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邊,收獲與喜悅是一對同義詞。
天蒙蒙亮,邳山島的碼頭已經喧嘩起來。數艘中型漁船經過一番忙碌,離開碼頭,乘風破浪向著西南方向的海洋牧場駛去。
齊政和海洋業務板塊負責人陳哲年、以周院士和葛院士為首的專家代表、以陳堅和梅總為首的投資機構代表,都跟隨著漁船一同出海。
以上下琅璫島為中心的寬廣海域,風平浪靜。平靜的海麵下,是一個浮遊生物搖曳生姿,魚類恣意遊動,一派生機勃勃的水下世界。
在此之前,這片海域不是這樣的。與東海很多海域一樣,由於過度捕撈,海域環境荒漠化非常嚴重,海裏除了水,幾乎什麽都沒有。
為了讓海裏有魚,嘉穀農牧已經先後投放人工魚礁45萬空方,建設海藻場8000畝,同時放流魚苗超過500萬尾、投放鮑魚苗超過1000萬頭、海參苗超過400萬頭……才打造成魚蝦貝藻參應有盡有的海洋牧場。
漁船上,聲呐探魚儀的屏幕在不斷跳動,過濾著搜索到的漁獲信息,尋找著之前定位的魚群。
盡管海洋牧場相對於一般漁場開放,但魚群的位置是有規律的。
除了主動劃分的魚苗培育區、魚苗放牧區、成魚繁殖區外,完善的海洋牧場環境監測平台也具有標記功能,配合漁船聲呐,無需盲目巡遊,按照標記的位置來捕撈即可。
一眾專家擠在聲呐探魚儀前,不時低聲的交流:“瞧瞧,一個大魚群,那是大黃魚群?哦,又一個大魚群……”
相比之下,齊政就更省事了。
在靈陣覆蓋下的海洋牧場,“神識”在水中穿行,一群群大小魚搖頭擺尾而來。
海洋牧場中上層是時分時聚的鯷魚群。這是海洋牧場中最常見的小型魚類之一,是東海單種魚類資源生物量最大的魚種,也是海洋牧場食物網中的關鍵魚種。
幾條體側扁,身體呈長橢圓形的大真鯛快速遊動了過來,追著鯷魚群捕食。
倏忽間,一大群牙齒尖利、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的馬鮫魚群唿嘯而來,從鯷魚群中心穿過;真鯛被嚇得遠行而去,鯷魚群也仿佛是被成群獵食者刺激到了,原有的隊形被衝散,小魚們慌忙地四處亂竄。
“神識”再往前穿行,帶魚開始出現了。
一群體長差不多一米左右,像一根根細鞭似的帶魚群穿梭而過,場麵美感十足。
短小精悍的鯷魚,細長的舟山帶魚,肥美的藍點馬鮫,身姿矯健的真鯛,成群的大黃魚,連綿成片的小黃魚……
如果是漁民們“看”到這一幕,嘉穀海洋牧場的魚種多樣性絕對會讓他們吃驚不已,這樣豐富的漁業資源,東海大多數漁場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消失不見了。
眾所周知,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一向為我國主要經濟魚類,號稱“四大漁業”和“四大漁產”。這“四大漁產”,無不是高營養級的底層優質魚類,可惜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掠奪性捕撈,潰不成軍。
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拋開遠洋漁業不說,一批低值魚登上了我國近海漁業的舞台。
譬如現在近海的主要漁獲巴浪魚,是一種小型魚類,位於食物鏈更下一層次,生命周期短,營養級下降,價值低,廣府人都不將其作為食用魚,而是拿來當飼料,喂養殖的石斑魚。
美食家談魚,講究珍稀和肉質細膩,猶沉浸在對大黃魚的懷念裏。可是,當漁船打迴來的隻有巴浪魚時,甭管多瞧不起它一身粗皮糙肉,爛賤如泥,最終還是要正視現實:我們食用的海水魚類每況愈下,我們的飲食趣味也不得不向下調整。
有人可能會說,近年來不是推行休漁,不少經濟魚類種群恢複,產量大大提高了嗎?
