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縣試
二月初,聖上又下了新的旨意。
群臣早已麻木。
新政年年有,看來聖上是鐵了心要當史書上的革新之君了。
這份旨意,參照了原有的“捐監”“納監”製,卻又將這項製度改的麵目全非。
新定“納資應試”之策,仍是先在京中試行。
不論原先是否有功名,上至會試下至縣試,都可納資赴試。所謂納資,便是將所赴考的那科之前的功名暫且買了。
因而按著要買功名的高低不同數目不同,繳納數額不等的資財。
錢財上繳,概不退還。
若是得中,這功名自然是你的。
若不得中,這些錢財便當做是赴試的費用,入了國庫。
聽著倒像是這麽迴事兒。
可這“錢財上繳,概不退還”又是怎麽一迴事兒?
眾大臣雖有心說道說道,可一想聖人前幾份旨意,到底是歇了這份心思。
說道什麽呢?
若老聖人與聖人不和,便還可扯著老聖人的大旗與聖人叫板。
若義忠義成兩位親王有二心,也可略微壓製住老聖人和聖人。
若聖人的三位兄長還在京城,朝堂上也不會是如今這般形勢。
隻可惜,如今這朝堂上,聖人乾綱獨斷,老聖人積威猶在,宗室王爺也總無二話。
大臣們也隻能跟著平國公道一聲“聖明”了。
二月初十會試,確有幾人頗是自負,納了資財,去了會試。
可惜,個個兒铩羽而歸。
三月初十鄉試,又有幾人納資,仍是一無所得。
倒叫司徒昭平白得了不少進賬。
三月二十院試,元春赴試。
院試納資的人也不少,總有人不信邪。
待到發案之日,當真是有了迴報——此番院試,納資之人半百,十餘人得中。
其中就有賈氏元春的名字。
第八十七名。
名次雖不高,但元春到底是成了榮國府頭一個秀才,也是本朝頭一個女秀才。
其實道理著實簡單。
鄉試會試是大檻,落第者不勝枚舉。
連童試都沒考過的人,又如何能考過這兩場?
說到底,這兩場納資一說,除了選幾個當真是天縱奇才的,也就是騙騙冤大頭罷了。
院試是三場童試之一,雖也難住不少人,但到底比鄉試會試簡單許多。
若有人因種種事端耽誤了幾年科考,如今等不及想跳過前兩場的,直接去考了院試反倒更為便宜。
林沁得了元春得中的消息,命人去榮國府恭賀一聲,又傳話元春要好生準備鄉試後,便丟開了手。
黛玉的縣試才是頂要緊的!
因去年寶釵生生失了案首的教訓,如今黛玉赴試,林如海和林沁一同做了許多準備。
黛玉赴考,林沁作為她的姑姑,自然是要避嫌的。
幸好鍾沅瀾自告奮勇,邀了如今已在兵部當了從七品小吏的霍明靈,一同前來巡考。
霍明靈正是要熬資曆做功績的時候,自然十分樂意。
因去歲縣試,女子中有四人得中,且上個月的院試出了個女秀才,此次縣試,共有女子二十七人應試。
實在是正經讀過四書五經的姑娘不多,能下場一試的,也就這些個了。
五場考過。
清場後,鍾沅瀾親自盯著主考,將女子考院的答卷打亂混入外間的答卷。
又與霍明靈一道,將答卷押送去謄寫的院子。
主考卻是禮部尚書陳道然。
陳安安聽了林沁的話,這科暫且不考。
當然,即便她要應考,也該是考府試去了,陳道然也不必避鄉試的嫌。
七日後,拆卷。
取中的答卷共五十份,各自封在黃紙糊的袋子裏,十份歸為一摞,整整齊齊的的排在了陳道然的桌案上。
副主考的桌案上擺著的,是與答卷編號相對應的五十份謄卷。
陳道然領著三位副主考,先將編號又一一對了一遍,這才迴到了座位上。
他屈起指節敲了敲桌子,說道:“取中的,約摸就是這五十人了。隻盼著別有裝錯了袋兒這等倒黴事,也不要有什麽才學尚可字兒卻寫得七歪八扭的神人才好。”
“好了,這便拆卷吧。”
這科考拆卷,最忌拆到裝錯了袋的卷子。
未取中的答卷都是直接封存了的,並不會拆看再看。
這取中了的卷子,按著謄卷的編號找到答卷。若是拆出來發現兩下裏對不上,那可就慘了。
非得將未取中的答卷都搬迴來翻找,必得是將那一份答卷找出來才行。
眾人看著拆出來的卷子,皆是字跡工整的。
又與謄卷再對了一次,到底沒有裝錯。
陳道然道了聲萬幸,便將前十名的卷子鋪了開來,指揮著眾考官評看。
