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建築用鋼筋,外加高規格的混凝土,也已經快速的鋪灌到了山頭那已經挖開的大坑當中,而隨著士兵們的外形塑造,一個個深入山頭地麵之下三米,地表一米五左右的掩埋式永備碉堡,就已經建造完畢。隻要等幾個星期,內部完全幹透之後,就算是155mm榴彈炮直接命中,恐怕都能被那一米半厚的鋼筋混凝土,外加一層兩指厚的鋼板所抵擋。
他們盡管是作戰士兵,但是對於戰場工程學也有著少許涉獵,起碼這種技術含量其實並不高的永備式防禦碉堡,還是會建造的。尤其是有著李斯特這個充足的物資供應處,不考慮物資消耗的前提下,他們本就是以能夠承受203mm榴彈炮直射的程度來設計建造!
以溶洞基地五號溶洞的頂部山丘為中心,周圍兩千米內的八個山丘,全部都已經修建起了這種碉堡。在這複雜的山地環境當中,隻要他們掌握了製高點,那麽就說明他們也占據了最初的優勢。就如同一個參差不齊的齒輪,突出點和銜接點都是具有重機槍火力的防禦碉堡,別說是進攻的山地輕步兵,就算是重型裝甲部隊又能怎麽樣呢?
對於這個科技發展畸形的世界,李斯特可沒有好心留下後門的習慣,這些被一體澆灌構造出來的防禦碉堡,那可真的是圓柱形。【ㄨ】除了在最底部那層空間,山頭下四米位置處得一個半米深的隧道,想要進入這座防禦碉堡,恐怕也是並不可能的事情。
防禦碉堡共有四層,分別為頂部的射擊層區,第二部的待命層區,第三部的休息層區,和第四部的交通和儲備層區。因為沒有在背麵開辟進入碉堡的通道,整個碉堡的出入聯係,也完全靠第四層那半米深的隧道,也是實現挖出來的地底隧道進行聯係外界的重要通道。
中型挖掘機的力量完全能輕鬆破開土層。就在這山頭底部三四米的位置,都已經挖出了半米左右的寬度。同時城建工作中常見的大型排汙管道,也已經放置其中,經過重新填埋以後。也已經作為現成的交通隧道來使用。
這樣的結構完全避免了當地表全部失守,退卻溶洞基地內部之後,外圍的碉堡也落入敵人掌控的後果。畢竟一旦隻能在內部進行聯係,那麽就算是地表全部失守之後,來自碉堡處得火力點仍舊可以通過暗道來聯係。無論是補充彈藥還是補充戰損士兵,都是相當方便快捷,而且絕對安全和保險!
蘇聯人的人數優勢和空中優勢,對於李斯特來說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已經打定了主義,想要修建如此高規格的防禦碉堡,來減輕溶洞基地自身的壓力,那麽就要事先考慮到一旦自己地表被占領後的結果。
暗道隻是其中之一,一米多厚度的碉堡,也已經在第一層和第二層。共同在牆體上開出了四個射擊孔。可以滿足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的射擊,同時配合周圍山頭上的碉堡,實行火力壓製和火力打擊,確保自身的射擊區域,沒有任何死角可言。甚至在那些碉堡的山頭底部和坡度上,都已經將礙眼的石頭和坡度紛紛填平,確保重機槍的火力,能沿著射擊孔一直覆蓋山丘腳下,乃至是遠處的樹林當中!
而就算是溶洞基地的內部,也已經在進行緊張而細密的擴建工作。那些海軍陸戰隊們也在使用****和鶴嘴鋤。快速的將溶洞內部進行改造,不僅僅是拓寬和加深溶洞,就算是溶洞內壁當中都已經開始朝著外側挖掘,形成了一個個半米左右的隧道。同時在靠近山坡地表的區域挖出一個不到兩米的空間,就如同防禦碉堡那樣,在岩體外側也挖出一個狹小的射擊孔,同時用鋼筋和混凝土,也將裏麵的空間全部灌注構造一遍,形成了以山體為主的射擊位!