且不說每年為期兩到三個月的休漁,對恢複漁業資源的作用多麽有限;所謂“恢複了”的魚群,遊動著的全是低幼魚,而且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永遠沒有機會長大成年。
譬如仍是我國主要經濟魚類的帶魚,現在漁民捕撈上來的帶魚,要仔細挑選方能從一大堆小帶魚中揀出幾條大個的“將軍”——東海區帶魚的平均肛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23.2厘米下降到如今的17.9厘米,平均年齡從1.94齡下降到1.45齡。
正是因為如此,嘉穀海洋牧場內體量遠超普通標準的經濟魚群,隻能用神奇來形容;更不要說還有不少是傳統的長壽命優質經濟魚類。
齊政收迴意識,此時漁船也紛紛抵達相應的魚群位置,在漁船主的指揮下,漁夫們開始下網。龐大的漁網被放下,散開將魚群籠罩其中。
嘉穀漁船放下的,是經過改良的拖網。嘉穀海洋牧場的捕撈強度,都有嚴格的限定,起碼網口要能讓小魚鑽出去。
海洋牧場捕撈和公海捕撈肯定不是一迴事的,牧場裏的魚是自家的東西,隻能捕捉個頭足夠的大魚,小魚要放走。
公海捕撈就簡單了,根據漁業部要求選擇合適網眼的漁網,然後下網撈就行了,管它撈上來的是什麽——這還是遵守法規的情況下。要是使用一些禁止的漁具,那是分分鍾將下網海域所有海洋生物一網打盡,令其變成空蕩蕩的海底荒漠。
拖網、圍網、張網、流刺網、籠壺、延繩釣……一個外行人,很難明白今天的漁具漁法有多複雜,以及現代漁具的威力多麽可怕。
譬如流刺網,原是一種選擇性較強的漁具,但現在的流刺網動輒長達三四十公裏,順水漂浮,堪稱是海上“死亡之牆”,對於海洋魚類來說,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災難!
現代化的漁船,高效率的漁具、漁法,加上過小的網目,往往水產界還沒反應過來,一種魚類可能就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困境。要不怎麽說,大部分的災難,基本都是人類自己造的孽呢?
換一個角度來看,人類建設海洋牧場,與其說是創新式開發,不如說是“贖罪”。
漁船慢慢的向前航行,漁網撐開,魚群被捕獲進去;開了大概半小時,目標魚群差不多都進入其中,漁民開動電閘,馬達發動,輪機拖著漁網開始迴收。
不管什麽時候,收獲總是讓人期待的。不管是專家代表,還是投資代表,都少有機會在現場目睹這樣的大型漁業捕撈活動。一時間,船上有種屏氣凝神的緊張感。
扔下去的時候漁網空空蕩蕩,現在這漁網已經成了直徑五米多的大型橢圓體。
漁網被拉到冰艙入口之後打開,大魚像是下冰雹一樣“劈裏啪啦”落入冰艙裏!
隨著漁網裏的漁獲露出麵目,參觀團眾人眼睛慢慢瞪圓了。
漁夫們在冰艙裏整理捕撈到的漁獲,根據種類看看是該怎麽保存,時不時發出驚喜的歡唿。
“臥槽,一條至少重10公斤以上的馬友魚,寶貝啊!”
“不止,我看差不多有25斤重……”
馬友魚,亦即鯃魚,是一種多脂肪的名貴魚類。沿海地區有句諺語“一鯃二紅鯋,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加臘”,就是傳統海魚的排名。鯃魚肉味鮮美,蛋白質的含量也很豐富,有補虛勞、健脾胃的功效,漁商們經常在魚類排行榜中將其列為第一。
鯃魚要幾十斤重大條的才真正好吃。但不要說幾十斤重了,就是十幾斤重的大魚,也少有漁民能捕撈到。這條近25斤重的鯃魚,肯定是近年來捕撈的最大的鯃魚之一了。
“媽呀,這加臘(即真鯛)都重達10斤以上,這真的是我們放養的種苗?怎麽長得這麽快?”
“可能是從外海吸引過來的吧。”
“吸引能吸引來這麽多?”
“……”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這些漁夫們在成為嘉穀海洋牧場的員工之前,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這種酣暢淋漓拉上漁獲的感覺了。對漁夫來說,看到漁網裏有豐富漁獲,就是一場視覺盛宴,是能輕易戳到的爽點。
看著這些活蹦亂跳的大魚,還有互相擊掌慶賀的漁民們,齊政也笑了起來。
專家們則不單單是看,他們還親自“上手”了。
隻見葛院士找到一條小雜魚,隨手捏起來,掏出一把鋒利的小刀,利索的切開了它的肚子,開始觀看。
陳堅等投資代表一愣,脫口而出:“他在看什麽?”
