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司庫。


    這裏是秦國中央的穀物、金玉貯存之國庫。


    司庫前門外,已停滿了無數輛運送物質的大車,這些車輛之多,一直排至宮外的鹹陽城的街道。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些車輛運送的東西是來至萬裏之外的少昊,所以司庫門前已經圍滿了許多大臣,他們都想知道徐福從少昊帶迴來的新物種,到底是些什麽,長什麽模樣?


    很快,李陽和扶蘇在紀偕的陪同下,來到了司庫前。


    “見過殿下,鎮國君!”眾人紛紛行揖禮。


    “諸位不須多禮,快隨孤一起來看看少昊運迴來的好東西!”


    扶蘇可沒心思跟這夥大臣們寒磣,看著這一眼望不到盡頭,滿載少昊物資的車輛,兩眼放光,既興奮又好奇。


    “快,快打開看看!”


    扶蘇一到車前,便迫不及待的命令道。


    紀偕立即示意押運差吏,趕緊將車中的麻袋打開。隨即,露出了一粒粒的金黃色東西。


    “這是何物?它居然比穀栗大了數倍!”


    一看到這種大顆粒的糧食,扶蘇和眾人全都亮起了雙眼,一臉的驚異之色。


    紀偕也大感好奇,趕緊伸手抓了一把,仔細的瞧了起來,同時好奇的問道:“院長,這是糧食嗎?”


    而李陽一見到這些金黃色的果實,自然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可不就是玉米麽!


    李陽笑道:“殿下,此物名曰玉米,種於旱地、高山。少昊州無穀栗,便是以它當作主食,所以它自然是糧食。”


    “糧食?如此大一粒粒的糧食!”


    眾人一聽這話,無不震驚。


    “神奇,實在是太神奇了!這世上竟有如此大一粒粒的糧食!”扶蘇也驚歎不已,不敢置信。


    而紀偕作為主管錢糧財賦的戶部尚書,今年糧食產量要增長三倍的擔子全壓在他的身上,如今見到這種糧食,對他來說恍如看到了希望,興奮之色溢於言表嘴巴都咧得合不上去了,笑道:“如果大秦大麵積種植此物,糧食產量定能大增!”


    扶蘇也點點頭:“不錯,太傅說它可種於旱地、高山,如此一來便不受水利的限製了,好,實在是太好了,哈哈!”


    扶蘇連連叫好,然後又將目光移向了另一輛車,催道:“全部都給我打開!”


    一聲令下,所有車輛的麻袋都被一一打開。


    接著,大家就看到了另一種東西,如雞蛋大小的一種薯。


    “太傅,這是何物?”扶蘇拿起一個,高興的問道。


    李陽一看,笑了笑:“這是土豆,亦可作為主食。”


    “什麽?這……這也是主食?”


    扶蘇和眾人再次驚唿了一聲,因為這種東西可比玉米還大。


    紀偕聽到這話,趕緊放下手中的玉米,又跑了過去,拿起一個土豆,雙眼放光,轉頭問道:“這土豆也不須水田種植嗎?”


    李陽點點頭:“亦是旱地種植。”


    “這又是何物?”


    “紅薯!”


    “也是旱地種植?”


    “正是!”


    “這是……?


    “花生!旱地種植!!”


    “辣椒幹……”


    “…………”


    看著這諸多的新奇農作物,大家不得不深深感歎一句:“徐福之功勞,甚偉!”


    李陽也是興奮的不得了,因為徐福這次帶迴來的農作物實在是品種豐富,種了玉米、土豆、紅薯、花生、辣椒,竟然還有向日葵、番茄、利馬豆、菠蘿、番木瓜、煙草等數十種。


    而且,不僅是品種繁多,數量亦是不少。


    琅琊郡運送物資的押運官早已統計了數量,玉米粒700石(秦朝1石約現在的60斤,700石即4.2萬斤),土豆550石(約3.3萬斤),紅薯600石(約3.6萬斤),花生等其它數十種總共亦有500石(約3萬斤)。


    如此多的農作物,隻要種植下去,經過一兩年的培養,就可以在大秦的土地上開始量產,大大的提高糧食種類多樣化及產量。


    扶蘇激動地道:“有這麽多適合旱地種植的農作物,糧食增產已然不成問題了。”


    眾人無不紛紛點頭,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隻要這些農作物一但在秦國普及種植,那麽秦朝的溫飽問題一定可以得到解決。


    不過,紀偕則更關心這些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問道:“院長,這些東西都應該如何種植?”


