一百斤稻穀出去,才分到一瓶。”
顧嶽可以理解當初大姑父的選擇。習武之人,難免有跌打損傷的時候;虎骨難得,老何郎中手藝又好,能夠藏一瓶老何郎中製的虎骨酒,關鍵時候不說可以拿來救命,至少可以更快地治好筋骨之傷。
李長庚本來就熱心,又總覺得自己這個表弟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又剛遭逢大難,自然需要格外照顧,至於如何照顧,除了教會顧嶽各樣農活之外,李長庚能想到的也就是將李家橋的諸多人事都說給顧嶽聽,好讓顧嶽和村裏人早日熟悉起來,就不會總想著那麽遠的昆明的事情了。因此李長庚一有機會就逮住顧嶽聊天。
插完這塊大田的秧之後,顧嶽已經知道,老何郎中最拿手的藥是哪幾種;他家小兒子在長沙學西醫,將來要給人開膛破肚,有刻薄的人背地裏說他們家要出一個何屠戶,這話傳到老何郎中耳朵裏,老何郎中立刻傳出話來說他們家以後不給這幾戶人家看病,也不賣藥;方圓幾十裏提得上名號的那些郎中,大多是從老何郎中家裏學出去的,便是沒有師徒之誼的那幾個郎中,也不好駁了老何郎中的麵子;這幾戶人家擔心將來要跑到縣裏才能看病,又被村裏人指責,沒奈何,請了何郎中的嶽父做中人,提了雞買了酒上門去陪禮,老何郎中才肯把話收迴來……
</br>
李長庚有些窘迫地撓撓頭,臉上不覺漲紅起來,遲遲艾艾好一會才道:“我家裏快要給我說親了。我娘說快成家的人得好好學一學自家和別人家的生計,免得成了親扛不起一頭家來,一有閑了就和我嘮叨咱們村裏哪戶人家窮了,哪戶人家富了,怎麽窮的,怎麽富的。哎,說起來,大舅舅真能幹,顧姓裏也不是大舅舅一家能夠有外頭來的餉銀接濟,可這些年也就是大舅舅能拿著餉銀當了大用。”說著他似乎忽然想起什麽,看看門外沒什麽人,便向顧嶽道:“小舅舅當初沒成親就出去投軍了,所以一直沒有和大舅舅分家,後來又寄了好幾次餉銀迴來,還當了大用。仰嶽表弟,我娘說大舅舅家裏大概要分三成給你才合算。等農忙季過去了,大概就要算帳了。”
顧嶽一怔,他雖然有時也會想一想將來要怎麽養活自己,但還真沒往這上麵轉過念頭,總覺得自己住在李家橋隻是權宜之計,很快便可以離開此地重投軍營。
然而李長庚說話的語氣,卻仿佛他一定會在這裏成家立業一般。
顧嶽心中感觸紛雜,含糊著應了幾聲,將話岔了過去。
顧韶韓家裏的田地最先犁完,插秧之時,各家照例都來幫工,顧韶韓還在外村請了六個短工――現在農忙季,短工不好請,就是自己家裏沒田出來幫工的,也因著東家請西家邀,工錢提得比平日要高上三四成,但是為了搶農時,也隻好請短工了。
插秧不容易插得整齊,大田裏猶其如此,因此得先拉線定樁,再由老手下田,用秧苗插出一尺半見方的格子來,其他人照著這格子一格格插滿,縱然每一格裏插到後來不夠整齊,下一格又可糾正過來,好歹偏斜不到哪兒去。那些老手當然不必如此折騰,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格子一打,的確方便許多。
