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慎當年十六歲便以陽縣頭名考中了秀才,整個衡州都轟動了好些時日,都說若不是廢科舉了,這何家老三說不定可以一路考上去,中狀元都是不好說的事情,柏樹灣周圍幾個村都引以為榮。科舉一廢,何思慎腦子活絡,知道世道變了,便跑到日本去留學,學的是師範,迴來之後在柏樹灣辦了個新式小學堂,前些年又做了陽縣高等小學堂的校長,陽縣人都尊稱他一聲“何校長”。這可是陽縣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柏樹灣的人,一提到“何校長”,也覺得自己倍有臉麵。
那最先認出何思慎的孩童,去年剛剛入學啟蒙,年初隨著家中長輩給何思慎拜過年――這也是柏樹灣近些年興起的風俗了,但凡上柏樹灣小學堂念書的學生,總得到何家拜個年,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其他幾名孩童也跟著慌亂地跳下牛背來鞠躬問好。何思慎微笑著揮手示意他們自去玩去,看他們急急走遠,才轉向顧嶽道:“這幾個都是清江河這邊杉山鋪那個村子的。”
顧嶽有些驚異:“姑父都認得出來?”
何思慎笑道:“其實我隻認得去年上柏樹灣小學堂念書的那一個,不過另幾個應該都是一個村子的。”他略略解釋了一下那個拜年的新風俗。顧嶽若有所悟,不覺有些感慨地道:“我們一位教官說,法國有位不世出的名將叫做拿破崙,初初帶兵的時候,兩萬人的軍隊,他不須幾日,便能叫得出其中數千人的姓名,所以能夠讓將士在短短時間裏便聽命效死。姑父是不是也認得出你所有的學生?”
何思慎笑而不語。
說話之間已經到了河堤上,放眼望去,沿著堤岸往上遊走一裏來遠,河對麵便是那株老柏樹,柏樹灣之名,便因河灣畔這株據說已有八百歲的老柏樹而來,再往上遊走半裏許,河道狹窄處建了一座石橋,這便是李姓一族當年捐建的那座橋了,李家橋之名也因此而來;過橋之後,不過一二裏,一片起伏平緩的小山坡上,圍了兩人多高的石牆,石牆外緊挨大門的路邊,有一個數畝大的池塘,塘邊綠樹成蔭,一大群白鵝啞啞嘶叫著在塘中遊來遊去;石牆內房屋錯落,多是瓦房而非茅屋,略略估算一下,足有二三百棟,這樣的規模,說是村落,其實比起顧嶽途中所見的許多大鎮來,也不遑多讓。山坡北麵,隔了大片稻田,不過幾裏路開外,已是巍峨群山,想來便是大明山的支脈,清江河的一條支流,當地人叫做小清江的,自群山之中蜿蜒流出,圍著那片山坡繞了好幾個彎,才在石橋上遊不遠處曲折匯入清江河。
以顧嶽的眼光來看,這片村落,背山臨水,居高臨下,控扼著整個開闊平坦的河穀,當真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即便是池塘中那群一派田園風光的白鵝,也莫名地讓顧嶽想到,據說家鵝比狗還要警覺,是天生的哨兵,而且成群結隊遊於水中,偷襲者想摸哨都沒法摸。
夕陽之中,河堤上長衫飄飄的何思慎極是惹眼,河中那群戲水的少年,嘻笑聲不知不覺便停了下來,一個個光溜溜的,不敢站起身來鞠躬,隻伏在水中大聲喊“何校長好!”大約自己也覺得尷尬好笑,參差不齊地喊完之後,又笑嘻嘻地鑽進水裏遊到稍遠處的小叉灣裏,半藏半露地探著頭向這邊看。
何思慎眼力很好,一眼掃過去,便提了一個人出來:“李長庚,過來!”