    李陽道:“玉米於春季之時,於地上一步之距種兩三粒,自會發芽長苗,後施肥除蟲,夏秋之間便可產出。土豆……”


    這一講,就是大半天,紀偕聽得是又驚又喜,因為他發現這些農作物,有些品種的培育不僅僅隻是一生一,而是一生五,一生十的繁衍。


    比如,那個叫紅薯的東西,隻要取一個埋於土中,它並不是埋一個,長一個,而是等它長出藤苗來了,取其一截藤苗來種植,而一個紅薯將來可以長出來的藤苗將有數米長,可截成十數段來種植,而後這一截短短藤苗將來便可結若幹個紅薯出來。


    也就是說,眼前這一個個的紅薯,它將來可以變成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紅薯出來。


    更重要的是,聽李陽所述,這些紅薯於荒山野嶺也盡可種植,簡直就沒有比這更好的東西了。


    此時,眾人終於明白,為何李陽敢說今年要讓糧食增產三倍了,有這些從少昊帶來的新糧食,顯然這三千石的農作物種子,不久就可以變成三萬石、四萬石(近兩百萬斤)。


    可以想見,一但這些從少昊帶來的農作物全國普及之後,百姓家除了種穀物之外,再於荒地、菜地中種上一畝土豆、紅薯或玉米,那麽溫飽將不再成為問題,甚至還可以過上一日三餐的富裕生活。


    要知道,此時的秦朝,普遍都是一日兩餐,隻有少數的貴族才能享受一日三餐的生活。


    秦時,人均的糧食有多少呢?


    秦朝,畝產穀物五石左右,約現代的200斤。


    交完稅賦,其實最後自留的糧食少之又少。


    李悝的《漢書食貨誌》中記載,五口之家,全年食糧90石,全年人均食糧18石。什麽意思呢,就是一個人一年的食糧隻有一千斤,這還是原糧。去了殼之後,也就隻剩不超過800斤了,普通百姓每天幾乎是一個半饑的狀態。


    而如果有紅薯和土豆、玉米的補充,那麽半饑將成為過去式。


    當天,李陽就讓紀偕,做好準備工作,然後盡快將這些新農作物分發給各個行省、郡縣去種植,讓每個行省、郡縣都成立新農作物育種區。


    在這些劃規為新農作物育種區的郡縣,規定除了水利充足的良田繼續種植穀栗之外,其它的旱田、荒地,通通種上玉米、土豆、紅薯等少昊帶來的新農作物。


    當然,為了保證百姓種植這些新農作物的積極性,以及認真對待的態度,李陽還提出了幾點指導意見。


    一是,新農作物的種植戶,今年產出的新農作物,統一由朝廷用穀栗置換,一石玉米,可置換穀栗十石,一石土豆、紅薯,可置換穀栗五石。也就是說,隻要種出一千斤土豆或紅薯,就可以從朝廷換來五千斤穀栗,這幾乎比他們種穀栗還劃算數倍。


    以此辦法,來激勵大家種植這些新農作物,同時又能很好的保證這些種植出來的新農作物不被吃掉,全部用於明年全國性的大麵積普及種植。


    當然,他們要吃也無所謂,隻要你舍得吃,吃一斤紅薯,等於吃掉了五斤穀栗,可以說普通百姓幾乎不可能大量食用。所以,今年產出的新農作物,就足夠作於明年全國普及種植之用了。


    二是,這些新農作物,按三倍穀栗之數,計入各行省、郡縣的糧食總產量。


    什麽意思呢,就是今年各地方要保證糧食增產三倍,而種植了新農作物的地方,一斤土豆就可以當三斤穀栗,計入為當地郡縣的糧食增產功績。


    也就是說,隻要大力種植這些新農作物,保證這些新農作物的收成,朝廷下發的關於今年糧食增產三倍的政令,就能很輕易的完成,並在政績考核中得到一個“優”的評級,大大利於升遷。


    這個辦法,等於是直接將下麵各地方官員最近心中的怨言打消。


    至於這些從少昊帶來的新農作物,夠不夠分發給二十個行省來種植培育呢?


    這麽說吧,就拿玉米來舉例,一畝地需四斤玉米種子,那麽徐福這次運迴來的四萬斤玉米粒,就可以種一萬畝地。


    紅薯三萬六千斤,約百萬個紅薯,一個紅薯可長出數米的藤苗,取二十厘米一小段的藤苗就可以種植,這些紅薯的種植麵積就更大得去了。


    還有辣椒幹裏麵的辣椒種子,亦是可以足夠分給若幹個行省去種植。


    何況,各地方原本就要保證水稻、栗米的種植,新農作物隻是於荒地、水利不足的旱田種植,所以分發給二十個行省,去培育完全足夠。


    得到了李陽關於新農作物的培育意見,紀偕嘴巴都笑到合不攏了。


    他已經可以想像得到,今年百姓增產三倍,賦稅足額征收,國庫充盈,幾乎沒有問題了。


    作為一個主管國家賦稅錢糧的戶部尚書,眼下有如此利好消息,又怎會不喜出望外呢?


    當天,所有在場的大臣,終於明白李陽之前所說的糧食增產三倍,並不是天方夜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從獻仙藥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壺中洞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壺中洞天並收藏大秦從獻仙藥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