這並不是一個。整個溶洞基地,隻要連通著地表的區域都已經挖掘出了這樣的空間,同時用鋼筋混凝土安穩的搭建出一個穩定的空間,來確保強有力的火力輸出。李斯特不可能單靠防禦碉堡,就算是這個溶洞基地,也要承擔部分火力輸出,甚至是更強的火力打擊。
溶洞基地內部的射擊孔,放置的可不僅僅是口徑為12.7mm的m2勃朗寧重機槍,在幾個關鍵的節點上甚至已經出現了14.5mm大口徑重機槍,確保在防線危急時刻,能夠產生強大的火力,讓進攻的敵方部隊感覺到壓力,被迫撤離。
而李斯特在溶洞基地當中,也為那些絕對會出現的蘇聯人,準備了一些落後的,在這個世界上也同樣沒有出現過的小驚喜。來自《使命召喚》係統當中,二戰戰場上日軍使用的92式步兵炮,經過了現代科技的少許改造,這種看似落後也已經雞肋的武器,在李斯特溶洞基地的火力體係當中,可不缺少對敵人的殺傷力!
使用高爆彈的這種92式步兵炮,從一百米到三千米的距離當中,都能對敵人造成火力覆蓋。而且無論是直射,還是曲射,都能快速進行調整,尤其是在這環境複雜起伏的山區地形當中,對任何感覺隱藏在反斜麵工事當中的敵人,造成致命的殺傷效果。
盡管李斯特從未建造過碉堡和永備式防禦工事,但李斯特在軍校和現實當中也見過這種由戰壕發展而來的戰略工事。這個世界的歐洲,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馬奇諾防線,甚至因為蘇維埃和德國的親密而重新啟用,不過看看近處,同樣打通的山脈作為掩體的安克雷奇防線,也能知道這種防禦工事的可信程度。
尤其是有著前世記憶的李斯特,那前世東南亞的鬆山戰役,太平洋的硫磺島戰役,可都是用人命才能啃下來的山體工事。甚至以前世美國那麽強大的軍事實力,麵對越南在地底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防禦工事,也依舊束手無策,何況是現在這個常規武器落後的世界?
所有人都在緊張忙碌著,也同樣在安靜的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是他們能夠撐過蘇聯人的進攻,還是他們就此在蘇聯人的攻勢下沉淪下去,都取決於他們的努力。盡管他們人數少得可憐,可是已經占據了地理優勢的他們,也未必不能有一戰之力。
何況現在的李斯特,還存有四十多萬積分的他,還能隨時招募海軍陸戰隊進行戰損補充。他們的後勁綿長,隻要蘇聯人無法一擊將他們擊垮,隻要陷入了僵持當中,依靠這幾乎都將山體整個連接挖空的溶洞基地,他們未必不能活下去,然後活的更好!(未完待續。)
他們盡管是作戰士兵,但是對於戰場工程學也有著少許涉獵,起碼這種技術含量其實並不高的永備式防禦碉堡,還是會建造的。尤其是有著李斯特這個充足的物資供應處,不考慮物資消耗的前提下,他們本就是以能夠承受203mm榴彈炮直射的程度來設計建造!
以溶洞基地五號溶洞的頂部山丘為中心,周圍兩千米內的八個山丘,全部都已經修建起了這種碉堡。在這複雜的山地環境當中,隻要他們掌握了製高點,那麽就說明他們也占據了最初的優勢。就如同一個參差不齊的齒輪,突出點和銜接點都是具有重機槍火力的防禦碉堡,別說是進攻的山地輕步兵,就算是重型裝甲部隊又能怎麽樣呢?
對於這個科技發展畸形的世界,李斯特可沒有好心留下後門的習慣,這些被一體澆灌構造出來的防禦碉堡,那可真的是圓柱形。【ㄨ】除了在最底部那層空間,山頭下四米位置處得一個半米深的隧道,想要進入這座防禦碉堡,恐怕也是並不可能的事情。
防禦碉堡共有四層,分別為頂部的射擊層區,第二部的待命層區,第三部的休息層區,和第四部的交通和儲備層區。因為沒有在背麵開辟進入碉堡的通道,整個碉堡的出入聯係,也完全靠第四層那半米深的隧道,也是實現挖出來的地底隧道進行聯係外界的重要通道。
中型挖掘機的力量完全能輕鬆破開土層。就在這山頭底部三四米的位置,都已經挖出了半米左右的寬度。同時城建工作中常見的大型排汙管道,也已經放置其中,經過重新填埋以後。也已經作為現成的交通隧道來使用。
這樣的結構完全避免了當地表全部失守,退卻溶洞基地內部之後,外圍的碉堡也落入敵人掌控的後果。畢竟一旦隻能在內部進行聯係,那麽就算是地表全部失守之後,來自碉堡處得火力點仍舊可以通過暗道來聯係。無論是補充彈藥還是補充戰損士兵,都是相當方便快捷,而且絕對安全和保險!