齊政倒是看明白了,給他們介紹道:“看看海洋牧場的食物鏈結構。小雜魚是吃海藻和浮遊生物為生的,如果它們的胃很飽滿,說明吃過的餌料很多,海洋牧場的基石很穩固。”
陳哲年接口道:“事實上,我們的牧場管理員也會用這種方式來判斷往漁場投入海藻籽或飼料的必要性。你們知道的,海魚喜歡循著洋流和食物而移動,牧場裏餌料多,就能吸引這些魚留下。如果餌料少了,那這些魚是會離開的。”
陳堅他們恍然大悟。
葛院士恍若未聞,看到劃開的雜魚中,綠色的內髒清晰可見,那代表著吃了綠色的微型藻類,才暗暗點頭。
陳堅他們當然不像專家們這麽專業,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養大黃魚,跟養美女是一樣的,既要把身材養出來,又要把皮膚護理好。”陳堅蹲在大黃魚漁獲前,迴憶起他臨時“補的課”——仿野生大黃魚有兩個直接感官指標,一是體型要修長,要有世界小姐一樣的身材;二是魚體顏色要鮮豔,要有金黃的色素沉澱,這也是野生大黃魚的兩個基本標準。
梅總也蹲下來:“人工養殖的大黃魚,會大肚子。其次是魚體顏色不夠鮮豔,再者是肉質粗糙,口感比較粘,最後是生長速度也跟不上。”
“嘉穀這出產的大黃魚,反正我看不出跟野生大黃魚有什麽區別。我估計,就算是行業中的資深人士,也很難看出兩者的區別。”
最後兩人對視一眼,異口同聲道:“上上等的仿野生大黃魚,應該是行業中的最高品質了,甚至無限接近野生魚的標準。”
如今,多少人想吃野生大黃魚,摸摸口袋又忍住了。沒別的原因,現在野生大黃魚太貴了。動輒2000-3000元/斤的價格,還是可遇而不可求。
普通養殖大黃魚是20元/斤左右,價格相差足足有100倍之多。嘉穀海洋牧場出產的大黃魚據說能賣200元/斤,對比普通養殖大黃魚是翻了十倍,但與野生大黃魚一比,性價比又高的可怕。
當然,嘉穀海洋牧場擴張後,仿野生大黃魚的產量增加,價格必然會下降;但以其保持的原有野生品質,絕對不會缺少市場,再對比普通養殖大黃魚的價格和利潤,還是很有賺頭。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大黃魚上,哪怕是最普通的帶魚,嘉穀海洋牧場所出的帶魚,個頭都不小——大帶魚的價位也比小帶魚的至少高出一倍。
專家們透過漁獲窺本質,投資代表們則看著漁獲,像是看著魚狀的金錢。
那是魚腥味嗎?不,那是金錢的氣息。
隨著一網網肥碩的海魚被拉上漁船,投資代表們心旌神搖,漁夫們則直接歡唿道:“豐收!豐收!豐收!”
昂揚的聲浪,驚飛了附近數以千計的候鳥。
成群密集地在空中盤旋的候鳥,像一陣黑色的龍卷風,與躍出海麵的魚**相輝映。
這壯觀的一幕,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齊政攤手笑道:“得,打擾了這些‘小強盜’,大家且低調點……”
當嘉穀為搭建良性的近海生態係統奉獻力量的時候,因為海洋牧場環境好、氣候溫宜,加上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充足食物,這些被稱為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遷徙者”的候鳥,選擇來此棲息、覓食,甚至舍不得離去,留在海洋牧場裏成為了“留鳥”。
有人煙的邳山島還好,但海洋牧場中的兩個小島嶼,上下琅璫島,已經成為了“鳥島”。
曾有鳥類專家“潛伏”於此,觀察監測這群不請自來的“客人”,發現除了大白鷺、紅嘴鷗、黑腹濱鷸、綠翅鴨等常見的候鳥外,還觀察監測到不少珍稀品種,像黑臉琵鷺、反嘴鷸,是世界瀕危品種,全球數量都不多。
所以,別看齊政嘴上說著“小強盜”,看他笑吟吟的表情,就知道他對這個“水鳥傍人飛”的場景喜聞樂見了。
周院士的一番話道盡了其中意味:“候鳥是對環境最為敏感的物種之一,候鳥種類、數量多,說明嘉穀海洋牧場生態環境好,候鳥才願也才能停留。魚肥、鶯飛,這才是海洋天堂!”
