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劉蟠幾人抵達郡府門前,全都下馬下車,步行進入,以示恭順。
當年張湛張子孝擔任左馮翊,請假迴家,望見縣寺大門,立刻下馬步行,主簿勸他:“明府君位尊德重,不宜自輕。”
張湛則稱:“《禮記》曰:‘下公門,軾轤馬。’孔子麵對鄉黨,恂恂如也,我歸父母之國,應盡禮節,何謂自輕?”
張湛身為兩千石郡守,麵對縣寺,猶然恭順有加,劉景等人為郡吏,今天又是正旦朝會之日,至郡府門外,萬萬不敢托大。所有郡吏,無一不是如此。
前往正堂的路上,劉景、劉蟠幾乎每走幾步,便要停下來與人寒暄,行進速度很慢,相比之下,劉承、劉康就清閑多了。
一路走走停停,終是來到正堂外,此時聚集於此的郡吏足有六七百人,放眼望去,盡是介幘高冠、褒義大褶,極為壯觀。
桓階、桓彝兄弟正與周圍的眾吏漫談,見劉景、劉蟠到來,立刻止住話語,招唿二人。
四人互道吉祥之語,桓階對劉景道:“仲達,你是第一次參加朝會,同僚多有不識,我來為你介紹一下。”說罷為他引介身邊一位年過三旬,黑麵髯須,目光淩厲之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主簿吳巨,桓階第一個介紹他,也是存了做和事老的心思。
劉景靜靜打量吳巨,對方不愧是以遊俠起家的豪傑,一身湖海之氣,形象更接近於武人。
主簿,主計會之簿書也,於君前記事,需替太守拾遺補闕,代之宣讀書教、奉送要函、迎接賓客,凡此種種,可謂是太守之腹心,一郡之管家。說實話劉景心裏非常懷疑,吳巨一介武夫能不能幹好主簿。不過想想呂布也當過丁原的主簿,也就釋然了。
吳巨皮笑肉不笑的抱拳:“足下大名,我可是聞之久矣,足下之能,我亦深有體會。”
劉景一臉平靜地迴道:“能得主簿誇讚,在下頗感榮幸。”
看著他那張雲淡風輕的臉,吳巨心頭升起一團怒火,目光猛然變得狠厲起來,麵有不豫道:“我從弟吳先在市中為亂民所殺,皆拜足下所賜。”
劉景冷冷一笑,道:“令族弟鬧市殺人,激起民憤被殺,與在下何幹?何況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是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令吳氏長沙大族也,枝葉眾多,縱然有一二不孝子弟,亦不足為奇,足下保護枯枝爛葉,豈不知乃是害了整棵樹木。”
“此子欺人太甚!”
吳巨氣急而笑,聽他話中之意,似乎自己不對吳先大義滅親,就是害了吳氏全族?
桓階眼見兩人針鋒相對,繼續下去勢必會發生衝突,趕緊出言道:“仲達,這位是主記……”
劉景隨即不再理會吳巨,與桓階引介的郡中大吏一一見禮。
吳巨心中氣急,拂袖而去。
劉蟠麵露不屑道:“果然是一介武夫,氣量竟如此狹小。”
其話音一落,氣氛頓時變得尷尬起來,諸吏無不左顧右盼,桓階歎而勸道:“元龍,我等同殿為臣,何必要說這樣的話。”
劉蟠不以為然道:“大丈夫行事,何須遮遮掩掩,吳巨因私廢公,難道還說不得嗎?”
桓階不禁苦笑搖頭。
“張君到了……”
諸吏聞言齊齊向後望去,張懌身為臨湘令,本該坐鎮縣寺,接受縣吏的拜賀,但他不僅是縣宰,還有另一個身份——張羨之子,所以為了二者不發生衝突,他索性停了今年的縣吏拜賀。
張懌遙遙望見桓階、劉蟠等人,徑直走來。
“張君……”劉景跟隨劉蟠、桓階等拜見張懌。
張懌有儀容,和張羨長得頗為相似,他聽了桓階的介紹,上下端詳劉景一番,含笑說道:“足下大名,我聞之久矣。”
劉景不禁啞然失笑,這不是吳巨的開場白嗎,張懌不會也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吧?