那群少年哈哈笑著,將剛剛從河對岸遊迴來的一個同伴推了出來,又有人伸手從河岸上的草地上勾了條褲衩下來,那少年爬上這邊堤岸的同時,已經快手快腳地套上褲衩,一身濕淋淋地站到了何思慎和顧嶽麵前。
何思慎道:“這是你大姑姑家裏的老三李長庚,這是你小舅舅的獨子顧仰嶽,比你小五個月。”
這幾句話卻是分別對兩個人說的。
顧嶽自覺地叫了一聲“長庚表哥”,李長庚很自然地迴了一聲“仰嶽表弟”,顧嶽有心想糾正一下,自己的名字其實是“顧嶽”,但是心念隻動了一動,便壓了迴去。
在路上何思慎已經明白告訴他:迴到李家橋,他就是顧仰嶽;要做顧嶽,且待他日。
李長庚手長腳長,看身量已是個魁梧大人,麵相上卻還帶著幾分憨氣,抓抓頭,笑著說道:“大舅舅家裏明天清早開鐮割禾,從外頭請了十個幫工,都住在家裏,今晚肯定是收拾不出地方給仰嶽表弟住了,表弟今晚就住我家吧。”
顧嶽沒太聽明白這個安排,想著自己應該住伯父家,沒床鋪的話,在地上攤個草蓆便可以了,不必要去麻煩姑父家,這樣想著,便說了出來:“我打地鋪沒關係,我們操練和行軍時還總在野地裏睡。”
李長庚認真地道:“我們這兒不興打地鋪。”
顧嶽茫然不解。何思慎笑著解釋道,李家橋地近清江河,地氣濕熱,又多蛇蟲,因此哪怕三伏天,也不興席地而臥,總要架塊床板、掛頂蚊帳,以免暑氣入體又或者招惹蛇蟲。顧嶽的父親,堂兄弟族兄弟眾多,不過親兄弟也就他和長兄顧韶韓兩人,再有兩個姐姐,小的一個嫁了何思慎,大的一個嫁到了同村的李家。顧韶韓家裏既然不好收拾住不下,顧嶽自然應該住到李長庚家裏去――不跟著何思慎一道住,卻是因為,何思慎當初辦柏樹灣小學堂的時候,為了籌款,將家裏分給他的房子和地都賣了,帶著家小住到了學堂裏,後來就任陽縣高等小學堂的校長,便搬家到了縣裏,李家橋這邊,若無要事,隻在過年時迴來祭祖拜年,借住在何思慎的大哥家中,倒不好叫顧嶽現放著李長庚家不住,卻跟著何思慎一道去何家大伯那兒借居。
</br>
那最先認出何思慎的孩童,去年剛剛入學啟蒙,年初隨著家中長輩給何思慎拜過年――這也是柏樹灣近些年興起的風俗了,但凡上柏樹灣小學堂念書的學生,總得到何家拜個年,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其他幾名孩童也跟著慌亂地跳下牛背來鞠躬問好。何思慎微笑著揮手示意他們自去玩去,看他們急急走遠,才轉向顧嶽道:“這幾個都是清江河這邊杉山鋪那個村子的。”
顧嶽有些驚異:“姑父都認得出來?”
何思慎笑道:“其實我隻認得去年上柏樹灣小學堂念書的那一個,不過另幾個應該都是一個村子的。”他略略解釋了一下那個拜年的新風俗。顧嶽若有所悟,不覺有些感慨地道:“我們一位教官說,法國有位不世出的名將叫做拿破崙,初初帶兵的時候,兩萬人的軍隊,他不須幾日,便能叫得出其中數千人的姓名,所以能夠讓將士在短短時間裏便聽命效死。姑父是不是也認得出你所有的學生?”