“既不必再變,這前十便都在這裏了。諸位同仁好生看看。”
拆卷看的是字跡。
這答卷答得多好,早在謄卷上看過了。這名次上,大家心裏頭也有了數了。
拆卷後,看著字跡上佳的,略加上幾分;字跡欠佳的,略減去幾分。
至於字跡不工整的……幸好今科沒有,不然直接判了這答卷不合格不說,還得再尋一份答卷出來,遞補上來。
幾位考官看了,心中也有了評判。
副考官戶部郎中指著擺在最前頭一份道:“下官以為,這份堪為案首。”
吏部侍中也點頭道:“的確。這份答卷原就是最出彩的,如今拆卷再看,字跡飄逸卻又蒼健有力,已是初顯風骨了。當得起頭名。”
餘下幾人都是去歲縣試的考官,今科連任的。
一一閱看後,皆說同意。
幸好今年頭十名瞧著都是男子。若再如去年一般,那可有的頭疼了。
畢竟去歲的事兒瞞得不好,聖上略聽了一耳朵。
開考前便已有了旨意,拆卷排名後要送入宮中。
由聖上親自審閱後,再將所中之人的姓名籍貫謄錄下來。
發案前一日,陳道然領著三位副考,身後跟著幾個捧著匣子的考院辦事,一同入宮。
司徒昭也就打開裝著前十名的匣子看了看,便滿意的點了點頭。
“很是公正。陳道然你來,將這姓名籍貫上的封條拆了。吏部侍中,這科考取士和你們吏部多少也有些關係,便由你來謄錄吧。”
這謄錄的事兒,原也就是考院小吏的做的。
但既然聖上發了話,兩人也隻得親自來做。
夏守忠命人搬了桌子座椅來,兩人告了罪,坐下仔細謄錄。
司徒昭頗有興致的站在一旁,看兩人拆卷。
這頭一份拆的,便是案首的答卷。
封條剛一拆下,陳道然臉就綠了。
一旁的吏部侍中看不見答卷上的字,見陳道然愣了許久還不說話,忙悄悄兒用腳去踢了一下。
陳道然迴過神來,抬頭見到聖上一臉看戲的樣子,搖了搖頭,念道:“頭名,林氏黛玉,京縣人士。”
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司徒昭已是大笑了兩聲:“好啊!真不枉安國公常在朕跟前自誇家學淵源了。齊桓侯探花出身,他閨女頭次下場就得了案首,當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啊!”
有其父必有其女……
吏部侍中原還準備著謄錄的,聽了陳道然的話,筆已蘸飽了墨拿了起來。
等司徒昭說完,卻是愣在了那兒,任由墨汁一滴接一滴的從筆尖滑落,毀了一張禦用的好紙。
當即有戶部郎中進言:“聖人,這縣試取女子為案首,是不是……這別的考生,隻怕心中不服啊!”
司徒昭擺手道:“自己才學不如人家,連字兒都沒一個小姑娘寫的好看,還有臉不服?”
“反正朕瞧著極是公平的。若有不服,找安國公說道去!”
第二日放榜,果真榜首的位置上寫著的是黛玉的名字。
這也是林如海和林沁商量過,一力爭來的。
林如海親自寫了份字帖,叫黛玉日日照著臨幾張。
林沁帶著黛玉在演武場上練手腕子上的力氣,免得下筆偏軟露了底。
讓鍾沅瀾親自巡考,是為了保證女子考院的答卷不會被人做上標記。
以剛直的陳道然為主考,便是為了防止別的考官暗中有所動作。
至於司徒昭,原也不過是為了以防萬一罷了。
誰知他閑不住,叫人把答卷搬來親自看了,倒是更多了一重保障。
然而如今林沁沒有心思慶賀了。
邊關傳來消息,原先被林沁打退了的西茜國再次來犯。
林沁也顧不得多做交代,將兒子往林如海手裏一送,便與賀景風和林淵一同往西北去了。
二月初,聖上又下了新的旨意。
群臣早已麻木。
新政年年有,看來聖上是鐵了心要當史書上的革新之君了。
這份旨意,參照了原有的“捐監”“納監”製,卻又將這項製度改的麵目全非。
新定“納資應試”之策,仍是先在京中試行。
不論原先是否有功名,上至會試下至縣試,都可納資赴試。所謂納資,便是將所赴考的那科之前的功名暫且買了。
因而按著要買功名的高低不同數目不同,繳納數額不等的資財。
錢財上繳,概不退還。
若是得中,這功名自然是你的。
若不得中,這些錢財便當做是赴試的費用,入了國庫。
聽著倒像是這麽迴事兒。
可這“錢財上繳,概不退還”又是怎麽一迴事兒?