事實證明他想多了,張懌僅是泛泛的和他聊了一會,既沒有惡意,也談不上熱情。
朝會時間臨近,郡吏陸續抵達,八百餘人皆至,朝班本該以功曹桓階為首,他自動讓位張懌,排在第二,五官掾劉蟠排在第三,主簿吳巨排在第四位。
劉景作為監市掾,雖為百石吏,可地位極低,別說與功曹、五官掾、主簿、督郵等相比,便是與諸曹掾相比,亦有所不及。
通常來說,他的班次位於諸曹掾之後,大概排在三四十位。然而劉景可不是普通的監市掾,他有清名威望,冠於長沙,諸曹掾沒有一個敢排在他的前麵,包括好友、金曹掾桓彝。
一見諸曹掾相讓,左賊曹掾成績、中部督郵李永等人也不甘人後,紛紛相讓,劉景連換位置,最後居然擠身前十之列。
在張懌的帶領下,諸吏步入開闊的正堂,由於堂中火盆齊然,分外明亮。
一陣莊嚴肅穆的鼓樂聲中,張羨從後出來,肅容坐於主位。
諸吏皆伏拜於地,之後從張懌開始,按照朝班順序,依次上前賀拜。
輪到劉景時,張羨特別多說了幾句話,無非是勉勵之語。
八百餘人,若一個一個來,怕是要花兩三個時辰,實際有資格單獨賀拜者還不到十分之一。即使如此,也是耗時頗久。
待諸吏賀拜完畢,張羨立刻返迴後室休息,等待酒宴開始。
一時無事,劉景注意到正堂牆壁皆有壁畫,當即走近觀摩。
應劭在《漢官儀》中認為:“濁進退,所謂不隱過,不虛譽,甚得述事之實”。
因此郡縣正堂牆壁一般都會畫上本地著名人物的圖像,事實上將曆史人物畫在宮廷和官邸牆壁上,是漢代為臣民樹立楷模的重要方法,漢武帝,及宣帝和明帝都曾這麽做過。
長沙郡府最新的畫像自然是現任太守張羨,他上任後平定了吳人蘇代之亂,使長沙成為亂世中難得的一方淨土。
再往前則是江東猛虎孫堅,他正是在長沙任上平定區星,及零陵、桂陽周朝、郭石之亂,累計軍功,得以受封烏程侯。
當年張湛張子孝擔任左馮翊,請假迴家,望見縣寺大門,立刻下馬步行,主簿勸他:“明府君位尊德重,不宜自輕。”
張湛則稱:“《禮記》曰:‘下公門,軾轤馬。’孔子麵對鄉黨,恂恂如也,我歸父母之國,應盡禮節,何謂自輕?”
張湛身為兩千石郡守,麵對縣寺,猶然恭順有加,劉景等人為郡吏,今天又是正旦朝會之日,至郡府門外,萬萬不敢托大。所有郡吏,無一不是如此。
前往正堂的路上,劉景、劉蟠幾乎每走幾步,便要停下來與人寒暄,行進速度很慢,相比之下,劉承、劉康就清閑多了。
一路走走停停,終是來到正堂外,此時聚集於此的郡吏足有六七百人,放眼望去,盡是介幘高冠、褒義大褶,極為壯觀。
桓階、桓彝兄弟正與周圍的眾吏漫談,見劉景、劉蟠到來,立刻止住話語,招唿二人。
四人互道吉祥之語,桓階對劉景道:“仲達,你是第一次參加朝會,同僚多有不識,我來為你介紹一下。”說罷為他引介身邊一位年過三旬,黑麵髯須,目光淩厲之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主簿吳巨,桓階第一個介紹他,也是存了做和事老的心思。
劉景靜靜打量吳巨,對方不愧是以遊俠起家的豪傑,一身湖海之氣,形象更接近於武人。
主簿,主計會之簿書也,於君前記事,需替太守拾遺補闕,代之宣讀書教、奉送要函、迎接賓客,凡此種種,可謂是太守之腹心,一郡之管家。說實話劉景心裏非常懷疑,吳巨一介武夫能不能幹好主簿。不過想想呂布也當過丁原的主簿,也就釋然了。
吳巨皮笑肉不笑的抱拳:“足下大名,我可是聞之久矣,足下之能,我亦深有體會。”
劉景一臉平靜地迴道:“能得主簿誇讚,在下頗感榮幸。”
看著他那張雲淡風輕的臉,吳巨心頭升起一團怒火,目光猛然變得狠厲起來,麵有不豫道:“我從弟吳先在市中為亂民所殺,皆拜足下所賜。”
劉景冷冷一笑,道:“令族弟鬧市殺人,激起民憤被殺,與在下何幹?何況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是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令吳氏長沙大族也,枝葉眾多,縱然有一二不孝子弟,亦不足為奇,足下保護枯枝爛葉,豈不知乃是害了整棵樹木。”
“此子欺人太甚!”