何思慎笑而不語。
說話之間已經到了河堤上,放眼望去,沿著堤岸往上遊走一裏來遠,河對麵便是那株老柏樹,柏樹灣之名,便因河灣畔這株據說已有八百歲的老柏樹而來,再往上遊走半裏許,河道狹窄處建了一座石橋,這便是李姓一族當年捐建的那座橋了,李家橋之名也因此而來;過橋之後,不過一二裏,一片起伏平緩的小山坡上,圍了兩人多高的石牆,石牆外緊挨大門的路邊,有一個數畝大的池塘,塘邊綠樹成蔭,一大群白鵝啞啞嘶叫著在塘中遊來遊去;石牆內房屋錯落,多是瓦房而非茅屋,略略估算一下,足有二三百棟,這樣的規模,說是村落,其實比起顧嶽途中所見的許多大鎮來,也不遑多讓。山坡北麵,隔了大片稻田,不過幾裏路開外,已是巍峨群山,想來便是大明山的支脈,清江河的一條支流,當地人叫做小清江的,自群山之中蜿蜒流出,圍著那片山坡繞了好幾個彎,才在石橋上遊不遠處曲折匯入清江河。
以顧嶽的眼光來看,這片村落,背山臨水,居高臨下,控扼著整個開闊平坦的河穀,當真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即便是池塘中那群一派田園風光的白鵝,也莫名地讓顧嶽想到,據說家鵝比狗還要警覺,是天生的哨兵,而且成群結隊遊於水中,偷襲者想摸哨都沒法摸。
夕陽之中,河堤上長衫飄飄的何思慎極是惹眼,河中那群戲水的少年,嘻笑聲不知不覺便停了下來,一個個光溜溜的,不敢站起身來鞠躬,隻伏在水中大聲喊“何校長好!”大約自己也覺得尷尬好笑,參差不齊地喊完之後,又笑嘻嘻地鑽進水裏遊到稍遠處的小叉灣裏,半藏半露地探著頭向這邊看。
何思慎眼力很好,一眼掃過去,便提了一個人出來:“李長庚,過來!”
那群少年哈哈笑著,將剛剛從河對岸遊迴來的一個同伴推了出來,又有人伸手從河岸上的草地上勾了條褲衩下來,那少年爬上這邊堤岸的同時,已經快手快腳地套上褲衩,一身濕淋淋地站到了何思慎和顧嶽麵前。
何思慎道:“這是你大姑姑家裏的老三李長庚,這是你小舅舅的獨子顧仰嶽,比你小五個月。”
這幾句話卻是分別對兩個人說的。
顧嶽自覺地叫了一聲“長庚表哥”,李長庚很自然地迴了一聲“仰嶽表弟”,顧嶽有心想糾正一下,自己的名字其實是“顧嶽”,但是心念隻動了一動,便壓了迴去。
在路上何思慎已經明白告訴他:迴到李家橋,他就是顧仰嶽;要做顧嶽,且待他日。
李長庚手長腳長,看身量已是個魁梧大人,麵相上卻還帶著幾分憨氣,抓抓頭,笑著說道:“大舅舅家裏明天清早開鐮割禾,從外頭請了十個幫工,都住在家裏,今晚肯定是收拾不出地方給仰嶽表弟住了,表弟今晚就住我家吧。”
顧嶽沒太聽明白這個安排,想著自己應該住伯父家,沒床鋪的話,在地上攤個草蓆便可以了,不必要去麻煩姑父家,這樣想著,便說了出來:“我打地鋪沒關係,我們操練和行軍時還總在野地裏睡。”
李長庚認真地道:“我們這兒不興打地鋪。”
顧嶽茫然不解。何思慎笑著解釋道,李家橋地近清江河,地氣濕熱,又多蛇蟲,因此哪怕三伏天,也不興席地而臥,總要架塊床板、掛頂蚊帳,以免暑氣入體又或者招惹蛇蟲。顧嶽的父親,堂兄弟族兄弟眾多,不過親兄弟也就他和長兄顧韶韓兩人,再有兩個姐姐,小的一個嫁了何思慎,大的一個嫁到了同村的李家。顧韶韓家裏既然不好收拾住不下,顧嶽自然應該住到李長庚家裏去――不跟著何思慎一道住,卻是因為,何思慎當初辦柏樹灣小學堂的時候,為了籌款,將家裏分給他的房子和地都賣了,帶著家小住到了學堂裏,後來就任陽縣高等小學堂的校長,便搬家到了縣裏,李家橋這邊,若無要事,隻在過年時迴來祭祖拜年,借住在何思慎的大哥家中,倒不好叫顧嶽現放著李長庚家不住,卻跟著何思慎一道去何家大伯那兒借居。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