眾大臣雖有心說道說道,可一想聖人前幾份旨意,到底是歇了這份心思。
說道什麽呢?
若老聖人與聖人不和,便還可扯著老聖人的大旗與聖人叫板。
若義忠義成兩位親王有二心,也可略微壓製住老聖人和聖人。
若聖人的三位兄長還在京城,朝堂上也不會是如今這般形勢。
隻可惜,如今這朝堂上,聖人乾綱獨斷,老聖人積威猶在,宗室王爺也總無二話。
大臣們也隻能跟著平國公道一聲“聖明”了。
二月初十會試,確有幾人頗是自負,納了資財,去了會試。
可惜,個個兒铩羽而歸。
三月初十鄉試,又有幾人納資,仍是一無所得。
倒叫司徒昭平白得了不少進賬。
三月二十院試,元春赴試。
院試納資的人也不少,總有人不信邪。
待到發案之日,當真是有了迴報——此番院試,納資之人半百,十餘人得中。
其中就有賈氏元春的名字。
第八十七名。
名次雖不高,但元春到底是成了榮國府頭一個秀才,也是本朝頭一個女秀才。
其實道理著實簡單。
鄉試會試是大檻,落第者不勝枚舉。
連童試都沒考過的人,又如何能考過這兩場?
說到底,這兩場納資一說,除了選幾個當真是天縱奇才的,也就是騙騙冤大頭罷了。
院試是三場童試之一,雖也難住不少人,但到底比鄉試會試簡單許多。
若有人因種種事端耽誤了幾年科考,如今等不及想跳過前兩場的,直接去考了院試反倒更為便宜。
林沁得了元春得中的消息,命人去榮國府恭賀一聲,又傳話元春要好生準備鄉試後,便丟開了手。
黛玉的縣試才是頂要緊的!
因去年寶釵生生失了案首的教訓,如今黛玉赴試,林如海和林沁一同做了許多準備。
黛玉赴考,林沁作為她的姑姑,自然是要避嫌的。
幸好鍾沅瀾自告奮勇,邀了如今已在兵部當了從七品小吏的霍明靈,一同前來巡考。
霍明靈正是要熬資曆做功績的時候,自然十分樂意。
因去歲縣試,女子中有四人得中,且上個月的院試出了個女秀才,此次縣試,共有女子二十七人應試。
實在是正經讀過四書五經的姑娘不多,能下場一試的,也就這些個了。
五場考過。
清場後,鍾沅瀾親自盯著主考,將女子考院的答卷打亂混入外間的答卷。
又與霍明靈一道,將答卷押送去謄寫的院子。
主考卻是禮部尚書陳道然。
陳安安聽了林沁的話,這科暫且不考。
當然,即便她要應考,也該是考府試去了,陳道然也不必避鄉試的嫌。
七日後,拆卷。
取中的答卷共五十份,各自封在黃紙糊的袋子裏,十份歸為一摞,整整齊齊的的排在了陳道然的桌案上。
副主考的桌案上擺著的,是與答卷編號相對應的五十份謄卷。
陳道然領著三位副主考,先將編號又一一對了一遍,這才迴到了座位上。
他屈起指節敲了敲桌子,說道:“取中的,約摸就是這五十人了。隻盼著別有裝錯了袋兒這等倒黴事,也不要有什麽才學尚可字兒卻寫得七歪八扭的神人才好。”
“好了,這便拆卷吧。”
這科考拆卷,最忌拆到裝錯了袋的卷子。
未取中的答卷都是直接封存了的,並不會拆看再看。
這取中了的卷子,按著謄卷的編號找到答卷。若是拆出來發現兩下裏對不上,那可就慘了。
非得將未取中的答卷都搬迴來翻找,必得是將那一份答卷找出來才行。
眾人看著拆出來的卷子,皆是字跡工整的。
又與謄卷再對了一次,到底沒有裝錯。
陳道然道了聲萬幸,便將前十名的卷子鋪了開來,指揮著眾考官評看。
“既不必再變,這前十便都在這裏了。諸位同仁好生看看。”
拆卷看的是字跡。
這答卷答得多好,早在謄卷上看過了。這名次上,大家心裏頭也有了數了。