吳巨氣急而笑,聽他話中之意,似乎自己不對吳先大義滅親,就是害了吳氏全族?
桓階眼見兩人針鋒相對,繼續下去勢必會發生衝突,趕緊出言道:“仲達,這位是主記……”
劉景隨即不再理會吳巨,與桓階引介的郡中大吏一一見禮。
吳巨心中氣急,拂袖而去。
劉蟠麵露不屑道:“果然是一介武夫,氣量竟如此狹小。”
其話音一落,氣氛頓時變得尷尬起來,諸吏無不左顧右盼,桓階歎而勸道:“元龍,我等同殿為臣,何必要說這樣的話。”
劉蟠不以為然道:“大丈夫行事,何須遮遮掩掩,吳巨因私廢公,難道還說不得嗎?”
桓階不禁苦笑搖頭。
“張君到了……”
諸吏聞言齊齊向後望去,張懌身為臨湘令,本該坐鎮縣寺,接受縣吏的拜賀,但他不僅是縣宰,還有另一個身份——張羨之子,所以為了二者不發生衝突,他索性停了今年的縣吏拜賀。
張懌遙遙望見桓階、劉蟠等人,徑直走來。
“張君……”劉景跟隨劉蟠、桓階等拜見張懌。
張懌有儀容,和張羨長得頗為相似,他聽了桓階的介紹,上下端詳劉景一番,含笑說道:“足下大名,我聞之久矣。”
劉景不禁啞然失笑,這不是吳巨的開場白嗎,張懌不會也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吧?
事實證明他想多了,張懌僅是泛泛的和他聊了一會,既沒有惡意,也談不上熱情。
朝會時間臨近,郡吏陸續抵達,八百餘人皆至,朝班本該以功曹桓階為首,他自動讓位張懌,排在第二,五官掾劉蟠排在第三,主簿吳巨排在第四位。
劉景作為監市掾,雖為百石吏,可地位極低,別說與功曹、五官掾、主簿、督郵等相比,便是與諸曹掾相比,亦有所不及。
通常來說,他的班次位於諸曹掾之後,大概排在三四十位。然而劉景可不是普通的監市掾,他有清名威望,冠於長沙,諸曹掾沒有一個敢排在他的前麵,包括好友、金曹掾桓彝。
一見諸曹掾相讓,左賊曹掾成績、中部督郵李永等人也不甘人後,紛紛相讓,劉景連換位置,最後居然擠身前十之列。
在張懌的帶領下,諸吏步入開闊的正堂,由於堂中火盆齊然,分外明亮。
一陣莊嚴肅穆的鼓樂聲中,張羨從後出來,肅容坐於主位。
諸吏皆伏拜於地,之後從張懌開始,按照朝班順序,依次上前賀拜。
輪到劉景時,張羨特別多說了幾句話,無非是勉勵之語。
八百餘人,若一個一個來,怕是要花兩三個時辰,實際有資格單獨賀拜者還不到十分之一。即使如此,也是耗時頗久。
待諸吏賀拜完畢,張羨立刻返迴後室休息,等待酒宴開始。
一時無事,劉景注意到正堂牆壁皆有壁畫,當即走近觀摩。
應劭在《漢官儀》中認為:“濁進退,所謂不隱過,不虛譽,甚得述事之實”。
因此郡縣正堂牆壁一般都會畫上本地著名人物的圖像,事實上將曆史人物畫在宮廷和官邸牆壁上,是漢代為臣民樹立楷模的重要方法,漢武帝,及宣帝和明帝都曾這麽做過。
長沙郡府最新的畫像自然是現任太守張羨,他上任後平定了吳人蘇代之亂,使長沙成為亂世中難得的一方淨土。
再往前則是江東猛虎孫堅,他正是在長沙任上平定區星,及零陵、桂陽周朝、郭石之亂,累計軍功,得以受封烏程侯。