水田裏淤泥濕滑,吸力又強,拔腳之際,稍有不注意便會重心不穩搖搖欲倒,顧嶽很費了點時間才適應過來、能夠在田裏站穩,並起右手的食指與中指,夾住左手裏分出來的幾株秧苗,就勢插入泥水中,一排插完,後退半步,再插一排。李長庚叫他不要急著趕上其他人,秧苗入土不直不穩,稻子是長不好的,又笑道:“大舅舅家裏的田今年狠曬過幾天,螞蝗少得多。去年夏天雨水多,收了稻子沒能好好曬田,插秧時好多人兩條腿上都爬滿了。”
顧嶽皺起了眉頭:“雲南那邊山裏也有螞蝗,吸血厲害得狠,常有外來人不知防範、又未曾察覺,被山螞蝗叮上,吸血過多而至暈倒的,聽說還有因為體質太弱又或者身上叮的螞蝗太多而失血致死的。所以我每次走山路去舅舅家裏時都要戴上鬥笠、扣好領口、紮緊了衣袖褲腿和鞋幫,裸露在外的皮膚上還得抹上防蟲藥物。”
李長庚被他說得倒抽了一口冷氣:“水田裏的螞蝗,可沒辦法這麽提防。不過幸虧水田裏的螞蝗叮人沒有那麽毒,不然還怎麽種田?被叮上了千萬別扯,越扯越往肉裏頭鑽,上岸後弄點旱菸熏一熏就下來了。不然就用火燎一下也行。還有,弄下來的螞蝗也別扔了,留著給老何郎中配藥。”
顧嶽聽李長庚的口氣,螞蝗這東西雖然討厭,但平常多見,害處不算太大,還能拿來配藥,算是有點用處,所以大家也就渾如無事一般了,頂多抱怨幾句。
李長庚已經插到前頭去了,直到田埂盡頭,掉頭再插迴來,與顧嶽交錯時,顧嶽才問:“老何郎中也是李家橋人嗎?”
李長庚道:“是啊,論輩份還是姨父的叔叔。他們那一房,世代都做郎中的,就像六丙瞎子那一房,世代都是看風水算命的一樣。聽說老何郎中的醫術隻是過得去,咱們這十裏八鄉的,看病治傷找他大兒子何郎中的多。不過老何郎中配藥可真是一把好手,有人說他配的金創藥,比白藥也不差多少。大舅舅說那味金創藥是從前朝一路傳下來的軍中秘方,所以效用好得很。”說到此處,李長庚放低了聲音悄悄說道:“老何郎中還會製藥酒,我家裏藏著一瓶虎骨酒,還是老何郎中年輕時湊巧得了一副虎骨製出來的,我爺爺好不容易買到兩瓶,當寶貝一樣藏了幾十年,分家時我家讓了一百斤稻穀出去,才分到一瓶。”
顧嶽可以理解當初大姑父的選擇。習武之人,難免有跌打損傷的時候;虎骨難得,老何郎中手藝又好,能夠藏一瓶老何郎中製的虎骨酒,關鍵時候不說可以拿來救命,至少可以更快地治好筋骨之傷。
李長庚本來就熱心,又總覺得自己這個表弟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又剛遭逢大難,自然需要格外照顧,至於如何照顧,除了教會顧嶽各樣農活之外,李長庚能想到的也就是將李家橋的諸多人事都說給顧嶽聽,好讓顧嶽和村裏人早日熟悉起來,就不會總想著那麽遠的昆明的事情了。因此李長庚一有機會就逮住顧嶽聊天。
插完這塊大田的秧之後,顧嶽已經知道,老何郎中最拿手的藥是哪幾種;他家小兒子在長沙學西醫,將來要給人開膛破肚,有刻薄的人背地裏說他們家要出一個何屠戶,這話傳到老何郎中耳朵裏,老何郎中立刻傳出話來說他們家以後不給這幾戶人家看病,也不賣藥;方圓幾十裏提得上名號的那些郎中,大多是從老何郎中家裏學出去的,便是沒有師徒之誼的那幾個郎中,也不好駁了老何郎中的麵子;這幾戶人家擔心將來要跑到縣裏才能看病,又被村裏人指責,沒奈何,請了何郎中的嶽父做中人,提了雞買了酒上門去陪禮,老何郎中才肯把話收迴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