……
天蒙蒙亮,邳山島的碼頭已經喧嘩起來。數艘中型漁船經過一番忙碌,離開碼頭,乘風破浪向著西南方向的海洋牧場駛去。
齊政和海洋業務板塊負責人陳哲年、以周院士和葛院士為首的專家代表、以陳堅和梅總為首的投資機構代表,都跟隨著漁船一同出海。
以上下琅璫島為中心的寬廣海域,風平浪靜。平靜的海麵下,是一個浮遊生物搖曳生姿,魚類恣意遊動,一派生機勃勃的水下世界。
在此之前,這片海域不是這樣的。與東海很多海域一樣,由於過度捕撈,海域環境荒漠化非常嚴重,海裏除了水,幾乎什麽都沒有。
為了讓海裏有魚,嘉穀農牧已經先後投放人工魚礁45萬空方,建設海藻場8000畝,同時放流魚苗超過500萬尾、投放鮑魚苗超過1000萬頭、海參苗超過400萬頭……才打造成魚蝦貝藻參應有盡有的海洋牧場。
漁船上,聲呐探魚儀的屏幕在不斷跳動,過濾著搜索到的漁獲信息,尋找著之前定位的魚群。
盡管海洋牧場相對於一般漁場開放,但魚群的位置是有規律的。
除了主動劃分的魚苗培育區、魚苗放牧區、成魚繁殖區外,完善的海洋牧場環境監測平台也具有標記功能,配合漁船聲呐,無需盲目巡遊,按照標記的位置來捕撈即可。
一眾專家擠在聲呐探魚儀前,不時低聲的交流:“瞧瞧,一個大魚群,那是大黃魚群?哦,又一個大魚群……”
相比之下,齊政就更省事了。
在靈陣覆蓋下的海洋牧場,“神識”在水中穿行,一群群大小魚搖頭擺尾而來。
海洋牧場中上層是時分時聚的鯷魚群。這是海洋牧場中最常見的小型魚類之一,是東海單種魚類資源生物量最大的魚種,也是海洋牧場食物網中的關鍵魚種。
幾條體側扁,身體呈長橢圓形的大真鯛快速遊動了過來,追著鯷魚群捕食。
倏忽間,一大群牙齒尖利、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的馬鮫魚群唿嘯而來,從鯷魚群中心穿過;真鯛被嚇得遠行而去,鯷魚群也仿佛是被成群獵食者刺激到了,原有的隊形被衝散,小魚們慌忙地四處亂竄。
“神識”再往前穿行,帶魚開始出現了。
一群體長差不多一米左右,像一根根細鞭似的帶魚群穿梭而過,場麵美感十足。
短小精悍的鯷魚,細長的舟山帶魚,肥美的藍點馬鮫,身姿矯健的真鯛,成群的大黃魚,連綿成片的小黃魚……
如果是漁民們“看”到這一幕,嘉穀海洋牧場的魚種多樣性絕對會讓他們吃驚不已,這樣豐富的漁業資源,東海大多數漁場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消失不見了。
眾所周知,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一向為我國主要經濟魚類,號稱“四大漁業”和“四大漁產”。這“四大漁產”,無不是高營養級的底層優質魚類,可惜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掠奪性捕撈,潰不成軍。
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拋開遠洋漁業不說,一批低值魚登上了我國近海漁業的舞台。
譬如現在近海的主要漁獲巴浪魚,是一種小型魚類,位於食物鏈更下一層次,生命周期短,營養級下降,價值低,廣府人都不將其作為食用魚,而是拿來當飼料,喂養殖的石斑魚。
美食家談魚,講究珍稀和肉質細膩,猶沉浸在對大黃魚的懷念裏。可是,當漁船打迴來的隻有巴浪魚時,甭管多瞧不起它一身粗皮糙肉,爛賤如泥,最終還是要正視現實:我們食用的海水魚類每況愈下,我們的飲食趣味也不得不向下調整。
有人可能會說,近年來不是推行休漁,不少經濟魚類種群恢複,產量大大提高了嗎?