蘇聯人的人數優勢和空中優勢,對於李斯特來說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已經打定了主義,想要修建如此高規格的防禦碉堡,來減輕溶洞基地自身的壓力,那麽就要事先考慮到一旦自己地表被占領後的結果。
暗道隻是其中之一,一米多厚度的碉堡,也已經在第一層和第二層。共同在牆體上開出了四個射擊孔。可以滿足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的射擊,同時配合周圍山頭上的碉堡,實行火力壓製和火力打擊,確保自身的射擊區域,沒有任何死角可言。甚至在那些碉堡的山頭底部和坡度上,都已經將礙眼的石頭和坡度紛紛填平,確保重機槍的火力,能沿著射擊孔一直覆蓋山丘腳下,乃至是遠處的樹林當中!
而就算是溶洞基地的內部,也已經在進行緊張而細密的擴建工作。那些海軍陸戰隊們也在使用****和鶴嘴鋤。快速的將溶洞內部進行改造,不僅僅是拓寬和加深溶洞,就算是溶洞內壁當中都已經開始朝著外側挖掘,形成了一個個半米左右的隧道。同時在靠近山坡地表的區域挖出一個不到兩米的空間,就如同防禦碉堡那樣,在岩體外側也挖出一個狹小的射擊孔,同時用鋼筋和混凝土,也將裏麵的空間全部灌注構造一遍,形成了以山體為主的射擊位!
這並不是一個。整個溶洞基地,隻要連通著地表的區域都已經挖掘出了這樣的空間,同時用鋼筋混凝土安穩的搭建出一個穩定的空間,來確保強有力的火力輸出。李斯特不可能單靠防禦碉堡,就算是這個溶洞基地,也要承擔部分火力輸出,甚至是更強的火力打擊。
溶洞基地內部的射擊孔,放置的可不僅僅是口徑為12.7mm的m2勃朗寧重機槍,在幾個關鍵的節點上甚至已經出現了14.5mm大口徑重機槍,確保在防線危急時刻,能夠產生強大的火力,讓進攻的敵方部隊感覺到壓力,被迫撤離。
而李斯特在溶洞基地當中,也為那些絕對會出現的蘇聯人,準備了一些落後的,在這個世界上也同樣沒有出現過的小驚喜。來自《使命召喚》係統當中,二戰戰場上日軍使用的92式步兵炮,經過了現代科技的少許改造,這種看似落後也已經雞肋的武器,在李斯特溶洞基地的火力體係當中,可不缺少對敵人的殺傷力!
使用高爆彈的這種92式步兵炮,從一百米到三千米的距離當中,都能對敵人造成火力覆蓋。而且無論是直射,還是曲射,都能快速進行調整,尤其是在這環境複雜起伏的山區地形當中,對任何感覺隱藏在反斜麵工事當中的敵人,造成致命的殺傷效果。
盡管李斯特從未建造過碉堡和永備式防禦工事,但李斯特在軍校和現實當中也見過這種由戰壕發展而來的戰略工事。這個世界的歐洲,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馬奇諾防線,甚至因為蘇維埃和德國的親密而重新啟用,不過看看近處,同樣打通的山脈作為掩體的安克雷奇防線,也能知道這種防禦工事的可信程度。
尤其是有著前世記憶的李斯特,那前世東南亞的鬆山戰役,太平洋的硫磺島戰役,可都是用人命才能啃下來的山體工事。甚至以前世美國那麽強大的軍事實力,麵對越南在地底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防禦工事,也依舊束手無策,何況是現在這個常規武器落後的世界?
所有人都在緊張忙碌著,也同樣在安靜的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是他們能夠撐過蘇聯人的進攻,還是他們就此在蘇聯人的攻勢下沉淪下去,都取決於他們的努力。盡管他們人數少得可憐,可是已經占據了地理優勢的他們,也未必不能有一戰之力。
何況現在的李斯特,還存有四十多萬積分的他,還能隨時招募海軍陸戰隊進行戰損補充。他們的後勁綿長,隻要蘇聯人無法一擊將他們擊垮,隻要陷入了僵持當中,依靠這幾乎都將山體整個連接挖空的溶洞基地,他們未必不能活下去,然後活的更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