拆卷後,看著字跡上佳的,略加上幾分;字跡欠佳的,略減去幾分。
至於字跡不工整的……幸好今科沒有,不然直接判了這答卷不合格不說,還得再尋一份答卷出來,遞補上來。
幾位考官看了,心中也有了評判。
副考官戶部郎中指著擺在最前頭一份道:“下官以為,這份堪為案首。”
吏部侍中也點頭道:“的確。這份答卷原就是最出彩的,如今拆卷再看,字跡飄逸卻又蒼健有力,已是初顯風骨了。當得起頭名。”
餘下幾人都是去歲縣試的考官,今科連任的。
一一閱看後,皆說同意。
幸好今年頭十名瞧著都是男子。若再如去年一般,那可有的頭疼了。
畢竟去歲的事兒瞞得不好,聖上略聽了一耳朵。
開考前便已有了旨意,拆卷排名後要送入宮中。
由聖上親自審閱後,再將所中之人的姓名籍貫謄錄下來。
發案前一日,陳道然領著三位副考,身後跟著幾個捧著匣子的考院辦事,一同入宮。
司徒昭也就打開裝著前十名的匣子看了看,便滿意的點了點頭。
“很是公正。陳道然你來,將這姓名籍貫上的封條拆了。吏部侍中,這科考取士和你們吏部多少也有些關係,便由你來謄錄吧。”
這謄錄的事兒,原也就是考院小吏的做的。
但既然聖上發了話,兩人也隻得親自來做。
夏守忠命人搬了桌子座椅來,兩人告了罪,坐下仔細謄錄。
司徒昭頗有興致的站在一旁,看兩人拆卷。
這頭一份拆的,便是案首的答卷。
封條剛一拆下,陳道然臉就綠了。
一旁的吏部侍中看不見答卷上的字,見陳道然愣了許久還不說話,忙悄悄兒用腳去踢了一下。
陳道然迴過神來,抬頭見到聖上一臉看戲的樣子,搖了搖頭,念道:“頭名,林氏黛玉,京縣人士。”
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司徒昭已是大笑了兩聲:“好啊!真不枉安國公常在朕跟前自誇家學淵源了。齊桓侯探花出身,他閨女頭次下場就得了案首,當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啊!”
有其父必有其女……
吏部侍中原還準備著謄錄的,聽了陳道然的話,筆已蘸飽了墨拿了起來。
等司徒昭說完,卻是愣在了那兒,任由墨汁一滴接一滴的從筆尖滑落,毀了一張禦用的好紙。
當即有戶部郎中進言:“聖人,這縣試取女子為案首,是不是……這別的考生,隻怕心中不服啊!”
司徒昭擺手道:“自己才學不如人家,連字兒都沒一個小姑娘寫的好看,還有臉不服?”
“反正朕瞧著極是公平的。若有不服,找安國公說道去!”
第二日放榜,果真榜首的位置上寫著的是黛玉的名字。
這也是林如海和林沁商量過,一力爭來的。
林如海親自寫了份字帖,叫黛玉日日照著臨幾張。
林沁帶著黛玉在演武場上練手腕子上的力氣,免得下筆偏軟露了底。
讓鍾沅瀾親自巡考,是為了保證女子考院的答卷不會被人做上標記。
以剛直的陳道然為主考,便是為了防止別的考官暗中有所動作。
至於司徒昭,原也不過是為了以防萬一罷了。
誰知他閑不住,叫人把答卷搬來親自看了,倒是更多了一重保障。
然而如今林沁沒有心思慶賀了。
邊關傳來消息,原先被林沁打退了的西茜國再次來犯。
林沁也顧不得多做交代,將兒子往林如海手裏一送,便與賀景風和林淵一同往西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