且不說每年為期兩到三個月的休漁,對恢複漁業資源的作用多麽有限;所謂“恢複了”的魚群,遊動著的全是低幼魚,而且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永遠沒有機會長大成年。
譬如仍是我國主要經濟魚類的帶魚,現在漁民捕撈上來的帶魚,要仔細挑選方能從一大堆小帶魚中揀出幾條大個的“將軍”——東海區帶魚的平均肛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23.2厘米下降到如今的17.9厘米,平均年齡從1.94齡下降到1.45齡。
正是因為如此,嘉穀海洋牧場內體量遠超普通標準的經濟魚群,隻能用神奇來形容;更不要說還有不少是傳統的長壽命優質經濟魚類。
齊政收迴意識,此時漁船也紛紛抵達相應的魚群位置,在漁船主的指揮下,漁夫們開始下網。龐大的漁網被放下,散開將魚群籠罩其中。
嘉穀漁船放下的,是經過改良的拖網。嘉穀海洋牧場的捕撈強度,都有嚴格的限定,起碼網口要能讓小魚鑽出去。
海洋牧場捕撈和公海捕撈肯定不是一迴事的,牧場裏的魚是自家的東西,隻能捕捉個頭足夠的大魚,小魚要放走。
公海捕撈就簡單了,根據漁業部要求選擇合適網眼的漁網,然後下網撈就行了,管它撈上來的是什麽——這還是遵守法規的情況下。要是使用一些禁止的漁具,那是分分鍾將下網海域所有海洋生物一網打盡,令其變成空蕩蕩的海底荒漠。
拖網、圍網、張網、流刺網、籠壺、延繩釣……一個外行人,很難明白今天的漁具漁法有多複雜,以及現代漁具的威力多麽可怕。
譬如流刺網,原是一種選擇性較強的漁具,但現在的流刺網動輒長達三四十公裏,順水漂浮,堪稱是海上“死亡之牆”,對於海洋魚類來說,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災難!
現代化的漁船,高效率的漁具、漁法,加上過小的網目,往往水產界還沒反應過來,一種魚類可能就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困境。要不怎麽說,大部分的災難,基本都是人類自己造的孽呢?
換一個角度來看,人類建設海洋牧場,與其說是創新式開發,不如說是“贖罪”。
漁船慢慢的向前航行,漁網撐開,魚群被捕獲進去;開了大概半小時,目標魚群差不多都進入其中,漁民開動電閘,馬達發動,輪機拖著漁網開始迴收。
不管什麽時候,收獲總是讓人期待的。不管是專家代表,還是投資代表,都少有機會在現場目睹這樣的大型漁業捕撈活動。一時間,船上有種屏氣凝神的緊張感。
扔下去的時候漁網空空蕩蕩,現在這漁網已經成了直徑五米多的大型橢圓體。
漁網被拉到冰艙入口之後打開,大魚像是下冰雹一樣“劈裏啪啦”落入冰艙裏!
隨著漁網裏的漁獲露出麵目,參觀團眾人眼睛慢慢瞪圓了。
漁夫們在冰艙裏整理捕撈到的漁獲,根據種類看看是該怎麽保存,時不時發出驚喜的歡唿。
“臥槽,一條至少重10公斤以上的馬友魚,寶貝啊!”
“不止,我看差不多有25斤重……”
馬友魚,亦即鯃魚,是一種多脂肪的名貴魚類。沿海地區有句諺語“一鯃二紅鯋,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加臘”,就是傳統海魚的排名。鯃魚肉味鮮美,蛋白質的含量也很豐富,有補虛勞、健脾胃的功效,漁商們經常在魚類排行榜中將其列為第一。
鯃魚要幾十斤重大條的才真正好吃。但不要說幾十斤重了,就是十幾斤重的大魚,也少有漁民能捕撈到。這條近25斤重的鯃魚,肯定是近年來捕撈的最大的鯃魚之一了。
“媽呀,這加臘(即真鯛)都重達10斤以上,這真的是我們放養的種苗?怎麽長得這麽快?”
“可能是從外海吸引過來的吧。”
“吸引能吸引來這麽多?”
“……”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這些漁夫們在成為嘉穀海洋牧場的員工之前,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這種酣暢淋漓拉上漁獲的感覺了。對漁夫來說,看到漁網裏有豐富漁獲,就是一場視覺盛宴,是能輕易戳到的爽點。
看著這些活蹦亂跳的大魚,還有互相擊掌慶賀的漁民們,齊政也笑了起來。
專家們則不單單是看,他們還親自“上手”了。
隻見葛院士找到一條小雜魚,隨手捏起來,掏出一把鋒利的小刀,利索的切開了它的肚子,開始觀看。
陳堅等投資代表一愣,脫口而出:“他在看什麽?”
齊政倒是看明白了,給他們介紹道:“看看海洋牧場的食物鏈結構。小雜魚是吃海藻和浮遊生物為生的,如果它們的胃很飽滿,說明吃過的餌料很多,海洋牧場的基石很穩固。”
陳哲年接口道:“事實上,我們的牧場管理員也會用這種方式來判斷往漁場投入海藻籽或飼料的必要性。你們知道的,海魚喜歡循著洋流和食物而移動,牧場裏餌料多,就能吸引這些魚留下。如果餌料少了,那這些魚是會離開的。”
陳堅他們恍然大悟。
葛院士恍若未聞,看到劃開的雜魚中,綠色的內髒清晰可見,那代表著吃了綠色的微型藻類,才暗暗點頭。
陳堅他們當然不像專家們這麽專業,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養大黃魚,跟養美女是一樣的,既要把身材養出來,又要把皮膚護理好。”陳堅蹲在大黃魚漁獲前,迴憶起他臨時“補的課”——仿野生大黃魚有兩個直接感官指標,一是體型要修長,要有世界小姐一樣的身材;二是魚體顏色要鮮豔,要有金黃的色素沉澱,這也是野生大黃魚的兩個基本標準。
梅總也蹲下來:“人工養殖的大黃魚,會大肚子。其次是魚體顏色不夠鮮豔,再者是肉質粗糙,口感比較粘,最後是生長速度也跟不上。”
“嘉穀這出產的大黃魚,反正我看不出跟野生大黃魚有什麽區別。我估計,就算是行業中的資深人士,也很難看出兩者的區別。”
最後兩人對視一眼,異口同聲道:“上上等的仿野生大黃魚,應該是行業中的最高品質了,甚至無限接近野生魚的標準。”
如今,多少人想吃野生大黃魚,摸摸口袋又忍住了。沒別的原因,現在野生大黃魚太貴了。動輒2000-3000元/斤的價格,還是可遇而不可求。
普通養殖大黃魚是20元/斤左右,價格相差足足有100倍之多。嘉穀海洋牧場出產的大黃魚據說能賣200元/斤,對比普通養殖大黃魚是翻了十倍,但與野生大黃魚一比,性價比又高的可怕。
當然,嘉穀海洋牧場擴張後,仿野生大黃魚的產量增加,價格必然會下降;但以其保持的原有野生品質,絕對不會缺少市場,再對比普通養殖大黃魚的價格和利潤,還是很有賺頭。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大黃魚上,哪怕是最普通的帶魚,嘉穀海洋牧場所出的帶魚,個頭都不小——大帶魚的價位也比小帶魚的至少高出一倍。
專家們透過漁獲窺本質,投資代表們則看著漁獲,像是看著魚狀的金錢。
那是魚腥味嗎?不,那是金錢的氣息。
隨著一網網肥碩的海魚被拉上漁船,投資代表們心旌神搖,漁夫們則直接歡唿道:“豐收!豐收!豐收!”
昂揚的聲浪,驚飛了附近數以千計的候鳥。
成群密集地在空中盤旋的候鳥,像一陣黑色的龍卷風,與躍出海麵的魚**相輝映。
這壯觀的一幕,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齊政攤手笑道:“得,打擾了這些‘小強盜’,大家且低調點……”
當嘉穀為搭建良性的近海生態係統奉獻力量的時候,因為海洋牧場環境好、氣候溫宜,加上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充足食物,這些被稱為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遷徙者”的候鳥,選擇來此棲息、覓食,甚至舍不得離去,留在海洋牧場裏成為了“留鳥”。
有人煙的邳山島還好,但海洋牧場中的兩個小島嶼,上下琅璫島,已經成為了“鳥島”。
曾有鳥類專家“潛伏”於此,觀察監測這群不請自來的“客人”,發現除了大白鷺、紅嘴鷗、黑腹濱鷸、綠翅鴨等常見的候鳥外,還觀察監測到不少珍稀品種,像黑臉琵鷺、反嘴鷸,是世界瀕危品種,全球數量都不多。
所以,別看齊政嘴上說著“小強盜”,看他笑吟吟的表情,就知道他對這個“水鳥傍人飛”的場景喜聞樂見了。
周院士的一番話道盡了其中意味:“候鳥是對環境最為敏感的物種之一,候鳥種類、數量多,說明嘉穀海洋牧場生態環境好,候鳥才願也才能停留。魚肥、鶯飛,這才是海洋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